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SNA2015胸部影像学

2016-12-17周舒畅吴维胡琼洁王玉锦向敏夏黎明

放射学实践 2016年3期
关键词:肺肿瘤磁共振成像低剂量

周舒畅,吴维,胡琼洁,王玉锦,向敏,夏黎明



RSNA2015胸部影像学

周舒畅,吴维,胡琼洁,王玉锦,向敏,夏黎明

【摘要】2015年RSNA年会上胸部疾病的研究主要包括肺结节与肺肿瘤(肺癌的筛查、胸部结节/肿瘤的检测和随访、胸部结节/肿瘤的诊断、放射肿瘤学、胸部介入/消融治疗)、胸部双能CT、肺气肿及COPD、降低放射剂量、弥漫性肺部疾病及功能成像和胸部急诊影像等方面,而肺部结节及肿瘤、胸部双能CT、肺气肿及COPD和低剂量研究是此次RSNA的重点。

【关键词】肺结节;肺肿瘤;COPD;磁共振成像;双能CT;低剂量

2015年RNSA年会上有关胸部影像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肺部结节及肿瘤、胸部双能CT、肺气肿及COPD和低剂量等方面,具体综述如下。

肺结节与肺肿瘤

1.肺癌的筛查

在肺癌筛查的CT技术上,Nair等量化了CT肺癌筛查中肺结节手动直径测量和半自动体积测量的观察者间变异(IRV),测量了体积在50~300mm3的实性结节,发现直径测量的IRV轻微的高于半自动体积测量,但在此体积范围内,对于直径>6mm的结节,半自动体积测量的IRV则明显小于手动直径测量,然而观察者间Lung-RADS分类则一致性较好。表明直径测量总体上对肺结节分类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使用半自动分析结节体积具有更好的可重复性。

在肺结节分类方面,Riel等通过对60例肺癌结节和120例肺良性结节采用McWilliams 2b模型分析计算恶性概率,同时根据结节的类型和大小依照Lung-RADS进行分类,Lung-RADS分类2~5类定义为阳性结果,相比于Lung-RADS,Mc-Williams's模型在特异性相近的基础上,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表明在提供恶性肿瘤风险诊断和帮助放射科医生在CT扫描筛查中确定结节的亚群及拟定进一步侵入性检查时,McWilliams模型是一个更优的工具。

在肺癌发病的影响因素层面进行筛查,Phillip等探讨了肺结节CT扫描的一致性和性别不同时肺癌的相对危险度的差异,纳入了4~30mm肺结节,包括实性结节(SN),磨玻璃结节(GGN),部分实性结节(PSN),发现对于非实性结节GGN和PSN,女性的LC的相对危险度(RR)高于男性,而对于实性结节,男女的相对危险度RR相仿,表明肺癌的危险度受到结节的一致性和性别的影响,在CT筛查遇到非实性肺结节时,放射科医师应该意识到女性具有比男性更高的肺癌风险。Chiles等观测男性和女性在全国肺癌筛查试验(NLST)的基线特征来确定性别是否可能影响肺癌(LC)风险度的评估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教育水平较低、较低的BMI值、合并COPD基础病史及肺癌家族史增加了女性罹患肺癌的风险;年龄轻、吸烟量少和吸烟年数短均能降低LC风险。基于PLCOM2012肺癌预测模型,尽管人体的LC预测值具有显著差异,但6年期男女的平均LC风险相仿,提示LC的风险因素可能受性别影响,在风险建模中需考虑这些风险因素。CT肺癌筛查可降低有吸烟史的高危患者的死亡率。在全国肺癌筛查试验(NLST)中,在所有CT阳性发现的检查者中,肺癌检出率为2.4%。Halpenny等评估了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接受肺癌CT筛查的放射学发现,结果显示与无肿瘤病史人群相比,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进行胸部CT筛查有更高的肿瘤检出率。

部分研究者分析了结节数目、新发结节与肺癌发病的关系。Peters等探讨了肺癌CT筛查中多个肺结节肺癌的发病可能,发现CT肺癌筛查中,多发肺结节非常常见,结节的数目与肺癌的可能性的关系比较复杂,四个肺结节可能为肺癌高峰值,最常见的情况是最大的肺结节诊断为肺癌。癌症筛查发现的肺结节应该单独评估分析,推荐处理体积最大的肺结节。而为了确定新发实性结节和肺癌发生的关系,Joan等采用随机低剂量CT(LDCT)对7557例受试者进行筛查,发现约8%的受试者检出新发实性结节,并且其中一个结节是恶性,表明新发实性结节很常见,且具有较高的恶性肿瘤风险,因此对于新发实性肺结节,可能需要制订更严格的随访观察策略。

而在肺癌发生并与COPD间的关系方面,Chiles等探讨了COPD各个亚型(肺气肿型,气道型和混合型)与肺癌(LC)检出率的相关性,发现对于肺结节性质不确定的患者,肺气肿型COPD和小叶中心肺气肿(CLE)的严重程度与LC的风险密切相关,而气流受限程度与LC的检出关系不大。提示对合并COPD的未定性肺结节患者,CT提供的肺气肿型COPD表现和CLE严重程度的评估比肺功能对肺癌更具有预测性。

此外,在肺癌筛查中,Hu等在每年低剂量CT肺癌筛查及随访中,观察了肾上腺增大(长径>6mm)的出现率与年龄、性别、吸烟状态、肺癌家族史及并发症的关系,发现肾上腺肿大的概率随着年龄和吸烟的增加而增加,吸烟是一个重要预测因素,而肾上腺直径小于4mm的受试者,随访发现62%大小不变,36%增大但不超过10mm,无1例发现肾上腺转移,从而得出肾上腺的增大在基线扫描中是一个常见的发现,其呈缓慢增长,增长的概率与年龄及吸烟状态相关。对于没有肺癌病史的患者,每年的追踪检测就足够了。

2.胸部结节/肿瘤的检测和随访

Lee等研究实性部分≤5mm的肺亚实性结节(SSNs)的自然病程以及随访期间增大的临床影像学预测指标。评估213 例SSNs的自然病程,发现肺癌病史、风险比、部分实性GGNs以及结节直径是有意义的随访期间结节增大的预测指标。亚组分析显示不论是纯GGNs还是部分实性GGNs,结节直径均是随访期间结节增大的独立预测指标。对于部分实性GGNs,肺癌病史是另一个有意义的预测指标。在1~5年随访期间,≥10mm的纯GGNs增大率分别为12.9%、30.4%、42.0%和42.0%,≥8mm的部分实性GGNs的增大率分别为11.5%、38.0%、43.6%、78.9%和78.9%,明显高于<10mm的纯GGNs(增大率分别为1.9%、4.0%、10.9%、13.5%和13.5%)以及<8mm的部分实性GGNs(增大率分别为11.5%、21.5%、21.5%、21.5%和21.5%,P=0.003)。实性部分≤5mm的SSNs依据结节类型以及结节直径的不同有明显不同的自然病程,据此可以进行不同的临床处理。

