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探讨

2016-12-19丁声俊

中国粮食经济 2016年11期
关键词:价值链粮食供应链

文/丁声俊

对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探讨

文/丁声俊

粮食产业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求的“民生产业”,也是与环境息息相关的“生态产业”,还是足食强兵、保卫国防的“安邦产业”。对粮食安全大业,务必始终抓紧。在世界粮食版图上,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粮食生产大国、加工大国、消费大国和贸易大国,必须以基本国情、粮情为依据,创新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探索振兴粮食产业经济。

一、在粮食发展新趋势下,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

改革开放数十春秋,全国粮食供应充足,粮食储备充实。然而,在客观看到主流形势大好的同时,还要如实认识粮食行业面临的新环境、新问题和新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粮食产业呈现出发展新趋势: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充分,将促进粮食产销更加深度市场化,同时宏观调控进一步规范化;与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和多种新型经营主体的兴起相适应,粮食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加快;企业为提高粮食经营组织化程度,必将普及提高粮食产业化;粮油循环经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必然促使粮油资源开发利用综合化;居民食物结构明显向着“多样、优质、保健、方便、安全”转变,将持续促进粮食产销绿色化;以资源价值发现为开拓,粮食属性从食物性向能源性、金融性等扩展,呈现多样化;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广泛运用,有力推动粮食交易方式的改变,促进推广“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进而全面实现电子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日益紧密结合,粮食流通也日益扩大国际化和复杂化;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对粮食生产产生严重威胁;在粮食领域“双创”蓬勃兴起、科技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必然产生强大驱动力,会全面提升粮食现代化水平。

适应发展新趋势,我国粮食产业应作何应对?在新常态下,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最佳抉择,就是继续坚持深化粮食市场化改革取向,以保障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完善宏观调控措施。在此过程中,注重坚持“两个前进”:一是朝着增添发展新动力的方向前进;二是朝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向前进。

确定好方向,路就在脚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闯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解决粮食问题的道路。坚持走这条道路,作为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成功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在未来,中国将把自己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并且任何时候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将与世界各国携手奋进。

二、让创新理念落地生根,探索振兴粮食产业经济

当前,虽然我国粮食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经营也取得长足进展,但与发展资源节约型和效益型经济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必由途径就是发展产业化组织经营。所谓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是指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起点上,积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粮食“产供销”一体化。

在新常态下推进以供给侧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粮食行业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思想灵魂,积极探索和开拓具有时代特色、本国特色的粮食产业经济:一是创新性。通过不断创新,一方面有效解决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重大核心问题,另一方面不断增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新动力、开拓新未来。二是方向性。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立足国内、以我为主”解决粮食问题的正确方向和道路。三是共享性。共享是包容和“普惠”情怀。探索和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必须把共享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必须使广大农民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有更多获得感。四是绿色性。绿色就是生态环保。开拓粮食产业经济必须让绿色理念落地生根、把生态文明建设深深融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中,促其全面绿色转型,显著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五是整体性。整体就是协调统一。开拓粮食产业经济必须从整体性出发处理好“五大关系”即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整体政策安排与具体政策执行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项政策措施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以及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

三、新视角下新探索,抉择粮食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探索粮食“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创新粮食产业经济的基本目标在于,把产业经济相关的元素 、结构 、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优化组合,正确处理速度、效益、结构等三者关系,使之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形成和谐融合的新发展模式。新模式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为方向,以政府有效宏观调控为保障;以创新为第一动力,锐意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促进转型升级,优质高效;以绿色发展为方式,不断加强现代科技的有力支撑,增强新动力;以成果共享为目标,让民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对改革发展成果有更大获得感。总之,在“五大发展理念”的统领下,在粮食龙头企业带动下、把要素优化组合融合、形成新动能和新生产函数,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开拓粮食产业经济走上更有效、更协调、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着眼整体促使“四链”相辅相成。探索粮食产业经济和谐融合发展新模式,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创新工程。就实质而言,它是探索使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等相互依存、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统筹协调的创新工程。“四链”之间既存在紧密联系,又存在本质差异,在实践中有必要认清其区别和联系。这里,着重对粮食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进行简述。

