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国产类型电影的创新之路

2016-12-20蓝瑞荣

电影文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娱乐性

[摘要]改革开放之前,以反映当时社会现状为主题的类型电影曾经备受观众青睐。新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电影的需求也与之前大不相同,加之受到西方娱乐大片的冲击,类型电影自然变得反响平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再有市场,相反,有一大批观众依然对类型电影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所以,类型电影就应该以观众为导向,终结传统的创作思路,在主动迎合电影商业化趋势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自身的娱乐性,做到既维持本性又有所创新。

[关键词]类型电影;娱乐性;创作思路;维持本真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传统类型电影逐渐淡出观众的视野。而为了适应市场,类型电影在新的挑战下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努力增加其娱乐性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

一、传统类型电影的终结

梳理20世纪70年代末的类型电影,是研究80年代类型电影的前提。1977至1978年间,我国制作的比较经典的类型电影有《蓝天防线》《黑三角》《风云岛》等。有很多专家曾经研究过为什么类型电影在这个时期会大量涌现,得出的结论是:当时的创作者需要突破电影创作的瓶颈,完成形式和题材多样化的要求。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能满足这个要求的电影类型只有类型电影。类型电影不仅能够对敏感的政治问题进行回避,还能够突出电影情节的动作感和悬疑感。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之后,传统对电影制作的影响力仍然很大。一些经典的电影中倡导的意识形态和传统的类型电影大同小异,变化不是特别大。电影情节上仍是我国人民和国内外反动组织的对抗。但是,改革开放后的电影作品虽然和传统类型电影大同小异,但已经不再只是强调所谓的“群众路线”和“党的领导”。不仅如此,传统的类型电影中特务们的简单杀人行动就能够对新中国造成很大的影响,但80年代以后,这样的杀人行动已经威胁不了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所以改革开放后的电影中的特务对我国的破坏活动主要集中在对我国的工业科技和军事国防进行破坏,对建设成就进行窃取等。以电影《客从何来》为例,在我国的秋季物资交流会上,苏联特务对其中的经济情报进行了窃取,虽然他们窃取的情报属于欧洲国家,表面上和我国没有什么关系,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对我国的国际声誉影响很大,能够直接导致我国的经济活动遭受巨大的损失。电影中“党代表”和“群众”等在传统类型电影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角色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很大的作用,特务们的罪恶行径能够得以揭露多亏了我国公安干警的侦查和部署。以《客从何来》为转折点,我国的类型电影已经不再仅仅是对党和群众进行歌颂,开始出现了变化,比如后来创作的电影《滴水观音》《劫持》和《东方剑》等。

《戴手铐的旅客》这部电影结合了“文革”罪行揭露和反特情节这两个方面,于洋和印质明的对手戏是这部电影中最大的看点。在“十七年”类型电影中,于洋和印质明都数次扮演过侦查英雄,电影中他们身手敏捷,英俊潇洒,曾经风靡一时。但是,当阔别观众多年的他们再次返回大银幕的时候,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已经遭受到了岁月无情的洗礼,他们已经变成了鬓角发白,额头出现皱纹,身材发胖,身手一般的中年人,生理的衰老是任何人都不能够避免的,演员也不例外。他们真实的外貌和电影中的英雄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也逃不过岁月的侵袭,变成了身材发福,鬓角发白的中年大叔。

值得一提的是,类型电影退出历史舞台并不单单是传统类型电影自身的原因,电影《黑炮事件》的出现是传统类型电影退出历史舞台的标志,这部电影是黄建新导演在1985年拍摄的。很多评论家在对电影《黑炮事件》进行评论的时候出发点多是影响力或者文化层面,色彩和构图以及对知识分子性格的描写也是评论家们分析的重点。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些评论的价值,不过,假如我们从另一个出发点对这部电影进行解析,就会发现这是一部披着类型电影外壳的非类型电影,电影的结局更是反思了类型电影这类影片,所以《黑炮事件》标志着传统类型电影的终结。

