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感知评价研究
——以湖南省紫鹊界梯田为例

2016-12-19李伯华杨家蕊廖柳文窦银娣

关键词:遗产地梯田人居

李伯华,杨家蕊,廖柳文,窦银娣

(1.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2.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感知评价研究
——以湖南省紫鹊界梯田为例

李伯华1,杨家蕊1,廖柳文2,窦银娣1

(1.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2.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型的遗产类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紫鹊界梯田为例,根据人居环境的概念内涵,将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系统分为3个子系统,即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人工支撑环境,并构建了9个要素层和37个指标层的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紫鹊界梯田人居环境的可感知性为0.79,属于较好水平,但3个子系统的可感知性存在较大差别,感知度最高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达到了较好水平,其次是社会文化环境系统,总体感知水平一般,人工支撑环境系统可感知性最低,部分项目可感知性达到较差级别。根据人居环境感知结果,提出了若干对策,研究结果将为案例区和其他类似文化遗产地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重要参数。

农业文化遗产;人居环境;感知评价;紫鹊界梯田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 GIAHS)”保护项目,并提出一种新型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AHS)。该项目实施以来,有关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逐渐被人们认知,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1-2]。从学科群体来看,已经涵盖了生态学、地理学、历史学、文学和农学等学科,形成了稳定而丰富的研究群体。从研究内容来看,农业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学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模式[3-6]、遗产地的生态系统特征与保护利用[7-8]、遗产地的社会文化影响[9-10]以及土地优化利用[11]等方面。这些研究侧重于从遗产地的系统特征、主要问题、保护措施以及开发模式等视角探索了该类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关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物质层面发展,忽略了非物质层面的人居环境价值评估,主要强调了外部他组织的驱动力量,忽略了遗产地行为主体的现实感知。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是遗产地核心价值的体现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乡文明的深入融合,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面临着一系列的人地关系危机,体现在农业景观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传统文化的断层等方面。基于此,笔者试图以湖南省新化县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为例,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法和层次分析法,从行为主体的现实感知视角出发,对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进行适应性评价,为后续的工作重点部署和专项政策支持提供可供借鉴的决策依据。

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水车镇,梯田总面积约51.27 km2,其中核心面积约13.33 km2。紫鹊界梯田兼有广西龙胜梯田的秀美、云南哈尼梯田的大气、菲律宾巴纳韦梯田的险峻、越南沙坝梯田的飘逸,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天然的灌溉系统在稻作文化中独具特色,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交融糅合的历史遗存,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2013年,紫鹊界梯田入选了中国首批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被推荐为联合国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名单之一。近年来,随着紫鹊界梯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紫鹊界梯田人居环境系统面临着诸多风险,传统文化的衰退、土地资源的旱化以及灌溉系统的破坏等问题日趋严重。因此,探索行为主体对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的现实感知,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其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课题组先于2014年12月对新化县紫鹊界梯田展开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其中,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行为主体(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个体特征、人居环境感知评价等。问卷中各单项指标的感知程度均分为五个等级,即很差(非常不满意)、较差(不满意)、一般、较好(满意)和很好(非常满意),在后期统计中利用语义差别法(SD法)对五个等级分别赋值1-5。问卷调查的时间选择游客较多的双休日,兼顾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向当地居民和游客发放调查问卷,并有针对性的开展结构性访谈。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5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有效问卷率达到87%,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评价指标必须遵循针对性、层次性、全面性和精简性原则。针对性要求评价指标必须符合农业文化遗产地独特的人居环境特征,层次性表明各个指标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性,不能出现指标之间相互包含的现象,全面性则强调了指标体系必须尽可能的反映出评价对象的特征和功能,精简性是要求尽可能的使用信息量大、语义明确的指标。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人居环境的概念内涵[12-14],将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即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人工支撑环境,并建立相应的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表1 人居环境感知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感知评价是各指标综合评价的结果,其中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尤为关键。目前,有关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很多,主要分为客观赋值法和主观赋值法两种,每种方法都有优缺点,必须根据评价对象的性质来确定评价方法。常见的客观赋值法有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主观赋值法有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熵值法具有深刻反映指标信息效度的优点,但更适合有数据的分析评价,对具有模糊性质的评价对象解释力有限。主成分分析法是通过新的指标来度量原来较多的指标,客观性较强,但容易造成指标信息流失,同样适用于有数据的指标评价。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均能较好的处理模糊性指标评价,但德尔菲法主观性太强,受个体特征的影响较大,指标权重具有不确定性风险。而层次分析法通过1-9比率标度,利用专家两两逐队比较指标的重要性,完成参数模型(如表2),该方法兼具主观和客观评价的优势,对模糊性评价指标评价具有很好的解释力。显然本研究的感知评价指标具有模糊性特征,指标权重的确立适合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建立各层次的模糊判断矩阵,并检验矩阵的一致性,最后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

