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德里安的鸭子德国IV号驱逐坦克

2016-12-22

现代兵器 2016年12期
关键词:坦克

二战中的德国IV号驱逐坦克(坦克歼击车)拥有“古德里安的鸭子”这样一个奇怪的别称,尽管和“闪击英雄”的大名挂上了钩,但这个外号完全没有褒扬的意味。别称的得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古德里安本人对这种占用了IV号坦克生产资源的武器持相当抵触的立场,二是IV号驱逐坦克头重脚轻行驶起来有摇晃之感。虽然如此,作为德军装备的第一种带有全封闭战斗室的自行反坦克炮,IV号驱逐坦克以其出色的火力和防护力,为苦于两线作战的德军地面部队注入了抵抗的活力。

让反坦克炮跑起来

严格来说,通常所说的IV号驱逐坦克在德军的装备谱系里包括两个子型,一是IV号驱逐坦克(Jagdpanzer IV),车辆制式编号Sd.Kfz.162;二是IV号驱逐坦克/70型(Panzer IV/70),车辆制式编号Sd.Kfz.162/1。两者的结构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安装的火炮不同,而后者根据生产厂家的不同还分为(V)型和(A)型。在二战后期引发军史爱好者极大兴趣的德国驱逐坦克家族,正是由这种武器为发端的。

在二战前期,德国反坦克部队的装备主要是由轮式或半履带式车辆牵引的反坦克炮,在德军入侵苏联之前,牵引式反坦克炮尽管暴露了不少弊端,但总体上还是够用的。反坦克部队所受到的真正冲击来自苏联战场,“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苏军的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展现出了令德国人吃惊的战斗力和生存力,德军惯用的37毫米和50毫米口径牵引式反坦克炮全然沦为“敲门砖”,而作为主力坦克型号的III号和配有短身管火炮的IV号坦克也无法与苏联坦克有效对抗,德国人所面临的情况可以用“反坦克危机”来形容。

德国装备部门最初的反应就是以现成的装甲车辆底盘为基础,加上高初速武器紧急开发出自行反坦克炮。这一领域的最初作品是由过时的I号坦克底盘搭载捷克制47毫米L/43.4反坦克炮而成的I号自行反坦克炮,这种负载过大、行动笨拙、防护薄弱、车体过高的自行火炮有诸多不足,但至少指出了由过时坦克底盘加载大口径反坦克炮这一武器研发方向。

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分别以II号坦克和捷克制38(t)坦克底盘开发而来的“黄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它们的第一个特点是和I号自行反坦克炮一样只配备了敞开式战斗室,另一个特点是都以缴获自苏军手中的76.2毫米反坦克炮为主要武器。

当然,德国军工厂正在制造足以有效击败T-34的新型反坦克炮,那就是PaK 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差不多就在第一批“黄鼠狼”匆忙下线之际开始交付作战部队之际问世。这是德国第一种能够克服“反坦克危机”的反坦克炮,有关方面自然迅速产生了把这种牵引式火炮变成自行反坦克炮的想法,于是催生出了后期型的“黄鼠狼”II型和“黄鼠狼”III型。

在此基础上,德国人又研发了更大号的反坦克武器,那就是在IV号坦克底盘上搭载88毫米反坦克炮而成的“犀角”自行反坦克炮,它和之前的几种同类武器如出一辙,仍然采取敞开式战斗室。

以“犀角”和“黄鼠狼”为代表的自行反坦克炮填补了德国反坦克部队的装备空白,它们的杀伤力非常可观,可是存在致命的通病:敞开式战斗室让车组乘员暴露于可怕的战场环境中,而过高的车体轮廓令其在战场上往往成为明显的标靶。

这时,一种本不是为反坦克而打造的武器,却清楚地昭示出了未来德国反坦克部队的装备方向,这就是定位为步兵近距离支援车辆的、拥有封闭式战斗室的III号突击炮。由于III号突击炮在对付碉堡等固定目标时颇为有效的StuK 37型L/24短身管75毫米火炮同样在T-34和KV-1面前暴露了短板,因此希特勒先是在1941年9月下令将其换成初速更高的L/43同口径主炮,接着又从1942年起逐步更换成PaK 39型L/48 75毫米反坦克炮。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的III号突击炮就这样成了苏联坦克的临时对抗者,原因就在于它实现了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的较理想组合。

