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锐意发展制造业

2016-12-15雷豪

经济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四化实体经济素质教育

摘 要:实干,才能兴邦。在经济领域,实干的涵义是打造持续健康发展的实体经济。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支柱,发展制造业是实现我国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我国制造业虽然连续五年在全球制造业的比重保持第一,但依然存在大而不强、缺乏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不足。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要认真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制造业的经验,以国家为主导,鼓励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以企业为主体,发展“四化”(专业化、服务化、精细化、智能化),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实体经济 “四化” 创新氛围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045-03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支柱,是创新驱动的主战场。生产力是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因素,制造技术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生产力水平。如何发展制造业,保持制造业领域的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生产力,是我国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在对标世界制造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同时,持续创新制造技术,在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实现自主设计、制造,具备高端成套设备的生产、维护、服务等能力。

一、我国制造业发展壮大,实力增强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逐步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实力持续增强,成为我国GDP的支柱产业。201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跃居第一,达19.8%,至2015年,已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第一。我国建立了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拥有了联合国工业门类中的所有类别,并具备全面的产业配套能力,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成为制造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国家行业分类标准,制造业分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31个行业。选取各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2011-2014年,制造业企业整体发展向好,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指标逐年增长,资产总额增长了41.6%,达956777.2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31.5%,达1107032.52亿元,利润总额增长了11.0%,达68154.89亿元。企业的负债水平有所改善,资产负债率降低了0.93个百分点。企业的资产利用水平有所下降,流动资产周转率降低了0.09个百分点。从资产规模来看,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始终位于前三位,从主营业务收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始终位于前三位,从利润总额来看,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两个行业始终位于前三位。2014年,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最多的行业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金额分别达48462.38亿元、85486.30亿、达6158.42亿元。

为进一步分析制造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选取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500强是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依据多项指标来排名。从总体规模看,综合实力逐年发展壮大,营业收入总额、资产总额、从业人员等指标逐年上升,2015年收入总额达26.9万亿元,同比增长3.1%,增幅下降了8.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入围500强企业最多的行业是“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其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电气等设备、机械、元器件及光伏、电池、线缆制造业”、“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等。从盈利能力看,2015年实现净利润5737.4亿元,同比增长2.27%,与世界500强相比,我国企业在盈利方面仍有不小差距。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盈利能力最强的是建筑和农业机械业,利润达26.4%,而我国500强中,建筑与农业机械业的利润不超过3%。

制造业指数(PMI)是宏观经济监测的指标之一,反映经济综合发展情况的晴雨表。我国制造业指数是由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生产指数、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等五项加权而成。从2011到2015年的我国制造业PMI变化(见下图)。

可以看出,2011年1月至10月,PMI指数位于枯荣线(50%是经济繁荣和萧条的分界点)之上,但总体趋势向下。11月跌破枯荣线,之后,到2012年4月,制造业复苏,呈上升趋势。接着,又向下直至跌破枯荣线。自2012年10月到2014年12月,始终位于枯荣线之上。2015年PMI指数围绕枯荣线上下波动。

我国制造业应当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机遇,推广优质产品或服务,整合区域内的资源,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与此同时,面临资源有限、环境污染的挑战,亟需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坚持集约、循环、低碳、绿色发展,从而实现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许多工业制造产品成为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仍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不足,与制造强国有较大差距。我国制造业在转型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布局存在同质化,制造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我国有众多的工业园区和高科技园区,但存在重复建设、高科技企业技术含量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孵化器等作用。传统产业改造进展有限,新兴产业发展不够。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产业。

二是制造产品呈现“两极分化”。一边是需要去产能消化大量的普通产品,诸如普通钢铁;另一边是缺乏高度智能化的精密仪器装备,诸如高端数控机床。消化产能,不能仅仅限产,或是被动等待经济形势好转,而要积极主动市场调研、技术研发,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我国许多精密高端机床、卫星关键零部件、电脑芯片等依赖进口,许多核心技术属于国外高科技公司。

三是缺乏系统的设计能力以及与需求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在我国宝钢,有一套设备中所有的子系统都是中国制造,但缺乏系统的构建能力,只能依赖德国西马克的技术支持,可见,我们仍有关键技术需要攻关。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的投入与宣传,农业机械水平稳步提高,但现有农机类型与农业对农机作业的需求不相适应,存在农机的闲置,动力配套不够、新型农业机械的研发跟不上实际需求等。

四是企业研究开发意愿不强,能力欠缺。我国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执行力有待加强,企业技术创新需要长期积累,并投入各类资源,不愿主动研究开发,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企业缺乏研究开发所需的资金。我国制造业依靠大规模生产来获得利润,利润较薄,有人形象地比喻为比刀锋都薄,没有充裕资金支撑企业的研究开发,陷入了恶性循环。此外,由于大量过剩产能占用了巨额资金,使得资金未能充分运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不够,金融保险等不愿投入中小企业,未能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二、借鉴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经验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制造业产值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其产值占到GDP的25%左右。谁掌握了尖端制造技术,谁就拥有了经济话语权,可以说“制造为王”。与此同时,发达的制造业能有效拉动服务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制造业纷纷“回归”本国,并且制定了发展高端制造业的规划,欲在未来竞争中争得先机。德国、美国、英国、日本分别提出了“工业4.0”、“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高价值制造战略”、“科技工业联盟”等发展制造业的宏伟计划。