在应用CT进行结节检测和随访方面,Nagatani等以低剂量CT(LDCT)作为参考标准(SOR),比较两种不同重建算法的超低剂量胸部数字断层(ULD-CDT)与胸部摄片(CR)检测磨玻璃结节的情况(GGND)。发现在GGND方面,应用IR的ULDCDT优于不应用IR的ULD-CDT以及CR,在较大以及有较高衰减值的GGN上DS更高,因此有望用于较大以及有较高衰减值GGN的检测。Alegria等评估不同窗宽窗位对GGN在不同观察者间评估结节位置和直径的一致性、测量误差以及诊断时间(TTD)的影响。观察四种不同的窗宽窗位,分别为肺窗(LW)、肺气肿窗(EW)、反相肺窗(ILW)以及反相肺气肿窗(IEW)。分别记录每个结节的位置、最大径以及TTD。IEW在GGN检测方面,观察者间一致性高,测量误差低,测量一致性高,TTD短。

Nagatani等比较应用AIDR 3D的超低剂量扫描(ULDS)和低剂量扫描(LDS)的CT图像上磨玻璃密度结节(GGNs)的可见性、大小以及密度,评估面积特异性剂量估计(SSDE)与ULDS、LDS和SDS(常规剂量扫描)测量值差异之间的关系。发现ULDS与LDS有相似的GGN可见性。SSDE大小和MCTD的RVC#(ULDS/SDS)有轻度负相关性。结节大小在ULDS中大于LDS和SDS,然而MCTD在上述3种放射剂量水平上是相似的,ULDS是检测较大GGN的最佳方法,然而,较高剂量的扫描方案,例如LDS在GGNs结节随访观察中可做为一种定量测定的有用工具。

应用MRI检测肺结节方面,Ohno等对疑诊肺结节的170例连续患者行胸部常规剂量CT[270m A(SDCT)]、低剂量CT [50m A(LDCT)]以及超短回波时间(UTE)肺部MRI检查。根据常规剂量CT的影像学表现,所有肺结节被分为实性、部分实性以及磨玻璃结节。发现3种方法肺结节检测率(SDCT 92.0%,LDCT 91.5%,MRI 91.5%)没有明显差异。在肺结节类型检测方面,提示UTE MRI与低剂量及常规剂量薄层CT在检测肺结节能力和肺结节类型评估方面价值相当。Kamei等比较全身PET/MR中的屏气肺MRI与PET/CT中低剂量CT在检测肺结节方面的诊断价值。屏气肺MRI结合3D mDixon T1WI以及黑血FS-T2WI HASTE序列检查简便,诊断准确性可,有望成为全身PET/MRI检查的一部分。屏气肺MRI诊断肺结节病变敏感性可,特异性强。继之前报道的T1WI,FST2WI可能在检测GGOs方面有必要。

3.胸部结节/肿瘤的诊断

在肺部良恶性结节/肿块鉴别诊断与肿瘤分期方面,CT方面,Liu等为了研究320排灌注CT在肺部恶性和良性病变的分化和CTP参数、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及可重复性。肺动脉干与降主动脉被选定为测量从肺和支气管循环为病变供血的输入动脉。评估肺血流量(PF),支气管流量(BF)和灌注指数(PI)。发现良性病变的肺血流量和灌注指数较高,而恶性病变的支气管流量较高。恶性和良性病变的肺血流量、支气管流量和灌注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微血管密度在良性和恶性病变之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BF、PF和TPF值均与MVD显著相关。提示双能320排灌注CT可重复性高,能反映肺部病变的血管生成情况,可提供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附加信息。Ohno等前瞻性地比较动态对比增强CT灌注成像(CE-ADCT)和FDG-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N分期的评估能力,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的SUVmax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每个结节分析全身动脉灌注成像的特异性(SP 92.1%)和准确性(AC 92.8%)较SUVmax显著提高,对所有患者进行N分期评估发现全身动脉灌注成像的准确性(75%)也明显高于SUVmax组。动态CT灌注成像比PET/CT在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的N分期更有优势。

Lyndsey等为了验证使用计算机质地特征分析技术和机器学习法生成一个“概率-二进制”肺结节分类方法的有效性,共分析了328个良性结节、7个原发癌和370个转移结节,在2D/3D 共522帧图像上提取出每个肺结节的纹理和边界特征,结果表明对于某个单一的患者人群,这种计算机分析技术可以成功鉴别肺部良恶性结节,以后甚至可能鉴别更多的原发癌。通过软件区分良恶性肺结节可能会有助于支持临床决策和指导患者管理。Shi等研究应用定量放射组学方法是否能够根据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CT表型特征辅助预测肿瘤的病理类型。其评估973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公共数据库,其中包括LIDC-IDRI数据库中标记为良性和恶性的819例患者。本研究包含3个步骤:特征提取,关键特征筛选以及产出。首先,提取特征,包括三维特征、Gabor特征和纹理特征。然后应用统一的基于广义稀疏化正则矩阵的一般损失函数的特征筛选框架,进行关键特征的筛选。共筛选出25个关键特征,验证其预测预后的能力。应用Gabor“熵”、小波变换“总熵”和“灰阶异质性”等特征对LIDC-IDRI数据库的819例肺部结节患者进行分类,符合率可达83.21%。应用“最大三维直径”和“强调长游程”等特征对临床资料库中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的病理预测准确性高(83.80%)。应用“能量”和游程“强调长游程高灰阶”等特征对肿瘤TNM分期早期肿瘤(T1,T2)和晚期肿瘤(T3,T4)的诊断准确性高(84.40%)。基于预定义特征集里筛选出的关键特征可对病理类型和TNM分期不清的肿瘤进行可靠的辅助诊断。将来可在更大的数据库样本中对放射组学的关键特征进行扩充,可对临床实践提供更有预测作用的信息。放射组学对辅助NSCLC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巨大潜力。应用新的定量放射组学方法可以获得更可靠的病理类型诊断,进而避免了有创性的冰冻切片和手术麻醉。TNM分期在评估肿瘤分期中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现在多由医师的主观经验所决定,本研究的放射组学方法可以提供更加客观有效的临床分期策略。

