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对电视新闻语言的把控探讨

2016-12-19陈云旭

新媒体研究 2016年21期
关键词:记者语言能力电视新闻

摘 要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电视新闻语言的把控尤为重要。文章首先就记者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接着分析了记者对电视新闻语言的具体把控应用,旨在提升电视新闻语言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 记者;电视新闻;语言能力;把控;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1-0108-02

近年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十分多元,原先单一的信息获取方式早已经被越来越多且形式多样的方式所取代。但是纵然如此,电视仍然是一个不可取代的主流媒体。与其他媒体形式相比,电视新闻的信息读取形式属于听取信息。电视媒体的特性使得其信息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因此,电视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要考虑电视新闻记者的播报因素,又要充分考虑电视观众的感受及信息接收的能力。一般情况下,狭义的电视新闻语言仅仅包括声音语言,而从广义上来讲,电视新闻语言既包括有声音语言,又包括有文字语言。因此,记者对电视新闻语言的把控对于整档电视节目而言显得至关重要。

1 记者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特点

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记者的语言应该具有多样性。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需要向电视观众准确传递信息、点评新闻事件[1]。因此,多样性是电视新闻语言应该注意的首要特点。一般情况下,电视新闻语言有叙述、评论和对话三种形式。那么新闻记者究竟该采取怎样的形式均由新闻的现场最终决定。而表达形式的多样化主要是由于新闻事件的不可预测性所决定的。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应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采取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形式。第二,记者的语言应该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在真实的新闻背景下,记者面对镜头,同时也面对着观众。很多记者之所以表现较为逊色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咎于其新闻语言的晦涩难懂。不够口语化的新闻语言表达直接影响着观众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认知。同时,由于电视传播技术的不可逆转性使得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说话清楚、明了,让观众在收看的过程中一目了然。换言之,电视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该将那些书面化、技术性的话语转化成大众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口语。第三,电视新闻的语言还应该尽量避免过于主观性的表达。因为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新闻,都是客观存在的,记者仅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应该尽量避免在电视新闻采访中使用过于主观的词汇或者是表达。适当的情绪表达和发表是可以的,但是过分流露就无疑让整个的新闻稿件显得主观且不专业。第四,电视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第一人称的使用率相对较高。因为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是整个报道工作的主体。出镜记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观察和选取有用的信息。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人称被频繁的使用着,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角色意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2 记者对电视新闻语言的具体把控及应用

1)电视新闻的文字应该直观易懂,采取短句陈述为佳。

首先,与其他媒体形式不同,电视这种大众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往往显得十分与众不同。报纸这种纸媒体传递信息的方式属于直线型的传播,记者传递信息,而受众也直接接受信息并消化和解读信息[2]。受众就算当时没有完全理解信息表达的内容,也完全有机会选择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的阅读,直至完全理解信息想要表达的内容。但是电视新闻的信息传递则是直线性的、多元化的,电视新闻除了记者和观众之外,还需要播音员的参与。记者、播音员、观众共同构成了三角形的传播方式。

其次,电视新闻还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相应的数据载体得不到完全的保存。因此,电视新闻的文字语言还必须适合播音员进行口播,并在口播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朗朗上口的感觉。播音员在播报的时候必须能够抓牢观众,并且把握正确的时机做出最为正确的选择。

最后,电视新闻的文字表达还必须一目了然,准确直白。一般情况下,陈述性短句是电视新闻记者应该常常使用的句式。有的电视新闻记者不明白这个道理,喜欢在自己的新闻报道语言中加入过多的修饰性词语,认为这样的语言表达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画蛇添足之举。这种冗长、繁琐的长句表达不但让播音员在播音的过程中觉得十分有负担,又浪费很多时间在不必要信息的传递之上。长长的导语之后才是有效信息的传递,而此时观众早已经丧失了对于该新闻的关注和热情。因此,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应该尽量短小精悍,切勿在长篇大论之后才进入正题,这很显然是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大忌。

