APP下载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四)
——隋朝时期

2016-12-23

中国粮食经济 2016年9期
关键词:义仓运往粮仓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四)
——隋朝时期

文/刘坚

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在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隋统一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安定社会,恢复经济。通过查清隐漏人口,防止逃税,增加财政收入;颁均田令,将土地分配给大批战后返乡的农民耕种并鼓励垦荒;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和有效利用,隋代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隋代的粮仓建设

由于隋朝的中心重点城市均在北方,为防止黄河泛滥和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不利影响,隋政府着力充实粮食库存,抓紧仓储设施建设。公元583年隋文帝以京师仓廪尚虚,下诏在“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冶,并先后在“卫州设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这四座粮仓,都在黄河沿岸,其中黎阳仓是黄河北岸的大粮仓,大小仓窖遍布一山,黄河之北各州征收的粮食,都先集中在这里,然后沿黄河或永济渠运往洛阳、长安。位于陕州(今三门峡市西旧陕县)的常平仓,又叫太原仓。其仓城6里,规模庞大, 也是“蓄巨万之仓”,其功能主要是解决自东都洛阳运往长安的粮食,由于三门峡险峻而造成的季节性转运问题。

公元606年,隋炀帝在河南巩县东南建洛口仓,是隋朝最大的粮仓,也是隋代大运河最大、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东南运来的漕米, 大部分都贮藏在这里,由此往西可运往洛阳、长安;而用兵东北时,又可由此运粮渡黄河,经永济渠而运往东北。同年底,又在洛阳北建回洛仓,储积粮谷,供应东都洛阳所需的粮食。

民间储粮的兴起——义仓

义仓是隋文帝采纳度支尚书长孙平“劝课当社,共立义仓”的主张建议而设置的。即由国家派员通过劝募,动员“诸州百姓和军人”在秋收后按照贫富差别,根据自愿原则拿出一石以下的粮食作为储备,以备灾荒年度用。在管理上采用由乡政人员管理账目、收储和保管,青黄不接或年景不好发生饥情时,随时可用义仓储备赈济,并允许以后州县在遇到紧急灾情时,由县长官会同采访使调查决定,先赈后奏。义仓不仅具有民众性和利民性,而且也是对朝廷粮食储备的重要补充。

隋代开通大运河运粮

从东晋开始,南方稻谷种植快速发展,兴修水利、耕耙技术应用促进了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并超过了北方的小麦。到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为加强对东南部地区的控制,使南粮北运成为朝廷粮食储备长期稳定的可靠保证。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发卒开广通渠,引渭水自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又发河南诸郡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导于淮海”。四年,“又发河北诸郡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自是天下通利,南北转输”。运河工程陆续征发数百万民工,通过永济渠、 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了自春秋时代就开始漕粮的旧河道,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东起中国近海,西至长安,北达涿郡,南通余杭,总长2000多公里,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水路运输网,成为此后直至清末近千年的历史时期中支撑中国粮食运输的命脉,为粮食储备合理布局发挥了巨大作用。

猜你喜欢

义仓运往粮仓
名与实:“作为一种方法”的清代云南义仓
ADNOC第一艘低碳氨船从阿联酋运往德国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此“义”非彼“义”
——唐宋义仓与明清义仓之比较研究
丝绸
粮仓
粮仓
树懒的粮仓
上化乐善义仓碑
“义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