有鉴于此,德国陆军武器局从1943年起开始寻求一种新型的自行反坦克武器,要求其具有低矮的外廓,配备75毫米反坦克炮,具有足以保护乘员的封闭式战斗室。III号突击炮自然是最现成的改装平台,不过工程师们很快就发现以突击炮为基础改制新型自行反坦克炮很不容易,更理想的做法乃是用另外的坦克底盘来另起炉灶。

谁设计谁制造

承接了开发任务的是位于萨克森州普劳恩的沃马格公司,设计团队决定以值得信赖的IV号坦克为开发平台,保留其发动机、传动装置和行动装置,打造全新的封闭战斗室搭载75毫米火炮用于反坦克作战,这一项目暂时被命名为“新型突击炮”(neu Sturmgeschütz)。

除了IV号坦克,当时仍有其它的坦克底盘可以选择。捷克制的38(t)坦克在改制成“黄鼠狼”系列自行反坦克炮的过程中证明了其可靠性,而且也足以搭载PaK 40型反坦克炮,但是这种坦克的制造厂捷克BMM工厂在1943年里已经完全转产为“黄鼠狼”III型而特别改动的坦克底盘,已非原来的38(t)底盘了。至于另一种值得信赖的III号坦克,虽然有多达5家工厂在同时生产,不过在用于III号坦克和III号突击炮后也就数量无多,而沃马格自己就握有部分IV号坦克的承建合同,因此基于IV号坦克底盘研发新型武器是顺理成章的。

经过持续的努力,沃马格方面于1943年5月13日在东普鲁士的阿雷斯(今波兰奥日什)向希特勒展示了“新型突击炮”的木制模型。新武器的底盘取自IV号坦克F型,装配的全封闭战斗室非常低矮,像T-34坦克一样配备了正面倾斜装甲,侧面钢板也有一定的倾斜度,75毫米主炮从战斗室前部伸出。希特勒对于任何新型的陆战车辆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次也不例外,沃马格的设计师还向他特别介绍,炮座配备了特制的万向节,炮身可以实现相对轻松的射界调整。

到了10月20日,第1辆由软钢制成的原型车呈现在了希特勒面前,除了主炮,原型车的车体正面还装上了MG 42机枪和MP 40冲锋枪各1挺。和木制模型相比,这辆原型车改进了正面装甲的构造,同时为了给车组留出更多的空间,车高从模型的1.7米略微提升到了1.72米。

希特勒下令投产该车的预生产型(0系列),有2辆预生产型在12月20日接受了军方的正式测试,从而获得了IV号驱逐坦克的正式型号名并准备进入量产。这2辆0系列随后被送往相关受训单位。

不过,由于IV号驱逐坦克打算采用的KwK 42型L/70 75毫米反坦克炮乃是为新式的中型坦克“豹”式所配套研发的武器,存在需要优先保证“豹”式供应的问题。因此希特勒要求前期量产的IV号驱逐坦克先改用更容易得到的PaK 39型L/48 75毫米反坦克炮(也就是PaK 40型牵引式反坦克炮的车载版),等到条件允许时,再更换为身管更长的L/70主炮。

换用了较短身管主炮的IV号驱逐坦克于1944年1月进入量产。在德国各主要装甲车辆生产厂的生产表都排得满满当当的情况下,为新武器重新调整生产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1943到1944年,阿尔凯特公司负责生产“黄鼠狼”II、III号坦克和III号突击炮,BMM公司负责“黄鼠狼”III,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豹”式坦克,德意志钢铁公司打造IV号坦克、“犀角”和“胡蜂”自行火炮,FAMO公司生产“黄鼠狼”II和III号坦克,亨舍尔公司制造“豹”式和“虎”式坦克,克虏伯生产III号坦克和IV号坦克,MAN公司制造“黄鼠狼”II和“豹”式,MIAG公司制造III号突击炮,MNH公司制造“豹”式,尼伯龙根工厂生产IV号坦克和“斐迪南”/“象”式驱逐坦克。

沃马格公司之前一直在生产IV号坦克,后来在1944年年中逐步停止生产,转产以IV号坦克底盘改制的各种自行火炮,因此IV号驱逐坦克的生产线可以说是“挤出来”的,当然产量也就不可能太高。量产速度在1944年6月攀升到120辆,7月一度达到140辆的峰值,到了10月完全停止,总共向德军交付了804辆配备L/48火炮的IV号驱逐坦克。

