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塑的表情

2016-12-17孙振华

雕塑 2016年3期
关键词:雕塑家个展雕塑

孙振华

本期主题:雕塑——当下的面孔

编者按:在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始,当代性的雕塑艺术形态,才得以新的转型。当下的中国,呈现出了具有文化指向、语言创新、中国语素的雕塑艺术。特别是近几年,它沿续了近些年来雕塑不断走强的趋势,出现了蓬勃的态势。这是一个从转型到多元并存的时期,是一个值得回顾、总结和进一步梳理认识的时期,所以,本期推出的文章,是对这一问题的“牛刀小试”,目的是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

2015年的雕塑。总体让人乐观。它沿续了近些年来雕塑不断走强的趋势。如果说前些年,我们总说雕塑很火,但整体面貌还稍显混沌的话,那么到了2015年,雕塑的表情日渐清晰,它的面貌大致可由如下几个方面勾勒出来:

第一,雕塑展览永远最能反映它的活跃度,它们总是那么吸引眼球,所以,年度中国雕塑最让人瞩目的部分,是那些越来越多的全国性大展或个人展览,这些展览做得风生水响,构成了年度雕塑最重要的景观。

第二,青年雕塑家的创作依然引人注目,如今,青年雕塑家日渐成为中国当代雕塑的主要力量和雕塑创新的生力军。

第三,就年度雕塑创作面貌而言,最突出的趋势有三方面:一是回到雕塑自身,研究雕塑形式、语言、材料;二是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在雕塑创作方面的运用;三是雕塑的跨界创作态势越来越普遍。

第四,雕塑教育的学科格局不断在调整,雕塑教学上的探索,讨论也从未间断;如果说本年度学院教育中有什么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那就是,走出学院,走向社会,成为时下学院雕塑最让人关注的地方。

第五,雕塑理论研究和学术活动伴随着展览,研讨等形式,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让人称道的创意和亮点。雕塑理论虽然谈不上有多繁荣,但总算是在逐渐升温,值得一提的是,雕塑专业媒体和其它媒体对雕塑的关注也在持续增强。

2015年雕塑个展方面,首先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老炮出山”。

2月5日,王克平新作展在香港中环10号赞善里画廊展出;其两件高度在3.5m的巨型木雕作品则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艺聚空间出现。

4月11日,《欲望景观——吴少湘艺术创作历程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这个展览既是吴少湘个人雕塑艺术历程的回顾,亦是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个案的呈现。

两位久违雕塑家的出现带给人们的惊叹还未停歇,4月18日,“开物——傅中望个展”又在798泉空间盛大开幕。这个展览无论是作品规模还是展览人气,都堪称年度雕塑个展之最。展览中,傅中望携带《大木作》《天井》《空界》《十大关系》等近30件作品完成了—个关于榫卯关系的对话空间。无处不榫卯的展览现场,听凭傅中望用单一的材料牢牢把控,作品气势之大,与空间的契合度之高,让人感叹。对艺术家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策展人冀少峰说,这是雕塑家人到中年的智慧和自信。

这3个人都是中国当代雕塑早期最有影响的几个标志性的人物,这一年,是“八五美术”运动三十年,“老炮”们无意中的相约出山,似乎偶然,也似乎别有深意。

就个展而言,2015年的可观之处不仅止于“老炮”们的重出江湖。东北雕塑家殷小烽作品展2015年在全国巡展也足够称得上是雕塑展览史上的一个转折性的事件。曾几何时,一个雕塑家办个展览谈何容易?在1992年首届当代青年雕塑展之前,几乎没有全国性的雕塑专项展,雕塑家个展也寥寥可数,现在,殷小烽大型雕塑作品展辗转北京、杭州、武汉、重庆、广州、长春,可谓雕塑壮举,光是运输就让听者挠头。殷小烽展览所到之处,伴随着一系列讲座,对话,交流活动,使雕塑展成为一个前所未见的“重装”远征,受到了各地的欢迎。