1.探索粮食产品链——和谐融合发展的基础。指由产品的上下游关系构成的链条。粮食企业通过经济、技术、环境可行性分析,确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品链结构,包括现有的产品链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产品链。对于现有产品链,应分析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主流产品链进行延伸和加强;对于潜在产品链,重点关注短期内较易实现的产品链,同时考虑能否与区域内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产品链,必须注意做到每个产业环节的资源利用形式,形成稳定的产品链;注意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选择最有利的发展模式;注意致力于不断优化品质、提高品位、创造品牌。它们是构建产品链的核心。

2.探索粮食产业链——和谐融合发展的途径。其实质就是通过不同产业链条、不同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供给与需求相协调的关系。每一种产业链,都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四个维度的对接机制。它如“无形之手”调控产业链的发展、形成,是具有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并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连结纽带的、关系密切的企业群:上游的产业环节向下游的产业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的产业环节向上游的环节反馈信息;企业各自发挥特长、优势互补,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当前,发展粮食产业链,需要采取三大措施:

一是促进粮食产业集聚,即粮食相关产业活动的集合与整合。对产业链进行优化整合,可以产生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如促进小型企业成长壮大,促进营造企业创新的环境氛围,促进打造“区位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等。

二是促进结成粮食企业群,即结成具有内在联系的粮食企业群。这种企业群,具有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一般说,产业链划分为狭义产业链和广义产业链。前者是指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环节的完整链条,主要面向各种具体生产制造;后者是指在狭义产业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尽可能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促使延伸到第一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等),即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则拓展第三产业,即扩展到市场服务环节。

三是促进粮食产业新模式。这是指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条件下、在产业边界和交叉环节重组、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模式,是产业化组织经营的升级版。其基本路径可以概括为“五融合”:实施粮食与资本融合,发展粮食生产适度规模化;加速粮食与科技融合,大力发展粮食技术高新化;加速粮食与创意融合,大力促进粮食产业特色化;加速粮食与市场融合,大力发展粮食产品品牌化;加速粮食与信息融合,大力推广粮食购销“电商化”。以粮食产业经济融合发展为例:以种植为基础,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形式、适度扩大规模经营,以综合化专业化服务为宗旨,以利益共享为联结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机制转换等方式,把劳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粮食生产、产品加工以及销售等第三产业有机整合在一起,促进所谓“六次产业”在更高生产力水平上紧密融合,形成粮食产业经济新发展模式。

3.探索粮食供应链——和谐融合发展的风帆。对于构建粮食产业经济供应链,可简要概括何为供应链,何为“6R”管理方式,为何要构建粮食供应链,怎样“补足”供应链短板。

何为粮食供应链?供应链的概念是从扩大生产而来的,是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它的始端是供应的起点,尾端是消费的终点。构建粮食供应链,就是粮食商品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各种相关经营的连接或业务衔接。要更快更好地满足广阔市场和广大顾客的需求。

何为“6R”管理方式?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生存、成长、兴旺,除了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外,还必须采取更有效率的管理运作方式。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和“6R”管理方式,即:将顾客所需的正确产品(Right Product)、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把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采用“6R”方式,可把经营总成本降低到最小。

为何要构建粮食供应链?当前探索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一项不可或缺的措施就是构建粮食产业供应链。它是更好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效益、减少资源损耗的客观需要。我国粮食仓储体系基本形成,粮食物流的现代化建设仍然是一个短板,仓储设施、运输工具、配送系统和保鲜条件等,都还相对落后,传统物流的大而全、小而全、多而散、多而低等问题还普遍存在,是粮食供应链上最突出的短板。基于此,当前必须大力“补足”现代粮食物流建设的短板,以构建粮食产业供应链。

怎样“补足”粮食供应链短板?从解决目前各种物流设施互不关联的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等问题出发,必须构建以促进现代粮食供应链的构建和完善粮食物流系统。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混合所有制为主要形式,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要手段,以“四散”(散储、散运、散装、散卸)为主要运输形式,以科技创新为主动力。

4.探索粮食价值链——和谐融合发展的核心。粮食价值链是指,粮食企业为了顾客生产有价值的产品或提供有效劳务所开展的一系列创造价值活动的集成。粮食企业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或称为“增值活动”,就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它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

粮食企业的价值创造。每个粮食企业的价值创造,都是通过一系列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形成的。“基本活动”,主要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以及相关服务等,都属于 “上游环节”;“辅助活动”主要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以及企业基础设施等,都属于“下游环节”。与此相应,企业的价值活动又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由此进而派生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两大部分。

