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夏目漱石和鲁迅的余裕观

2016-12-17庄林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鲁迅

庄林

摘 要: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伟大的小说家,一生著有大量的小说、俳句、汉诗、随笔等,享有“国民大作家”之名。在文学史中,通常将夏目漱石归为“余裕派”。“余裕”是夏目漱石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思想。鲁迅在留日期间对夏目漱石的作品十分感兴趣。同时在中国, 鲁迅是第一个翻译夏目漱石作品的作家,并且他是着眼于“余裕” 来进行翻译的。并且 “余裕”这一词也经常出现在鲁迅自身的作品中。然而夏目漱石所主张的“余裕”和鲁迅所主张的“余裕”是否相同呢?本文主要分析两者的余裕观的异同。

关键词:夏目漱石 鲁迅 余裕观

一、对“余裕”的解释

在高滨虚子的小说集《鸡冠花》的序言中,夏目漱石认为可以将小说概括为两大类,一种是 “有余裕的小说”,另一种是“没有余裕的小说”。漱石所说的余裕是很广泛的概念,他认为品茶、浇花、闲谈和钓鱼这些都能体现出余裕。另外,他还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几艘渔船因为风大靠不了岸,于是全村人都跑到岸边,一直眺望着那些渔船,在十几个小时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人说话,也没有人吃饭,这样一来连拉屎撒尿都成了困难。漱石认为这是没有余裕的极端表现。另一个例子是: 一个人出门买东西, 结果在途中光顾着看路上的行人和风景,却忘记了买东西。漱石认为买东西只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过程。世界是广阔的、五彩缤纷的,观察它、享受它都是余裕的表现。小说创作也是如此,如果作者将重点局限在生与死这种所谓的命运上的话,小说就会显得不自然和失去余裕。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中也同样体现出了“余裕”的思想。他的一个亲戚的孩子高中毕业却只能在袜厂里做学徒,在坚持一年多之后,病倒了。然而他也不做挣扎,只是静静地等待死亡。这和漱石所说的全村人都静静地眺望着渔船是一样的,都是没有余裕的体现。相反,在鲁迅自己生病的时候,没有思考生与死的问题,而是观察四处的东西,伸伸懒腰,打打哈欠,他认为这是一种享受。另外,鲁迅认为余裕也是战士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之一,比如吃西瓜和抗敌有着密切关系的,因为吃过西瓜后的战士和没吃的战士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这和漱石所说有余裕的生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余裕”思想中的两大要素

(一)诙谐幽默

诙谐幽默是漱石“余裕”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元素。处女座《我是猫》全文以一只猫为第一视角,透过猫的睿智的眼光,观察了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无情地嘲讽了日本社会的财阀势力、政治黑暗斗争、拜金主义风气等诸多丑态。同时,文笔自然洒脱,不乏幽默色彩。然而在这部作品不乏幽默元素。比如,猫在睡梦中梦到自己变得和老虎一样大,每个人都惧怕他。它想吃牛肉,就命令人去买一斤上好的牛肉来。正在自我享受的时候,结果有人见它挡住了路,就猛踢了它一脚,它疼得嗷嗷大叫从梦中惊醒。

夏目漱石前期的另一部作品《哥儿》通过一个不谙世故、坦率正直的鲁莽哥儿踏入社会后同周围俗物展开的种种戏剧性冲突,辛辣而巧妙地讽刺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鞭挞了卑鄙、权术和虚伪,赞美了正义、直率和纯真。同时,主人公小时候鲁莽的性格以及来到四国一所中学教书时,被当地学生的各种戏弄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斗争都不禁引人发笑。

鲁迅的《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描写,批判了当时中国人民“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的劣根性。阿Q是未庄流浪雇农,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了。他被人嘲讽欺辱却不知反抗,而是用自我欺骗和自我安慰来掩盖自身的卑微。这部作品的主题虽然沉重压抑,却到处充斥着诙谐幽默。阿Q的行为举止以及他的“精神胜利法”不禁惹人发笑。

这篇小说有许多经典对白,令人读后忍不住发笑,笑后又不禁引人深思。例如,阿Q到尼姑庵偷萝卜,当场被老尼姑捉住,阿Q说了两句话,“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阿Q的狡辩叫人忍俊不禁,同时暴露了其性格中无赖和欺软怕硬的一面。

(二)低徊趣味

“低徊趣味”是夏目漱石“余裕”思想中另外一个重要主张。他在《鸡冠花》序文中写道:低徊趣味是出于便利而自造的词语,其意思是由于某一个事物而引起独特的联想或者兴趣,时而从左侧观望,时而从右侧观望,依依不舍。