技术解构IV号驱逐坦克

IV号驱逐坦克(性能数据详见表1)的战斗室是呈40度角倾斜的装甲板,厚度为60毫米(从1944年5月起增至80毫米),侧面装甲30毫米(5月起增至40毫米),后部20毫米,顶部20毫米。大部分驱逐坦克在出厂时就完成了防磁层的涂装。车组乘员4人,分别为车长、炮手、装填手和驾驶员。IV驱逐坦克还有少量指挥变型车,增加了FuG 8电台和1名无线电操作员。

车体顶部分布有多个舱口,左侧是车长舱口,配有1具可伸降的潜望镜,右侧是装填手舱口和潜望镜。对于炮手,在顶部左侧一个弧形舱口内配置的潜望镜供其使用。使用视界更佳也更安全的潜望镜完全替代之前带钢罩的玻璃观察窗,是德国装甲车辆从二战中期开始的一大变化。有部分车辆在车长舱口附近增设了1具榴弹投掷器以加强近战自卫能力,配发16枚26毫米口径榴弹。部分在1944年3、4月出厂的IV号驱逐坦克还在装填手舱口的位置上安装了1挺带防盾的MG 42机枪。

全封闭车舱分为三个部分,最前面是驾驶室,驾驶员居左,其身后是传动装置。变速箱右侧是装填手/无线电操作员的位置,在其右侧的搁板上装着FuG 5电台。装填手的另一项任务是操纵伸出车体前部的MG 42机枪,8个各装150发的机枪弹带吊挂在他身旁的挂架上。原本在前部左侧还装有1把冲锋枪(备弹384发)供驾驶员使用,但实测经验表明这一做法并不可行,于是很快便以1块60毫米厚的圆形钢板将这个左侧射击孔焊死。

车舱中部是战斗室,容纳着主炮、炮弹、车长和炮手。主炮安装在专门设计的战斗室支座上,而不是像III号突击炮那样直接架在底盘上。PaK 39型L/48 75毫米反坦克炮自重2200千克,身管长3.6米(48倍径),俯仰角-5度到15度,水平射界左右各20度,配备的瞄准具在发射穿甲弹时最大作用距离2500米,高爆弹最大作用距离2000米。

弹药箱位于战斗室右侧和后部,共备弹79发,其中高爆弹和穿甲弹各约占一半。该炮配合使用两种穿甲弹,PzGr 39型穿甲弹自重6.8千克、初速790米/秒、对30度角均质钢板的穿透能力——100米106毫米、500米96毫米、1000米85毫米、2000米64毫米。PzGr 40型穿甲弹自重4.1千克、初速990米/秒、对30度角均质钢板穿透能力——100米143毫米、500米120毫米、1000米97毫米、2000米77毫米。另有一种SpGr 42型高爆弹自重5.74千克、初速700米/秒。

新出厂的IV号驱逐坦克一律为主炮安装了炮口制退器,可是由于驱逐坦克车身低矮、主炮距离地面很近,炮口制退器在射击时往往会在地面激起烟尘反而阻碍了车组的视野,因此不时对此发出抱怨的车组乘员后来纷纷在战场上自行拆除了炮口制退器,此后沃马格公司遂将这一标配取消。

车舱后部是发动机室,由一扇防火气密门和战斗室分隔开,内置1台迈巴赫HL 120型TRM 12缸直列液冷发动机,3000转时的功率为221千瓦,2600转时功率195千瓦。车体内还配有自动灭火装置,当发动机室温度超过120度时,热传感器就会触发这套装置,令装在油泵和汽化器位置的灭火器发生作用。发动机室顶部有2具矩形通风口和2具圆形发动机冷却风扇罩,整个发动机室的底板可以移除,以方便相关的养护作业。

本来IV号坦克的油箱置于炮塔吊篮下面的车体内,出于战斗室改装的需要,IV号驱逐坦克把其中1具油箱移到了驾驶员右边,另一具油箱置于炮身下方。为了这一调整,取消了IV号坦克用于驱动炮塔旋转的DKW发电机(驱逐坦克没有需要转动的炮塔),车内油箱总容量为470升。

行动装置方面,底盘两侧各装有8对直径为0.66米的双联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另有4个包裹橡胶的托带轮(从1944年9月起部分车辆改为3个钢质托带轮)。每侧履带长3.52米,共由99节履带板销接而成,每节履带板重750千克。底盘侧面还受到5毫米厚侧裙板的保护,裙板在铁路运输时可以卸除。车体前部通常装有14节备用履带板,而为了配重又在后部加装了15~17节履带板,同时把2个原本装在车体后部的备用负重轮移到了发动机舱顶部。

