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仫佬族依饭仪式歌的艺术特征

2016-12-19唐代俊韦海燕

艺术评鉴 2016年17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

唐代俊 韦海燕

摘要:依饭节是仫佬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依饭仪式通过多个环节的程式性唱诵与歌舞来完成。仪式歌出于依饭祭祀仪式之中,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唱词、曲调和表演三方面。

关键词:仫佬族 依饭仪式歌 艺术特征

仫佬族是广西一个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他们以本民族原始的宗教信仰,融合了佛、道、巫三教的观念,形成了包括自然、祖先、鬼、神、巫术、佛教和道教等多元的信仰体系。道教对仫佬族民间的宗教影响最大,融合也最深,至今仫佬族民间较盛大的宗教活动均由梅山道教弟子(称“师公”)主持操办,如民族传统节日——依饭节。据《仫佬族通史》《仫佬族民间音乐》《仫佬族风情志》所载推算,依饭节在仫佬族民间流传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仫佬语“依饭”是“正在还愿”的意思,依饭祭祀仪式通过请圣、点牲、劝圣、唱神、合兵、送圣等六个程序来完成,仪式音乐贯穿于仪式的始终。整场庞大的仪式音乐可分为酬神音乐、唱神音乐与娱神音乐三部分,仪式歌便出于其中。仫佬族依饭仪式歌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唱词、曲调和表演三个方面。

一、唱词

仫佬族依饭唱本由历代师公用汉字抄写,因其采用仫佬话、土拐话、柳州话与壮话等多种语言进行歌唱,其中不乏有模仿仫佬话、壮话语音所造的“土俗字”,以及用柳州话与土拐话的方言表达方式。依饭唱本有固定的唱词内容,大多内容都是具有故事性的长篇叙事诗,且唱词重在写实,叙述性较强,多采用直陈与比喻相结合的手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生动形象的群众化语言

仫佬族依饭仪式歌的唱词善于运用民间老百姓所熟悉的方言俚语,通过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拟人等手法,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例如:

一枝花朵二支开,一神去了二神来,

嗬——啊!

这是引光童子所唱《换神》歌的内容,其中用“花朵”来比喻“神灵”。又如:

此物原来在山备,两块石头磨成它。

只叹女人多技巧,打开里面白莲花。

这是主持师公所唱《献圣》歌中的“献豆腐”,其中用“白莲花”比喻巧手女人做出的“豆腐”。除此之外,还有如“三扫西方庚辛金,金钱花发笑吟吟”(运用拟人手法)、“千筵不比哥筵好,万筵不比哥会筵”(运用夸张手法)、“滚水将来叶浆濑”(运用民间方言表达方式),等等。依饭唱本就是采用了这种生动形象化的仫佬族民间生活语言抄写,既生动形象,又浅显易懂。

(二)集中概括的鲜明主题

仫佬族依饭仪式歌的唱词善于以简短的文字从特定角色所处的时间、空间与环境出发,作设身处地的描绘、抒发、议论和表白,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感情真挚。例如:

日头出来红彤彤,噉久不见饭来送,

饥哥无粮,妹着人家弄。

日头出来红白白,噉久不见饭来吃,

饥哥无粮,妹着人家食。

这是一段出自《鲁班架桥》的唱段,唱词中以自然景物“日头出来红彤彤”和“日头出来红白白”确定了男主角所处的时间与空间,“噉久不见饭来送”和“噉久不见饭来吃”表现了男主角干了半天活后饿着肚子等待情妹送饭的焦急心理,由于“不见”,男主角最后在心里粗野地骂着情妹“妹着人家弄”和“妹着人家食”,唱词中“红彤彤”和“红白白”同时也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这类唱词在表演时容易起到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因而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故事性的人物描述

仫佬族依饭唱本中有很大篇幅的“唱神”内容,该环节是一段具有严格程式的歌唱表演环节,唱词着重表现各种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故事性较强,它在描写各种人物感情变化发展过程的同时,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