MRI方面,前瞻性比较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靶向酰胺基(-NH)成像与FDG-PET/CT对良恶性肺结节/肿块的鉴别诊断能力。36例肺结节和/或肿块患者进行CEST和FDGPET/CT成像。根据最终的诊断,呼吸同步的FSE图像经过一系列的磁化传递(MT)脉冲处理后获得每个受试者CEST成像数据,然后计算每个像素由Z频谱开始的3.5ppm不对称磁化传递率(MTRasym),并生成铁MTRasym图。结果表明MTRasym与SUVmax值没有显著相关性;恶性组平均MTRasym和SUVmax明显高于良性组;应用特定阈值时,MTRasym 与SUVmax值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没有显著差异。说明CEST成像至少在良恶性肺结节/肿块的鉴别诊断能力上,与FDG-PET/CT效果相当。

微血管密度是肿瘤血管生成的直接生物标记物。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的灌注参数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可以作为一种定量、无创及可重复的方法来评估肺癌患者的肿瘤血管生成。Yi等对90例非小细胞癌患者行术前DWI及DCE-MRI检查,对手术标本行CD31免疫组化染色得到肿瘤的微血管密度。测量灌注参数(Ktrans,Ve,Vp,血浆容积分数,T0,动脉输入函数团注时间与组织内对比剂浓聚时间之间的时间差)和ADC值,结果显示肿瘤的微血管密度与Ktrans和Vp显著正相关,T0和肿瘤微血管密度显著负相关,而ADC和肿瘤微血管密度无明显相关性。因此,灌注参数(如Ktrans、Ve和T0)通过反映肿瘤的微血管密度从而可以成为肺癌的间接生物标记物。Chen等进行Meta分析评价DWI在鉴别肺癌患者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方面的诊断性能。观察到一个显著的异质性,患者选择、肺癌的类型、记录淋巴结的数目、参考标准、b值和扫描机的类型是异质性的来源,没有显著阈值效应。提示DWI对鉴别肺癌患者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具有良好的诊断性能,是一种有价值的、非侵入性的MRI序列。

而更多的研究关注点放在了肺结节放射学特征与基因突变方面的联系上。Liu等研究了证实为肺腺癌的亚洲人群,回顾性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状态、主要组织学亚型与CT特征之间的关系。43.6%发现EGFR突变,在临床变量及各项CT特征模型中,EGFR激活突变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独立预测因子包括不吸烟史、肿瘤体积小、空泡征、均匀强化、适合于性别的胸膜凹陷、病理分级以及肿瘤邻近支气管血管束增厚。联合肺腺癌的定量CT影像学特征与临床预测可以取得比单独的临床预测更好的EGFR突变状态预测效果。提示联合运用基于CT图像的预测性因素与已知的临床变量筛选EGFR突变高风险患者可能可以提高EGFR-TKI治疗的敏感性。

Liu等对周围型肺癌行手术切除的亚洲人群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估CT影像学特征在预测EGFR基因突变方面的能力,发现在周围型肺腺癌患者中,EGFR突变与无吸烟状态、贴壁生长腺癌亚型、低或中等病理分级相关。提示基于CT的周围型肺腺癌放射影像学特征可以捕捉与肿瘤表型相关的有用信息,当基因突变信息不可用时,我们建立的模型可以有效预测EGFR突变在亚洲周围型肺腺癌患者中的存在性。

Sorensen等采用胸部CT对比增强来预测NSCLC的EGFR和KRAS突变,结果显示KRAS和EGFR突变情况被正确地评估分别占76%和70%,提示组织分析能够正确鉴别大多数患者EGFR和KRAS的突变情况。鉴于有复杂病变或肿瘤异质性的患者获得组织学样品的局限性,组织分析可以提高对这类患者基因分型的准确性。

为了确定肿瘤为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ROS1(C-ROS癌基因1)或者RET(转染期间重排)融合阳性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放射学的预测因素,Yoon等发现ALK/ROS1/RET融合阳性的肺腺癌具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使融合阳性与融合阴性的肺腺癌能够得到良好的区分。ROS1/RET融合阳性的肿瘤与ALK融合阳性肿瘤具有更多相似的临床放射学特征,在2%的NSCLC中发现BRAF突变,并且与靶向药物治疗的反应性相关。Halpenny等研究了与BRAF突变相关的肺癌的CT成像特点。评估特征包括:大小,轮廓,原发肿瘤的密度,邻近肺实质改变(周围损伤,阻塞性改变,胸膜尾征),胸部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胸膜转移和淋巴管播散等。发现CT评估中有BRAF突变的NSCLC最常见表现为实性,有毛刺及周围型。没有特征的原发肿瘤可被用于区分BRAF病变与其它基因分离形式的NSCLC。通过图像纹理分析可以定量评估肿瘤图像的异质性,这是一种新的手段,可以作为一种判断预后的无创性生物标志。Caramella等由对比增强CT(CTTA)获取的纹理分析参数与EGFR/ALK状态之间的相关性,发现2个操作者的CTTA参数具有可重复性。EGFR突变和ALK易位的晚期NSCLC患者的CTTA参数偏度存在明显差异,其对评估预后具有价值。CT图像纹理分析已被证实是一种可重复性较好的简单手段,可帮助临床医师评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NSCLC的预后,并可作为一项帮助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的分子化学指标。

4.放射肿瘤学(肺癌)

Ⅰ期NSCLC患者使用补偿滤波器给予调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已经进行到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在这项研究中,一个内在目标容积(ITV)被设置用以弥补呼吸运动的不确定性。Itonaga等评估了Ⅰ期NSCLC患者使用这种方法治疗后的结果和预后因素,发现ITV减去GTV的容积>30mL组局部无进展生存率明显低于≤30m L组。通过单变量分析发现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的位置和最小剂量ITV与局部无进展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通过多变量分析发现ITV减去GTV的容积[>30m L(风险比=11.2,P=0.04)]与局部无进展生存率低具有显著相关性,最低剂量的ITV和肿瘤的位置对结果无明显影响,这提示ITV减去GTV的大容积是SBRT患者局部进展的不良预后因素,建议对于呼吸运动幅度大的患者,给予特殊的呼吸门控技术或肿瘤追踪是必要的。