就像某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黑炮事件》这部电影说明在现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并不需要革命警惕性,它会破坏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十分不利于我国和其他国家的交往。就像电影中的情节一样,毫无根据地怀疑警惕只会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不管黄建新导演是有心还是无意,《黑炮事件》这部电影十分清楚地对传统类型电影中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反思。

传统类型电影出现的标志就是1949年拍摄的电影《无形的战线》,这类电影侧重对意识形态的宣扬,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充满了怀疑,而电影《黑炮事件》的拍摄标志着传统类型电影退出了历史舞台。“冷战”的影响在80年代以后逐渐减小,东西方国家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张,两者存在共同的追求就是“发展”和“和平”,所以以东西方对抗为题材的传统类型电影已经没有了政治环境,所以它的终结也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拍摄于1987年的《冒名顶替》仍是特务题材的电影,但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它的影响微乎其微。

二、崇尚娱乐与维持本真

传统类型电影的消失并不代表这类影片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如果仔细研究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作品,你会发现在这个时间段内曾经拍摄制作了很多部类型电影。在80年代之前所拍摄的类型电影是以宣扬意识形态对抗为主,只会或多或少地涉及一些娱乐性以满足观影群众的些许需求,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于娱乐性的需求完全是公开透明的。所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人们追求娱乐性的选择并不是只有类型电影一种,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以供选择。所以某些专家曾经说过:“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政治环境下,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和逻辑才能够实现,它的创作基础并不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累,而是变幻莫测的政治环境。因此,只要政治环境发生变化,它的叙事模式和逻辑也就没有了基础,应有的作用根本发挥不出来。中国内地在20世纪80年代的核心工作已经由“经济建设”代替了“阶级斗争”,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在政治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这种电影根本复制不出来,同时也没有复制的价值和必要。”

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越来越多的娱乐大片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让人惊讶的是,类型电影并没有在娱乐大片的侵袭下消失,反而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紧跟时代的步调,创作出符合当时政治环境的电影作品,也因此类型电影才能不被新时代所淘汰,生生不息地存在着。

根据社会环境对电影作品进行调整的目的就是满足电影观赏性的需要,将商业片的元素加入到电影中,使之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紧跟潮流趋势。追根究底,这种变化最开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电影《客从何来》和《雾都茫茫》中。电影《客从何来》中的背景音乐选择的是香港流行音乐;电影《雾都茫茫》的片头中对学英语和跳探戈进行了长达四分钟的镜头展示。这些元素在传统类型电影中都是资产阶级才会享受的生活,是贬义的,需要进行阶级斗争的。而改革开放之后,这种生活方式不再是资产阶级独有的生活方式,任何一个民众都可以享受得到。这也说明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不会再根据人的生活方式来判断他的道德观念。

假如说20世纪80年代初的类型电影表达的还是意识形态对抗的主题,只会涉及些许的娱乐性,那么,以80年代中期为转折点,传统类型电影退出历史舞台,还有就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人们急需挣脱封建意识形态的束缚,如此以娱乐片为载体,将其中的娱乐性进行着重突出,由此我国进入了娱乐片发展的黄金时期。早期的类型电影中多是一些文戏,极少情况下会加入一些动作戏或者枪战戏,但80年代中期以后,电影情节的惊险性成为类型电影不可或缺的因素,比如枪战戏、追车系以及打斗场景等。以1986年拍摄的《总统行动》电影为例,电影开始就是爆炸、暗杀等镜头,以此电影的基调也就确定了,成功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使观众能够认真地观看影片。