当IV号驱逐坦克的量产进行了几个月之后,“豹”式坦克的那款长身管的KwK 42型L/70 75毫米反坦克炮开始充足供应,于是有关方面在1944年6月启动了换装主炮的IV号驱逐坦克/70型工程,于当年8月获准进入量产,在此期间,沃马格生产线上的“旧式”IV号驱逐坦克的生产逐步随之停止。

1944年7月,希特勒下令完全停止IV号坦克的生产,要求其生产线全部转产IV号驱逐坦克/70型,此举受到了时任装甲兵总监、一直把IV号坦克视为德国装甲部队中坚力量的古德里安大将的强烈反对,于是让IV号驱逐坦克获得了“古德里安的鸭子”这一别称。

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对于反坦克炮是很适用的。一般而言,炮管越长,则弹丸初速也越高,穿透力也就越强。75毫米反坦克炮自重2200千克、身管长5.25米(70倍径),备弹55~60发。不过由于主炮身管由原来的48倍径加长到70倍径,IV号驱逐坦克本来就有的“头重脚轻”的问题愈发突出,令驾驭难度进一步增大。“新式”的IV号驱逐坦克/70型的长身管火炮全部没有未安装炮口制退器,显然是吸取了之前“旧式”驱逐坦克的教训。

初期型IV号驱逐坦克/70型的负重轮和托带轮全部包裹橡胶,车体全部施以防磁涂装;中期型改用4个钢质托带轮,只有部分车辆保留防磁涂装;晚期型则改为3个钢质托带轮,车体取消了防磁涂装。所有生产批次都配有5毫米厚的钢质侧裙板,部分车辆在车顶装有带防盾的机枪。

按计划,IV号驱逐坦克/70型本也应由沃马格独自制造,但是对这种武器投入极大热情的希特勒发现沃马格的产能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前线的需求,遂建议由设在奥地利圣瓦伦丁的尼伯龙根工厂以自己在建的IV号坦克底盘同时制造一批同类型驱逐坦克。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尼伯龙根和沃马格一样都有现成的IV号坦克底盘可用,但是前者是IV号坦克J型,后者使用的则是H型,在部件细节上还是有区别的。尼伯龙根很快就发现不能把沃马格提供的战斗室直接装到IV号J型坦克的底盘上,因为J型和H型的油箱位置不同。解决办法最后由柏林的阿尔凯特公司给出,在J型底盘上加装一圈垂直钢板,然后再把沃马格的战斗室架装到上面。这种加高版的驱逐坦克的原型车在1944年7月6日于伯格霍夫接受了希特勒的检视,两天后获得量产批准。

于是IV号驱逐坦克/70型就有了两种生产批次,沃马格生产的在型号后面加注(V)、尼伯龙根和阿尔凯特的产品加注(A)以示区别,在外观上也看得出两者的显著区别。在德军的装备计划中,IV号驱逐坦克/70型(A)只是填补产能不足的临时过渡型号,等到条件成熟后尼伯龙根将和沃马格一样全面转产IV号驱逐坦克/70型(V),因此(A)的订单只有300辆。由于(在古德里安等人的坚持下)IV号坦克的生产线仍然运转,于是尼伯龙根工厂在进入1945年后仍继续生产(A),不过即便如此,它一直到战争结束时也没能完成300辆的订单——一共生产了278辆IV号驱逐坦克/70型(A)。值得注意的是,最后8辆甚至是在德国投降以后的1945年7月才完工的,真不知道那时要由谁来工厂接货。

至于沃马格公司,从1944年8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930辆IV号驱逐坦克/70型(V)。在量产的头几个月都只有数十辆的规模,从10月起开始提速,在11月完成了178辆,12月完成了180辆。1945年的头三个月,沃马格一共生产了370辆(V),要不是厂区在3月里被盟军空袭几乎完全炸毁的话,这种驱逐坦克的生产应该还会继续下去。

不同部队兼而用之

配备短身管75毫米炮的“旧式”IV号驱逐坦克最早在1944年3月开始列装(装备情况详见表2),第一个接收了这种新式武器的部队是装甲教导师的第130自行反坦克炮教导营,于3月31日在法国接收了31辆。按照德军于1943年11月1日发布的教范,自行反坦克炮营的标准编制是下辖2个自行反坦克炮连外加1个补给连,每个炮连3个排,每排4辆IV号驱逐坦克;另外,连部有2~3辆,营部还有1辆。

