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力”促“三通”
——顺昌竹山改造的“路下版本”

2016-12-17文/林

福建林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机耕竹山三力

文/林 方

“三力”促“三通”
——顺昌竹山改造的“路下版本”

文/林 方

位于福建省顺昌县岚下乡的路下自然村,山多地少,全村人口仅130多人,却拥有1450亩的毛竹山,人均竹山面积达10多亩。往年,习惯于“冬春挖点笋,农闲砍点竹”贴补家用的村民,只是将竹业当副业做,粗放经营导致竹林产值不高,每亩年均大都徘徊在400元左右。

如今,路下村经过优化改造的生态竹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山上机耕路形成网状分布,2.1公里的主干道完成拓宽和水泥硬化;沿山修建的8公里长的引水喷灌工程已颇具规模;毛竹示范片建设产生了可观的效益,年均亩产出达1千多元;村民参与现代竹业项目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

路通、水通、人心通畅。路下村的竹山经营是如何实现“三通”?该村林业技术员魏铭生的回答言简意赅,有了动力,才有活力,才会聚力。

政府引导是动力。顺昌是全国最早评为十大“竹子之乡”的县市之一,拥有竹林面积66.2万亩,其中毛竹面积62.6万亩,毛竹总立竹数11028万根。但巨大的绿色金库,却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一部分竹农守着金山银山,仅满足于“小富即安”。因此,改变传统落后的管护模式和经营理念,做好做足“竹文章”,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成为了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近年来,全县高度重视发展以山上科学管护、山下精深加工为目标的竹产业,依托连续三年实施的省级现代农业(竹业)建设项目,以及南平市实施的竹林优化改造建设项目,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服务,鼓励竹农开展合作经营,大力营造毛竹丰产示范基地并实施低产竹林改造,竹山经济效益得到飞速提高,项目村农民的竹业收入占到了家庭年收入的40%以上。

路下村发展竹业起步早,但步伐慢。究其原因,主要是毛竹立地条件好,部分村民认为,自家几十亩竹山随便管管也够日常开支。魏铭生说,村里错过了2009年的现代竹业项目,过后到本乡东坑、黄墩两个项目村一看,人家在竹山修建机耕路、蓄水池等基础设施,采取喷(滴)灌、深挖浅锄和配方施肥等经营措施,示范基地中的毛竹长得又高又粗,冬笋都用大箩筐往山下抬,竹农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路下村的村民意识到,再不奋起直追,经济发展的步子就会被别的村拉得越来越大。

政策扶持添活力。当地深厚的红土壤虽有利于产笋长竹,但也让路下村竹农吃够了路难行、水难引的苦头。据魏铭生说,过去到了雨季,车子即使绑上防滑链也难以开上山;装好笋、竹的车子遇上突降大雨,只好卸了车才能开下山。而水源不足造成毛竹出笋量低、长势不旺,更是困扰村里多年的难题。

2015年,南平市市长林宝金到路下村调研毛竹产业发展情况时反复强调,要进一步完善扶持竹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动机耕路、喷灌设施建设,鼓励引导竹农套种阔叶树种,解决好村民增收、村财增收和竹林生态平衡等问题,推动竹产业可持续发展。

2015年,顺昌县按照南平市加快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要求,全面实施竹林优化改造工程。在3年的建设期内,计划修建喷灌蓄水池100座,机耕路100公里,测土配方施肥22880亩,竹林套种无患子等阔叶树1008亩。同时,相继出台了蓄水池500元/立方米、测土配方施肥300元/亩、机耕路7500元/公里、套种无患子800元/亩资金扶持以及提供竹林丰产培育、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和全方位培训竹农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有了好政策,对邻村毛竹产业发展早已眼热心跳而又不甘落后的路下村民,这一次主动向乡里提出申请并争取到了建设项目,对县林业部门和乡、村干部的宣传鼓动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示范带动增聚力。路下村在项目建设上分三步走:一是对原有的342亩毛竹示范片实施全面提质提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已初步实现亩立竹数180株以上,平均胸径10厘米以上,年龄结构3∶3∶3∶1,亩产冬笋120公斤,春笋400公斤,竹材1000公斤的培育目标。二是申请将全村1千多亩的毛竹山全部纳入竹林优化改造建设项目,建成引水管道及喷灌管网约10公里、30立方米蓄水池8座、标准机耕路12.5公里,并对6公里长主干道进行拓宽和水泥硬化改造,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和竹林套种阔叶树。三是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集约经营,按丰产毛竹示范林要求,统一科学养竹育竹,每年抚育、挖笋、测土配方施肥和防治病虫害各2次,通过采伐调整林分结构1次。2016年拟在竹林试种竹荪和珍贵药材,发展林下经济。同时,打造生态竹林景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森林旅游业发展。

尝到甜头、看到奔头的路下村村民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协力奔小康的道理。为了实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目标,他们通过政府补助、自愿投工投劳,以及按每户竹山面积、地理位置和家庭劳力状况等因素制定出的合理筹资标准,自发集资10多万元,解决了项目建设资金问题;投资修建从临村引来水源的“大手笔”引水工程,并得到了全体村民一致通过;开设机耕路无论经过哪家竹山,占用的林地各家不要一分钱补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村里采取聘请一位技术人员指导,全体村民无偿投工投劳,项目补助资金和集资款全部用于购买材料等举措,确保降低每一项成本,节约每一笔开支,仅仅是修路及引水两项工程上就节省资金20多万元。老村长、老党员魏灼备说,在市、县、乡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路通、水通给竹山经营带来了很大好处,如今路下村的村民干劲十足,对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

(作者单位:顺昌县林业局)

责任编辑/陈志强

猜你喜欢

机耕竹山三力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与舞蹈学“三台三同三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仪征:“三力”铸牢共同体意识 “三紧”建美红石榴家园
谈吴组缃《菉竹山房》
接贤宾·丰收庆
告别竹山小学
工匠培训
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求解三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
浅谈水稻四机配套超高产栽培
区域农业机械化生产燃油消耗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