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木雕成因之机遇与审美特色试探

2016-12-17曾华伟

雕塑 2016年3期
关键词:结合

曾华伟

内容摘要:软木雕发源于福建福州。工艺上主要采用绘画与雕刻相结合的手法,以刀代笔,有极强的立体感,造型逼真,做工精致,雕镂纤细。创造了极为鲜明的、民族的工艺形式,独具魅力。本文主要根据自身的实践体验,从软木雕山水伊始、创造、完善的历程,尝试探索其工艺和审美特色。关键词:软木、画、雕镂、结合

任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皆与其历史背景和自然社会条件息息相关,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软木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亦是如此。福建省福州市处于中国沿海的闽江口地段,对外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便利是福州地理环境的优势所在,软木雕艺术就是在这样的地域环境中应运而生并发展起来的。福州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又是福建省府所在,先进的文化交流较为集中。福州的工艺美术发展在其审美方向大多倾向于对精神文化的诉求,软木雕同样有此追求,其工艺精湛,深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软木雕的工艺制作与福州漆器,寿山石雕工艺一样,人称“三宝”,因其所特有的“精雕巧镂”工艺技巧,而越发显得精美璀璨。

软木雕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诞生的。外来文化的入侵随之带来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制造方式。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对近代中国的手工艺美术是一种极大的冲击,一些老传统的手工艺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许多民间艺人下岗,休艺,或另求职业。但也有一些传统手工艺操作工坊,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始向机器生产转化或半转化,引起了手工艺美术的新变化,导致某些艺术创作形式悄然从手工艺中分离出来。“传统”面临着“现代”的挑战,有不少的手工艺家走出国门学习,如福州脱胎漆器名工艺美术家李芝卿,就是在1914年赴日本长崎学习漆艺,他学成归国后为脱胎漆器工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软木雕工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福州软木雕工艺的历史背景伴随着这么一段历史故事而诞生。1914年某日,福州巡按使许世英从德国归来,携带了一帧由软木制成的风光画片,这件作品即是如今软木雕诞生的缘由。许世英欲请当时的工艺大师陈春润给予仿制,此时,陈春润,吴启棋,郑立溪于福州工艺传习所雕刻班学习木雕,三人一起探讨,研究,他们在看过这件德国风光画片之后深受启发,画片所使用的软木材料很快与他们正在学习的雕刻工艺联系在了一起,三人便萌发了制作软木雕的思想。没有软木材料,他们就利用福州水松根代替,进行切片加工,以刀代笔,精雕细镂,分别雕刻出画面中诸种“零部件”的具体细节,如树木、山石、楼阁等,运用中国山水画的章法形式,把诸“零部件”粘贴在构图设计好了的厚纸皮上,层层叠叠地构造出层次,使空间景致产生出深远效果,成为半立体的画面,画面显得既雅致又高古。创造了中国第一帧“软木雕”手工艺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从此,吴启棋在福州工艺传习所毕业后,弃木雕为软木雕。并开设工厂,开始生产(厂址于福州总督后。即今省府路)。其产品曾风行海内外,深受瞩目。1936年,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特别致信吴启棋,对其作品和成绩表示十分赞赏。

软木雕不同于传统的面目,而是以一种新的材料、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从纯粹的传统工艺中脱颖而出,焕然一新。正当一些传统手工艺走入低靡的时候,软木雕却从此一跃而起并走向世界。在工艺美术作品中,材料的特质往往决定了其艺术特点和走向。因此,工艺美术在造型的审美意味上,必须是与造型材料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的。欲知其特点,当是材料先。软木雕其主要的材料是软木,何为软木,它是由什么树木而制成的材料呢?

软木取之于栓皮栎树,栓皮栎树有两种:1、我国栓皮栎树,山毛榉科,落叶乔木。树皮具发达的栓皮层。树皮可剥栓皮,俗称软木。其木材坚实,而皮则软性,都是工业用的好材料。2、欧洲栓皮栎树,属于常绿乔木。

我国和欧洲的软木材料均可以采用软木雕制作。但大多还是采用欧洲的栓皮栎树的软木材料,如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等地的栓皮栎树,因其皮层丰厚,更适宜于选材和用料。

软木具有以下优点:1、不怕着火、不怕水湿;2、便于雕镂,便于塑造,便于生产;3、色泽纯雅,古朴沉稳,天生丽质,特别契合于山水画题材的工艺表现;4、轻便,不变形,抗腐蚀性强等。

