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教育,陶冶孩子美的心灵

2016-12-21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6年12期
关键词:风筝画画家长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艺术特长一直被视为升学的“终南捷径”。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艺术热降温,但靠艺术入学依然是一条途径,因为还有艺校可考,还有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如今,幼儿教育阶段的各种兴趣班如舞蹈班、钢琴班、绘画班等,还是备受家长青睐,各类型艺术培训市场依然火热。对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孩子和家长而言,内心也有许多纠结——

艺术培训班背后的纠结

晓旭曾是一位坚决不给孩子报班的妈妈,她认为孩子应该自然生长,当别的孩子穿梭在画画、钢琴等各种培训班时,晓旭却陪孩子逛公园、博物馆、美术馆等,她希望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熏陶。但当听到一个同事家的孩子钢琴7级、围棋4段,另一个同事家孩子因没有特长,连幼儿园的演出都不能登台时,晓旭有些坐不住了。她开始动摇,想自己是不是也该把孩子送到一个正规的培训中心,学习一下画画、乐器等,最起码为孩子获得一个舞台表演的机会,获得一点自信心。

与晓旭相反,美琴从孩子幼儿园起就给他报了各种兴趣班。如今,她面临着另一个烦恼:她的孩子就读南京某重点小学三年级,每天放学后做完作业就去上各种培训班,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排得满满的,唱歌、跳舞、画画、钢琴、数学,孩子忙得像一个机器人。

看到孩子疲惫的表情,美琴很心疼,又没办法。很多高年级家长都告诫过她,一定要在小学阶段让孩子学琴棋书画,练童子功,上初中后孩子连学习都顾不过来,更没时间干这些了。

这让她无比纠结,是她不坚定,还是环境太逼人?她该继续,还是给女儿一点儿空间,让她享受一下童年的快乐时光?

如何看待艺术教育

艺术门类很丰富,学习道路漫长,家长如何正确认识艺术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助一把力,需要厘清几个观念。

1、上兴趣班就会失去快乐的童年?

“我是该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还是让孩子将来有成就?”很多家长经常会纠结于此类问题,似乎快乐童年与成就是矛盾的对立面,快乐着长大就会一事无成。而快乐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不上各种各样的班、让孩子天天尽情地玩就是快乐?让孩子学习了就是不快乐?事实上,孩子快不快乐与上不上兴趣班并没有必然关系,决定孩子快乐与否的不是报班多少,而是他的自主性、主动性如何。

一个学习主动性强的孩子,会把学习当成一种无限的乐趣和享受,尽管辛苦也觉得快乐。而把学习当作是为了考名次、考级的孩子,快乐已经减半。我们大人也通常有这样的体会,一项工作没有压力时很享受,一旦被当作一项任务去做,享受的感觉就会减半。

我曾看到有些孩子练钢琴乐此不疲,坐在那里一弹就好几个小时;也曾看到有些孩子看到钢琴就厌恶至极,恨不得拿锤子把钢琴给砸了。区别就在于前者在弹琴时感受到了乐趣,变成了内在的一种自我需要;而后者因为不是来自主观需要,因此感受不到弹琴的乐趣。

一个把艺术学习当作享受的孩子,才能潜心体会到其中的美。同时,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一个懂美的孩子才会爱学习,爱生活。他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能体味到其中的美感。比如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他们在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时发现了数学中的对称美、秩序美、结构美等,觉得数学无比美妙,而这种美感也激发他们不断钻研,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当我们的孩子在各种学习领域能领略到学习之美时,学习会枯燥无味吗?会感到累吗?不仅不会,相反,那会成为他们无上的享受。所以,有些人觉得学海无涯苦作舟,而有些人认为学海无涯乐作舟,就是这个道理。

2、不上兴趣班就会落后于别人?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大部分家长都有这样的担忧:“自己的孩子不上兴趣班,就落伍了很多。”但我们要认识到:孩子成长是长跑,是马拉松,不是短跑,能够引领孩子跑得更远的素质才是最重要的;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才是给他们的重要财富。

回忆一下我们自己,曾经学过的那些特长爱好,至今还都保持着的有几个?再看一看曾经在一起学习的初中、高中同学,今天还在同一起跑线的有几个?放长远看,能引领孩子走得更远的并不是他在各种班里学到的知识、能力等,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的智慧、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坚持,他对学习、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也许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带孩子上的“班”。