2015年年末,中央美院王少军教授的雕塑展“态”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作为中央美院77级毕业生,王少军从事雕塑创作近40年,在当代雕塑的每个节点,他都有重要的探索性的作品出现,然而,秉持着乐在其中,不求闻达的豁达态度,王少军的作品很少集中露面,甚至不为人知,本次展览的作品之多,个性之突出,让观众对这位“老资格”刮目相看,人们想不到的是,在这个人心浮动的时代,居然还有这种活法,还有这种心态。

殷小烽,王少军个展有个共同特点,除了雕塑外,他们还展出了大量平面绘画作品,如水彩,水平之高,绝非玩票,他们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是足够让如今雕塑青年新秀们思量一番的。

一向活跃在当代雕塑前沿的隋建国、展望、陈妍音、刘建华在2015年均有个展,而且这些展览都不是延续过去,而是面目一新,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推进。

隋建国7月推出的个展《触手可及》继续沿着雕塑和身体的思路在进行思考;展望的《暂时什么都不是》,告别了曾经给他带来荣耀。也带来烦恼的石头,作品“幻形”用延展性很强的轻而质土,将人形像拉面一样地抻长。陈妍音的个展《文件夹——亦远亦近》,是一种个人的,私密的叙事,展览以其母亲的一生为主轴,展出油画、雕塑和照片装置;作者用综合性的方式呈现历史记忆,为一种微小的、私人的艺术表现开启了可能。刘建华在香港展出的《白纸》则继续寻找陶瓷脆弱且难以控制的特性与自我身份与当代文化的相关性。

青年雕塑家戴耘、徐震、胡庆雁、徐升等人在2015年的个展,也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015年大型群展,当属“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这是继两届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之后移师太原的结果。展览主题为“新态”,分为6大板块,兼顾了不同学术背景的作者群,作品材质涉及金属、石、布、水泥、玻璃钢、树脂、陶瓷等诸多材料与样态,可以说,这个展览较为全面地反应出当前中国雕塑界基本状态,如果将它称为当下中国雕塑的生态样本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当然,以“新”作为话题,本身也是充满了问题性的。何谓“新”?今天的雕塑除了求新,求变之外,它还有哪些需要我们坚守,维护的价值,有哪些需要我们反思,警醒的问题?这可能并不是一个“新”字所能涵盖的。

青年雕塑创作这些年来都是每年最值得关注的雕塑现象。如果要想了解目前青年雕塑创作情况,大约有两个最重要的窗口:

一是每年夏天的毕业季,各大高校雕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展。这些展览中的作品,往往是雕塑学子们的心血之作,对一部分人来说,甚至可能是一辈子最认真创作的作品,正因为如此,在毕业展览上,每每有“星探”出没;当然,也不乏艺术商人在此寻寻觅觅,渴望淘到价廉物美的作品。

二是围绕毕业生作品为主,举办的各种青年雕塑展。2015年武汉合美术馆的“风口——青年雕塑家作品展”即为一例。然而,连续举办并业已形成品牌的青年展有4个,它们是:一年一度的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入围作品展,这个展览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青年雕塑创作状态的风向标;一年一度的四川美院“明天雕塑奖”作品展,这个展览由西南区域性展览现已扩展成为全国性展览,与曾竹韶奖由各院校平均提名选送不同,明天雕塑奖作品展采取学术委员评选制,它更看重作品的实验性;三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则更像是青年雕塑创作训练营,它更侧重在更广范围挖掘雕塑新人,并让他们的创作能力在创作、参展的过程中获得提升;中国雕塑学会的“青年推介展”则采用策展人制,作品在全国美术馆巡展,这个展览对于推举雕塑新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015年,这四个展览齐齐登场,“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15年度获奖与入围作品展;“我行我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明天当代雕塑奖”作品展;“翼”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第二季巡展;像旋风一样在雕塑的大地上吹过,展览所到之处,给人留下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感觉。

2015年的雕塑创作,包括青年雕塑创作,整体上呈现出三大趋势:

首先,关注雕塑本体语言,关注形式和材料,关注空间,成为最主要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和前些年注重观念表达,关注社会,强调人文关怀的创作风气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在年度雕塑热词中,最流行的是“物”“物性”“物象”“本体”,有的干脆用它们作为展览名称。