Stroeder等对比了胸部DWI与FDG-PET-CT两种方法判断肿瘤的体积及评估非小细胞肺癌在使用放射治疗后的目标体积。发现两种方法获得较好的一致性,尤其在判断肿瘤空间立体位置上。因此DWI可以作为指导制订放疗计划前的一种选择。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已成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为了减少局部复发,提出了使用更高的辐射剂量来治疗的说法。但高剂量辐射可能会增加机体潜在的毒性。Benda等发现使用50Gy立体定向放射治疗5次后,鳞状细胞癌(SCC)与局部复发呈强相关,组织病理学为SCC和TTF-1阴性对局部复发具有预测性,当然这只是一个关于局部复发的试验性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扩大这个研究,包括肿瘤的大小和其它病理因素、位置、图像采集和剂量等因素。

胸部放疗能提高对一线化疗方案有反应性的进展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状态,Soon等研究了2003年至2010年间在2个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被诊断出小细胞肺癌且没有脑转移的所有病例,接受胸部放疗的患者比例从2003年的27%增加到2005年的38%,到2010年下降到21%,发现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下,胸部放疗与降低死亡的风险是相关的,而胸部放疗没有广泛地用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可能是因为新加坡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率相对较高。

孤立性肺转移分为同步(同步孤立转移)和非同步(孤立复发),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原发位点是不可控制的而后者是可控的。Katsui等评估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肺孤立性转移中的治疗效果,发现同步孤立性肺转移的3年无复发存活率是0%,而非同步孤立性肺转移的3年无复发存活率28%。因此他们认为在评估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孤立性转移的无复发存活率时,原发部位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

Ohno等为了对比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评估动态首过对比剂增强灌注Area-Detector CT(ADCT)和FDG-PET/CT两种检测方法对于预测NSCLC接受联合放化疗患者治疗效果的能力。53例临床分期ⅢB的NSCLC患者行PET/CT、动态增强ADCT、化疗和随访复查。采用RECIST指导方针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估。总的肿瘤灌注(TTPDMS)、肿瘤体循环灌注(TPSDMS)和SUVmax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肺循环灌注(TPPDMS)的肿瘤。基于TPSDMS,肿瘤灌注(单输入最大斜率法TPSMS)和分布容积(DV),相比于无响应组,响应组的无病间隔和总生存期评估明显延长。提示相比PET/CT,对于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联合放化疗患者治疗效果,动态首过增强灌注ADCT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和更大的潜能。

Zhao等比较了鳞状细胞癌和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差异,发现,鳞状细胞癌与非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无显著差异。但是手术和化疗可以改善两组的总生存期,放疗延长总生存期只对晚期非鳞状细胞癌患者有意义。

5.胸部(介入/消融)

在胸部介入诊断方面,Nour-Eldin等评估了疑似肺转移结节在视频辅助胸腔镜手(VATS)前行CT引导下带钩钢丝定位(Hook-Wire定位)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效果,得出在VATS前行CT引导下肺结节定位对胸腔镜下切除肺部小结节是一种安全和精确的指导手段;他们亦发现同轴和非同轴技术CT引导下肺活检并发气胸的概率没有差异,然而,两种技术具有同样的显著危险因素:包括小病变和基底段病变、病变离胸膜表面距离较大、活检针穿过充气肺实质的长度较长及针道穿过叶间裂。Kiranantawat等评估了亚实性肺结节在CT引导下经胸廓穿刺活检术(TNB)可行性和诊断准确性与手术相关性及长期随访,发现TNB对亚实性肺结节的总体精度是93%,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2%和100%,与手术的一致性为90%,对于>2cm和磨玻璃成分<50%的结节,敏感性更高。提示TNB在亚实性肺结节中是一种安全性好且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诊断手段,扩展了TNB技术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

非实体瘤患者的肺结节的诊断具有挑战性,不仅仅是转移瘤,也有可能是原发性肺癌、感染性病变和疤痕组织,精确的诊断最终会影响治疗决策和预后。Mauricio等研究了与肺转移瘤相关的变量。肺部非实性结节中非转移瘤的比例更高。活检术并发症很低,因此组织样本对于非肺实体瘤的肺结节患者的精确诊断和治疗是必须的。

而在肺部肿瘤的消融治疗方面,Vogl等评估原发性或继发性肺肿瘤分别采用微波消融、射频消融和激光诱导间质热疗后的肿瘤大小来比较肿瘤的治疗反应。发现在微波消融、射频消融和激光诱导间质热疗之间肿瘤的复发率有显著差异,微波消融组的复发率最低。平均存活天数在激光间质肿瘤治疗、微波消融、射频消融的患者生存天数分别是983、899和690d,微波消融、射频消融和激光诱导间质热疗对于原发和继发肺肿瘤在完全缓解、复发率及平均生存率显示有显著差异。同时,他们回顾性比较了热消融(微波消融、射频消融和激光诱导间质热疗)在结直肠癌肺转移的局部肿瘤控制率,进展时间和存活率,发现微波消融、射频消融和激光诱导间质热疗对结直肠癌肺转移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三者在局部肿瘤控制率上有差异,而在总体存活率,进展时间和无进展生存率上无显著差异。

胸部双能CT

今年的RSNA年会上,胸部双能CT方面的研究是一个热点。Chen等研究肺癌中单源双能谱CT(DE-CT)的碘摄取量与双输入法CT灌注成像中灌注参数之间的关系,发现两种方法均可用于评估肺癌灌注情况。这项研究表明,由DE-CT获取的肺癌碘摄取量与供给肿瘤的肺血流量及主动脉血流量显著相关,推测由DE-CT获取的肺癌碘摄取值在反映肿瘤的病理生理和治疗反应领域具有潜在价值。Sorensen等发现在双能谱CT中,纹理特征能够准确地区分组织类型,而这种准确性与能量水平无关。所有纹理特征随能量级别的变化而变化,且对大多数组织类型而言这种变化呈简单的线性关系。因此,利用一个简单的校正系数,大多数组织的纹理特征值可以被直接用于由不同能谱获取的CT扫描结果与重建数据集之间进行比较。