我有一位忘年交,是我国曹氏风筝的研究者和传人,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兴趣班,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放风筝,七八岁时有事没事就去放放风筝,上大专学了经济学,毕业后做了三十多年的企业管理工作。退休后他想做点有意义的事,发现自己对风筝依然有一种浓厚的情结,于是重拾童年乐趣,开始制作风筝、研究风筝,开设风筝与易经、风筝与青春期等各类课程。现在他做的风筝、开设的课程,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他说没想到现在的事业,竟然与童年时一个爱好有关。更重要的是通过风筝,他传播传统文化,把丰富的精神产品传播给更多人,风筝让他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找到了幸福的归属和价值感。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他们保持了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即便这个热爱在童年播种,直到老年才结果,也一点都不影响他们幸福的状态。

3、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去报班,父母应该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培养孩子学画画、钢琴、舞蹈等,不仅仅是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艺术的一种关注、认识和体验,提升他们对美的感知,最终获得内心的丰盈和富足。

相比国内,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非常重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但是他们并不要求孩子有多高的水平,而是看重他们的自主参与,看重艺术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感悟、体验和发展状态。就以英国学校对孩子的艺术学习为例,因为没有技能上的等级化的要求,所以,孩子们都十分愉快地参与活动,没有任何负担,不需要担心考试成绩,更多地是把艺术教育当成体验审美、宣泄情感、彰显个性、发挥才华的平台。

因此,我们把孩子送进各种班,首先是使孩子有一对能够感受音乐美的耳朵、一双能够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而不仅仅是弹出一支好曲子,画出一幅优美的画。

其次,是通过艺术培养启迪孩子的思维。国外有研究发现,创造型人才都具有比较完善的人格结构和智力结构,包括积极乐观富有激情的生活态度、广阔的文化视野、良好的记忆力、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科学的批判精神。当艺术教育点燃了学生的创新火花时,他们就会进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创造性思维状态。

如航天之父钱学森,人们常常把导弹、火箭、航空等词汇与他联系在一起。其实,常人看来与科学不搭界的音乐、绘画、摄影、文学等,一直如影相随常伴他左右,成了他的终身爱好且有较高造诣。他接受采访时曾经谈到:“在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夫人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

科学和艺术究竟是怎样的相互关联呢?钱老认为:“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他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他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钱学森的父亲从小就是这样培养钱学森的,让他学理科,同时又送他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为了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

再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就来源于音乐产生的灵感。有一天他从楼上下来,直奔钢琴那儿弹了很长时间,弹完以后上楼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许人来打搅他。几天以后,他夹了一大堆纸下来了,说:“我发现了广义相对论,是在钢琴上、在音乐上找到的灵感。”

他还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启发而来的。”

如何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

1、从兴趣出发

无论画画、弹琴、唱歌还是舞蹈,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可以启发孩子对艺术的感知,不一定面面俱到什么都学,一定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艺术本身是相通的,画画、跳舞、音乐这些艺术,无论是学哪一门,只要深入地学下去,都可以启迪思维,培养情操,达到熏陶、滋养心灵,丰富生命的目的,可谓殊途同归。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智能多元论”告诉我们,每个人天生有九种基本智能,这九种智能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只不过在不同个体展现出来的优势各不相同,尊重孩子个性的差异,才是兴趣班选择的重要前提。

2、在生活中发现美

培养艺术修养是不是非得进培训班?家长没有艺术特长是不是就无法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其实艺术是融入生活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艺术伙伴。平时在和孩子相处时,要注意随时开启孩子发现的眼睛,要时常带着孩子到自然中,去观察每一片树叶纹理、色彩的变化,每一朵小花的不同形态、花开的奇妙过程。把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宝贝收集起来带回家,在树叶、石头及贝壳上进行彩绘,用树枝树叶做出各种创意,一些果实可以和粘土结合成为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来源于生活中的艺术教育,会启发孩子很多新鲜的灵感。

