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邓盐:诺邓火腿背后的“无名英雄”

2016-12-20

青年与社会 2016年32期
关键词:井盐无名英雄盐井

诺邓火腿,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上的播出而闻名海内外。如今诺邓火腿不再只是当地人的日常菜肴,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寻找这份藏在大山深处的美味。殊不知,正是诺邓村民从当地盐井煮的盐成就了诺邓火腿的美味,将诺邓盐誉为火腿背后的“无名英雄”,实至名归。

道法自然

诺邓,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石门以北8公里处,下辖18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诺邓一般指其中的河西村、河东村两个自然村,约270多户1200多人,村中以黄、杨姓人居多,均为白族。

诺邓村背靠满崇山,支脉环绕村周,源于山腹的清泉汇集成小河,流程3公里多注入沘江,江水左弯右拐成“S”形,绕过阴阳两鱼交颈而眠的庄坪山和鹅脖子岭岗,呈天然的“太极图”。

诺邓民居建筑因山势而建,鳞次栉比、风格独特,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颗印四合院”等院落样式,且重视门窗、门扉、梁、柱、檐等细部装饰雕刻。每一座院落静静地坐落在那里,讲述着主人一段或辉煌,或落寞的故事。村中亦有玉皇阁、文庙、武庙、龙王庙、棂星门等明清时期的众多庙宇建筑和古盐井、盐局、五井盐科提举司衙门旧址以及街巷、驿路(盐马古道)等古代建筑,浓墨彩绘,独具匠心。

时随境迁

“百味盐为先”,如果没有盐,即使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蜡。云南自古以出产井盐而著称。云南井盐的史料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而关于云龙盐井的记载则于唐代,唐·樊绰《云南志》中有“剑川有细诺邓井”记载,即指诺邓村的盐井。被称为“云龙五井”的诺邓井、山井、师井、大井和顺荡井错落分布于澜沧江支流沘江两岸,后增开石门井、雒马井和天耳井,故亦称为“云龙八井”,是滇西乃至缅甸北部一带地区的主要食盐供应地,名遐滇西。

在历史上,尤以分布于诺邓村的诺邓井最为重要,源于它是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83年)于云龙设“五井盐课提举司”的驻地。“万驮盐巴千石米,百货流通十土奇。行商坐贾交流密,铓铃时鸣驿道里”,是对“茶马古道”上诺邓繁荣景象的描绘。清光绪《云龙州志》记载,当时“云龙八井”共有灶户445户,月产盐127900多斤,行销保山、腾冲等六州县,月上课银1808两3钱2分。一方经济养一方人。历经明、清、民国朝代变迁,盐业的生产,带动了诺邓村商业、运输业和教育业的发展,诺邓村尊师重教人才辈出,堪称文墨之邦、礼乐之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诺邓盐厂又经历了国营、队办、停产的过程。

如今在民间,“云龙八井”中只剩诺邓井、顺荡井、师井等所在地的部分村民仍在制作井盐。

盐艺流传

井盐制作,即凿井汲卤,经过煮、捞等流程,最后出盐的技艺。在诺邓村民看来,井盐制作技艺较为简单,跟随父辈或老艺人学习即可掌握,只是受到盐井与制盐场所之间地理位置的成本制约。因此,诺邓村中平时约有五六家制作井盐;立冬到来年立春期间,根据村中腌制火腿之需,熬制井盐家庭少达十余户,多达三、四十家。

在诺邓村,制作井盐的灶形状为长条形,灶上放置两口大锅,靠近烧火洞口的为煮卤水的锅,温度最高,可让锅内的水沸腾;中间放置的第二口锅,主要用来盛放温卤水,凭借灶内余温将卤水加热至40、50度,可将锅内温的卤水直接舀入第一口锅。再往里一般放置一块钢板,利用灶火余温,对制作出的桶盐进行烘烤;离烧火洞口最远的是烟囱,烟囱上可敷一层稀泥,有保温且能防止烟囱漏烟的功能。