4月,陆军的第2和第3装甲师、以及空军的“赫尔曼·戈林”装甲师的自行反坦克炮营都接收了IV号驱逐坦克。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相继有十余个装甲师和若干装甲掷弹兵师装备了IV号驱逐坦克。

至于战争中后期总是在装备接收顺位上处于优先地位的武装党卫队(SS)的装甲部队,自然也少不了列装IV号驱逐坦克。其中第一支接收的部队是第12SS“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的自行反坦克炮营,时间是在4月26日。

其余党卫队部队的接收则全部发生在诺曼底登陆之后,依次是第17SS“戈兹·冯·伯利欣根”装甲掷弹兵师、第5SS“维京”装甲师、第9SS“霍亨施陶芬”装甲师、第10SS“弗隆施贝格”装甲师、第3SS“骷髅”装甲师和第4SS“警察”装甲掷弹兵师。其中“警察”师是在1944年10月31日接收了31辆,这也是最后一批出厂的短身管75毫米炮的IV号驱逐坦克,从那时起生产线就完全转产长身管火炮的IV号驱逐坦克/70型了。

到阿登战役打响的1944年12月,一线德军部队共装备有268辆IV号驱逐坦克,其中209辆在东线,参与西线作战的只有59辆;另有资料指出,在这批268辆驱逐坦克中,符合作战状态的只有174辆。

改用70倍径75毫米反坦克炮的IV号驱逐坦克/70型(V)在1944年秋季开始投入战场(装备情况详见表3)。和之前“旧式”驱逐坦克的装备单位有所不同的是,这时德军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编制:装甲旅。希特勒在1944年7月2日下令编组小型装甲战斗群,理论上应该拥有30到40辆坦克或自行火炮,以小快灵的作战样式充当战场上的救火队,这样的战斗群后来就改编为1944型装甲旅。

按照7月15日发布的装甲旅编制规范,每个旅应该编有1个连的IV号驱逐坦克/70型,当这种驱逐坦克在8月下旬开始交付时,新编的第105、106、107、109、110装甲旅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第一批拥有这种“新式”驱逐坦克的部队。和之前的IV号驱逐坦克连相比,这时的连下辖3个排,不过每个排只有3辆,而连部也只有1辆,总的看驱逐坦克数量反而减少了。

到1944年年底时,第9、17、24、25、116等一批“传统”的装甲师和数个装甲掷弹兵师也陆续接收了IV号驱逐坦克/70型。尽管这只是一种单纯用于打坦克的防御性武器,不少部队的发放清单上却把IV号驱逐坦克/70型标注为“备用坦克”,足见当时德军坦克的紧缺程度,有材料表明,当时至少有3个坦克连是完全以IV号驱逐坦克/70型为唯一装备的。

武装党卫队各部也普遍列装了“新式”IV号驱逐坦克,包括之前没有使用过这种武器的第1SS“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和第2SS“帝国”装甲师,两个师都在1944年年底和1945年初接收了多个批次,装备数量分别为32辆和31辆。党卫队部队中第一个装备IV号驱逐坦克的第12SS“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曾在诺曼底被打残,在之后的重组过程中于10月21日接收了21辆IV号驱逐坦克/70型。

“新式”驱逐坦克列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装备了许多独立作战的重型自行反坦克炮营,以及一些有着各色响亮名头的新编部队,比如元首护卫旅、西里西亚装甲师、于特堡装甲营、克劳塞维茨装甲师和统帅堂装甲师等,这些部队都是战争末期临时拼凑编组的,虽则来头不小,实则战斗力薄弱,属于典型的外强中干。

前面说过,IV号驱逐坦克/70型另有由尼伯龙根和阿尔凯特打造的(A)型,第一支接收了这种驱逐坦克的部队是在东线作战的第25装甲师战斗群的第87自行反坦克炮营,时间是在1944年10月9日,比第一个接收IV号驱逐坦克/70型(V)的第105装甲旅第2105装甲营差不多晚了一个月。

(A)型在各反坦克炮部队中的编成和(V)型大体是一样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二战的最后几个月里,有多个突击炮部队也装备了IV号驱逐坦克/70型(A),除极个别装备数量上到十位数以外,其余各旅都只有3~5辆的规模。

二战临结束时,出现了一个最奇特的IV号驱逐坦克部队,这支由留在库麦斯道夫武器测试场上的2辆(A)型和4辆(V)型混编而成的驱逐坦克分队,很快就被淹没在滚滚西进的红色铁流中。