例如,在《哥儿》这部作品中,作者为了突出主人公鲁莽的性格,举了许多例子。当同学问“我”敢不敢从二楼跳下去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结果摔伤了腰。当父亲责骂“我”的时候,“我”却回答“下回跳个不摔伤腰的给你看”。当“我”向同学炫耀亲戚送的小刀时,同学怂恿“我”敢不敢切自己的手指,“我”却真的切了自己的大拇指。

鲁迅的《阿Q正传》也体现了“低徊趣味”这一思想。围绕阿Q的“精神胜利法”,鲁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许多画面。比如,阿Q和未庄的闲人们起争执,却经常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然而阿Q心里却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当他想要打别人,但却被别人抓住辫子的时候却说道“君子动口不动手”,从阿Q的嘴里说出的“君子”一词是何等的滑稽和讽刺。

鲁迅所写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文中,鲁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分析,犀利地指出了中国封建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文章中对迫害狂恐惧症进行了多次描写:身边的人都在议论“我”,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似乎想要吃了“我”。

鲁迅的“余裕”观,无论是在“诙谐”还是在“低徊趣味”上都受到了夏目漱石很大的影响。鲁迅的《阿Q 正传》和漱石的《我是猫》都体现出了一种“余裕”、一种从容不迫的诙谐和讽刺。两部作品都是讽刺小说,同样含有许多幽默元素,然而相比之下,夏目漱石的作品更体现了“低徊趣味”,相反鲁迅的作品让读者感受到的是笑声过后的沉重和深思。

三、两者“余裕”观的差异

夏目漱石在《鸡冠花》的序中论述道:文学作品没有余裕是因为作者过分执着于生死命运等非人力所为的问题, 如果能突破这一限制,徘味、禅味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时,在文中漱石也提到了“禅”,其自身也曾去镰仓参禅,询问“父母未生之前的模样”。王向远认为夏目漱石的“余裕”思想具有很强的禅宗哲学的唯心论色彩,是建立在禅宗唯心论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余裕”思想只体现在漱石的前期作品中,在其之后的作品中逐渐失去了“幽默”“低徊趣味”这些成分。中期的三部作品《三四郎》、《从此以后》和《门》虽然对日本近代化进程的各种现象进行了批评,然而更多的关注的是 “自我”,逐渐从外部转向内部。后期的《心》、《路边草》,就基本不涉及社会问题了,更多的是描写人的“利己”的本性和对命运的发现。夏目漱石发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无法实现的时候,他从批判社会转向了人的内心,试图寻找调和。在探求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过程中,漱石提出了“自我本位”,强调在强调自己个性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个性。然而当他发现这一思想无法实现的时候,又在晚年提出了“则天去私”的思想,强调去除私心,遵从自然。可见漱石作品的风格是随着他的精神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中,鲁迅写道:“有人说:‘文学是穷苦的时候做的,其实未必,穷苦的时候必定没有文学作品的。”他还描了自己在北京时候的生活:“我在北京时,一穷,就到处借钱,不写一个字,到薪俸发放时,才坐下来做文章。忙的时候也必定没有文学作品,挑担的人必要把担子放下,才能做文章;拉车的人也必要把车子放下,才能做文章。”鲁迅认为只有在生活宽裕的时候,人们才会时间和精神去创作,才会产生文学。文学创作需要“余裕”,并且在作品中体现“余裕”是需要一定物质基础的保障和依赖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的。

四、结语

夏目漱石和鲁迅都被誉为“国民作家”,都对本国国民的“国民性”提出了批判。夏目漱石在英国留学两年多,鲁迅在日本留学七年多,这使他们接受了国外先进的思想,所以使得他们在思想上拥有“余裕”,能够用广阔的视野来分析揭露本国国民的“国民性”。鲁迅受到了漱石的很大影响,“余裕”思想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在“诙谐”和“低徊趣味”上和漱石的思想有很大的相似。然而,鲁迅不仅吸收了漱石“余裕”思想的合理部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超越。漱石的“余裕”思想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而鲁迅的“余裕”思想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之上的。

另外,漱石在中后期的文学创作中很少关注社会问题,而逐渐转向内心世界,追求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与此不同,鲁迅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而战斗,这不仅表现在文学创作上,还表现在鲁迅参加许多革命运动上。

参考文献

[1] 漱石全集刊行会.漱石全集[M].岩波书店,1936,6.

[2] 鲁迅.鲁迅经典作品选[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9.

[3] 王向远.从“余裕”论看鲁迅和夏目漱石的文艺观[J].鲁迅研究月刊,1995(4).

[4] 孙放远.鲁迅与夏目漱石[J].吉林大学,2012,5.

[5] 伊藤整.近代日本人の発想の諸形式[M].岩波書店,1981,1.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鲁迅
鲁迅防窃
最厉害的本领
最厉害的本领
抓住对方的心
最厉害的本领
抓住对方的心
孔乙己
阿迅一族
我爱你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