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丰润商各庄遗址发掘报告

2016-12-1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唐山市文物研究所唐山市丰润区文物保管所

文物春秋 2016年2期
关键词:图五灰陶泥质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唐山市文物研究所 唐山市丰润区文物保管所

河北丰润商各庄遗址发掘报告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1唐山市文物研究所2唐山市丰润区文物保管所3

(1.河北石家庄050031;2.河北唐山063003;3.河北唐山064000)

唐山丰润;商各庄遗址;汉代;陶窑;发掘

商各庄遗址位于唐山市丰润区杨官林镇商各庄村南台地上。2013年4月—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唐山市文物研究所、丰润区文物保管所对商各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灰坑、灰沟、瓮棺葬、陶窑等遗迹,出土了一批陶、铁质遗物。发掘证实,该遗址文化内涵上限为西汉晚期,下限不晚于东汉早期。

商各庄遗址位于唐山市丰润区杨官林镇商各庄村南50米处台地上,东邻112国道,东南距丰润城区15公里;西、北侧为冲沟,东邻玉皇山;地貌形态为燕山山脉东麓的山前阶地,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遗址占地约2万平方米,为唐山市丰润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一)。

2012年,中石油锦郑成品油管道线路建设工程拟由西向东穿越遗址北部区域,为保护文物和管道工程建设,2013年4月—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唐山市文物研究所、唐山市丰润区文物保管所对商各庄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面积840平方米,清理灰坑32座、灰沟2条、瓮棺葬1座、陶窑1座,出土了一批陶、铁质地遗物。

一、地层堆积

遗址文化堆积较为简单,文化遗迹均开口在第2层下,打破第3层。现以发掘区中部的T1817北壁为例说明:

第1层耕土。厚0.15~0.25米。

第2层黄褐色砂质黏土。厚0.10~0.15米。质略硬,含少量泥质灰陶渣等,为近代淤土层。该层下叠压H31,出土遗物有泥质灰陶罐、盆、板瓦残片,属于西汉晚期灰坑。

第3层深灰褐色砂质黏土。厚0.3~0.35米。略松散,包含少量炭粒、烧土颗粒,夹杂泥质灰陶绳纹板瓦残片、残铁块、绳纹砖块等,属于西汉晚期文化层。

该层之下即为黄色生土。

图一 商各庄遗址位置示意图

二、遗迹

此次发现灰坑32座、灰沟2条、瓮棺葬1座、陶窑1座。

灰坑依平面形状可分圆形、椭圆形、长方形等,坑体分直壁、斜壁内收;坑底分平底、圜底、不规则形等。

H9平面为圆形,筒状,直壁,平底,底部规整,有人为加工痕迹。直径2米,深1.05米。填土为灰褐色砂质黏土,土质略硬,含较多炭粒、烧土颗粒。出土遗物多为陶器残片,器形有筒瓦、板瓦、折沿釜、直口矮领瓮等,另外还有小砾石、灰蓝色陶窑烧结残块。在距开口0.8米处的坑北发现瓮棺葬1座(W1),距坑底0.2米;葬具为3件夹蚌红陶折沿釜套接而成。陶釜为日常生活用具,下部留有烟炱痕迹;墓葬主人为幼年个体,头部出露向西,四肢及躯干置于釜内,死者骨骼腐朽,其年龄、性别不详;推测W1在废弃的H9坑内随意掩埋形成。

H5平面大致呈圆角长方形,直壁下部略内收,壁面粗糙,平底,底部规整,有人为加工痕迹。东西1.7米,南北1.2米,深1.1米。填土为灰黑色黏土,疏松,含较多炭粒、烧土颗粒。出土遗物有方唇卷沿盆,折沿釜、圆唇罐等。另外还有礓石颗粒、小砾石、铁钉等(图二)。

H10平面为椭圆形,斜壁,平底,底部光滑。东西1.7米,南北1.8米,深0.9米。填土为灰黑色砂质黏土,土质松软,含较多炭粒、烧土颗粒等。出土遗物有卷沿盆、直口罐、板瓦、方台及铁镞、铁削刀等(图三)。