井盐制作有取水、烧锅、去沫澄硝、散水、合锅、捞盐、脱锅、捏盐等步骤。

取水,即将诺邓盐井中卤水取至家中。历史上,由于盐井底深6.2丈,经过长期实践,发明了巧妙的井硐构建和汲卤方法。据原国营盐厂职工杨义民回忆,“诺邓井它不是直井,6架梯子下去以后还要进去20、30米才到出水处,盐水(卤水)出来的这段路程要修起用排水道将淡水排出去,在6层梯子要用竹竜12个人拉上来”。同时,农历六月十三在龙王庙举行龙王会,其中一个重要活动即在村后北山的龙潭处进行“接水魂”仪式。如今,利用水泵技术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制盐的人家往盐井中放根管子即可取得卤水。取得卤水后,置于大缸中放置1-2天,便于一些可见杂质沉底。

烧锅。锅内均匀擦抹香油,灶内生大火将锅烧热,使油在锅内充分吸收,目的是减少熬盐时起锅巴。烧到锅内冒起浓烟,便舀水入锅。

去沫澄硝。约20分钟左右大锅内的卤水沸腾后,改用温火保持卤水翻滚。因卤水中含有杂质形成水沫漂浮水面,用水瓢将沫子打出,约十分钟打一次水沫直至食盐出现在锅里。同时,放一铁瓢于锅底,随着锅内卤水的沸腾,便有盐硝不断澄底落于铁瓢之内。水沫和盐硝,均为井盐内的杂质,锅内卤水沸腾时间越长,所出之盐越细,因此这个工序是制盐的关键。

散水。锅内水沸腾后,不断变成蒸汽,水量减少,因此从盛放温卤水的锅里不断加卤水到大锅内直至食盐出现在锅里。

合锅。待锅内的水浓缩到出现食盐时,不再向锅内加水,一直烧火至盐在大锅内渗出越来越多。

捞盐。煮至24小时,即可打捞。左手执笊篱放于锅边,右手用长把小瓢将食盐一瓢瓢捞入笊篱,把盐倒至大簸箕内进行滤水。

脱锅。锅里的盐捞完,余水散入其他锅内,又舀入卤水,让粘在锅上的锅巴煮化为水。

捏盐。盐在大簸箕内滤水24小时后,水分较少时形成散盐。此时,可用模具制成筒盐、形盐等。先用小石舂将模具内的散盐舂紧,再手持木拍将模具中的盐拍均匀。拍紧后,左手掌心托在筒盐侧面,右手将小木板轻轻地倒转过来,将盐慢慢放于手心,又轻轻侧转回来直立放在有一定余温的钢板上进行烘烤。待24小时烧干烧硬后,即可成筒盐。最后,在诺邓盐上标明“诺邓”或商号,以示与其他地方制盐的区别。

从诺邓井盐的生产工具及工艺流程看,整个生产过程既没有现代科技中机械化的影子,也没有催化剂或添加剂成分。同时,所用工具都十分简单,只有模具、木锤、铲子、铁瓢、钢钳、叉等。

处处“盐”影

诺邓村民虽然也购买市面常见包装的食盐,但在日常饮食、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当地的诺邓盐。

当地老人常饮用的“飞盐茶”,先将茶叶在土罐中烤黄,然后把一小块盐在火炭中烧红后投入滚烫的茶水中,具有退寒清火、治疗眼疾的功效。亦用盐水泡脚,可解除脚痛、舒经活络。同时,用诺邓盐做调料制作出的酱油、酱菜、腌菜、等,颇受欢迎。

在诺邓的龙王会、孔子会、本主会、财神会等祭祀场合中,献给神灵的狮子状形盐是不可或缺的。在庙里献祭、谢土、新娘过门、上梁、葬礼中,献给神灵兵马的“盐米碗”也是必不可少的。

诺邓盐主要用于火腿的制作和保存上。诺邓火腿随着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而火遍神州大地。村中火腿制作艺人李天嗣道出诺邓火腿美味的“玄机”,“诺邓盐渗透力强,均匀渗透到每一个地方,可以使骨头里也不会有臭味,用其他盐巴骨头就保证不了骨头附近的好坏”。尤其是诺邓的锅巴盐因含微量钾元素,是传统诺邓火腿腌制主料,腌制出的诺邓火腿咸淡适宜,色泽自然,味道纯正,口齿留香。

如今,诺邓火腿已然成为云南美食的一张重要“名片”,随着人们对其关注度不断提高,诺邓盐也必将从“幕后”走到“台前”。

猜你喜欢

井盐无名英雄盐井
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英烈无名 精神永存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我当了一回“无名英雄”
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前期西藏东部盐井社会状况及周边环境考察
长征路上“无名英雄”蔡威的传奇
叩访盐井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