在这种趋势下,雕塑家们更加注重形式,重视雕塑媒介的创新和运用,在他们手下,雕塑的形式多样,想法新奇,强调精致的造型,复杂的工艺。在“重回雕塑本体”的旗号下,带来材料和工艺的种种变化,不锈钢、着色钢、铝合金、钛合金、磁性材料,记忆状态材料,化学合成材料以及金箔材料被广泛应用,还有感应装置、电动装置,计算机技术也被被广泛运用;还有切割、锻打、冲压,铆、焊接、胶合、抛光、打磨、粘贴等手段,再加上起重机、大型运输工具的使用,使得今天的雕塑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技术化了。

对于这种趋势,也有批判家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种无害的当代艺术”,它们过于炫技,过于工艺,让作品变成了一种冷冰冰的物质的存在,缺乏艺术应有的温度和情感,失去了当代艺术应有的批判性,观念性和社会人文色彩,面对此种质疑,也有策展人、艺术家作出了回应:唐尧认为,美学前卫与社会学前卫强调的是两个不同的关注。前者关注的是艺术的方法论,包括艺术的概念问题,语言问题,突出表现为实验性,探索性;后者关注的是当下的社会问题,常常表现为尖锐的批判性,而目前雕塑家们关注得更多的是美学前卫。雕塑家展望,在国内较早提出“观念雕塑”的概念,但是他在2015年明确表示:“我对观念艺术厌烦了。”“我们曾否认‘形,认为它不会有新玩意儿了。但现在越来越多观念艺术就是一个空壳的idea,我烦这个。”

或许近年来这种颇为普遍的形式、本体、材料的热潮,是对前些年强调观念、强调社会批判、强调人文性的一种反拨?或许雕塑的发展就是这样,在不断的纠偏之中,在摇摆中保持着它动态平衡的自身逻辑?

其次,雕塑领域里的科技风暴在2015年的雕塑创作中也愈加猛烈,我们可以在几个青年大展中看到声、光、电的大量运用,看到3D打印的雕塑屡屡出现的身姿。在本年度,最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天行意动——国际动态雕塑展”。2015年9月21日至10月1日,这个国内首次科技与雕塑融合的专题展览在清华大学拉开帷幕,展览通过实物作品、视频、文献、研讨会等形式展示动态雕塑艺术,展出近30件优秀的国内外动态雕塑实物作品及近20部精彩动态雕塑作品视频。展期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共济一堂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学术研讨会,机械系,计算机系的专家,也出席了研讨会,和艺术家们同台论艺。

再次,与科技与雕塑的结合有关,在2015年,跨界创作有增无减,不仅越来越多的绘画和其它领域的艺术家加入雕塑行列进行创作,举办雕塑展览,甚至一些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人士,也参与到动态雕塑的创作中,这种跨界行为将不断为雕塑注入新的资源和活力,也使得雕塑的边界越来越宽阔。

在雕塑教育方面,如何确定普通高校雕塑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如何看待基础训练,如何进行课程设置7这些问题一直在各个学院之间都有讨论,而且这些也是雕塑教师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中国的学院和西方不同,事实上,几乎所有当代雕塑的名家都接受过学院的教育,而现在活跃在当代雕塑创作的主要创作者也几乎都是学院培养的,这就使得学院教育与当代雕塑的关系较为特殊,学院对当代雕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系和公共艺术学院合并。成为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这让雕塑和公共艺术的关系,重新成为一个讨论的话题。而2015年,由于“公共艺术年鉴”的编撰和首届公共艺术大展的筹备,使当代艺术、雕塑、装置、公共艺术等有关联的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讨论热络起来。2015年10月,南京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公共艺术和教学的研讨会,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讨论。

2015年12月,由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西安美术学院主办的2015全国重点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教学交流研讨会在西安美术学院举行。这个研讨会主要讨论的是民族雕塑与学院雕塑教育的关系问题。

