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城门:650年的开启闭合

2016-12-22于峰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47期
关键词:城门城墙南京

于峰

从最初的13座城门,到如今门开门废,南京城依然拥有20座左右的古今城门

2016年9月5日,一场特殊的生日会在南京城墙的正南门——中华门举行。650名生日同为9月5日的南京市民,齐聚中国最大的瓮城——中华门瓮城之内,为650岁“寿星”——南京城墙庆贺生辰。

航拍中华门

城墙年龄如何推算出来

一座古老城墙的“出生年月”是怎么推算出来的?

南京明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透露,这个依据来自严谨的史料考证。据《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中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丙午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也就是说,从那个时间点起,被称为“京城”的南京城垣开始大规模筑造。

依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撰的《通用万年历》,换算为公历,“丙午八月庚戌”这一天,是公元1366年9月5日。

650年的风雨沧桑过后,这座经历太多战火,看惯政权更替的庞大城池,依然守护着南京人。

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由城砖、条石构建的南京城墙也骄傲地占有一席之地:它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总长度为35.267公里,目前墙体留存有25.091公里,遗址部分为10.176公里。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作为“中国明清城墙”申遗的牵头城市,南京城墙正在与陕西西安城墙、浙江临海台州府城墙、湖北荆州城墙、湖北襄阳城墙、安徽寿县城墙、辽宁兴城城墙、安徽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一起向“世界文化遗产”发起冲击。

2016年3月,有关部门已经正式提交联合申遗文本,申遗工作亦在稳步推进之中。

城门“随形就势”开辟

提及南京市区某一个地区,南京人往往不以街道来表述,而代之以城门。

“你住在哪里啊?”

“我住在光华门!”

“你去哪儿啊?”

“我要去中华门!”

古老城墙的城门,早就深深渗入南京人的生活,变身为不可取代的地理坐标或文化符号。甚至于中华门、水西门这些最老的明代城门,已等同于彰显历史悠长的前缀,如南京城满大街的“水西门鸭子店”;又比如这两年成为南京旅游热点的“老门东历史街区”——“老门东”的“门”正是指中华门。

一部南京城墙史,有相当多的篇幅是城门演变的历史。从最初的13座城门,到如今门开门废,南京城依然拥有20座左右的古今城门。

《南京城墙志》指出,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开始,南京城墙的建造共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最早的草创时期;1366~1369年的都城营建初期;1369~1375年的与明中都并建时期;1375~1390年的完成南京都城城墙“四圈格局”时期;1390~1398年的进一步完善南京城垣的规制,加高增厚的时期。

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随着朱元璋的“龙驭宾天”,明城墙的建造宣布结束,在看到自己倾注大量心血的明城墙终于完工,这位“乞丐皇帝”满意地闭上了眼睛。

建成后的南京明城墙共开有13个城门,这是一个奇怪的数字。一般说来,各地城门的数字往往是双数,南京城墙却是特例。原因得从南京城墙奇特的外形说起。

在很多人印象中,城墙是方方正正的,能够左右对称,或为正方形,或为矩形,也有少部分为长圆形,但南京城墙的外形极其“古怪”,难以用简洁的词语描述。学者、民间爱好者的争论始终在持续。主要观点包括,南京城墙是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粽子形、“宫扇形”或“葫芦形”。10年前,还有市民通过媒体提出大胆猜测,南京城墙外形像一张人脸,极有可能就是“朱元璋的脸”。

在学界,主流的观点是:南京城墙的形状是仿效宇宙天象的投射,在平面上呈现“北斗星”和“南斗星”的聚合,同时兼顾丘陵、河湖等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军事防御需要。

因此,南京城墙的城门,往往随形就势地开辟,不求对称(由于南京城墙的奇特外形,根本无法对称),兼具城市布局和军事防御需求,与城内主要街道连接,使得城内外达到最为方便的沟通。

吴敬梓用歌谣概括13个城门

在南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歌谣:“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这段歌谣高度浓缩了13个南京城门的名字,却很少有人知道,其作者是吴敬梓,收录在《儒林外史》中。