表2 标度定义表

(四)评价模型的构建

由于每一个单项指标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的感知程度,故本文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即常用的综合评分法对其可感知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为人居环境感知评价综合得分,Mk为单项指标得分;Wk为单项指标权重;Nj为要素层指标权重;Pi为准则层指标权重;q为单项指标个数(在本指标体系中q=45);n为要素层指标个数(n=9);m为准则层指标个数(m=3)。为了更好解释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15],将综合评价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差、较差、一般、较好、好(如表3)。

表3 人居环境可感知性分级标准

二、评价结果的特征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统计性描述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分为两部分,即当地居民和旅游者。选择这两个行为主体的原因是二者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对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的感知效应不一样,综合不同行为主体的感知评价,可防止调查结果过于偏激,能客观的反映真实情况。本次有效问卷126份,其中当地居民38份(当地居民调查以户为单位,是家庭综合意见的表达),旅游者88份。当地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41-65岁),占样本量的73%,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以初中文化居多,占样本总数的58%。旅游者主要来自湖南省内各市州,占样本总数的82%,这部分群体文化程度较高,以本科文化居多,占样本总数的36%,其次是大专文化占样本总数的27%。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群体对人居环境的综合感知评价更具说服力,更能全面的描述客观事实。基于此,根据上述公式和等级划分标准,结合问卷数据分析,可计算紫鹊界梯田人居环境感知评价综合得分为0.79,属于“较好”级别。

(二)评价结果的特征分析

虽然当地居民和游客对紫鹊界梯田人居环境总体评价较高,但如果从人居环境的三个子系统来看,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人工支撑环境的评价差异较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感知印象较好,对社会文化环境的评价一般,而对人工支撑环境总体评价较差,从数据的统计结果来看,具有如下特征:

1.被调查者对紫鹊界梯田自然生态环境的总体印象较好

问卷设计中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两个视角表征紫鹊界梯田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并进一步细分为气候条件、绿化环境、自然景观风貌、农业景观风貌、空气质量等具体感知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紫鹊界梯田自然生态环境总体评价较好(表4),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可感知性分别达到了0.84和0.77,隶属于较好级别。紫鹊界梯田地处湘中丘陵向湘西山区的过渡带,季风气候明显,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8℃,降水量1453.5mm,日照时数1488h,符合《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中对宜居城市的判定。调查区内森林茂密、植被完好,山地垂直地带性明显,现有林地2.55万hm2,其中以松杉为主的用材林1.54万hm2,活立木蓄积量26.1万m2,楠竹面积1300 hm2,森林覆盖率达到75%,自然生态环境优良。但从各个分指标来看,可感知性存在较大差异,被调查者对农业景观、自然景观、空气质量和绿化环境满意度很高,这是因为紫鹊界梯田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景观和自然景观是遗产地的重要载体,梯田总面积51.27 km2,排列有序、层次分明、曲折有致、极具形态之美。被调查者对生物多样和气候条件评价不高,主要原因是紫鹊界梯田可观赏的核心内容较少,除了农业景观外,乔木、灌木、野生动物等资源相对匮乏,可感知度较低。

表4 居民和游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印象

2.被调查者对紫鹊界梯田社会文化环境的总体印象一般

被调查者需要从经济结构、生活水平、地域文化和聚居能力等角度感知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从调查数据分析来看,被调查者对紫鹊界梯田的社会文化环境可感知性仅为0.58,属于一般级别,从各个分指标来看,可感知性程度差异不大,均为一般级别。从访谈结果来看,当地居民和旅游客对经济条件、生活水平以及聚居能力的感知程度较相似,均认为当地经济发展落后、收入来源单一、生活水平较低、受教育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紫鹊界地区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由于种田的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大多数靑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居民中多数为留守的老弱妇孺,劳动力严重不足,家庭月收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实际上,县统计局数据也证明了上述感知的可靠性和一致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地域文化的感知程度一般。尽管紫鹊界梯田从开垦到收获均沿袭了一套完整的耕作流程,形成独特的农耕文化,是山地渔猎文化与稻作文化糅合的历史遗存,也是梅山地域一处突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和游览价值。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入侵,传统文化逐渐衰退、消失,很多当地居民都不甚了解。4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25%的被调查表示了解一点点。当地居民对乡规民约认知程度较高,游客的认知度较低,主要原因是乡村民约是紫鹊界梯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比如禁止村民偷盗、砍伐山头涵养水分的树木,梯田灌溉系统实行 “刻木分水”制等,这些无形的规范约束着当地人的行为活动,引导他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游客在当地停留时间较短,民俗文化也一般只在重大节日或活动才举行,缺少了解地域民俗文化的平台,对更深层次的乡规民约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可感知性较低。