在苏军最后阶段的胜利大进军中,还产生了一个IV号驱逐坦克的外国使用者,那就是配属苏军第1集团军作战的保加利亚突击炮营,该营缴获了1辆车身号320662的IV号驱逐坦克/70型(V),改称为“麦巴赫T-IV战车”并在战后运回保加利亚,至今仍是索菲亚军事博物馆的一件珍贵藏品。

苏联坦克“对对碰”

如前所述,IV号驱逐坦克分为使用短身管75毫米炮的早期型和改用长身管火炮的后期型,后者又分为(V)和(A)生产系列,为行文简略计,以下的作战使用部分,文内将各子型统一记述为IV号驱逐坦克。

总体而言,身负着对抗苏军坦克洪流重任的IV号驱逐坦克在战场上的表现是相当出色的,在许多战斗中都充当着反坦克的利器,在1500米的射击距离内对绝大部分苏军和盟军的坦克装甲车辆构成严重的威胁。

驱逐坦克和坦克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没有可以转动的炮塔,没有炮塔就意味着主炮在射击时需要通过车身的转向来瞄准,这当然比炮塔转动要麻烦得多。可是由于并不指望把驱逐坦克当成坦克来使用(尽管在许多场合是这样做的),它通常是在步兵的伴随下实施设伏作战,因此取消炮塔的短处是可以被隐蔽作战的优势抵消的。

更何况,由于取消了炮塔而降低了整车的车高,也有助于驱逐坦克提高战场生存性。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IV号驱逐坦克1.8-1.9米的“身高”导致其75毫米主炮的离地高度只有1.4米,这就带来两个负面影响。一是崎岖起伏的地面会对瞄准和射击构成不利影响,二是过低的高度削弱了主炮射程。通过比较可知,T-34的炮口离地高度2.24米,理论最大射程可达5486米,IV号坦克的炮口离地高度1.98米,最大射程5210米,至于IV号驱逐坦克的最大射程就只有4380米左右了。

IV号驱逐坦克另一个较常被诟病的缺点是战场机动性差,曾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的哈尔德大将曾经这样评价过:一种理想的驱逐坦克的推重比至少应该是14马力/吨,而IV号驱逐坦克只能达到11马力/吨。确实如此,两条过窄的履带承受着不断增加的重量,而这其实是困扰着整个IV号坦克家族的一个通病。需要指出的是,尽管IV号驱逐坦克的机动性能平平,但是却优于之前的“黄鼠狼”和“犀角”自行反坦克炮,在伴随坦克部队作战时的表现也是更胜一筹的。

作为德国在二战中所研发的一系列驱逐坦克中的第一种,IV号驱逐坦克是由T-34等苏军坦克所导致的东线“反坦克危机”刺激下的直接产物,它在研发时的设计打击对象就是T-34、KV-1B和KV-1S等几种坦克。这些苏联坦克全部装备着76.2毫米主炮,能够在500米距离上击穿60~78毫米钢板,在1000米距离击穿62~73毫米钢板。T-34最厚的正面倾斜装甲相当于垂直状态的94毫米钢板,KV-1重型坦克的正面装甲是120毫米。

对于这样的目标,IV号驱逐坦克可以说是理想的猎杀者,其火力和防护力都要优于T-34或KV-1B。苏联坦克主炮在1000米和500米距离上都不能有效击穿IV号驱逐坦克的正面装甲,相反,T-34和KV-1在500米距离上对于IV号驱逐坦克的L/48 75毫米主炮则不能“免疫”,至于身管加长的L/70 75毫米主炮,更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这两种苏联坦克。当然这也并不奇怪,这两种75毫米反坦克炮本来就是专门为对付这两种苏联坦克而研发的。

而在IV号驱逐坦克研发和列装的过程中,还有新的对手出现。当1943年夏天的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苏联坦克工业委员会的负责人马利谢夫在视察112工厂时就指出:敌人坦克在远至1500米的距离上向我们开火,我们的坦克炮却只能在500~600米的距离上击毁“虎”和“豹”,必须尽快为T-34安装更具威力的火炮。

苏联的军工部门采取了和德国人相同的做法,那就是把大口径高射炮D-5等改成反坦克炮,随之而来的局面是一大波新型坦克和自行火炮从1943年下半年起相继问世,成为苏军坦克部队的新力量,包括T-34/85、KV-85、IS-1坦克、SU-85、SU-100、SU-152、ISU-122、ISU-152自行火炮等。