坚持技术创新。美国坚持自主创新,开创了计算机、信息革命,引领世界技术发展潮流。美国重视先进制造业关键技术,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仿真技术等,并极力占据保持技术制高点。美国营造勇于开创、容忍失败的创新氛围,创新最为有名的是硅谷,那里聚集了大量的优秀科技人员、著名风险投资公司、世界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等资源,创新可以推动公司增长。德国阿迪达斯公司于1993年关闭了在本国的最后一家工厂,将制造转到亚洲,然而,不到30年,公司在德国运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建设了年产百万双鞋的“机器人工厂”,并即将在美国开设第二家。高端技术的运用使得单纯的低劳动成本不再具有优势,并进一步体现了信息、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价值。

加强政策扶持。日本通过制定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法律、政策等,提供政策性贷款,为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韩国通过政府性融资、减免财税、组织攻关制造业共性技术等扶持企业规模化经营,从而降低营运成本,形成竞争优势。发达国家制定了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并严格执法,鼓励人们积极创新,并形成了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注重教育培训。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将理论密切地与实践联系起来,德国的学徒制为制造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师傅带领下,传承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为“德国制造”这一品牌打造了人才优势。日本重视制造业教育方面的顶层设计,注重制造技术的教育培训,并鼓励企业专注某一领域,打造独一无二的质量、品牌优势。

三、迈向制造强国的建议

我国应依托健全的工业体系,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打造优秀配套能力的产业集群,优化制造业布局,逐渐由加工贸易、贴牌生产等方式转变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智造,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产业体系。我国若要在世界高端制造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必先客观梳理自身的资源禀赋及制造能力,认真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制造业的经验,以国家为主导,鼓励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企业为主体,发展“四化”(专业化、服务化、精细化、智能化),打造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各类资源、核心制造技术的企业集团。

(一)勇于创新,打造制造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制造技术、管理水平、商业模式等方面。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升制造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我国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农业机械装备等)等领域的制造技术。

改造生产工具,提升制造效率。制造技术的不同主要反映在生产工具上,起先是人们打造的石器、后来学会制造金属;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以煤炭为主要动力的各类机械成为了主要的生产工具;后来,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信息与工业的融合成为了主要的生产工具,为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了装备保障。

提升制造工艺,持续技术创新。加强高端装备的研发,提升系统整合能力,科学合理集成各类技术。加强先进制造工艺的研发,诸如涉及新材料的成型与加工技术,模具、合金材料的少无余量精密成形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等。重视基础研究领域的积累与创新,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推进信息与工业的深度融合,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将需求、技术、生产、销售等统一协调,发展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系统,使得系统具有自动监测、优化等功能,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提升科学管理水平。运用流水线生产、准时生产、5S管理法和西格玛管理等手段,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制定工艺标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科学的管理方式推动技术创新,合理进行集成创新、模块化创新、原始性创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运用物质资源,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商业模式。通过模式创新,加快发展基于制造基础上的非生产性服务水平。苹果公司不仅具有性能卓越、时尚的硬件产品,还通过软件系统整合了各类资源,由单纯的产品生产商转变为生产与服务相融合的供应商。APP STORE模式在于苹果公司为第三方提供了平台,从而满足客户对手机应用的多样化需求。

(二)发展“四化”,增强制造企业技术水平

为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发展,企业应积极向专业化、服务化、精细化、智能化等“四化”的方向发展。以自知、谦逊的态度,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优势领域,发展专业化。以平等、合作的精神,为客户提供价值,发展服务化。以专注、极致的态度,磨练细节持续优化,发展精细化。以兼容、协作的态度,整合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发展智能化。

专业化集聚资源重点突破。受资金、人才、设备等的限制,企业不可能制造出大而全的产品,只能在某一领域的某一方面的某项产品上有所作为。企业应当坚定不移地将所有的资源放在自己最擅长的方面,以严谨、专注的态度,打磨细节、追求极致,为客户提供无可替代的产品。日本一家只有40多人的小公司专注螺母,并研发生产永不松动的螺母,畅销全世界,由于质量过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要订购这家公司的产品。

服务化全面提升制造能力。产品能否“惊险一跳”实现商品的价值,在于能否提升客户体验,创造价值。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节约成本或创造价值,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主要由生产为主转变为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为一体。华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电信设备供应商第一,主要是密切关注通信商等客户的需求,并与之共同创新,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方案,及由此带来高效益。

