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穿插,严谨结构

2016-12-20诸定国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棉鞋奶奶家习作

诸定国

有些同学写作文,选材没有问题,但下笔时往往会犯“捡进篮子就是菜”的毛病,拉拉杂杂地写上一大堆。在批改与评讲作文时,我戏称这种做法如同做一道红烧肉,却往往是从选猪苗养小猪开始讲起。虽然是笑话,却不无道理,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那种叙述内容很多、时间跨度很大、结构十分松散的习作。请看下面一篇习作。

[原文呈现]

从未忘记那一幕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初三(4)班 徐欣悦

以前,不到春节、清明一些大日子,妈妈从来都不会回奶奶家,都以“有事”为由拒绝回去。还隐约记得,那时候我还小,大概只有五六岁,妈妈和奶奶吵了一架。可能就是那时候,有很大的矛盾冲突,妈妈很少回去了吧。

我一直在想办法磨合(“磨合”用在此处不恰当)她们俩之间的关系,希望家庭氛围和谐。

那天,我刚准备出房门,就听见妈妈说:“天气越来越冷了,该买几件棉袄过冬了。”

咦,天冷?我想了想。

餐桌上,爸爸说:“明天要去奶奶家,你去吗?”“去啊去啊,正好我作业写完了。”老爸正好给了我一个机会,何不抓住?我随口问了一句:“妈妈,你去吗?”妈妈看了我一眼,说:“有事,没时间。”其实,我明知这个答案,只是不死心,偏要问一句。

第二天,到了奶奶家,爸爸与爷爷钓鱼去了。我把奶奶拉到房间,说:“奶奶啊,这天越来越冷喽,脚特别容易冻着。你家有没有以前穿的老式棉鞋,暖和的那种?”奶奶看着我,笑了,“当然有,就知道你们怕冷,我做了三双新的呢,在家里穿可舒服了。特别是你妈妈的那双,我还特意加厚了呢。”我没想到奶奶这么关心我们全家,知道我妈特别怕冷,还加厚了。

回到家后,我拿着那双棉鞋,走到妈妈的房间,说:“妈妈,你看我带什么了,加厚版棉鞋,这可是奶奶亲手做的,我还特别嘱咐我,要把厚的那双给你呢。”

妈妈抬头看了看我,说:“先别管其他的,先帮我看看哪件衣服好看。”我向电脑上望了一眼,在买衣服呢,好吧,我知道,我妈没有把我的话听进去。我又扫了一眼电脑,笑了,说道:“老妈,这件不错。”“拜托,这是老人家穿的。”“对呀对呀,你看奶奶都给你做了一双加厚棉鞋,你是不是该送她点什么?”妈妈拿起我手中的鞋,她的心情似乎一下子平静了,很淡定,不发一言,我也识趣,说:“我还要复习,慢慢看吧。”便走了。

下一次去奶奶家时,我又如平常一般问了,妈妈淡然回答:“去,有时间。”我笑了。

再次到奶奶家,我看到妈妈走到奶奶身旁,没说几句,便把手中袋子里的衣服拿出来,边说边给奶奶穿上。那一幕,始终印在我的脑海中,两个人笑着,那是多么美好啊。

[原文评价]

这是一篇考场习作。事实上,这篇习作是有内容的,写出许多家庭中都客观存在的生活现象:婆媳隔阂。作文写得还具人情味,如说奶奶这个形象还比较突出。但这篇考场作文不能跻身考场佳作行列,其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重点不突出”。这篇作文中,有好多个“一幕”,如:妈妈与奶奶产生分歧、“我”邀妈妈去奶奶家、“我”向奶奶要棉鞋,妈妈在电脑上买衣服,等等。但最为重要的是婆媳冰释前嫌的那一幕——妈妈送棉袄给奶奶。可惜这一幕作文中并未能加以详写。造成“重点不突出”“细节不细”的原因是前面枝节太多,有的枝节甚至写得还比较细,形成“枝大于干”的现象。

二是素材的时间跨度太长,文章结构就显得松散。“以前”“那天”“第二天”“下一次去奶奶家时”“再次到奶奶家(时)”,这些频频出现的时间词语,固然能给读者以时间推移的清晰概念,但在短短八百余字的篇幅中,出现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也确实使文章结构显得松散。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时间跨度长”其实与作文素材“枝节太多”是同一个问题:枝节类素材比较分散,因而显得时间跨度过长。从相反的角度说,解决两个问题,应当有一种共同的方法——素材的处理应当有宾有主,这安排好了,叙述时间跨度过长,结构松散的问题自然也就得到解决。

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本中的名家名篇中找到借鉴。

[课文示例]

选入课本的名家名篇,有不少作品本身就素材众多、时间跨度很长,但经过作者的巧妙裁剪与精心安排,文章的结构就十分谨严,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极具典型性的一篇。

从行文叙述的先后,文章的素材呈现可作如(表一)的分析:

表一第一栏,概括文章依次出现的素材的主要内容。为了方便同学们作进一步分析,添加第二栏任务:对应分析出第一栏相应素材实际发生的时间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作家叙述时,选择~个时间点作为叙述的时问原点——在大礼堂等待小学毕业典礼的开始——然后一方面展现时间推移,写出毕业典礼的全过程,这段时间长为半天;另一方面采用联想回忆之法,不断插入写爸爸对“我”的教育、爸爸爱花如命的生活,这段时间长达六年,甚至更长。从后者来说,引发大家思考的是:为什么素材时间跨度如此之长,文章却不显松散呢?文章中的时间脉络,若用(表二)进行分析,可以~窥端倪:

《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叙述:以等待毕业典礼为起点时间,以毕业典礼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事件逐步展开,至典礼结束回家止。整个叙述的时问非常紧凑——只有半天时间。但如果只写这一部分,未免内容单薄,而且爸爸对“我”的影响不能突出,爸爸的去世也显得突兀,不合情理。因为作者通过联想,不断回忆,追溯了以往的生活,这样使得文章素材起来了,对爸爸这一形象的刻画也就丰满了。

倘若就是以素材发生的先后时间为序,其效果如何呢?