父我姓梁娘姓莫,父母生我在背溪。

父我养得十兄弟,生得梁九十能强。

当初公我做官大,家我富贵个个有。

禾也分我有十仓,牛马家有几百驼。

兄弟思量做生意,齐去上州贩盐回。

个个讲贼便来杀,九官人少咬齿落。

蛮贼他就开弓射,第条箭他尾有药。

一箭射来对我着,九官性命失内草。

兄弟商量作主意,砍杠扎轿抬回来。

抬得九官回家放,内家大小哭西沙。

便请和尚来开路,铙钹开灵做沉镲。

便请娄景来点地,有口圣地在尾山。

拿到山上葬圣地,七日七夜又转回。

梁十出来得见他,说是兄我对哪回。

兄弟商量来贺喜,娘我喜欢讲杀羊。

杀猪杀羊不吃了,不知九官对哪去。

这是一段出自《梁九诵》的唱词,用仫佬话叙述梁九的家境与出生,以及他兄弟几人在贩盐的路上遭遇盗匪,梁九被毒箭射死,葬在山顶圣地,七天七夜后显灵回家的故事。仫佬话的唱词倒装字句较多,如“父我”“公我”“家我”“对我着”“内草”“内家”“尾山”等,还有些民族民间词语,如“驼”(仫佬话牛与马的量词,有“匹”和“头”的意思)、“讲贼”(讲贼话的人)、“第条箭”(每条箭)、“对哪回”(从哪里回),等等。《梁九诵》中短短的一句唱词“九官人少咬齿落”,表现了梁九面对强敌的勇敢精神与其嫉恶如仇的坚韧性格。该唱段以一句“不知九官对哪去”结束,描写了梁九在家人为其复活的欣喜之中悄然离去的悲喜之情,形成了故事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四)节奏规律的韵文特征

依饭仪式歌的唱词以七言韵文为主,兼有五言韵文和混合句式韵文,押脚韵,篇幅较长的故事诗多在中段换韵转折。字、词、句之间构成长短交替、高低相同、和谐协调、富于节律感的声音回环,与师公曲调结合后构成了特性的唱腔。

1.五言韵文。每句唱词有五个字,适合与舞蹈性和诙谐性的曲调结合。例如:

天光照白色,锣鼓闹叮叮。

骑匹马装铃,身穿布红裙。

这是仪式歌中引光童子的唱词,用土拐话歌唱,“色”“叮”“铃”“裙”押脚韵。节奏为“×× ×× ×”,即“二二一”式。

2.七言韵文。每句唱词有七个字,与叙事性、抒情性和舞蹈性的曲调自然的结合,是依饭仪式歌中运用得最普遍的基本结构形式。如:

前神送福归筵上,梁王善利来赴临。

且唱梁王初出圣,当初出圣有原因。

这是“唱神”环节中梁善利侯王的唱词,用土拐话歌唱,“上”“临”“圣”“因”押脚韵。节奏为“×× ×× ×× ×”,即“二二二一”式。

3.混合句式。这是七言韵文的一种变体句式,即上句为“3+3”的六言体,下句为七言体,“3+3”也叫七言的“减字”处理。例如:

鼓叮叮,鼓叮叮,今朝打鼓到天城。

天城桥头又发往,柳州起脚到柳城。

鼓亭亭,鼓亭亭,今朝打鼓到天圣。

天圣桥头又发往,柳城起脚到罗城。

该唱段出自“唱神”环节中的《鲁班诵》,用柳州话歌唱,第二、四、六、八句押脚韵。节奏为“×× × ×× × | ×× ×× ×× ×”,即“二一二一 | 二二二一”式。

二、曲调

仫佬族依饭仪式歌综合了民歌、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多种民间音乐的形式,其音乐曲调具有以下规律特征。

(一)方言音调

依饭仪式歌以仫佬话和土拐话为主要歌唱语言,柳州话与壮话间于其中,它以唱词音节的强弱、轻重变化作为节奏基础,以唱词的音调、韵律和它们在各种情绪下的表现形态作为曲调的基础,高低起伏、长短徐疾既接近方言的腔调,但又不只局限于对方言腔调的模拟,唱起来与念诵时的自然腔调非常接近。例如:

初拜明香地坛前,烧香礼拜众神仙,奴在坛前占初拜,烧香礼拜众神仙。(《启圣》)

太平鼓子闹喧喧,历历声声到此时,早朝日出东山殿,如今渐渐又落西。(《劝圣》)

由于依饭仪式歌的旋律与音调大多遵循了地方语言与唱腔的自然结合,因此,旋律音高具有一定的游离性和不确定性,这种游离性和不确定性的方言音调特征即为依饭仪式歌明显的特征之一。

(二)衬词与衬句

为了更好地塑造艺术形象,增强仪式歌的歌唱性,仫佬族师公常根据依饭仪式歌内容的需要,适当地突破语言的自然音调与节奏,运用多种衬词与衬句,如“啊”“啰”“咧”“嘛”“哈嗬哈”“隆郎赤隆郎”“那啦柳列啦列”,等等,它们与曲调结合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句中衬词。用在句子中部,具有富于歌唱性和加强语气、活跃节奏的作用。如“明灯(啊)一盏献阴(啊)官”、“我渡财马上天(啰)门”“便把禄酒(咧)伴花童”,等等。

2.连接衬句。用在两个乐句之间,以短小插句的形式出现,在唱腔中具有承上启下、变换情绪与烘托气氛的作用。如“今天我哥做大会(咧嘞咧嘞咧),不知九官哪里去”“当初曾有兵和将,如今也有将和兵(花柳罗和花啦),梁王兵马和了和”,等等。

3.开腔衬句。用在唱腔的开头,可为一个乐句,或一个乐节,或一个乐汇,在唱腔中主要起到警示情绪与定速的作用。如《启圣》歌一开始就以“啰啊,衣呀”开腔,它概括了唱腔所表现的亲切乐观的情绪,为音乐形象的展开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4.终止衬句。用在唱腔的结尾,曲调形式与开腔衬句相同,在唱腔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也可以通过曲调重复来加深印象,增强终止感。如“初来到,初来到,初初来到妹这村,来到妹村真好看,十重花园九重门(那啦柳咧啦咧)。”

(三)民歌小调音素

根据依饭仪式内容的需要,仪式歌中有较多联曲的小唱,这些联曲小唱都是对地方民歌小调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与采纳。如《献圣》歌中的“一盏献阴(啊)官”、《合兵》中的“当初曾有兵和(啰)将”、《送梁九》中的“我渡财马上天(啰)门”等多处,均有仫佬族民歌中的“吊字”元素;而节奏欢快的《唱花》一曲主要采用了广泛流行于仫佬族民间的彩调音调与节奏元素变化发展而成。见下例:

《唱花》

由于民歌小调优美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且具有舞蹈性的明快节奏,因此这些音素不仅在长篇幅的程式性较强的仪式歌中起到了调节情绪与增添色彩的重要作用,且被较多地运用于地方剧种的音乐创作之中。

(四)调式特征

仫佬族依饭仪式歌以五声音阶为主,偶有加入一个偏音(清角或变宫)的六声音阶,除了角调式以外,其他调式都有所涉猎,其中以羽调式居多。在旋律的进行中,其调式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守调。即音乐的各个段落都相对明确或稳定地“守”在某一调范围之内陈述,音乐平稳,色彩柔和。音乐的色彩在宫、商、角、徵、羽各调中所表现出来的明亮度各有不同,依饭仪式歌中庄严的《启圣》歌、肃穆的《献圣》歌、《劝圣》歌等均守在羽调式上。

2.交替调式。即同宫系统不同调式的互相转换。调式的转换可以使音乐在进行中出现色彩上的变换,如在唱神音乐中多次出现的连接乐歌《换头》,其内容为“前神送福归道上,后圣装车又来临”,曲调由于受内容的要求发生了同宫系统的调式转换,恰到好处地描绘出由引光童子引来下一位神灵的动态景象。

3.犯宫。即跃出同宫音阶的范围,非同宫系统之间的转调,在音乐的陈述中具有非常明显的转折性。见下例:

《送梁九》

音乐开始为B羽调式,第三小节出现了一个偏音fa,且fa在第四小节中又被强调,此时发生了犯宫转调,转为以fa为do的新调式,即由B羽调式转调到E羽调式。这种明显的转折给音乐增添了激情,推进了仪式中“送神”的高潮,恰好整场祭仪伴随着阵阵鞭炮声在此结束。

(五)音乐结构

依饭仪式音乐由叙事歌、抒情歌和舞蹈乐曲构成,是一部篇幅较庞大的歌、舞、戏音乐,具有较强的程式性。各段仪式歌由众多结构短小精干的联曲体地方音乐小调构成,它们多以单一的音乐形象陈述表现内容,一般为单乐段的音乐结构,可演唱简短的唱词内容。如一句式的《伏羲姐妹》、二句式的《鲁班架桥》、三句式的《花婆送花》、四句式的《合兵》等。对于篇幅较长的唱词,则运用一曲多唱的形式,进行多次反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自由性。如雷神所唱的《十劝人》歌,这首歌的内容由十句奉劝和教育年轻人的话构成,歌曲为单乐段结构,采用一曲多唱的音乐结构形式。

三、表演

(一)服装道具

仫佬族依饭仪式,师公以唱本中的各类曲目,较为固定地、规律地、多重地在颂神、唱神、跳神等一系列的法事行为程序中,将众村民与众“神灵”进行沟通与交流,以达到祭祀神灵的目的。仪式备有三十六张木制神像傩面具、一把简笏、一把法剑、一把丝刀、一副法铃、一把长柄大刀、一把鲁班长斧、一条赶牛鞭、若干红薯芋头做成的耕牛、两面四方小红旗(一面写:红旗一面,上进敕奉香山梁善利候王,敕赐江东吴广惠候王、朝天圣地灵应白马姑娘,敕奉正山得道部兵梁九官。另一面写:红旗一面,上进管天氓主依饭正法大帝三郎、上官盖天威德平正大王、北府通天大圣金甲李令公爷、上司云头走马十三郎、八庙云候同阵一席)。表演的时候,根据内容的需要,有的只需在扁鼓、半面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打击乐器所奏的伴奏乐中清唱,而更多的是师公身着法衣,带上相应的面具,一边演奏一边歌舞。

(二)演唱形式

仫佬族依饭仪式歌采用的演唱形式有清唱、滚唱和帮腔三种。

1.清唱。即不用管弦乐器伴奏的歌唱形式,包括独唱与齐唱,音调的高低和感情起伏,由歌唱者根据本身的嗓音条件和对唱词内容的理解灵活掌握,自由地发挥。

2.滚唱。即类似朗诵的歌唱形式,它着重于表达唱词的语调、语气和语意,往往采用一曲多唱的形式来歌唱大段唱词,同时通过加装饰音和调整非骨干音等润腔手法,进行适当的字腔处理,以唱词内容的变化,使同一曲调能表现出多种情绪的变化。

3.帮腔。即独唱与伴唱相结合的一领众和形式,帮腔可作为两段独唱之间的音乐连接,也可作为音乐陈述的补充,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还可起到烘托歌唱气氛的作用。

四、结语

仫佬族依饭仪式歌历史悠久,在仫佬山乡流传较深,唱词、曲调和表演上皆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符合地方群众的传统欣赏习惯,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作为仫佬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饭仪式歌已被运用于更多的地方戏剧与民族音乐创作之中,它是确立地方戏剧最根本的元素。

参考文献:

[1]潘琦,银建军,龙殿宝.仫佬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龙殿宝,吴盛枝,过伟.仫佬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3]吴才珍.仫佬族风情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4]广西区文化局编.师公戏音乐[Z].南宁:广西区文化局戏剧研究室编,1982.

[5]赖锐民.广西仫佬族依饭节傩愿戏[J].中华艺术论丛,2009,(06).

[6]冯光钰,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

[7]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8]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分析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以《美丽的磨坊姑娘》为例小议声乐套曲的艺术特征及价值
对话凡高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