对于上述这些新对手,IV号驱逐坦克仍足以在1000米以内的距离范围上实施有效击杀,不过对付SU-100和IS-1相对困难。而反过来,SU-100配备的100毫米口径D-10S主炮和ISU-122的122毫米口径D-25S主炮同样能够对IV号驱逐坦克构成致命的威胁。

尽管主炮性能相当,在面对着SU-100、以及被称作“猛兽猎杀者”的SU-152和ISU-152自行火炮时,德国光学工业的领先性仍有助于IV号驱逐坦克占得某种优势。就杀伤力而言,D-10S主炮足以与长身管的L/70 75毫米反坦克炮相提并论,可是苏军质量较差的瞄准具把这种炮的有效射程限制在了1000米以内,另外几种口径的自行火炮主炮同样受到瞄准具的制约,而IV号驱逐坦克瞄准具的有效作用距离至少在2000米左右。

最可怕的对手是从1944年开始出现的IS-2和IS-3重型坦克。装备了高初速122毫米主炮和更强装甲的IS-2在1944年4月进入服役,虽然装备数量远不如T-34,却很快就以强大的火力和防护力成为新一代苏联坦克的典型代表,自然对IV号驱逐坦克构成重大威胁。

事实上,IV号驱逐坦克在和IS-2或IS-3的正面对决中几乎毫无胜算,两种苏联重型坦克都可以在1000米以上的距离击杀IV号驱逐坦克,而IV号驱逐坦克对这两种坦克的有效作战距离则分别需要近至500米和300米。因此,IV号驱逐坦克常用的反制战术是迂回后实施侧面攻击,当然,面对着IS-2的其他德军坦克装甲车辆通常也是这样做的。

多线阻击终徒劳

IV号驱逐坦克可以说是为东线反坦克战而生,不过它的第一次突出的作战记录却发生在南线,也就是意大利战场上。一支独特的部队、隶属于德国空军的“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师在1944年4月25日于意大利的布里亚诺接收了21辆IV号驱逐坦克,成为该师“戈林”装甲团第3营的主力装备。

5月24日,该营的第9和第11连移驻第沃里,第10连仍保留在利沃诺以南的海防阵地上,准备抗击盟军随时可能在意大利发起的新的登陆战。盟军随后发起安齐奥登陆,而“戈林”师的IV号驱逐坦克即在抗击登陆的战斗中登场,其中由格罗伯军士长指挥的1辆创下在短短几分钟内击毁3辆“谢尔曼”坦克的记录,不过他的IV号驱逐坦克随后亦被另外2辆美军坦克击毁,有赖于装甲防护,车组乘员仅有一人阵亡。

盟军的下一次大规模行动就是6月6日的诺曼底登陆,到这一天时,在诺曼底地区的德国装甲部队一共只装备有62辆IV号驱逐坦克。在这个战场上赢得了敢战的战斗名声、但同时最终归于毁灭的一支部队就是第12SS“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该师的第12SS自行反坦克炮营以最初的10辆IV号驱逐坦克投入抗登陆作战,此后在登陆发生两周后的6月22日接收了第二批11辆,全部都折损于法国北部战场。

在诺曼底地区残酷的战斗中,一位名叫鲁道夫.罗伊的上士车长成了“名人”。时年24岁的罗伊本以“警卫旗队”师的一员参与了入侵苏联的作战,在1944年4月刚刚转入“青年团”师。7月20日,当自己指挥的IV号驱逐坦克在贝伦格雷维尔陷入美军坦克包围之后,罗伊且战且退,不仅成功击毁2辆“谢尔曼”,而且带领自己的战车安全脱离战斗。8月10日,罗伊所在的第1自行反坦克炮连和波兰第1装甲师的美制坦克迎头相遇,他的IV号驱逐坦克再度活跃,一举击毁了7辆波兰坦克!