Otrakji等评估胸部双能谱CT物质分解图像中肺部异常的影像学特征。得出将衰减和肺血容量(PBV)图像中肺部异常区域范围匹配有助于区分肺梗死、肺炎和肺不张。由核医学(V:Q)获取的经验可以帮助胸部放射科医师解读DECT。Dumonteil等对患者进行重复DECT检查,发现对于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肺循环血量(PBV)测量具有高度可重复性,而对于肺栓塞患者,肺各个区域PBV测量值显著下降且变异性大,这些特性提高了DECT PBV测量作为评估治疗效果的可能。Ju等通过定量测量增强双能谱CT浆膜腔积液中碘浓度值鉴别诊断良恶性浆膜腔积,发现恶性和良性浆膜腔积液在增强双能谱CT(ssDECT)碘基图上表现为不同的标准化的碘浓度(NIC)和碘浓度的差异(D-I),良性组三相增强图像的NIC比恶性组低,良性组三期增强和平扫之间的D-I亦明显低于恶性组,提示增强ssDECT扫描的碘基图为识别良性和恶性浆膜腔积液提供了敏感方法。

Takenaka等发现吸入氙气后行双能谱CT(DECT)进行扫描并用差值CT算法(Sub-CT)与吸入氪气后行SPECT/CT检查这两种检查方法在评估吸烟者区域性通气及肺功能损失方面的能力相仿。Miura等测量了19个肺结节80和140k V条件下的CE-DECT数据,获取早、晚期相的虚拟非强化(VNC)图像和碘基图并计算早、晚期相与虚拟非强化图像(VNC)数值之间的差异(ΔVNC)。对所有患者行FDGPET/CT,同样选取每个结节ROI测量评估SUVmax。发现双点CE-DECT与FDGPET/CT一样可以有效鉴别良性和恶性结节。

在肺栓塞方面,Takagi等通过双能CT利用肺灌注血流量(LPBV)图像上灌注缺损程度评估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临床严重性。记录动脉压(PAP)、右心室压力(RVP)、肺血管阻力(PVR)、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脑钠肽(BNP)和6分钟的步行距离(6MWD)同时被记录。结果发现LPBV缺损评分与平均PAP、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PAP、PVR和RVP均呈正相关,与6MWD呈负相关,与二氧化碳或CI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LPBV缺损得分与RHC-和临床参数显著相关,并可能成为评估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有用工具。利用双能量CT(DECT)的物质分离图像评估肺栓塞(闭塞与非闭塞)肺血容量(PBV)图像碘分布异常之间的关系。Otrakji等纳入57例经DECT确诊的肺栓塞患者。所有CT检查均在能够DECT的单或双源MDCT扫描仪进行。采用虚拟单能图像(40~60ke V)和PBV图像来评估肺动脉内充盈缺损的位置和它们的特征(闭塞与非闭塞)。记录右心劳损(RHS)、肺动脉主干直径、CTDI体积和DLP。结果发现运用肺循环血量图像发现肺梗死或肺灌注缺损是预测段或叶级肺动脉栓塞以及右心劳损的一个很好的指标。肺栓塞患者需要利用PBV图像进一步分析,以排除任何灌注缺损。

CT 后处理新技术

Charbonnier等提出并验证了一种新的基于解剖的方法在非对比剂增强胸部CT扫描中实现动脉和静脉的自动分类。由于现有的血管分段算法未区分血管的分叉与交叉,动脉和静脉交叉的位置会出现连接。本方法首先进行静脉的自动分割,随后对血管分段进行修剪以检测与树结构的拓扑不一致的位置。通过断开在这些位置上的静脉,静脉分割被分离成覆盖整个树结构,并假定为动脉或静脉标签的子树,最终提取分组子树的最终动脉-静脉的标签。结果显示该自动动脉静脉分离和分类方法性能与人工效果近似,在检查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及改善肺栓塞CAD系统方面非常重要。

肺气肿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一直以来,CT肺实质密度测定主要是“RA950”和“Perc15”。RA950定义为在总肺活量(TLC)中,低于-950HU的肺区域(或肺体素),Perc15被定义为15%肺区域低于其像素值的HU值。这些指标是基于肺组织的组织学研究及肺气肿进展的纵向研究而得到的常规参数。发现补偿肺充气的容积调整(VA)可以改善RC。RC值被认为是最小的真正的差异(SRD),其可以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利用补偿肺充气的容积调整进行COPD患者CT肺密度测量及肺气肿进展纵向研究,可以提高重复性和提高精确度。通常把CT值小于-950HU作为肺气肿的CT定量诊断标准,但有一种亚型患者达到CT定量诊断标准,但没有肺气肿的临床表现。Lynch等对比既无肺气肿临床表现也无定量证据患者,探讨临床表现与定量证据不符的肺气肿患者的统计学与生理特点。发现即使没有肺气肿临床表现,定量CT值提示气道阻塞的吸烟者,随时间会逐步出现气道阻塞的临床表现。试验组中定量CT显示的LAA-950的比例增高,可能是由于亚分辨率肺气肿(全小叶)或相关的小气道病变所致的小叶性过度充气所致。

在评估小气道方面,Guan等通过定量CT测量评估COPD急性发作时气道重塑和肺气肿的变化,以及COPD加重次数与气道重塑、肺气肿的定量CT测量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同一例患者肺气肿指数改变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频率没有关联。肺气肿指数变化及COPD急性加重的频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然而,肺段支气管壁面积百分比(WA%)和壁厚(WT)与COPD加重频率相关联,而管腔直径(LD)无相关性。这项研究表明定量CT可以识别气道重塑和肺气肿指数在COPD急性加重期的变化,小气道的改变与COPD急性加重的频率相关。Lee等利用新的方法分析COPD患者CT所示的周围血管的变化,并将其与肺气肿指数(EI)和肺功能检查相联系。结果表明COPD患者各平面内血管数小于健康受试者;肺血管和血管面积百分比的数量亦显著小;血管面积百分比量化数与FEV1、FEV1/FVC和DLCO呈现显著相关性。可以使用容积CT和专用软件分析周围血管的变化,有助于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血管变化。

Kloth等利用定量胸部CT(虚拟支气管镜)评估Ⅳ级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GOLD)第三级支气管的支气管管腔塌陷程度,以及其与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容量变化的相关性。得出COPD患者的第三级支气管塌陷程度明显低于气管和主支气管,与以往研究公布的数据相比降低约15%。支气管壁的一致性(软骨环对比软骨膜+膜壁)可能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因。塌陷度与肺容量的减少密切相关。支气管管腔塌陷的位置和程度对理解和规划新的支气管治疗方案有临床意义。气道的形态学变化会导致COPD的肺功能障碍。气道形态的测量受气道分段质量影响。CT平扫中常用于Pi10气道测量方法表示气道形态,Pi10测量计算中会排除较小的气道,Charbonnier等探讨用Pi10法是否能稳定地测量不同分段级别的气道。发现当用Pi10表达气道形态时,没有必要为了测量的准确性而(手动地)调整自动气道分割方法以包含更小的气道,因为这对敏感性并没有影响。

