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选择视角下资源型农村农民的个体行动研究

2016-12-15杨丽新王振昭张芬芳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9期

杨丽新 王振昭 张芬芳

摘要: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民的个体行动更是深刻的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结构及发展走向。本文是在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视角下,以河南省渑池县曹窑村为例,研究农民的个体行动,旨在探究农民个体行动背后所蕴含的理性思维和理性原则,进一步分析农民个体行动所引起的群体分化和社会结构性变化,并对农村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关键词:个体行动;理性选择;理性行动

一、资源型农村研究的相关文献回顾

资源型农村作为农村研究的重要内容,大多数研究者在对资源型农村的研究分析中大都先对资源型农村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如宋钰在《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路型分析》中认为资源型农村是指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和发展壮大,并且资源型农业在产业结构和农民的收入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农村;刘倩,孙世芳,张国春在《资源型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一以河北省平山县温塘镇北马象村为例》中认为“资源型农村是指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等自然资源或电力、人力等其他资源的农村”;苗娜妮在《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究——以山西省泽州县兴王庄村为例》中指出“资源型农村特指地下矿产资源丰富且集体收入依靠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农村”。

资源型农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发展。从已有的研究状况分析来看,大多数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资源型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农村如何顺利转型上,从经济学方面(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等)、政策制度方面(如产权制度、利益分配等)、可持续发展方面、城镇转型方面等对当前我国资源丰富的城市或农村在发展方面遇到的瓶颈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多把侧重点放在应用性研究方面,针对资源型农村的现状及问题解决提出了对策,如赵康杰在《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中针对产权制度对资源型农村治理的影响提出了产权制度改革和调整利益分配的对策

以上研究都是站在宏观层次对资源型农村的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或措施,但美中不足的是研究者多站在理论构建上对资源型农村的发展提出建议,采取的是社会学史中的整体主义解释方法,即侧重于对不同系统的同一行为进行样本分析或是对一个系统在某个特定时期内的不同行为进行分析,因而在某些方面忽视了系统的内部层次,在个体行动层次缺乏一定的解释力。本文将从四类农民的个体视角分析支撑其行为的理性因素,这些社会行动又是怎样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进而探究以此为代表性的整体性资源型农村的发展问题。

二、研究设计

1.研究资料

曹窑村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农村,其位于豫西地区,北依群山、黄河,南部地形以丘陵为主,村中共计27户106人,耕地106.7亩,村落以河谷为界,北面为村居,房屋格局从西到东,由上至下整体呈四阶梯状分布。南坡则是阶梯状麦田,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虽然本村范围内矿产已经开采近10年,但是村民并无法参与其中,基本上都被外地人承包经营,唯一能够直接为村民带来经济利益的就是耕地被占用获取的补偿款(一亩耕地约赔偿2.5万元人民币)。

2.研究视角

本文将以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为着力点,深入分析农民的理性行动以及个体行动所一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由行动系统、行动结构、行动权利以及社会最优状态构成四个部分组成。科氏认为行动者的社会行动是依据理性考量而进行的行动,这些行动一般都是以最小的成本作为获取更大利益的前提。本文认为农民对于自己发展方向的选择是建立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之上,他们需要考虑劳力和资源的配置,收益的风险性,传统力量的限制等综合因素。因此农民是属于社会中的“理性人”,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行动目标,是处于社会互动、社会关系中的能动选择的主体,获取最大利益的主体,此处的利益除了经济利益还包括社会的、文化的、情感的、道德的等综合利益。同时农民的个体行动也必将引起宏观上的社会结构、社会状态的变化。

三、个体理性行动下的四类村民群体的形成

科氏的理性选择理论以个体行动着力点,以宏观的社会结构为研究目标,他采取的是以个人理性行动为基础而进行的多层次解释一个体如何展开理性行动获取最大效益,这些众多的个体理性行为又是如何形成规范继而再升华为系统和秩序的。曹窑村由单一的社会状态形成了高低有序的由四类群体组成的社会结构,也是因为个体的理性行动而形成的结果。在2006年之前,村民之间是没有这种等级之分的。

四、个体理性行动下的社会结构性变化

单单针对曹窑村这一个小村庄而讨论社会变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适用的,但是其社会结构已经发生剧烈变化。曹窑村已经和传统的农业经济彻底分离,虽然近期资源有枯竭的趋势,但却并不影响其社会格局的变迁,这也是资源型社区发展过程中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当整体的个体都在发生变化时,整体的变化也必将发生,且以更剧烈的方式影响到个体的发展。曹窑村村民村民所形成的四类村民格局也都是个体在面临社会环境变化时所采取的自己认为符合理性的行动所造成的

五、研究结论与反思

曹窑村的矿产已经处于枯竭阶段,其发展无疑也是到了瓶颈期,如果不进行及时的调整其很有可能会经历较长的迷茫期和停滞期,生存理性适用于传统的小农社会,经济理性适用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之后的农业经济,但单一的经济理性已经不适用于资源枯竭后的资源型农村社区了,农民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理性思维,使自己的个体理性符合团体理性,自己的理性行动成为社会上通行的理性行为,这是之前的“理性行动”所欠缺的。曹窑村的村民首先需要的是从实现自我的低层次的目标升华自己的价值追求,实现“自我”与“超我”的良性结合,将自我的发展与村庄整体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村内资源的整合,如恢复耕地及生态环境、重视教育提升自我内涵、实行高度的土地流转、利用资金发展集体经济等,探寻适合本村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