除了坐而论道,2015年最让人欣慰的,是学院雕塑专业师生走出校园,来到工厂,来到农村进行创作实践,让当代艺术与社会现实产生密切接触。

由中央美术学院牵头,在大同,太原举办了数届“国际青年金属雕塑创作营”成为教学创新的典范。该活动利用山西地区工厂遗留的金属废品,进行金属雕塑创作,几年来,这项创作活动积累了大量作品,不仅让青年雕塑家在暑期得到了实战训练,同时也为城市空间创作了一批批精彩的金属焊接雕塑作品。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师生则深入到贵州山区,在一个叫羊蹬的地方与当地农民一起从事当代艺术活动,到2015年,名为“羊蹬艺术合作社”的活动已经持续了两年。青年雕塑家放低身姿,和当代艺术一起走进基层,走向农民,这种尝试无疑为当代艺术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2015年,雕塑理论研究和探索活动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为宅雕塑”就是一例。2015年6月,“为宅雕塑”的展览,颁奖典礼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为宅雕塑”是针对中国雕塑现状的一个很好的创意活动。雕塑艺术过去不是出现在展场,美术馆,就是出现在户外公共空间,如何让雕塑走入寻常百姓家,如何让雕塑成为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的中国普通家庭的收藏品,这是为宅雕塑所要解决的问题。“为宅雕塑”希望导致一个转变,真正打开家庭的大门,把雕塑迎进每个普通家庭,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中国社会雕塑的不足空缺;同时解决大量雕塑毕业生的去向问题;从市场的角度讲,它也是在推动雕塑的日常消费。

2015年上海油画雕塑院启动了学术系列展,虽然是以展览的名义,却更侧重在学术研讨方面。这个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由雕塑家个人或组合来进行策划实施,雕塑家们过去很少充当策划人,可是,一旦他们领受了任务之后,各显神通,发挥了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活动非常有成效。例如8月在油雕院举行的“老美院雕塑实践杂谈——关于王临乙、刘士铭等先生的回忆”,围绕讲座进行研讨,雕塑家们回忆起上世纪50、60年代在中央美术学院向前辈、先师们学习雕塑艺术的经历,围绕“老美院的教学体系——先生教的是什么?”“我们是怎么学的——基础与创作的关系”“艺术就是艺术——是单纯的热爱”“传统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什么影响了王临乙先生和王合内先生的发展?”等内容展开,学术意味非常浓厚。上海油画雕塑院在年末推出的“时代记忆——上海油画雕塑院建院五十周年专题雕塑作品展”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雕塑史的空白,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公众对上世纪中国发展史与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创作关系的认知,集中地展现了上世纪60、70年代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创作的辉煌盛貌,这在上海美术史上也是第一次。

至于与国外交流方面,2015年有许多中外雕塑方面的学术交流和展览、讲座,由于都是一直都有的学术文化项目,兹不赘述。

雕塑自身的理论建设还表现在学术刊物上。2015年,《中国雕塑》《雕塑》《学院雕塑》三大出版物并驾齐驱,各有所长,加上雕塑公众号,微信群的推波助澜,使得言说雕塑、讨论雕塑的风气越来越盛。而其它专业媒体,如雅昌艺术网等,在本年度对雕塑动态的报道也倾注了很大的心力。

从201 5年雕塑的表现看,它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创作上跟风的现象仍然比较常见,通常的情况是,许多雕塑缺乏定力,如果某人的雕塑作品成功了,马上将引来众多的模仿者和跟从者;如果某种材料一旦走红,也马上会引来众多的追随者。对于雕塑创作而言,如何找到自己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何真正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来从事创作,对许多雕塑家而言,恐怕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从雕塑的生产、消费机制来看,雕塑的市场问题也仍然是大问题,如今,一批批雕塑专业的学生毕业,形成了较大的供应能力,而消费市场何在呢?特别在现今经济放缓的新常态下,户外雕塑的需求量骤减,雕塑家的数量却有增无减,他们如何通过市场生存下来并形成再生产的能力呢?对于2016这新的一年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猜你喜欢

雕塑家个展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展览纪录
雕塑家
香格纳北京推新展
颜磊、何迟双个展
“大北方”杨光个展亮相爱慕美术馆
自然雕塑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