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州古城公共游憩空间优化刍议

2016-12-23

重庆建筑 2016年11期
关键词:荆州场所古城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荆州古城公共游憩空间优化刍议

吴峻,王菲菲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休闲需求日渐增加,为居民提供科学合理的游憩空间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该文通过对荆州古城的实地踏勘调研,研究分析其公共游憩空间,针对所存在的游憩场所不足、游憩设施缺乏、公共环境粗放等问题,提出增加游憩场所及设施、建设游憩廊道及游憩管理系统等优化措施,为古城居民提供良好的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构建荆州古城片区良好的外部环境。

荆州古城;公共游憩空间;游憩廊道;优化措施

引言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的《雅典宪章》中,将“游憩”列为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交通、游憩)之一[1]。此后,国外规划对于游憩空间的研究逐渐增多,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比较著名的如纽约中央公园规划、伦敦和巴黎开展的日游憩规划等。国内对于游憩空间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比较系统的实践研究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大都市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对于像荆州这样的中小城市鲜少涉及。

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不仅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还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创造社会效益,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本文以荆州古城为主体,通过调研分析其公共游憩空间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为古城创造科学合理的公共游憩空间提供参考。

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两者联系紧密又存在区别,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指的是处于城市或者城市近郊的“游憩者可进入的”具有休息、交往、锻炼、娱乐、购物、观光、旅游等游憩功能的开放空间、建筑物及设施[2],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对于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分类,不同的学者分类方法有所不同,本文在借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 7-90)及保继刚、吴必虎等著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研究主要包括: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广场、商业游憩场所、文化体育场馆、旅游景区、滨水游憩空间及其它开放游憩空间等内容。

1 荆州古城公共游憩空间发展概况

荆州古城,又名江陵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务院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城面积4.5 km2,人口约12万。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存在不同的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伴随着城市的出现,市井成为公共游憩空间的最初形态。经历史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在荆州古城内曾出现过被称作“市阳里”的商人聚居街巷,设有商品集中交换的市井,周长在50m左右[3],即早期古城居民的公共游憩场所。随着古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园林及佛教寺院,成为了居民主要的公共游憩场所。在此期间,荆州城的游憩空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出现了高丽坊、高氏井等市井场所,承天寺、玄妙观、护国庵、文庙等宗教活动场所,画扇峰、绿花亭、景元阁、渚宫亭等景观游憩场所,以及荆台书院、博古堂、绛帐台等文化活动场所。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古代的城市公共游憩场所大多已经消失,现存有被保留的和重建的少数历史景观,被作为旅游景区供游客及少数居民游憩。

改革开放至今,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各项功能逐渐得到完善。古城的公共游憩场所建设主要包括环城公园、九龙渊公园、三国公园、明月公园等城市公园,金凤广场、御河广场等城市广场,博物馆、文化宫、图书馆等文娱场所,宝安商业街、球场路商业街、三国古玩城、荆州剧场商业街等商业游憩场所,以及城东南角在建的关公义园、龙凤庄等旅游景区,极大丰富了古城公共游憩空间(如图1)。

图1 荆州古城公共游憩资源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荆州古城公共游憩空间现状分析

荆州古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目前相对完整的公共游憩空间系统,有一定的游憩基础和条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其公共游憩空间出现了一些问题。

2.1 公共游憩场所不足,分布不均衡

在荆州市公共游憩空间的整体格局中,荆州古城是整个荆州区的重要游憩场所,需要满足的不仅仅是古城内的居民,还包括古城外的周边居民,服务人口数量约20万人。而在古城公共游憩空间中,比重较大的城市绿地总面积约为150公顷(不包含水面),人均绿化面积约7.5㎡,只达到了城市公园绿地国家标准(人均15㎡)的一半。再加上外地前来参观旅游的人口,可供当地居民日常游憩的空间就更少了,很难满足古城居民的游憩需求。古城的公共游憩场所大多围绕古城墙分布,城内的游憩场所较少,中心区域没有游憩场所,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衡。

2.2 交通问题严峻,影响居民出行游憩

古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城市建设受到严重制约,基础交通设施发展缓慢。人口的过度集中造成巨大的交通压力,加之古城内的卫生、教育及行政事业机关等单位,吸引了大量人流与车流,荆州城内交通拥堵严重。城门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大的通行需求,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先后在城垣上新开3座三孔城门,加上原有的6座城门,共有9座城门,其中只有新南门、新北门及东门可供车辆双向通行,老城门建造狭窄,多为单行车道,外加特色的瓮城,导致通行能力下降。古城严峻的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居民出行游憩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在进行游憩活动时,只能采取就近原则,仅选择城内少数公共游憩场所,对于古城外围的游憩场所,由于受到城门的交通限制,在进行游憩活动时往往被舍弃,造成了古城外围大量游憩资源的浪费。

2.3 游憩服务设施薄弱,空间分布不合理

不同的年龄阶段,对游憩的需求有所不同,游憩场地及设施也应当有专项性的建设。当前社会的老龄化发展和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全面二孩”政策,老年人及幼儿的游憩需求在未来时间内会明显增多。古城内现有的游憩场所及设施是面向大众的,缺乏适合老年人及儿童的游憩场地及设施。现有的游憩设施相对陈旧,更新缓慢,且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缺少游憩步道、坐凳、垃圾桶、指示牌、公共卫生间、停车场等游憩配套附属设施。