其次,除软木雕材料自身的特点外,最终取决于其工艺走向的因素是人,而人的自身学养、知识、智慧、专长等,对材料的认识,或想象,或设计,或审美,对工艺的走向,都会产生影响。幸运的是软木材料被吴启棋等巧匠们遇到,这些手工艺师曾于工艺传习所学习,具有较强的专业精神与专业素养,精于木雕工艺,负有创造精神。在认识事物上,他们很自然地首先将自身雕刻特长介入其中,软木材料可塑性的特点,让吴启棋的想象力得以施展,并且从木之“雕”转换为软木之“雕”。经吴启棋、郑立傒、陈春润三人共同合作、研究和努力,在工具上以薄利刻刀,历经了二、三年完善转换过程,并由“面、划、切、雕、挑”的刀法技艺又发展出了“凿、琢、行、转、打、挫”等刀法技艺,其刀法技艺完全从木之“雕”脱离出来,它是软木材料之特性催生出来的特别刀艺。由此,薄利刻刀的刀艺与软木材料的结合,取得了极为佳妙的艺术效果。

再者,软木艺术技艺与其艺术之内容、形式之关系之间具有紧密联系。软木雕表现的是山水景色,其刀法不仅应生于软木材料,同时也应生于山水,如“挑”“挫”之法,是为适应表现山石纹理与山石质感而创造的,其独有的一种刀法技艺,与它所表现的山水内容、形式是一致的。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塑造手法,宋代郭熙创造了“三远”法,“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运用其因素,以“步步移”“面面看”的观察方法,以“以大观小”的取景手段,再进行画面组构,创造出“可居、可游”的艺术境界。如此的创作方法,谓之“散点透视”法。在吴启棋、郑立傒、陈春润共同探索薄利刻刀之刀艺的同时,又借鉴了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创作方法,不仅丰富了刀艺的表现力,也极大地丰富了其工艺形式的内涵。在创作组构“零件”中,不仅是展现“刀艺”的因素,又增添了“拼”“贴”的手法,以“浮雕”的效果,致画面更富立体感、空间感和真实感,其技艺与内容、形式于此取得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其工艺形式的逼真性有如郭熙所言“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而思游”的艺术效果,从原有的西方风光片,回归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这正是吴启棋等巧匠们完善其工艺民族化的关键所在。

可以说,软木材料、刀法技艺、中国山水画三大因素融为一体,促成了软木雕的艺术形式与特色,也促成了其独有的审美特色。现可将软木雕的艺术特点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软木雕运用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尤其是中国画章法的散点透视,步步移、画面看;三远法;以大观小、以小观大的取景法,获得“众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

②软木雕,不着人工之色,借地为色,材料浅显的自然纹理尤为耐看,为其画面纯雅的色调增泽添美,朴实无华,浑然天成,予人以悠远、苍茫、古朴、典雅、别致之感。

③软木雕以切、雕、镂、拼、贴等工艺手段造型。切形象、雕纹理、镂花纹、拼层次、贴空间,其工艺精湛、国工巧匠。

④软木雕,不以画,而以雕,以刀代笔,精刻细镂,利用浮雕的立体造型,精致空间错落有致,若百里之远,千里之遥的真实境界,如临其境,可居,可游,令欣赏者心旷神怡。

⑤软木雕,是画与雕的结合工艺,是一门边缘艺术。雕借画而成形,笔借刀而成画;无画不成雕,无雕不成画;非画似雕,似画非雕;独特的工艺,独特的形象。

通过上述的艺术特点、软木雕可以归结为“五美”:①山水画的意境美;②材料质地的古朴美;③精工刀法的技艺美;④浮雕的立体美;⑤两艺结合的画雕美。“五美”是一个整体、它体现了软木雕的艺术特色、自我价值,独具风采。

回顾过往,当传统手工艺操作遭受现代思潮及工业生产冲击之时,手工艺软木雕正是以它别开生面的形象从传统中走来,以其独特的工艺创作语言和新颖的审美创造力从传统工艺美术制作中跃然而出。这也正是软木雕能在传统手工艺走入低迷之际历经百年存在和发展至今的原故。2008年,软木雕被国家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表明了其工艺文化地位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利于其宝贵的工艺制作方法得到更好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结合
浅析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统
广西民族图案的拆分与重组创新研究
浅论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企业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
浅谈刑事现场勘查与图侦相结合的新模式
舞蹈元素在杂技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浅析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