明朝礼部编纂的《洪武京城图志》记载,明初的13座城门是三山门、聚宝门、通济门、正阳门,朝阳门、太平门、神策门、金川门、钟阜门、仪凤门、定淮门、清凉门、石城门。

13座城门形制近似,正面为一座门洞,高逾五米。大部分建有瓮城,可确认有瓮城的城门包括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清凉门、神策门。

除神策门外,其余城门瓮城均为内瓮城,其中,通济门、三山门、聚宝门(中华门)瓮城极其气派,前两者为独特的船形,聚宝门为矩形瓮城,尤以通济门瓮城的规模最为宏大。神策门则是明初城门中唯一的外瓮城。有老照片显示,南京城东的朝阳门也有外瓮城,但据史料记载,明代朝阳门本无瓮城,其外瓮城为清同治四年增建。

明初南京京城城墙13座城门,城头上均建有大小不一的城楼,设有瓮城的城门还建有镝楼。城楼为木构建筑,留存不易,目前仅有神策门保存有重建于清末光绪年间重建的城楼(仿淮安府城楼建)。

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13座城门的名字也几度更易,很多门最初的名字甚至被人们淡忘。如三山门,民间改叫水西门;聚宝门,民国时改名为中华门,由蒋介石题写“中华门”门额,保留至今,民间也习惯称之为“南门”;正阳门,民国时期改称为“光华门”,由于右任题额刻石;石城门,后来改名为汉西门、旱西门;神策门,因为清康熙年间,清军在此大败南明郑成功北伐军,一度改成得胜门,清末改回神策门,民国时期又改叫“和平门”,由胡汉民题写门额,今已恢复神策门原名。

13座明代老城门,每一座都有着各自的风雨沧桑。

可惜的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南京“拆城风潮”中,大部分明代城门未能幸存,目前仅有中华门(聚宝门)、清凉门、汉西门(石城门)、神策门留存,其中三座存有瓮城。

南京城墙布局图

最高等级的四重城垣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在南京城墙的建造过程中,还开过金陵、幕府两门,但这两座城门不久又神秘消失,难寻踪迹。专家认为,金陵门、神策门当时虽然短暂开辟,但不久又因为某种原因被革除,也就是拆除或封堵,属昙花一现的城门。

在鸡鸣寺附近的玄武湖段城墙上,还有一座规模很小的门,被称为“后湖小门”,其建造年代是明代还是清代,尚需进一步考证。

需要指出的是,在南京还有一些早已经消失的“城门”,作为地名,依然经常被南京人提起。它们也是明代城门,但不是南京明城墙(明代京城城墙)的城门,而是明代南京外郭城的城门。

在中国城墙发展演变史上,明代南京都城的布局堪称最高等级,从朱元璋的寝宫向外,分别是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城四道城墙,这体现了皇权的威严,以及南京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

明代南京外郭城,其长度超过60公里,开设18座城门(也有19座、16座等说法),分别是江东门、大驯象门、小驯象门、大安德门、小安德门、凤台门、夹岗门、上坊门、高桥门、沧波门、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外金川门、双桥门。

遗憾的是,这18座城门无一留存,但安德门、江东门、尧化门(姚坊门的讹称)、双桥门等作为模糊的概括性地名,依然被南京人频频使用。

类似地,目前依然留存于南京城中的西安门(地铁站名称)、东华门、后宰门、午门等地名,也不是明代南京京城城墙的城门,而是皇城或者宫城的城门。而高楼门、卡子门等地名,虽然带有“门”字,却与城门无关,而是民间讹称的地名。

拍总督马屁用籍贯命名城门

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成为留都,政治地位下降。清代后,南京更是沦为普通的州府,昔日的都城城墙,变成了江宁府城墙。南京的落寞,亦反映在城墙的日常维护和修缮上,明清两代史料中,能够找到不少大雨导致城墙塌方、雷电劈坏城楼,地方官却迟迟不予修缮的记载。

