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光云影共徘徊

2016-12-20李仰臣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恩赐滋味抒情

李仰臣

[巧妙引入]

先听一个“画龙点睛”的故事:

传说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有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可是没有画眼睛。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画龙的眼睛呢?”他回答说:“眼睛是龙的精髓,只要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大家哈哈大笑起来,都认为很荒诞。于是,他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腾的一声飞上了天!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

这就是“画龙点睛”的传说,原来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现在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时,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技法导航]

龙要腾飞须妙笔点睛,文欲感人要巧妙穿插。为了让文章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感染力和表现力,我们可以在记叙中穿插一些抒情和议论。

一、学会在记叙中穿插抒情

“感人心者,莫先平情”,写人叙事中适当穿插抒情,可以表达感情,营造氛围,烘托人物,突出文章的主题。

1.直抒胸臆。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当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作者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例如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记述了蔡老师的几件小事后,这样写道:

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作者直接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感染力很强。

2.间接抒情。除直抒胸臆外,抒情更多的是结合叙述、描写等进行,在叙述、描写、议论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倾向。

(1)寓情于“叙”。就是把个人的思想感受融化在文章所叙述的事件中,凭借感人的事件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浓烈的感情。比如朱自清《背影》中的一段文字: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

这一段叙述,渗透着作者的哀伤、悲痛之情,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2)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我们可以将感情融合于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它们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所描写的景物中,饱含着作者悲怆、孤寂的心情,以及对沦落人的深切同情。再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中的一段文字: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这一段借助喻体的实体形象,来描绘济南冬天的美,在描写中渗透着由衷的赞美之情。

(3)寓情于“物”。我们要拥有一双慧眼,善于从生活中找到拨动情思的动情物,一张旧照片、一颗枸杞豆,一个文具盒、一支书签……以其为媒,抒发情感。例如杨朔在小蜜蜂身上,发现了生活的哲理,在《荔枝蜜》中这样写道:

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作者通过对小蜜蜂的议论、赞扬,抒发了强烈的崇敬、感佩之情。

二、学会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叶圣陶曾说:“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进一步的工夫。”在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议论,往往会使文章锦上添花,使其变得精辟,灿然生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先叙后议。文章先集中笔墨,记叙人物或事件,再发表议论。在结构上总结全文,在内容上揭示或深化主题。例如蒲松龄的《狼》,在叙述故事中,描写了屠户和狼的动作、神态、心理,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狼的贪婪、狡猾、凶恶。结尾生发议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这句议论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揭示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

2.先议后叙。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和中心,并以此统全文,使全文所记事件的意义,通过议论之后,显得清楚明白。例如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开篇: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闻名全国。这一回更丰富了我的见闻。

既点出了云南民歌的悠久传统和繁荣景象,又突出了云南民歌的精彩,还体现了全文的脉络和作者的情感。

3.夹叙夹议。在文章中一边叙述人和事,一边发表议论。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记叙是“画龙”,议论是“点睛”。二者密切结合,能够相得益彰,既有助于揭示记叙内容的含义,又可以使文章脉络更清楚,结构更严谨。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叙述松骨峰战斗之后写道: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这段议论既赞美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又引出了下文“火中救小孩”一事的叙述,呈现一种结构之美。

总之,叙述和描写担负起记“实”的任务,抒情和议论担负起写“虚”的任务。“虚”“实”结合,巧妙穿插,写作表现力会更强,记叙的内容会更全面、更具体、更清晰。

[佳作示例]

成长的滋味

李静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我细细地品尝着成长的滋味。

六岁那年,有一天,我放学回到家里,看看冷冷清清的锅,再看看逐渐西斜的太阳,心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也来试着烧一顿饭,给爸妈一个惊喜!可对于毫无烧饭经验的我来说,这似乎有点困难。无奈之下,我只能去求助邻居婶婶。问明了烧饭的过程后,在邻居惊讶的目光中回到了家,开始实施我“伟大”的计划。终于,在爸妈踏进家门的前一刻,我完成了这第一次尝试。饭桌上,爸妈吃着那难吃的饭菜,脸上却始终挂着笑容。我来回瞧着他们,饭菜的滋味也许不怎么可口,但吃在爸妈的嘴里却是香甜的,我的心里也是甜甜的。

原来,成长的滋味,是甜的!