2)电视新闻的文字应该通俗易懂,尽量使用口语化表达。

电视新闻的受众往往十分复杂,对于信息的理解和接收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记者对新闻语言的把控必须按照相应的标准,尽量满足所有受众的要求。同时,电视新闻的受众只有一次收听和理解的机会[3]。因此,电视新闻的文字必须通俗易懂,“妇孺皆知”,尽最大限度满足所有受众的理解能力。在遣词造句上选择口语化的词语和文字代替书面性的词语和文字。

例如,一个新闻记者在进行当地一名好大夫报道中,将标题定为《陈大夫,悬壶济世,口碑留在患者心中》。其实这个标题从表面上来看完全与文章内容相符合,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标题。但是如果将这个标题放在新闻报道中就不免有过于书面化的嫌疑。很显然,这样“文绉绉”的标题更加适合应用到报纸等纸媒中。根据口语化的标准,将标题改为《百姓身边的好大夫——陈大夫》很明显更加适合应用于电视新闻中。此外,如果是涉及一些数字和数据方面的内容,例如当地政府当年的财政预算、外资投资情况等,记者应该充分考虑播音员的播音要求。因此,在处理这些数据的时候应该使用汉字的表达,用大概的整数表达也十分重要。

3)使用最佳的声画结合充分发挥同期声作用,达到生动鲜活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为采访同期声。而采访同期声也是电视新闻与其他纸质媒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正是有了采访同期声的存在,电视新闻的可观性才会变得如此巨大。同时,采访同期声还能为整个电视新闻起到解释说明的效果。因此,记者在对电视新闻语言把控的过程中对于同期声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同期声既应该与新闻事件的解说词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还应该在操作的过程中尽量做到短小精悍,避免冗长

复杂[4]。

此外,除了上述的目标追求之外,在制作同期声的时候,对于声画的结合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达到最佳的声画结合的效果,才能让电视新闻的整体传播效果鲜活动人。例如,一个电视台制作了一个以本地龙头企业为素材的电视新闻,新闻的标题叫做《新力公司:用关爱为员工传递正能量》。在制作新闻的过程中,记者以自己的视觉对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始终秉承人性化的管理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为职工修建职工之家,生活超市、棋牌中心等。有了这些便利的服务设施,职工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高效、便捷的生活。记者按照这个新闻素材顺利出稿了,但是最终呈现出来的稿件似乎总缺少些什么,整个新闻看上去干巴巴的,没有什么生机。因此,在审稿阶段,大家重新对该新闻稿件进行了加工处理,把原先记者长篇大论的演说词改成了同期声采访,通过同期声采访的方式让企业的员工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经过大家的多番讨论和多次修改,最终定稿终于完成了。新闻开始,记者出镜,将自己采访的所见所闻做了一个概括性的叙述。接着是记者对于一名新员工的采访画面。新员工讲述了自己心目中的化工企业与实际看到的化工企业之间的区别,进而将该企业优美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凸显的淋漓尽致。接下来的解说词就是企业为了有效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所进行的投入。最后,记者选取典型案例采了一位正处于怀孕期的女员工,通过对该女职工的同期声采访,企业为员工工作生活带来的便利性更是“一览无遗”。很明显,经过重新修改后的新闻变得更加具有生命力,新闻的主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可以毫无疑问的说,合理科学规范的应用同期声技术,对于电视新闻的整体效果势必会加分很多。

3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对于一档电视新闻节目而言,记者对于新闻语言的把控显得尤为重要。在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电视记者必须从专业的视角出发,客观公正的传递信息,为观众呈现最为真实且最具有感染力的电视新闻报道。换言之,电视记者对于电视新闻语言的把控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最终电视新闻呈现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晓燕.浅谈记者对电视新闻语言的把控[J].大众文艺,2015(9):190.

[2]任前方,何晓红.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语言特点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10):60-61.

[3]任前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语境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0-112.

[4]史加辉.出镜记者语言规范问题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2(4):94-99.

作者简介:陈云旭,福建省安溪县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记者语言能力电视新闻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培养幼儿语言艺术的方法研究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英语微课”对高职国际合作项目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