与此同时,罗伊的连长格奥尔格.赫德尔布林克中尉也在连续的战斗过后,为自己的IV号驱逐坦克的炮管涂上了11个击毁标志。10月,罗伊和赫德尔布林克这两位出名的IV号驱逐坦克车长双双获得了骑士铁十字勋章。

诺曼底登陆后,德国完全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态势,而在1944年夏天的东线战场上,有着亮眼表现的IV号驱逐坦克同样来自“赫尔曼.戈林”装甲师,该师是在当年7月由意大利调往波兰的华沙地区的。

IV号驱逐坦克在意大利装上列车,一路经由布莱纳山口、因斯布鲁克、慕尼黑、德累斯顿、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奥斯特洛夫、洛兹等站,抵达华沙西郊的集结地。其间在途经布雷斯劳的军需站时,还补充接收了31辆新出厂的IV号驱逐坦克。

7月26日,编装状态最好的第10连穿过华沙城区,朝着小村普戈尔采进发,准备在那里建立一道阻击阵地。28日凌晨4时,IV号驱逐坦克到达小村外的指定位置,其中3辆在上午9时过后在戈林中尉(帝国元帅戈林的侄子)的带领下开始执行战术侦察。当这支侦察队刚刚返回阵地时,苏军的炮弹就突然开始在附近落下,第10连全部退入了附近的田地中。

18时,戈林中尉下令卡纳特中士的IV号驱逐坦克重新向小村摸索接近,卡纳特在村外没有发现苏军,可是进入村内不久,他的驱逐坦克就突然遭到T-34的抵近射击,后者就藏身在距离不到8米的房舍内!伪装良好的苏联坦克一下子就打中了卡纳特的驱逐坦克,在中了第三发炮弹后,它开始起火燃烧,除了拼命逃出的卡纳特之外,其余车组全部葬身火棺材之中。

向后跑的卡纳特随后登上了另一辆驱逐坦克,并指引它回到先前的遇袭位置,打掉了那辆T-34。但是到了当晚22时,这辆由海宁中士任车长的IV号驱逐坦克亦被苏联坦克击毁。连续两次从被毁的驱逐坦克中逃生的卡纳特躲进了村外一片小树林旁的土坑里,附近的几辆IV号驱逐坦克埋伏在各自的位置上,准备在29日凌晨展开狙杀。

时近午夜,传来了吵闹的履带噪音,来者是比T-34更大号的对手——IS-2重型坦克。IV号驱逐坦克从埋伏位置上发起了阻击,第一轮射击就打中了全部3辆IS-2,其中2辆开始起火。这场夜间交战发生在很近的距离内,IV号驱逐坦克因而创下了正面击毁IS-2重型坦克的难得记录。

凌晨1时许,苏联坦克重新发起了进攻。大约12辆T-34冲向IV号驱逐坦克的设伏阵地,这些坦克普遍受到了IV号驱逐坦克75毫米主炮的准确打击,少则中弹1发,多则中弹3发,只有2、3辆T-34能够逃离这片狩猎场。

可是苏联坦克很快改变战术,对驱逐坦克的阵地发起侧翼包抄,继而在很近的距离上连续敲掉了2辆IV号驱逐坦克。就在卡纳特藏身的土坑后面,还有另外2辆驱逐坦克,但它们都在一片湿地里陷得过深,负重轮已经完全没入泥沼中,经过一番徒劳的努力,车组只得放弃了它们。

2时过后,村子另一侧的战斗打响,由魏甘军士长指挥的IV号驱逐坦克连续击毁了4辆T-34,他的驱逐坦克虽然被击中履带,但是还能向后退却,并且在公路旁边实施了战地履地更换。4时刚过,第10连的IV号驱逐坦克打退了苏军坦克的最后一次进攻。发生在华沙近郊小村普戈尔采的这场交战,是IV号驱逐坦克在东线战场上极为典型的一战。

当1944年时光将尽时,战场的重点又转回西线,德军在阿登地区发起了孤注一掷的大反攻。此战中,IV号驱逐坦克不会面对IS-2这样难啃的硬骨头,不过却不断受到以巴祖卡火箭筒为代表的盟军单兵反坦克武器的打击,虽然驱逐坦克的正面倾斜装甲能有效抵御这种火箭筒,但是相对薄弱的车体侧面却不时遭殃。

正是在阿登战场上,IV号驱逐坦克部队的“王牌”走到了生命尽头。12月17日,正当骑士勋章得主罗伊从他的驱逐坦克车长舱口探头向外观察情况时,被一名美军的狙击手准确爆头击杀,他的驱逐坦克随后亦遭击毁。只活了24个年头的罗伊的短暂经历,正映证出IV号驱逐坦克部队的整体命运:虽则表现出色,终归徒劳无功。

(编辑/王路)

猜你喜欢

坦克
坦克300城市版
超级坦克大乱斗
96B坦克的精彩瞬间
战争也疯狂
环保坦克
坦克新杀手
谈天说地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
坦克的组成和总体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