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弱势”群体学生体育行为现状的动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①
——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

2016-12-20姚鑫王军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32期
关键词:弱势体育项目体育锻炼

姚鑫 王军

(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襄阳 441053)

“弱势”群体学生体育行为现状的动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①
——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

姚鑫 王军

(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襄阳 441053)

“弱势”群体学生是指身体素质较差,心理素质以及身体协调能力等各方面条件都低于一般水平,体育成绩相对较差,体育测评难以达标的学生。该专题主要以笔者学校“弱势”群体学生为例,对“弱势”群体学生体育行为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就改善这一群体的现状提出了参考性的对策。

“弱势”群体学生 体育测评 身体素质 体育行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学生学业压力的增加,高校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群体的学生——“弱势”群体学生。有统计表明这一群体学生正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在发展。对这一群体的现状进行动态分析以及相关解决对策的提出,对于强化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1 “弱势”群体学生定义

“弱势”群体学生是指身体素质较差,心理素质以及身体协调能力等各方面条件都低于一般水平,体育成绩相对较差,体育测评难以达标的学生。

通过定义可以知道,造成这一群体的原因既有自身的又有外界的,既有先天遗传又有后天形成。目前,由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增多,给众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和良好学风的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对这一群体的现状进行了解并改善,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我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行为的现状

2.1 我校“弱势”群体学生希望开设的体育项目与我校现有体育项目的对比分析

表1反映的是我校“弱势”群体学生希望开设的体育项目。学生希望开设的体育项目暂且可以理解为他们感兴趣或愿意参与的体育项目,通过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都对慢跑比较热衷(其中女生比例达到42.35%,男生比例达到41.21%),其次女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依次是散步、交际舞、跳绳、羽毛球、乒乓球、保健、排球、武术、篮球;男生依次是乒乓球、散步、羽毛球、篮球、排球、武术、保健、跳绳、交际舞。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是倾向于有氧健身类的运动项目,而对于民族传统类的体育项目如武术他们的兴趣不高。有氧健身类运动项目的特点是对运动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不高,技术偏简单,而这也正好降低了“弱势”群体学生参与运动的难度,便于他们坚持锻炼。

表1 我校“弱势”群体学生希望开设的体育项目统计表(%)

表2 我校现有体育项目的选择表

表3 我校“弱势”群体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表

表4 我校“弱势”群体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统计表

表5 “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表2反映的是笔者学校现开设的一些体育项目,通过表2可以看出该校现有的体育项目种类单一,注重于对几大球类的学习,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开设了带有民族性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如太极拳、武术,供学生选择的其他体育项目较少。

通过表1、表2的对比可以发现:该校现开设的一些体育项目如太极拳不是“弱势”群体学生感兴趣的,有些运动项目虽然在其希望开设的体育项目内,但其感兴趣的浓度并不是很高,这会导致学生们难以投入运动中去,降低他们参与锻炼的次数和运动的积极性。所以, 学校应开设多样化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从运动项目的选择上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运动兴趣。

2.2 我校“弱势”群体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与持续时间的综合分析

表3反映的是笔者学校“弱势”群体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从中可以看出:“弱势”群体学生每周参加锻炼的频率次数最多的是1~2次,达到了58.47%,每周参加锻炼达到3次及以上的人数不足20%,而不参加锻炼的人数达到了22.21%。这反映了“弱势”群体学生每周参加锻炼的频率极低,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学校应通过有效的措施与手段,提高“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此来提高他们参与锻炼的频率,为完成终身体育的目标奠定基础。

表4反映的是笔者学校“弱势”群体学生每次锻炼所能持续的时间,从表中可以看出:有51.67%的学生每次运动的时间不足30 min,而运动时间达到0.5~1 h的只有34.29%,活动时间在1 h以上的相对较少,只有14.04%,由此可见“弱势”群体学生参加锻炼持续的时间较短。

通过表3、表4的综合可以发现:“弱势”群体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较低,且锻炼持续的时间短,学生的运动量呈现明显不足。而科学有效的锻炼是:每周锻炼至少3次,每次锻炼的时间保证在30min以上,运动负荷达到中等强度以上。“弱势”群体学生所表现出的低频率、短时间的运动难以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与每天锻炼1 h的目标也相差较远。

2.3 我校“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表5反映的是笔者学校“弱势”群体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我们暂且可以将他们的态度归为两类:积极主动参与型和消极被动参与型,从表中可以看出: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课中的学生较少,只有17.4%,他们对体育课能够持正确的态度,也能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相反,消极被动参与到体育课中的人数较多,达到了82.6%,他们大多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缺乏对体育的足够认识,参与到体育课中是受到学校的规定以及老师的强制要求,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期末考试成绩的合格和体育测评的达标。所以,对于这种情况而言,学校应想办法提高“弱势”群体学生积极主动投入体育课中的热情,避免只为了成绩的合格或测评的达标而消极被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弱势”群体学生倾向于有氧健身类运动项目,而就该校而言,开设的体育项目有些不是“弱势”群体学生感兴趣的。“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极低,锻炼持续时间较短。目前,有17.4%的“弱势”群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课中,有82,6%的学生消极被动地参与到体育课中。

3.2 建议

(1)开设多样化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减少对学生吸引力不大的体育项目。提高“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加强技术指导,开展风格多样的体育竞赛或者体育游戏,调动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推动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

(3)因材施教,分班分类教学。一方面,根据“弱势”群体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机能状况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其性别和运动能力进行分班分类的教学。对于身体机能状况差、心理素质低的同学,可设立专门的班级对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对于有一定运动能力的学生以及心理素质稍强一点的学生,可以设立基础班、提高班等,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让每一个“弱势”群体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4)注重理论知识的普及并加强其教育,加大全民健身意义的宣传力度,帮助“弱势”群体学生树立身体锻炼的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5)多利用“手拉手,向前走”的教学方法。所谓“手拉手,向前走”就是用体育成绩相对较好的同学带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在一些技术课上需要做示范时,可以让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机能表现好的同学做示范。对于心存胆怯、不敢尝试的“弱势”群体学生,老师应多鼓励、激励他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在课下也可以继续倡导这一方法。对于平时爱运动的学生,每次运动前可叫上很少或不怎么参加运动的“弱势”群体学生,鼓舞他们一同进行身体锻炼。

(6)采用客观的评价方式,不以最终的结果为评定标准。对于“弱势”群体学生的考评,应更多地关注他们参与运动的过程。这种过程的考核,一般以学期为阶段,即:一个学生在学期末相较这个学期前的成绩是否有所提升。这种成绩的比较是学生本人与本人的比较,而不是学生本人与他人的比较。采用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做到对“弱势”群体学生的评价公平公正。

[1]刘蓉.对高校体育课“弱势”学生群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

[2]韩志霞,樊少波.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吉林广播大学学报,2010(1):32-33.

[3]于玲,姚小敏,易国忠,等.普通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0(4):116-118.

[4]陈波,陈琪瑶.大学体育弱势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84-86.

[5]雷建.学生体育行为现状的动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111-113.

[6]沈谊,周挺进,彭立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4):123-125.

[7]曾锡银,徐芝芳.宁夏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8(3):285-288.

G80-05

A

2095-2813(2016)11(b)-007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2.078

姚鑫(1994,8—),女,苗族,湖北恩施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体育人文。

猜你喜欢

弱势体育项目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成语魔方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一个“弱势”教师说:孩子,我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管你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多元智力理论下数学教学方式浅谈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