陶窑(Y1)位于发掘区西部。窑的北部被取土坑破坏,窑门及工作面情况不详。陶窑自北向南由火膛、窑室、烟道、烟囱4部分组成,残长4.4米。火膛位于北部,仅存南半部,平面为喇叭口形,南北残长0.75~1.2米,东西残宽1.1~2米,顶面情况不详;窑壁烧结面厚0.2~0.3米,内面为青灰色,向外逐渐变为红褐色,质地坚硬。窑室位于火膛南侧,平面质土,厚0.5~0.55米,土质略硬,夹杂大量烧结面残块、草拌泥残块、红烧土等。靠近窑室底部出土大量泥质灰陶瓮、盆、罐残片等(图四)。

图二 H5平、剖面图

图三 H10平、剖面图

图四 Y1平、剖面图

三、遗物

此次出土遗物多为生活用具和建筑构件,还有少量生产工具等。

1.陶器数量较多。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蚌红陶次之,还有泥质红褐陶、夹砂灰陶、夹砂红陶等。纹饰以素面为主,有少量绳纹、方格纹、三角纹、波折纹等。可辨器形有板瓦、筒瓦、釜、盆、瓮、罐等。

筒瓦2件。H9∶2,泥质红褐陶,子口略窄,母口略宽,子口与瓦身结合处大致近直角。瓦舌略长。瓦身外饰竖向绳纹,前后两端绳纹抹平,内饰布纹。瓦舌长4.2厘米,宽12.6厘米;瓦身上宽15.6厘米,下宽17厘米;通长41厘米,厚1.5厘米(图五,1)。

板瓦2件。H9∶1,泥质灰陶,近长方形。前端饰竖向粗绳纹,后端饰斜向绳纹,尾端抹平。内面前端饰网格纹,后端饰布纹。通长37.8厘米,残宽31.8厘米(图五,2)。H9∶5,泥质红褐陶,近长方形。前部饰竖向绳纹,前端抹平,加凹弦纹2道;后部饰竖向绳纹,尾端加斜向绳纹。内面前端饰布纹,后端饰方格纹。通长48厘米,宽37厘米(图五,3)。

陶釜4件,夹蚌红陶。W1∶1,圆唇,宽沿外侈,沿面内凹,口沿与腹部结合处内侧有凸棱一周,长直腹,腹部略鼓,圜底。上腹饰凸为方形,边长2米,残高0.95米。窑壁与窑室底面(窑床)垂直,上部粗糙,留有工具加工痕迹;下部涂抹胶泥层,壁面光滑,胶泥层厚0.05~0.1米;窑壁烧结面厚0.25~0.3米,内面为青灰色,向外逐渐变为红褐色,质坚硬;窑床底面较平整,南侧略高,北部高出火膛0.25米;顶部结构不详,根据清理出大量草拌泥烧结残块推测,每次窑室装填器坯后,上面涂抹草拌泥封顶。烟道位于窑室南侧,在窑室南壁底部自东至西分布3条烟道,立面为三角形,底部与窑室底面平齐,宽0.28~0.3米,高0.48~0.5米;烟道南北长0.5~0.55米;3条烟道穿越厚0.5米窑壁后,向南汇聚至烟囱。烟囱底大口小,底面、顶面为马蹄形,深0.9米;底面北端1.85米,南端1.7米,南北0.65米;顶面北端1.6米,南端1.3米,南北0.6米。烟囱烧结面为红褐色,厚0.15~0.2米,质略硬。Y1内堆积上下分2层,第1层为灰褐砂质土,厚0.4~0.45米,土质略硬,内含少量烧土块、炭粒,出土遗物有泥质灰陶瓮、罐、方砖块及夹蚌红褐陶釜残片等。第2层为黄褐色砂棱数周,底部留有烟炱痕迹。口径31.8厘米,腹径27厘米,通高36厘米(图五,4)。W1∶2,宽沿外折,沿面略内凹,口沿与腹部结合处折楞明显,长腹略鼓,圜底。上腹饰凸棱数周,下腹饰浅细绳纹。口径31.8厘米,腹径29厘米,通高34.8厘米(图五,5)。