为利用定量CT分析研究四级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支气管内膜内弹簧圈治疗呼气末及吸气末的影响及相应肺叶容积变化,Kloth等发现支气管内膜弹簧圈可以使经治疗的段支气管吸气相时横断面面积明显减小,呼气相时横断面面积轻度增加伴随肺容积的减小。而在未经治疗肺叶内,呈现出轻度相背离的结果。肺弹簧圈减容治疗术后,患者步行距离及肺功能指标均得到了轻度改善提高。这项研究结果符合目前对肺减容弹簧圈的疗效理解,其可以稳定和加固肺实质从而补偿弹性间质的损失,减轻支气管塌陷。

而在MRI方面,为研究CT与非增强质子MRI的呼吸门控逐点编码时间减少与径向采集(PETRA)序列、T1-VIBE序列、T2-HASTE序列对囊性纤维化结构评估的一致性,Dournes等对24例病情稳定的囊性纤维化患者,在同一天内完成CT及MRI检查。使用Helbich-Bhalla评分系统评估囊性纤维化的严重程度。结果表明,在Helbich-Bhalla评分系统中,较传统的T1-或T2加权序列,呼吸门控逐点编码时间减少与径向采集(PETRA)序列与CT扫描结果表现出了高度一致性,并可以预期进一步改善呼吸同步和采集时间,进一步与功能信息相结合很有必要。PETRA序列是一种临床上可应用的实现肺部结构变化亚毫米级成像的序列,实现肺结构无创性评估,不再受辐射的限制而更方便常规随访复查。Matin等对18例COPDⅡ-Ⅳ期的患者进行1.5T Xe-MRI、定量CT(QCT)和肺功能(PFTs)检查。发现全肺Xe-MRI平均ADC值与PFTs及肺叶Xe-MRI相关参数与肺叶QCT肺气肿百分比之间的良好相关性,有助于推进Xe-MRI这一技术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尤其是对接受局部治疗(如肺减容术、支气管内换瓣术、放疗等)的患者,Xe-MRI有望精确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或预测手术患者术后的肺功能,因此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弥漫性肺部疾病及功能成像

纤维化型过敏性肺炎(HP)在CT上表现为肺内出现网状结构并伴有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和/或细支气管扩张。Chung等对82例患者进行CT扫描,依照CT表现,最常见的分型是过敏性肺炎(HP,52%)、特发性肺纤维化(UIP,23%)、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13%)及其它(10%)。与其它CT类型相比,HP在CT上最常见的分布方式是带状弥漫性分布或分布于上肺野及轴状弥漫性分布或分布于肺野外带。与存活者相比,死亡的患者FVC%预测值更低,罹患肺纤维化的可能性更大,并且CT上表现为毛玻璃样病灶的可能性更低。UIP型纤维化、病变呈轴向弥漫分布、不存在空气潴留/马赛克样灌注是存活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胸部CT对不同类型慢性HP的预后有一定的价值,除了对HP进行诊断及随访外,胸部CT还是HP的一个有价值的生物标记物。

家族性肺纤维化患者中无症状的1代亲属常常也存在肺纤维化。Chung等对250例家族性肺纤维化患者的无症状的1级亲属进行CT检查,15.3%被检查者存在肺纤维化(确诊或可能存在),3.2%可疑存在肺纤维化。在存在肺纤维化的被检查者中,平均约6%的肺容积被累及,其中14.7%CT上表现为蜂窝状改变,而23.5%CT上表现为磨玻璃样病变。CT表现为蜂窝状改变的肺纤维化患者占所有蜂窝肺患者的比例很小,平均约接近0%,而CT表现为磨玻璃病变的肺纤维化患者平均约占所有磨玻璃病变患者的9%。应对家族性肺纤维化患者的无症状的1级亲属进行HRCT筛查。

Lee等对194例确诊时及确诊后1年行薄层CT扫描(TSCT)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进行研究,存活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6.0±18.9)个月。使用基于内部结构的自动化系统对5种疾病模式[包括磨玻璃样病变(GGO),网状病变(RO),蜂窝状病变(HC),肺气肿(EM)及实变(CON)]的面积百分比进行定量分析,并计算异常肺(ABN)和纤维化(FIB)面积的百分比。生存分析表明5种疾病模式患者的无病生存与ABN、HC、RO和FIB的高基线程度有关(临界值分别为35%,10%,25%和20%);与基线程度低及稳定或下降的患者相比,ABN、HC、RO和FIB的TSCT随访值增加的程度(临界值为5%)显著缩短(均P<0.001)。单变量分析显示,基线FVC%预测值、DLCO%预测值、Sp O2%、Ab N、HC、RO、FIB及HC、RO和FIB的变化是患者存活的独立预测因素,矫正后的分析显示RO的基线范围和Ab N的变化程度是存活的预测因素。因此,使用基于内部结构的自动化量化系统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不同疾病模式的TSCT基线范围及1年后的随访变化的分析可以预测其存活率。

系统性硬化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肺受累的特征性表现是在肺表面出现沿肋骨方向走行的平行条带征。Sherif等对50例系统性硬化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和50例普通型间质性肺炎的患者行胸部多排螺旋CT检查并后处理得到肺的容积重建图像,其中32例与系统性硬化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可见平行条带征,而普通型间质性肺炎患者则无1例可见此征。胸部CT容积重建图像上的平行条带征对诊断系统性硬化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敏感度是64.0%,特异度是100.0%,阳性预测率是100.0%,阴性预测率是73.5%及符合率82.0%。胸部CT容积重建图像上的平行条带征对于鉴别系统性硬化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与普通型间质性肺炎有很高的特异性,尤其是在系统性硬化患者还有诸如皮肤受累、心脏疾病或食管扩张等临床表现时。

Zha等对83例哮喘患者(正常/中/重度:N=14/49/20)行超极化(HP)3He MRI、肺活量测定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发现相较于手动分段法来说,自动化分段法提供了相仿的PDV值和相似地与肺功能检查之间的关联。两种方法都表明RML是哮喘患者受累最重的肺叶且RUL的通气障碍较RLL 和LLL更加严重。自动化分段法对通气障碍的定量评估有助于超极化3He MRI作为一种潜在的工具指导支气管镜对哮喘进程中细胞及分子标记物的评估。