3.被调查者对紫鹊界梯田人工支撑环境的总体印象较差

人工支撑环境系统包括基础设施、建筑风貌、公共服务等领域,从调查数据来看,被调查者对基础设施可感知性评价仅为0.48,属于较差级别,对建筑风貌和公共服务的可感知性评价分别为0.62和0.53,均属于一般级别。调查结果显示,59%的被调查者认为紫鹊界梯田基础设施较差,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实际上,紫鹊界交通可达度较低,内部交通地形复杂,交通规划滞后,各个观察点相距较远,经常出现季节性拥堵。公共服务设施的可感知度总体来来不高,尤其是紫鹊界梯田周边商业网点少,分布不合理,文化娱乐活动等要素不健全,旅游服务设施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相对而言,被调查者对紫鹊界梯田景区内的建筑风貌可感知度要高一些(表5)。与大多数南方民居建筑不同,紫鹊界地区的民居建筑为杆栏式板屋,一般为2-3层,个性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是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美学价值。但近年来,由于村落空心化较严重,很多板屋年久失修,已遭荒废或者即将被拆除,加上新旧建筑协调程度不高,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建筑风貌的整体性和审美性,被调查的旅游者无不为之遗憾,大大降低了可感知性。

表5 居民和游客对建筑风貌的感知

三、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继承并拓展了以往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紫鹊界梯田为例,从当地居民和旅游者感知视角构建了遗产地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并进一步分析了被调查者对人居环境各子系统的感知差异性特征,为当地人居环境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根据实证研究可得到如下研究结论,根据人居环境的概念内涵,将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系统分为3个子系统,即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人工支撑环境,并构建了9个要素层和37个指标层。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紫鹊界梯田人居环境的感知性为0.79,属于较好水平,但3个子系统的可感知性存在较大差别,被调查者感知度最高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达到了较好水平,其次是社会文化环境系统,总体感知印象一般,人工支撑环境系统可感知性最低,总体感知印象一般,部分领域可感知性达到较差级别,这也是当地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继续完善的领域。据此,为提高人居环境的可感知性,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生产空间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也是农户生产空间扩展的重要条件。主要建议包括:

1.合理设计景区内部旅游交通系统

机动车道方面,重点建设长石村至老庄村的公路,按四级公路标准建设,以沟通白旗峰生态旅游景群与正龙民居建筑文化村和紫鹊界梯田观光区,有效衔接两个景群,长约3.0公里。白旗峰下经牛栏塘、观音塘、罗家院的简易公路为四级公路,长约3.0公里。水车镇至正龙村(途经奉家村、锡溪、老庄、金龙、龙湘)的公路路面等级,改造为山区三级公路,长约15.1公里;步行游览路线方面,根据风景区的特点,为避免梯田景观游赏单调性,紫鹊界的步行游线主要为溪水和传统板屋村宅游赏景点。白旗峰景区增加了沿仙姑峡谷的步行游线、长石村梯田观光线,结合核心景观的保护和观赏视点的选择,合理地组织步行游览系统,尽量避免游客走回头路,以加强各景点的可达性。

2.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提高游客体验质量

由于紫鹊界梯田景区由于尚未开发,其居民的垃圾收集和处理基本都处于自由处理状态,公厕建设也严重滞后。提高公厕档次,景区公厕建设标准不应低于三类标准,并应当建设部分残疾人厕位。公厕建筑面积一般应为40—100平方米,并与相邻建筑间隔一段距离,景区内部分分散景点可建设无水免冲型生态公厕,逐步淘汰旱厕。对于核心景区外的旅游村、服务点,必须设置垃圾站和垃圾收集点,将附近垃圾箱中的垃圾集中,以便将垃圾及时运出景区集中处理。在各旅游村按服务半径不超过200米设置相应数量的垃圾站,垃圾站面积不得小于40平米,在各旅游点和服务部设立集中式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约为1—2公里。