将传统的类型电影和新时期的类型电影进行对比,故事情节都是以敌方特务和我国侦查员的斗争为主,叙事策略同样是“盗取情报—反盗取情报”,二元对立矛盾同样是电影的主要矛盾,但新时期的类型电影在故事的传奇性和虚拟性方面进行了加强。以1983年拍摄的电影《蓝后保险箱》为起点,类型电影对故事发生的时间要么进行淡化处理,要么就将解放初期设为电影故事发生的时间。以电影《智斗美女蛇》为例,这部电影情节中的社会生活和当时真实的社会生活差别很大,目的就是让观众将电影中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区分开来。如此电影创作者就能对故事情节进行大胆的创作,满足观众娱乐性和观赏性的需求。就像电影《蓝后保险箱》,这部电影中的故事改编自发生在南京的一个真实案件,不过创作者挣脱了现实生活的束缚,在“盗宝—追宝—得宝”的传统模式下加入了一重又一重的悬念,然后对特务白狼和黑猫的真面目在影片结尾进行了揭露。不仅如此,在电影中还设置了一个经过旧社会洗礼的侦探庞查理,非常具有创新意识。庞查理这个人物自带喜剧元素,不管是他的外貌,还是他洋气的名字,甚至他的侦查形式也不例外,由此电影增加了很多的看点。在电影中,尽管庞查理拥有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侦查能力也很强,但他的破案方式还是沿用旧社会的那一套,不符合当时的政策要求。侦查员路宏在《蓝后保险箱》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他和传统类型电影中的人物不同,并不是一出场就是个侦查高手,他是在侦查过程中慢慢成长起来的侦查员。每当遇到困难,他都不会放弃,而是越挫越勇,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后他亲自揪出了白狼和黑猫两名特务人员,侦查员的形象由此树立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电影创作者曾经尝试在电影中增加新的元素,由此类型电影开始衍生出新的类型。第一个改变是对电影故事情节进行改变,在传统类型电影中的主人公一般是不能牺牲的,但在电影《总统行动》中,侦查英雄陈刚却在行动中牺牲了,这也是电影的创新与突破。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电影《无影侦察队》和《绿色的网》的发生背景,主要情节就是我国侦查员和越军特务的斗争。类型电影的第二个改变就是只将电影的背景设置为反特情节,故事中的人物才是电影叙事的重心。电影《柳非的遗书》中的人物柳非出生在一个优越的家庭,是一个理想远大的女学生,为了去日本留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在日本上学的过程中,她开始沉迷于西方的生活方式,对于自己的国家十分厌恶,觉得在自己的国家没有出路,十分彷徨,此时受到特务组织的迷惑做出了出卖祖国的决定。导演想要通过这部电影对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进行挖掘,而不是对戏剧冲突进行表现。只有将主人公心灵最深处的状态展示出来,展示好人变坏的过程,如此才能对观众的心理进行冲击,让观众印象深刻。

三、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曾经盛产过一批以反盗窃经济情报、反盗窃科技资料为主题的电影作品。这种类型的电影和类型电影在情节上大同小异。但在传统类型电影中,外来的威胁是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最大威胁,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国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已经不再是外来的力量,而是国内外犯罪分子对我国文物资源和经济领域情报的窃取。这些不法分子利用不同的身份进行掩护,做出了很多影响我国发展的行为。所以,类型电影的市场需求还是非常大的,而且极具潜力,如果能够在坚持本性的基础上,合理融入商业化和娱乐性的特点,必然能够再次“光芒四射”。

[参考文献]

[1] 聂欣如.类型电影的观念及其研究方法[J].当代电影,2010(08).

[2] 饶曙光,鲜佳.当下国产类型电影创作的结构性发展特征及其前景[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1).

[3] 胡克.中国类型电影特点与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2011(09).

[4] 虞吉.早期中国类型电影与商业电影传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1).

[5] 刘亚冰,吴小丽.类型电影与类型批评[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作者简介] 蓝瑞荣(1977—),男,福建龙海人,硕士,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猜你喜欢

娱乐性
“粘知了”的制作与应用
受众新闻娱乐性的不同心理类型探析
娱乐性大众文化批判
编排语言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娱乐性研究
微信移动社交用户心流体验对用户粘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