表三将原作中素材全部按它们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其中“爸爸爱花”一事可以更早)予以排列。老师将这种排列呈现给同学们,让大家讨论:这样的安排与所提供的《从未忘记那一幕》一文有何相似之处?这样的安排有何弊端?

事实上,从素材内容这个角度来看,表三与表一完全一样,但如果按照表三来叙述的话,文章就会松散,开头所提供的学生习作与此种安排相近,甚至可以说许多同学在叙述多件事情时,往往就这样缘事之先后,逐一叙述,事情发生的时间跨度,就是叙述行文的时间跨度。《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叙述,巧妙之处在于以“参加毕业典礼”为线索,以毕业典礼环节展开的先后时间为序,将众多的内容浓缩在半天之中,使叙述的起点时间至终了时间跨度小;同时,又通过联想回忆的方式,将相关素材内容穿插在时间之中。如此,既丰富了内容,又严谨了结构。高明的叙述中,并未运用大量的时间词语(除了“赖床挨打”一事外),读者也能明确感受到时间的转换:或当下,或以往。

经过这样分析,修改前面所呈现的习作,需要思考并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厘清素材的主与宾的问题,即确定哪一则素材为主,哪些素材为宾为辅,主则详写,宾则略写:二是确定叙述的时间起点问题,也就是主要素材的时间起点问题;三是次要材料如何如何穿插。

经过分析指导,习作作者对原文进行了修改,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升格文如下:

[升格展示]

从未忘记那一幕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初三(4)班 徐欣悦

“妈妈,给!”

妈妈看着我,仿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奶奶亲手给你做的。加厚版棉鞋,说你怕冷又熬夜,给你这双鞋特意多添了些棉。”听我这么说,妈妈更加吃惊,低声喃喃:“怎么会……怎么会……”

妈妈和奶奶关系不好,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

“明天去奶奶家,你去吗?”爸爸问。

“去!”我应声答道,转头问妈妈:“妈妈你去吗?”

“有事,走不开。”早就知道这个答案。不是春节、清明一类特殊日子,妈妈总是找借口不去。

爸爸和爷爷去钓鱼了。我问奶奶:“奶奶,家里有那种老式棉鞋吗?妈妈在家嘀咕脚冷,说要买棉鞋

“有,有!早就准备了呢。”奶奶拉开柜子,取出三双新棉鞋。“这双厚,放了很多棉,你妈脚生冻疮,给她,偏偏她还熬夜……”

“怎么不会呀?奶奶偏心,就说你熬夜。其实这家里我最辛苦了,初三学生不熬夜么?”我故意嘟哝着,表示不满。

“别贫嘴,帮我看看,哪一款棉袄好看。”妈妈又盯着电脑,原来她在网购呀。

“翻,再翻……就这一款!穿了人肯定精神!”

“什么呀?这是老太婆款!你妈没那么老!”

“妈——奶奶的加厚版棉鞋都带来了,那可是人家老太太戴着老花镜,一针一针地赶做出来的,村上人都知道……”

妈妈默不作声,可我知道她内心一定不平静了。嘿,趁她出神之机,我掩门而出。

“你帮我拿给你奶奶吧。”妈妈还有些忸怩。

“总是指派人做事。一不是买给我的,二不是我买的,谁买的谁负责。”一进奶奶家院子门,我故意大声说,好让爷爷奶奶听见。

“再说,‘你奶奶“你奶奶的,多见外呀。”我小声对妈妈说完,一扭身,跑远了。

“妈……给您和爸的棉袄……”妈妈红着脸,声音很轻,却很清晰。

“花什么钱呢……这么艳,我这把年纪穿得出去?”

“穿得出去!”妈妈的声音高了一些,也少了羞涩。只见她从袋子里拿出棉袄,边说边给奶奶穿上。“真合身,挺精神!”爸爸在一旁插嘴。

“去去去,跟你爸去烧锅……”奶奶指挥着爸爸。我拽着爸爸,“你真不识趣,让她娘俩多待会儿……”

妈妈已经帮奶奶把棉袄穿好,正在整理前襟后摆。

那一幕,定格在我的脑海,永不会忘记。

[升格简评]

升格后的作文,在时间安排上紧凑多了。相对应的,作文的结构也严谨了。这样,作者就不会平均用力,而是将时间久的事、无关紧要的事,都做了淡化处理,留出更多篇幅来对妈妈的诧异、奶奶的关爱、妈妈的转变及妈妈送奶奶棉袄等细节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也使作文更为生动。

猜你喜欢

棉鞋奶奶家习作
玩雪
奶奶家的牛
走数字迷宫
让阳光躲在棉鞋里
聪明的小白兔
习作展示
“棉鞋”的秘密
棉鞋里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