上学了,我学会了写日记,把我的好心情、坏心情,把我的小秘密全都藏进了日记本。我在日记中收藏着自己的成长足迹,自以为那会是最隐秘的,是我长大后、年老后的美好回忆。可是,有一天,我推开房门,却发现妈妈正翻着我的日记本。“妈妈,你怎么可以看我的日记?那是我的秘密!”我拼命忍住眼泪,大声责问妈妈。“怎么,你才多大?你的日记我都不能看?别忘了,你是我生的姑娘。”妈妈的回答让我的鼻子酸酸的,心里也酸酸的。从此后,我再也不写日记了。

唉,成长的滋味,有点酸!

去年秋季的一个下午,我独自在教室里做作业,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吹破了一块窗户上的玻璃。我看着那没关的窗,连忙跑过去把它关上,这时吃完饭的同学们陆续回到了教室。上课了,班主任老师走进了教室,也发现了那块玻璃。“谁打破的?”老师大声地责问声回荡在教室里。沉默中,老师和同学们的眼光都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可是,不善言辞的我又怎么能说清楚呢?看着周围怀疑的眼光,我的心里苦苦的。

呵呵,成长的滋味,有点苦!

音乐已接近尾声。可是,成长的滋味到底如何?细细品味,便会懂得甜、酸、苦等独特的滋味,串成了一首成长的歌,听过之后一定会深有感触的!

[点评]

有人说,用心体验才能品味成长的滋味。文章开头引用歌词入文,总领下文。接着,作者先是将作文题与现实生活进行了无缝对接,从“甜”“酸”“苦”等不同角度,剪辑组接了三个生活片断,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给人一种形式上的整齐美。同时,作者在每个片段后面采用了“……,成长的滋味是……!”的句式直抒胸臆,充分体现了“我”对成长的认识,彰显中学生别样的情感,颇有新意。结尾呼应开头,点旨总结,情感浓郁。

感谢自然的恩赐

李俊

走进大自然,耳边没有嘈杂的汽笛声,眼前没有拥挤的人群;只有鸟鸣清脆婉转,只有美景如诗如画……把心灵融入自然,感受自然的恩赐,那种感觉真好!

清晨,和风拂面。我背上写生的画板,拿起心爱的竹笛,沿着弯曲的小道,走进清凉的世界。露珠在荷叶上跳动,雾气在荷塘上迷蒙,荷塘里不时传来几声蛙鸣,芬芳的花香在清新的水汽中游走,沁人心脾。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顿感清新涤荡了五脏六腑。

真爽,感谢自然的恩赐!

穿过荷塘,伫立在碧绿的稻田边。只见串串露珠依偎在稻叶上,晶莹剔透。微风吹过,露珠像顽皮的孩子从稻叶上蹦落下来,融入水中。水面上漾起一层细细的涟漪。稀稀落落的水草漂浮在水面上,欲与稻秧一比高低,幽幽的绿意从水面升腾。弥漫的稻香、水草的清香,再加上远处飘来的荷香,融汇成自然清新的气息,让我周身轻松了许多。

真爽,感谢自然的恩赐!

来到一块青葱的坡地,铺上油纸,屈膝而坐,支起画板。这时,东方的天边露出了朝阳的圆脸,红红的,大大的。片刻后,朝阳冉冉升起,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朵朵云彩。我拿起画笔,画下这美丽的日出。再顺手拿起身边的笛子,吹奏一首悠扬的心曲。我深深地陶醉了,内心似乎有一盆火在燃烧。

真爽,感谢自然的恩赐!

朋友,请怀揣一份淳朴,带上一份纯真,走进大自然,放飞心灵吧!你可以与山川草木对话,亦可与花鸟虫鱼聊天。然后,你会发现,把心灵融入大自然,感觉真好!

[点评]

这是一曲歌颂自然的颂歌,其特色之一是巧妙抒情,扣题紧密。首先,开篇用两个“没有”、两个“只有”,鲜明对比,并点明题意,引领全文。接着,作者移步换景,抓住景物特点,调动感官描写所见所闻,洋溢着自然的馨香,尤其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令人心动不已。文章主体部分三个片段后面,都使用了“真爽,感谢自然的恩赐”这句话直抒胸臆,表达对自然的感谢之意,喜爱之情,同时又反复地点题,使文章内容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结尾段发出呼吁,照应开头并表达情感,于是佳作脱颖而出!

猜你喜欢

恩赐滋味抒情
你降落自银河,从此在我心上
会抒情的灰绿
Enci/恩赐 EC
正午
约会
果子的滋味私厨
一颗滋味果子
红薯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