我国著名拟音师魏俊华被称为声音魔术师,她因用各种道具为电影、电视剧配音而出名。她的工作室里堆满了木板、塑料纸、鸡毛、扇子等不同道具,一块塑料纸在她手中揉巴揉巴发出来的声音,就是电视里炒菜的声音。为了让配音逼真,大街小巷任何一种声音她都认真观察、聆听、模拟、感受。在她眼中,每一种声音都充满了美感,都充满了逻辑。树叶离开树枝、飘落空中、与地面轻擦而过,这个过程都是有逻辑美和曲线美的,只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美好。

3、氛围熏陶很重要

家庭氛围就像水一样,让孩子经常浸润其中,灵魂深处多少都会流淌每个家庭特有的艺术气息。所以,音乐世家的孩子容易成为音乐家,画画世家的孩子容易成为画家,这就是氛围熏陶的结果。

我的一位朋友是画家,每逢去美术馆,他总是抱着幼小的儿子静静地站在每幅画前研究画技、画法,儿子在他怀里有时安静地观察,有时也会扭来扭去,他也不介意,哄一哄儿子,再跟儿子谈一谈自己对画的看法;当他在家作画时,儿子也会给他递画笔等。渐渐地,儿子也喜欢提起笔涂涂画画。他惊讶地发现,儿子的画从构图到想象力到线条、色彩、布局等都独具特色,非常精彩。与大多数家长走马观花游览各地风景不同,这位爸爸常带着孩子去游走同一景点,让孩子观察不同天气、不同季节,同一景观的不同变化,提升他的观察力和对事物丰富的感知、体验。

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有很高的艺术修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只需要用一点点心思,就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艺术环境。比如,可以在家里设置一个固定空间,让孩子任意地涂鸦创作。当然最重要的,一定不要干扰孩子,让它成为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安全空间。如果家中实在空间有限,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固定的小桌子,一面涂鸦墙,甚至可以是一个大地垫。

对于孩子的艺术启蒙,父母一定要注意提供给孩子最优质的资源,带他们看古今中外艺术大家的最经典的画展、画册。它们之所以流传千古一定有它的道理,我们要拿这些经典的好东西去“喂”孩子的眼睛。你给孩子看什么,他就会吸收到什么。把这个门槛提高,孩子的眼界及品位就会提高。

比如俄罗斯,家长普遍重视对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在周末或节假日,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剧院。在那里,经常能看到拖儿带女的父母们,而且每个人都打扮得漂亮整洁,有的孩子还手捧一束鲜花,那是家长准备让孩子在演出结束之后送给自己喜欢的演员的。演出结束后,观众并不是匆匆离去,仿佛还陶醉在优美的艺术境界中。而演员谢幕、小观众献花有时要持续半个小时。

音乐厅同样是俄罗斯人带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孩子们听音乐时聚精会神,肃静庄严,俨然一个成年听众。逛艺术博物馆也是俄罗斯人的嗜好,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前,你经常会看到年轻父母俯身为孩子指点、讲解。

在世界上很多有文化底蕴的国家,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兴味浓厚地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或就在公园里上课,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接受熏陶和濡染,自然拥有了高雅的艺术情趣。

4、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不同的阶段,艺术教育的内容不同。以绘画为例,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绘画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涂鸦期(1.5岁~3岁),象征期或表象符号期(3岁~5岁),主观感觉表现期(5岁~9岁),视觉写实期(9岁~13岁)。

如果一个孩子才处于3岁的涂鸦期,你给他报了画画班,就希望他能画出完美的画作,那就有点急功近利;如果正处于9岁的表现期,你看到孩子的画画得那么局促或不靠谱,就开始怀疑孩子是不是有绘画天赋,并为此而动摇,那也同样有点急功近利。事实上,艺术的表达,无论是唱歌、画画还是演奏,他展现的都是自己的心性,如果在歌唱、画画、演奏方面表现不够好,你需要改变的不是技巧,而是对孩子进行调心养性,心性养好了,表现出来的画作、剧作自然会好。

美学家朱光潜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在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体味到浓厚的趣意,产生美的体验,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影响到为人处世方面,那么这个人也便脱俗了。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引领孩子学习文学、艺术、美学等,最终目的不是期待他们成为作家、画家、艺术家、美学家,而是培育起他们对生活的细微感受力,这会让孩子们的童年乃至成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编辑 刘建淑

猜你喜欢

风筝画画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我爱画画
老树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