2.4 公共环境粗放,缺少有效治理

古城的一些公共游憩环境,因缺少有效治理,成为消极空间,居民使用率不高,空间缺乏活力,造成部分游憩设施闲置浪费,游憩场所更加缺乏。三国公园的湖内垃圾漂浮,湖水污染严重,岸边树木疯长,毫无形态美感,内部环境较差的同时周围环境也脏乱混杂。古城外围的环城公园,缺少滨水步道的设计以及安全防护措施,西边的绿化植被缺少设计,只是简单的种植,不能被居民使用。古城的护城河水来自城西外的沮漳河,由于荆州古城地势南高北低,水从城北流过至城东南角流出,造成南部水域无法流通而水质浑浊,再加上城内污水的随意排放,导致河水富营养化,水草疯长,对整个古城的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3 荆州古城公共游憩空间优化措施

3.1 迁出古城人口,增加公共游憩场所

根据《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和《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求,古城内的人口合理规模应控制在6万人以内。因此,将古城内现有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年代久远的居民区迁出,如荆州区政府、荆州中心医院,荆州中学等,正在有计划地逐步迁移至古城外,有效缓解古城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等问题。内外置换出来的土地主要用于增加城市绿地、广场、景区以及专项游憩场地等,如在不破坏古城应有的空间结构及城市肌理的情况下,拆除古城西门道路两边的旧建筑,增设城市广场供居民使用,为古城居民打造丰富的公共游憩空间。

3.2 改善古城交通,便捷居民游憩活动

良好的交通是居民日常出行的必要保障,也是居民进行日常游憩的重要基础。为解决荆州古城内的交通问题,建议在合理控制古城人口数量,减少古城交通总量的同时,积极促进古城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其它车辆为辅的交通结构,改善路网结构,加强交通管治,适当限制通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由于古城保护的特殊性,通过报国务院审批其可行性,建议在古城墙西偏南和屈原路两处各增加一个城门。在古城内外增加步行专用通道,如老东门外新增加人行专用通道,连接城门及护城河对面的金凤广场,缓解东门的交通压力。

3.3 治理古城公共游憩环境,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针对古城公共游憩环境存在的种种问题,政府应加大投资及管理力度,对其进行整治改善。建议在北部偏西的位置建设拦水坝,使部分河水流经南侧以改善水质,建设完善的排污系统,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进行处理,并对古城外围的护城河进行规划设计,打造亲水平台,增添水上游乐项目,营造安全娱乐的亲水空间。增加儿童游憩和老年活动需要的游憩设施,形成专项游憩场所;增加垃圾桶、公厕、坐凳、指示牌、停车场及服务站等基础服务设施,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确保空间分布均衡。通过实施以上改善措施,营造良好的公共游憩环境,完善古城内外服务设施,提高古城居民的游憩质量,对于古城的旅游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4 建设游憩廊道,有机整合游憩资源

图2 古城五环规划图(图片来源:网络)

游憩廊道在城市游憩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憩廊道的建设可以将孤立的游憩资源有机整合起来[4]。荆州古城蕴含丰富的游憩景观,外围的古城墙和护城河,具有建设游憩廊道的基础条件。荆州市规划局近期编制的《荆州古城五环5A景区创建规划》,重点打造古城根、古城墙、城墙下、护城河、环城带五个环线(如图2),有机整合了古城的游憩资源。但在环城绿化带的建设上,现状及规划建设都集中在城南及城东,应加强古城西侧及北部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形成完整的环城游憩廊道。对古城内的商业游憩街区进行改造整治,如宝安商业街、球场路商业街、三国古玩城、荆州剧场商业街等,形成商业游憩廊道。

3.5 建设游憩信息系统,加强政府管理

城市游憩产业具有涉及面广、动态性强、空间分散等特征,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快速准确地掌握实时变化的游憩信息,对游憩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是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对大量的游憩信息资料的分析与处理,可以利用当代发达的信息技术,建设完善的游憩信息系统,将游憩地的地理条件、环境特征、使用状况、资源分布及游憩者数据等信息,通过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相结合的形式直观地展现给管理者。通过数据的输入、编辑、建库,对空间数据进行漫游、查询、分析和管理,实现游憩信息数据的动态更新和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共享,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政府的管理。

[1]清华大学营建系,译.雅典宪章[J].建筑师,1951,4:108-110.

[2]吴必虎,董莉娜,唐子颖.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研究[J].中国园林,2003(4).

[3]贺杰.古荆州城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15-17.

[4]俞晟.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8-200.

责任编辑:孙苏,李红

Optimization of Public Recreation Space in Jinzhou Ancient Town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public demands for leisure time are steadily increasing.To provide residents with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recreation spa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urban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n Jinzhou ancient town,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its public recreation space,and,combined with problems like shortage of recreation places and facilities and coarse public environment,presents some optimization measures like increasing recreation places and facilities,constructing recreation corridors and starting up recreation management system,offering good urban public recreation space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residents of the ancient town.

Jing Zhou ancient town;three-dimensional viewing platform;waterproof curtain

TU984.2

:A

:1671-9107(2016)11-0009-03

10.3969/j.issn.1671-9107.2016.11.009

2016-09-26

吴峻(1972-),男,湖北荆州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的理论教学和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研究。

王菲菲(1992-),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小城镇发展建设规划。

猜你喜欢

荆州场所古城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良渚古城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远离不良场所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安居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