有清一代,主要集中于清末,出于交通的需要,地方官府也开辟了数量不多的几座城门。清光绪三十四年,开辟草场门、小北门,这两座城门均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拆毁。

宣统元年(1909),为了方便市民游览新建的玄武湖公园,在神策、太平两门之间开丰润门,经办此事的官员为了拍时任两江总督张人骏的马屁,以其籍贯——河北丰润命名。

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至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重新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民国年代,也是南京城墙继明代之后,开辟、增建、改筑的又一个高潮期,新建的城门竟然多达九座。

1914年,为了方便下关商埠与城内交通往来,在仪凤门以南建海陵门,以时任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籍贯海陵(泰州)命名。

1928年,海陵门改建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挹江门,以适应城市道路交通之需要,这也是南京城墙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座三孔城门;1929年,为筹备孙中山奉安大典需要,又改建明代单孔城门朝阳门为三孔中山门,并拆除朝阳门外的瓮城;1934年,将清末开辟的单孔丰润门改为三孔券门的玄武门;以上三座城门改建完毕后,其名字,即挹江门、中山门、玄武门,分别由戴季陶、汪精卫、蔡元培题写,刻石制成门额。

1927年,在城南正觉寺段城墙开武定门,此门1958年被拆,2007年复建;1933年,因汉中路西延至城墙,遂破墙开路,建汉中门,此门为西式门楼样式,与旧有城门毫不相同。

同年,在神策门西侧建西式城门——中央门(西式城门),此门拆除于1957年,但地名沿用至今。

1934年,在金川门西侧建新民门,同样也是西式城门,至今尚存。两年后,因南京市内“小铁路”向南延伸,与江南铁路连接,遂打破门东石观音庙段城墙,建雨花门,建铁轨供火车进入。雨花门1959年拆除,2009年复建。

1931年,为了就解决中华门交通需要,在其两侧开辟中华东门、中华西门,城门高度达到12米,远远高过中华门门洞。中华东门、中华西门于1955年被拆,2007年复建。

民国时期的南京龙脖子段城墙

古老城门已融入现代城市格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全国许多拥有古老城墙的城市一样,南京也掀起了一股“拆城风潮”,部分城墙墙体和一些老城门相继被拆,但在朱偰等学者的呼吁和努力下,总算有相当部分的城墙保留下来。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交通路网的发展,应运古代都城布局而生的南京城墙,日益不合时宜,城墙阻碍了主干道的延伸,因此需要在城墙上开辟更多的城门。

1952年,在鸡鸣寺后东北侧的城墙上开解放门,以沟通城内外交通;1991年,新建的集庆路向西延伸,与城墙相接,在城墙上开“集庆门”。此门正式名称为“集庆通道”,共有四个门洞,其形式与以往任何一座南京城门都不相同。

进入21世纪后,除了复建雨花门、武定门外,南京城墙上又开辟了长干门、华严岗门、标营门、光华东门通道、蓝旗街通道,复建了雨花门、武定门,太平门、仪凤门,此外,在南京城墙上还至少存在着五座“无名小门”,都是建国后由毗邻城墙的部队或者企业自行开辟的。

据笔者统计,目前南京城墙上的城门至少还有20座左右,此外还有若干无名小门或城墙通道。

近年来,南京复建的城门基本上都位于主干道,皆为三孔城门,部分恢复了城楼,三个门洞均高大宽阔,中门略大,两侧边门略小,快车道从门洞中直接通过,长干门更是能够同时通行地铁和机动车,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同时,也没有对城市交通造成影响。

当飞驰电掣的地铁从地下钻出,通过长干门,跨过外秦淮河时,你会感到,这“650岁”的古老城墙并没有苍老,反而焕发出蓬勃生机,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成功融入了现代南京的城市规划格局中。

猜你喜欢

城门城墙南京
黑夜过桥
城墙边做游戏
南京大闯关
“晨钟暮鼓”怎么敲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城墙外边
“失踪”的南纪门重现
残破的城墙
在城墙上画画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