傅立叶分解(FD)MRI可以得到位置转变的肺部功能性成像而无需使用对比剂。通过对一系列无触发时间的肺部形态学图像进行傅立叶可以重建出灌注加权和通气加权图像。Veldhoen等对3例健康志愿者和3例囊性纤维化患者进行1.5T FD MRI检查。MR信号随心动周期而变化从而产生灌注加权图像(灌注幅度)及灌注相位,分别测量6例受试者的灌注幅度及相位参数。初步的测量结果表明囊性纤维化患者的灌注相位图与健康人不同。因此,灌注相位图可能具有诊断价值。更详细的基于傅里叶分解的灌注相位MRI对于囊性纤维化的诊断能力的信息有待进一步研究。

肺移植是终末期慢性肺部疾病的替代治疗。慢性肺移植物功能障碍(CLAD)限制了肺移植后的5年生存率。诊断和鉴别CLAD的亚型[细支气管炎、闭塞综合症(BOS)和限制性移植物综合症(RAS)]很重要。常规的检查技术对CLAD诊断价值有限,而形变配准法则可以定性及定量的评估局部肺功能及全肺功能。Horie等发现肺的形变配准法可以定量的检测及鉴别CLAD的亚型(No-CLAD、BOS和RAS),当常规检查技术评估移植肺的局部改变受限时可以采用肺的形变分析法来对其进行评估。

胸部急诊影像

Alexander等通过对由超声检查确定的135例孤立性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住院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比较评估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各种临床因素风险效用,这些因素包括静脉受累区域、深静脉血栓既往史、恶性肿瘤病史、医疗高危因素(如吸烟、遗传易感性、用药史、旅游)、近期手术/住院史及呼吸道症状等。结果发现孤立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急诊患者并发肺栓塞的概率非常高(62%),相对于其它临床风险因素,累计两个静脉区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发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Saade等利用患者个体化造影方程式研究多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时肺容积与对比剂用量之间的关系。120例可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进行双筒对比剂注射器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所有患者被分为两组:方案A为传统常规方案,方案B是基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个体化造影方程式。结果表明对比方案A,方案B的肺动脉增强效果提高,心脏以及静脉增强效果下降,动静脉对比增强比(AVCR)更高;在方案B中,肺容积的大小与对比剂剂量的多少有明显相关性。这说明在CTPA时,与患者肺容积及血流动力学所匹配的增强扫描方案可以提高动脉造影的效果,并减少对比剂剂量。

为了比较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非线性共混技术与标准100k Vp的双能CT检查图像效能差别,Liang等收集了疑似肺动脉栓塞的35例患者,进行标准化的高配置的DECT肺动脉扫描,并生成标准100k Vp(DECT-100)和非线性混合图像(DECT-OC)。结果发现DECT-OC图像显示的所有部位(主,左,右,叶,段及亚段肺动脉)图像质量评分更高。DECT-OC图像平均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DECT-100的图像。由此说明对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双能CT非线性的共混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显著改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以及肺动脉的可视度,显著提高图像诊断质量。

Macri等为了评估急诊室内超低剂量的胸部CT平扫与胸部X线片的诊断效能,纳入了136例怀疑气胸、胸部损伤及肺部病变的患者,结果发现运用迭代重建算法的超低剂量的胸部CT平扫与胸部X线片的射线量接近,但对于微小气胸和骨折的发现,以及更清晰显示肺内病变,超低剂量的胸部CT平扫明显优于胸部X线片。超低剂量的胸部CT平扫的阅片诊断把握度评分更高。即使是利用信噪比很差的CT图像也能做出临床诊断决策。运用迭代重建算法的超低剂量的胸部CT平扫提高了气胸、骨折和其他肺部病变的急诊患者的诊疗质量,有助于早期准确诊断,避免重复曝光。

为研究主动脉壁间血肿(IMH)的最大厚度(Tmax)和管腔压缩比例(LCR)与A型IMH病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Atalay等回顾大型三级转诊中心超过11年的所有IMH患者。研究发现壁间血肿的类型和Tmax对于病变恢复有显著相关性。Tmax每增加1mm,A型IMH的好转概率降低26%,A型IMH患者50%好转率所对应的平均Tmax约8.6mm,而进展病例所对应的平均Tmax约14.6mm;对于A型IMH,LCR或管腔最大径与患者预后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因此,主动脉壁最大厚度预测A型IMH自行吸收或稳定性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临床决策及治疗。

降低放射剂量

在低剂量条件下,CT图像是容易出现高噪音和低对比度。最近开发出一种用于提高磁共振血管造影增强图像质量的基于字典学习的超分辨率技术(SR),Kanii等试图通过SR技术以改善低剂量CT的图像质量。12例患者分别使用200~300m A的标准电流和20m A的低电流进行胸部CT扫描,对低剂量图像使用SR技术。使用降主动脉的标准偏差做为噪声,用以比较两个组的图像质量。结果表明在低剂量CT图像通过使用SR技术可以显著减少图像噪声对于肺和纵隔的显示,使用SR技术的低剂量CT比原来低剂量CT的显著较好。异常肺结构的图像质量也显著通过使用新技术得以改进,使用字典学习后处理方法可以显著改进低剂量胸部CT图像质量和减小图像噪声。

Meyer等客观和主观评价比较32g碘负荷的标准常规肺动脉造影(CTPA)扫描方案与5.4g碘负荷的双能DECT肺动脉造影(CTPA)扫描方案之间的的图像质量差异。结果发现双能CTPA协议肺动脉主干50keV数据集和外周肺动脉40keV数据集提供了最高对比度与噪声比(CNR),较传统常规CTPA协议更高;两种扫描方案,主观图像质量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利用图像重建,在40/50ke V双能CTPA允许在碘负载显著减少,同时改善血管的信号强度并保持良好的CNR,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尤其重要。也就是说双能CTPA减少83%的对比剂用量,同时保持诊断图像质量。加入光束成形过滤,如使用一个锡滤波器可以通过去除一些对图像质量没有贡献的低能量光子从而提高的X射线束的剂量效率。Ma等评估了对于不同体型的患者在100千伏束条件下加入锡滤波器是否可以减少辐射剂量。用伴2个额外的衰减层的胸部体模来模拟小体型(35cm×20cm),中体型(40cm×26cm)和大体型(47cm× 31cm)的成人患者。这些体模使用192层CT扫描,分别在100 和120k V不加锡过滤及100和150k V加锡过滤(100Sn和150SN),扫描均用5个不同剂量水平,发现在肺癌患者中加入光速过滤100k V扫描对比120k V CT扫描进行对比发现,前者可减少49%~52%的辐射剂量。提示加入光束过滤,如锡过滤器可以提高肺癌筛查CT的剂量效率。