精细化关注需求打磨细节。我国产品产量第一,但是产品的精细度不够。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8亿吨,占到世界的49.4%。但是某些特种钢材仍需进口。我国制造设备精密程度不高,缺乏高档数控机床,未能掌握更多的精密、微细等高精制造工艺,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缺乏世界一流的品牌,我国许多制造业企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只赚取了极少的加工费用。坚持市场导向,认真调研、智能生产、精准营销,确定客户的潜在需求,细化提升每一个生产细节,选择最为恰当的营销方式。

智能化整合技术推动变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引发了生产工艺、管理方式、商业模式的变革,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人机互动、万物相连已逐步成为现实,并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以智能制造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促使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智能制造包含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全程服务等内容,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我国一家服装公司运用人体数据、衣服版型数据等大数据、以及自动化、智能物流等技术,推出个性化定制业务,从而带动了公司利润增长,保持了健康发展。在智能化的过程中,最为艰难的是观念的改变,其次才是技术创新、资源整合,只有勇于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顺时而为,有所作为。

(三)企业为主体,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

坚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不但应该成为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且应当成为商业模式、成果应用的主体。我国大多数企业逐步认识到技术创新促进增长的积极作用,并愿意投入人才、资金等,但是受制于资金有限等,往往搁置推延。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要以开放的理念,充分运用各类创新资源,达成提升产品品质或管理水平的目标。

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制造途径。有些技术已不是通过倒推就可以获得的,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积累、性能卓越的新材料、高水平的工艺技术、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等。诚然,我国已经在航空领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一些关键零部件仍依赖国外。对这些零部件的研发,需要分类、渐进攻克。

选择合作伙伴,构建高门槛的价值链。通过信息化、网络化等将彼此的优势整合,形成较高门槛的价值链。不仅要与行业内的公司进行合作,而且与行业外(物流配送等)的公司协作配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全球化经营。

加强制造业品牌建设。培育美誉度的品牌,首先,对技术的不懈追求,加大研发力度,提升制造工艺,对标甚至超过国际标准,做出质高价优的产品。其次,对营销的广泛尝试,不仅通过博览会、经销、加盟等传统方式,而且要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直接与客户互动,获得更有效的改进产品或提升服务的信息。最后,强化品牌所属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只有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提供平台,为国家缴纳税金,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从而提升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四)国家引导,营造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强制造业发展引导,合理产业布局。做好高端制造业的顶层设计,依据区域的区位、人才、资金等要素,合理谋划新兴产业布局。推动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合作,研发公共基础技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国家推出大众创业的系列政策举措,可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敏锐发现、尽力抓住市场稍纵即逝机会的能力,调动大家的积极能动性。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工业基地和高科技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完整、绿色、高效的产业链。以工业基地和高科技园区为载体,整合创新资源,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专业化、精细化的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提升民众的综合素质。先进制造的首要因素是培养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人才。首先,重视国民整体素质教育,改变以唯书面成绩论英雄的教育。注重规矩、唯真唯实、勤奋上进、理性严谨等品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其次,重视熟练技术工人的培养,无论何种自动化的机器都是由高素质的人来操控,德国独特的学徒制技术人才教育体制培养了制造业赖以发展的人才库。最后,培育积极进取的制造业文化氛围:专注于某一领域,对细节的不懈追求,对程序的严格遵守,内化于产品的责任感等,从而赢得客户的信任,占据广阔的市场,拓宽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大力加强商标、专利等的保护,激励创新者的积极性。鼓励企业申请积累、灵活运用专利,面对国外知识产权申诉,要敢于亮剑。界定各类知识技术的边界,严格保密核心技术,共享不涉及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技术。

搭建制造业相关信息的平台。畅通企业与学校的沟通,及时反馈需求信息。实时关注发展先进制造业所需的工人数量、结构、培养周期,为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及时信息,使之调整教育培训方向。借鉴德国学徒制,重视“实干”,每年要求一定时间去实践,将所学理论及技巧运用其中。

构建公平、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健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拓宽创新资金来源,壮大法律、技术等中介服务体系,为技术创新提供优质的社会环境。实施税收优惠、出口补贴等政策,降低企业成本,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运用技术创新。开放市场准入,允许民营资本投入高端制造业,运用政府性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鼓励创新、积极向上的氛围,加强鼓励创新的宣传,响应“大众创业、万人创新”的号召,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程中华.产业集聚有利于制造业“新型化”发展吗.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12):61-71

[2] 徐立帆.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思考.经济问题,2014(12):79-84

[3] 汪应洛,刘子晗.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6

[4] 张晓涛,李芳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广东社会科学,2013(5):39-47

[5] 杜鹏.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后发大国的视角.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2

[6] 胡迟.试论“十二五”时期我国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之对策——以2011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经济研究参考,2012(24):5-19

[7] 刘志彪.重构国家价值链:转变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式的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4):1-14

(作者单位: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研究院 山西太原 030002;作者简介:雷豪,男,研究实习员)(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四化实体经济素质教育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电商发展过快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虚拟资本理论发展探究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撑下的重要意义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