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粗砚贫交

2016-12-21朱秀坤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端方研墨砚池

朱秀坤

有句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一读,心眼里全是书香墨韵,一种动静相宜的脱俗之美,尤其那注入泠泠泉声、满是禅味的一方砚池更是美极了。

小时候是有大字课的,用了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字帖描红。一节课下来,小手上总有墨痕,有人唇上都有,必是抿上嘴掭笔尖了。大家嘻嘻哈哈地拥至小池边洗毛笔,顿时一池皆成墨水,如蝌蚪云游,惹得寂寞小鱼来嬉戏。后来读到“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马上会心一笑,顿时勾起了童年时的习字雅趣。

那时家贫,舍不得买墨汁,便用了一锭墨,自己磨。砚台是哥上学时留下的,砚堂里放点水,摁上墨条,一圈一圈,“沙沙沙”地磨,清水马上成墨水,越磨越浓稠,泛出鸦翅般的光泽,一股墨香。再磨,似心湖里投进一枚石子,柔波层层漾开,如春蚕吐出满腹心事……有时感觉,在静夜灯下研墨书写真是雅事,眉头微蹙,捏了墨条,慢慢研磨,心中构思,谋篇布局,待文思泉涌,砚堂里溢出大片乌云如胸中烟霞渐次晕开,握笔,唰唰唰,龙飞凤舞处就是直抒胸臆的五言或七律。或者身边还有红袖添香,研墨,眼神一遍遍摩挲那些有温度的文字,似开在书房砚旁的一朵花。

想想,一块砚,从深山巉岩里的石料,精挑细选,千锤万凿,雕琢,刻画,打磨,抛光,直至栖身案头,相见恨晚,月月,年年,寒来暑往,朝晖夕阴,陪伴主人寒窗苦读,也是一种缘。虽然“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惟砚而己”。不见那背负书箧,千里赶考的书生吗?坐下来,就能写,落魄了,遭难了,没了盘缠,街头路旁,卖字,作画,亦能混个半饱——笔墨纸砚,读书人的本钱啊。要不说呢,“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一生最相亲傍”。

正因为与砚台朝夕相伴,日久天长,也就发现并品悟出了砚台的诸般特质:坚贞、沉静、浸墨而不染,套用《红楼梦》中的话说,“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有不少砚铭,表面看是赞美砚台,实质是主人高洁人格的写照,如岳飞的“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坚持自己的硬度,坚守自己的清白,任你磨,磨不薄我,让你染,也染不黑。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凛凛正气,令人感叹。文天祥“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的铭文,明晰地表达了其矢志不渝、一心守道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读读这样的砚铭,砚中悟道,受益匪浅。启功先生有一方砚台,自题砚铭曰“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并自号“坚净翁”,书斋亦名“坚净居”,坚与净,正是其性格与为人的写照。先生还有一则砚铭亦耐人寻味:“粗砚贫交,艰难所共,当欲黑时识其用。”虽是不值钱的一方粗砚,因为患难与共,有过真情,也就敝帚自珍了吧,哪怕其处境不佳,身陷污浊,暗淡无光,也能看到其价值之所在。无论对人对物,真正能做到这般的,能有几人?

旧时,官员爱将一方砚台置于案头,图腾一般,表明其端方与坚贞,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怀与抱负。如今,随着书写工具的改变,砚台的实用功能慢慢被人遗忘,一步步退出了书桌,即使有,也是收藏家待价而沽的投资商品,或者成为一种摆设,一个文化符号,成了少数人专属的奢侈品,高贵,风雅,却孤芳自赏,郁郁寡欢。

砚台,离真正的读书人,远了。

其实有闲时,赏一块砚,默默体会其坚贞与端方,自然与不染,石头的味道,文化的价值,若有所思,亦是情趣。逢年过节,研一缕墨香,酣畅淋漓地写几副春联,听一管狼毫在年红纸上奔走的声音,那些颜体的欧体的行草的魏碑的汉字,满载着祝福与快乐,如一只只飞向春天的鸟儿,多让人开心。写着写着,砚池里,墨浅了,抬头,窗前一枝春正傲然怒放……

(若子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年8月5日)

猜你喜欢

端方研墨砚池
杨砚池:“斜杠青年”搭建“连心桥”画好“同心圆”
秋悟
端方的古怪演讲
洗砚池
端人不若是 方伎何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