Quan等在胸部CT增强中通过碘抑制(MSI)技术获取虚拟的非增强图像,将之与平扫比较,发现通过MSI获取的虚拟非增强图像与胸部CT平扫图像相比,图像质量大致相仿。这种替代方案可以降低50%的辐射剂量,并获得同等质量的图像。oel等使用不同剂量水平的滤波反投影(FBP)和迭代重建技术(SAFIRE)来评估其检测不确定肺结节≥5mm(IPNs)的能力。采用自动曝光控制[70(QRM)]采集44个胸部CT检查数据,分别用(2.5、5、10、30和70QRM)5个级别进行FBP和SAFIRE重建,生成10组图像。结果显示除了2.5QRM FBP组,所有图像均能达到有效标准。在5QRM组中,FBP组和SAFIRE组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FBP:87%[95%CI:70%~95%]和88%[74%~95%],SAFIRE:86%[69%~94%]和91%[75%~97%])。10~70QRM SAFIRE组的图像诊断质量最大;5~30QRM组(2.5QRM SAFIRE)与70QRM FBP组图像发现不确定肺结节的效果类似。结果表明使用迭代重建技术的胸部CT可以大大降低辐射剂量。Fukumoto等开发了一种称为MTANN的、基于监督补丁/像素的监督机器学习技术提高U-LDCT的图像质量的方法。MTANN可以通过学习超低剂量CT(U-LDCT)和较高剂量CT之间的关系将U-LDCT转换为较高剂量CT(V-HDCT)的虚拟图像。发现SNs和GGNs均可以被MTANN v-HDCT所识别,但是2例GGNs的结节类型难以确定。提示利用MTANN技术可以帮助肺癌LDCT筛查进一步减少辐射剂量。在非对比剂增强胸部CT扫描中,动静脉的自动分类方法在诸如肺栓塞的CAD和治疗中非常重要,但仍未有较好的解决方案。

胸部(其他)

Sonia等为了评估FDG-PET/CT在检测食管癌患者手术切除后复发的效用。回顾性分析使用FDG PET/CT检查的125例连续的食管癌术后患者,通过评价FDG热结节的数目和部位,分析其与组织学进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25例患者中,有50例被证实有62处复发,术后存活天数为53~1097d(中位数为416d)。术后第12和24个月内分别有57%和20%的患者复发。41例(66%)有远处器官复发(最常见的为肝脏)20例(48%);淋巴结转移16例(26%),吻合口复发5例(8%)。FDG-PET/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精度,对吻合口复发分别为83%、32%、16%、98%和75%,对淋巴结转移为100%、90%、61%、100%和92%。为转移到远处器官为100%、96%、93%、96%和97%。FDG PET/CT可以很好的评价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复发,但对吻合口复发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评价非常低。Shi等评价多层螺旋CT(MDCT)对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并确定CT评估新辅助治疗后食管鳞状细胞癌治疗反应的的可行性。发现CT再分期并不能准确预测新辅助治疗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期。与TN分期治疗前后的比较,CT可以评估在约一半的患者的反应,但仍有一半患者的治疗反应不能用的CT测定。Martini等比较了PET/MR相较PET/CT对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局部分期的诊断准确性。发现在MPM的T和N分期方面PET/MR诊断的准确率比得上PET/CT,但由于PET/MR相比PET/CT有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其有显著更高的诊断信心。

Michael等为了确定CT图像上甲状腺的平均衰减值(CT值)是否可以用来预测甲状腺机能减退,回顾性分析了210例甲减患者和50例甲状腺功能正常进行对照。平均CT衰减值≤50和≤70HU均高度预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8%。平均CT衰减值≤100HU用于检测甲状腺功能低下,平均CT值的敏感性为74%。总体而言,较低的平均CT衰减值预测甲减有较高的相对危险性。在非增强胸部CT甲状腺低平均CT值(≤70HU)可高度预测甲减。

Kloth等为了描述一个鲜为人知的,可能是通过刺激黏膜发生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的患者身上,与治疗相关的小气道现象。发现GB是化疗异基因移植过程中的高发病,其特点是均匀分布的树芽/支气管壁增厚/小叶中心结节,临床症状较轻并且有自限性。临床意义:接受异基因移植的患者发生严重的肺部并发症时。治疗策略主要取决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生之间的差异。有呼吸道症状时,下呼吸道感染应怀疑。然而,潜在的类似特点对准确的患者管理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粘膜屏障损伤(粘膜炎)是一种潜在的鉴别诊断。

《请您诊断》栏目征文启事

《请您诊断》是本刊2007年新开辟的栏目,该栏目以临床上少见或容易误诊的病例为素材,杂志在刊载答案的同时配发专家点评,以帮助影像医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影像知识,提高诊断水平。栏目开办8年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请您诊断》栏目荣获第八届湖北精品医学期刊“特色栏目奖”。

本栏目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并积极参与《请您诊断》有奖活动,稿件一经采用稿酬从优。

《请您诊断》来稿格式要求:①来稿分两部分刊出,第一部分为病例资料和图片;第二部分为全文,即病例完整资料(包括病例资料、影像学表现、图片及详细图片说明、讨论等);②来稿应提供详细的病例资料,包括病史、体检资料、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资料;③来稿应提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图片,包括横向图片(X线、CT或MRI等不同检查方法得到的影像资料,或某一检查方法的详细图片,如CT平扫和增强扫描图片)和纵向图片(同一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动态影像资料,最好附上病理图片),每帧图片均需详细的图片说明,包括扫描参数、序列、征象等,病变部位请用箭头标明。

具体格式要求请参见本刊(一个完整病例的第一部分请参见本刊正文首页,第二部分请参见2个月后的杂志最后一页,如第一部分问题在1期杂志正文首页,第二部分答案则在3期杂志正文末页)

栏目主持:石鹤 联系电话:027-83662875 15926283035

通讯作者:夏黎明,E-mail:cjr.xialiming@vip.163.com

作者简介:周舒畅(1983-),女,湖北孝感人,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影像诊断工作。

DOI:10.13609/j.cnki.1000-0313.2016.03.001

【中图分类号】R445.2;R814.42;R445.1;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313(2016)03-0194-08

作者单位:430030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

猜你喜欢

肺肿瘤磁共振成像低剂量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延长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给药间隔时间治疗肺腺癌12例
肺原发性淋巴上皮样癌临床病理观察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及病理特点观察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氙同位素应用及生产综述
临床护理路径在肺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