(二)进行适度旅游开发,营造良好的生态空间

紫鹊界梯田旅游资源价值大,适合旅游开发,但因其生态脆弱性较差,必须进行适度开发。旅游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解决人水矛盾,保护梯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首先,水资源实现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分开。水车镇目前有3个高位储水塔供水,水源为地下水,地下水经消毒后经水塔以重力式供给用户。另外水车镇已规划在吉山水库附近的吉山村田螺寨高地取水,建设一座供水规模为800吨的自来水厂,最终要实现景区内部居民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分离,确保梯田自流灌溉系统可持续发展。其次,防止景区水体污染,实现雨污分流。雨水就近排入明沟、山溪排除。污水必须进行收集处理,不得直接排入自然水体。设有住宿接待设施的单位,必须配套污水处理设施,收集本单位的污水,污水处理设施尽量集中设置,处理设备可采用埋地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而对于景区内的民居,则可以用沼气池或三级式化粪池处理自家污水,处理后的污水可采用渗透法排入林地、农田,污水处理率须达到100%。

(三)强化传统文化传承,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农户是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人,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核心主体的参与,因此,政府必须积极营造一个文化遗产认知度高、参与度高的和谐社区,将传统文化的传承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之中。首先,政府应通过法律、制度和政策宣传紫鹊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引导他们全面的认知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和开发意义,尽可能的保持传统耕作模式和乡村建筑风貌;其次,鼓励文化传承的多元主体参与。如鼓励龙头企业、社会机构(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旅游协会、社会志愿者等)参与文化传承,利用他们的开发资本、土地资源、现代技术和组织能力,承担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保护和传承。最后,确保农户文化传承的主体地位。当地农户既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者,也是良好生活空间的主要推动者,只有将农户、农业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紫鹊界人居环境才有可能持续、全面、健康的发展。

由于目前对人居环境感知,尤其是乡村遗产型人居环境感知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对该项研究只是一个尝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层次分析法主观性干扰、指标体系的构建、筛选以及权重的确定等还需深入研究。因此,对人居环境感知的研究必须开展更深层次的调查,如开展人居环境感知的比较研究,以便更全面的掌握影响人居环境尤其是乡村人居环境感知的因素,提升人居环境的可感知性。

[1]闵庆文,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资源科学,2009,31(6):914-918.

[2]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J].资源科学,2006,28(4):206-208.

[3]王德刚.旅游化生存与产业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6-64.

[4]宋 繁,邹宏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居民经济收入相关研究——以龙脊梯田为研究对象[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1):79-83,87.

[5]李振民,邹宏霞,易倩倩,等.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评估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6):198-201.

[6]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湖南省新化县紫鹊界梯田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6):60-66.

[7]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63-667.

[8]王 斌,闵庆文,杜 波,等.会稽山古香榧群农业文化遗产生态服务价值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6):779-785.

[9]唐晓云,闵庆文,何 露.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测量及调控研究: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710-716.

[10]唐晓云,闵庆文,吴忠军.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感知及其影响: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J].资源科学,2010, 32(6):1035-1041.

[11]BAI Yangying, SUN Xueping, TIAN Mi, et al.Typical Waterland Vtilization GIAHS in Low-lying Areas: The Xinghua Duotian Agrosystem Example in China[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4,5(4): 320-327.

[12]李伯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3]李伯华,曾菊新,胡 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5):70-74.

[14]朱 彬,张小林,尹 旭.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3):138-144.

[15]李雪铭,李婉娜.1990年代以来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383-386.

A Study of Evaluation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Image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 Case Study of Ziquejie Terraced in Hunan

LI Bohua1, YANG Jiarui1, LIAO Liuwen2, DOU Yindi1
(1.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2, Hunan ,China;2.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Hunan, China)

Agricultural heritage, as a new kind of heritage, has a very high research value.Taking Ziquejie Terraced Field as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human settlement which includes natural eco-environment systems,social culture environment systems and artificial systems,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image based on 9 goal levels and 37 basic levels.Data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index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image is 0.79,belonging to a good level.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index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image of three subsystems, the index of the three subsystems image are good level, medium level and low level.The result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human settlements construction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

agricultural heritage; human settlement; evaluation of image; Ziquejie terrace

F329

A

1673-9272(2016)05-0019-06

10.14067/j.cnki.1673-9272.2016.05.005 http: //qks.csuft.edu.cn

2016-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自组织机理及调控路径研究:以湖南省为例”(415711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型期旅游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与调控路径研究”(41501191);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自组织机理及建设途径研究”(15YBA047)。

李伯华,副教授,博士;E-mail:libeny_2058@163.com

李伯华,杨家蕊,廖柳文,等.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感知评价研究——以湖南省紫鹊界梯田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5):19-24

[本文编校:罗 列]

猜你喜欢

遗产地梯田人居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甘肃梯田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山区修梯田》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秀美梯田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