粮食价值链管理的特点。粮食价值链管理分析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价值的基础性,即价值是价值链的基石;二是价值链的整体性,即企业的价值更取决于所处的价值系统;三是价值链的异质性,即不同产业企业和产业环节具有不同的价值链。由这些特点决定,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这一客观规律揭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必须引入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价值链管理分析方法。针对目前大多数粮食企业对成本管理在认识和实践中存在的严重缺陷,必须把价值链理念和分析法应用核心竞争力于成本管理,以获得持久的成本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粮食价值链管理的范畴。采用粮食价值链管理分析,既专注于实物形态的资产,又把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值置于重要地位。在市场竞争已经演变为以知识、先进科技和经营技巧为基础的竞争时代,粮食企业内部拥有的无形资产(即无形资源)越来越多,其作用越来越大。粮食企业必须采取价值链管理分析法,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四、建立健全条件链,全面加强保障措施

振兴粮食产业经济是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主动应对粮食新常态的根本性措施。它关系我国粮食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关系实施以供给侧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关系增强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关系我国经济增强新动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是一项攻坚克难、开创未来的复杂繁重的新工程。为稳健实施这一重大新工程,必须全面采取组织保障措施,即建立完善的条件链。当前,在粮食领域要注重抓好六大条件。

第一,加快意识更新、创造先决条件。当下,要通过“大学习”促进“大转变”,尤其要唤醒产业经济意识。树立现代粮食产业经济思想,是决定其进退和成败的先决条件。精准领会新发展理念的精髓,精准谋划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思路、精准施策推动粮食产业经济。促进思想观念“大转变”:从孤立、分散、碎片化经营理念,转变为系统、整体、链条化经营;从“重国有轻民营、重收储轻加工、重监管轻服务”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创新发展理念,释放发展活力,提高发展质量,树立现代“大服务”观念,主动服务于粮食企业大舞台,服务于粮食产业经济主战场,搭建起交流互动、产业协作、技术开发、专业化服务的平台,为粮食产业经济大发展积蓄和增强新动能。

第二,加强政府主导,创造保障条件。探索和振兴粮食产业经济,事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和环境,是具有整体性、战略性的宏观创举。各级粮食行政职能部门都责无旁贷,必须把此项大工程置于突出位置,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规划方案;构建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协调机制,形成强大合力;精心组织、精密安排、精细实施,不断有大作为。

第三,加强财政金融等支撑,创造资金条件。探索和振兴粮食产业经济,事关弱势的“三农”及短板的“民生”,金融信贷支持如同“输血”,不可或缺。主要包括:加强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实现制度化、机制化和法制化;加强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的信贷支持力度,以及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的多形式合作,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效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促进粮食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信贷环境条件。

第四,加强方式转变,创造路径条件。探索和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必须狠抓“两个根本转变”:以体制机制转变为主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实现绿色发展。与此相适应,必须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走上现代生态的坦途;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有力引导,走上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新路;以发展为方向,走上集约化经营的柳暗花明的大路。

第五,加强重点建设,创造载体条件。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必须以企业体系和粮食产业体系为依托。就企业体系而言,要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改制,发展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培育新型体制机制的各类粮食企业,使之具有承担连接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实力和能力。就产业体系而言,要加强粮食产业“五大体系”建设:一是以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粮改,打造运行规范、稳健效能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二是以协调发展理念激发粮业活力,打造链条完整、效益良好的粮食产业经济体系;三是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粮业现代化建设,打造运转高效、生态环保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四是以开放发展理念拓展粮业发展空间,打造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粮食流通产业合作体系;五是以共享发展理念促进以粮食供给侧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打造优质健康粮油产品供应体系。通过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必将全面加强振兴粮食产业经济的坚强载体。

第六,加强智力建设,创造人才条件。一定意义而言,探索和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就是创造促进建立和加强“双创”体制机制、促进培育和造就具有“双创”素质人才的环境条件。就前者而言,要尽快形成以政府推动为主导、以市场作用为导向、以各类企业为主体、以各种专业创新团队为骨干、以创新成果奖励制为鼓励的格局。就后者而言,要不拘一格培育具有优良素质的创新人才:浓厚的创新思维、进取精神;丰富的创新知识、独创技能;强烈的竞争意识、锐意攀登;优秀的创新人格、勇于担当。总之,要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的复合型“双创”人才。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猜你喜欢

价值链粮食供应链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