图五 出土遗物

浅腹盆6件,泥质灰陶。依腹部形态分四型。

A型1件,上腹略鼓。G1∶6,圆唇,侈口,束颈,长斜腹,平底。内壁留有快轮修制痕迹。口径21厘米,底径7.2厘米,通高9厘米(图五,6)。

B型1件,上腹近直。H12∶4,方唇,折沿,下腹折内收,大平底。口径30厘米,底径13.8厘米,通高12厘米(图五,7)。

C型2件,腹微鼓。G1∶26,方唇,侈口,微束颈,下腹弧收。口径19厘米,残高6厘米(图五,14)。

D型2件,鼓腹。H12∶18,方唇,唇上缘略上翘,翻沿,沿面内凹,束颈。口径21厘米,残高6厘米(图五,15)。

深腹盆7件。依口沿形态分五型。

A型1件,折沿近平。H14∶3,泥质红陶。圆方唇,敞口,口沿与腹部结合处内侧有一周凹槽,斜腹。口径51厘米,残高9厘米(图五,8)。

B型2件,卷沿。G1∶23,泥质灰陶,方唇,唇面有一周凹槽,敞口,斜直腹。内腹壁留有快轮修整痕迹,外腹壁饰多周瓦楞纹。口径45厘米,残高13.8厘米(图五,9)。H12∶33,泥质灰陶。厚方唇,唇面有一周凹槽,卷沿趋甚,口微敛,腹微鼓。外腹壁饰多周瓦楞纹。口径42厘米,残高9厘米(图五,10)。

C型2件,微卷沿。G1∶28,夹蚌灰陶。圆唇,大敞口,斜腹微曲。口径52.8厘米,残高12厘米(图五,11)。G1∶22,泥质灰陶,方唇,唇面内凹,唇上缘饰斜向细绳纹,沿面有一周凹槽,曲腹。口径60厘米,残高13.2厘米(图七,1)。

D型1件,翻折沿。G1∶24,泥质灰陶。方唇,口微敞,直腹。外腹壁饰多周瓦楞纹。口径30厘米,残高7.8厘米(图五,13)。

E型1件,斜折沿。H12∶8,泥质灰陶。方唇,唇面略鼓,下缘尖锐,敞口,斜直腹。腹饰多周凹槽。口径40厘米,残高9.6厘米(图五,12)。

瓮3件。依领部形态分二型。

A型2件,直领。H12∶15,泥质灰陶。厚方唇外凸,领部饰2周凸棱,溜肩。肩部饰绳纹。口径44厘米,残高11厘米(图七,2)。H11∶5,厚圆唇内卷,沿面有一周凹槽。颈部有一周凹弦纹。口径36厘米,残高7.8厘米(图七,3)。

B型1件,斜领。G1∶27,夹蚌灰陶。厚方唇外凸,领部饰1周凸棱,束颈。口径36厘米,残高10.2厘米(图七,4)。

小口瓮1件。H5∶3,夹砂红褐陶。方唇,直口,矮领,鼓肩,腹微鼓。口径12厘米,残高12厘米(图七,5)。

罐3件,泥质灰陶。依口部形态分二型。

A型2件,直口。H12∶6,圆唇,直领,微束颈,溜肩。口径15厘米,残高7.2厘米(图七,6)。H12∶16,方唇,唇外缘有一周凹槽,内侧有一周凸棱。领部饰一周凸棱,溜肩,肩部饰多周瓦楞纹。口径15.6厘米,残高6.6厘米(图七,7)。

B型1件,敞口。H12∶19,斜方唇,卷沿,束颈,斜肩。口径12厘米,残高6厘米(图七,8)。

甑箅2件,夹砂灰陶。H14∶4,圆孔,孔径3.6厘米,厚1.4厘米。G2∶3,楔形镂孔,孔长1.2~1.6厘米,厚0.6厘米。

方台1件。H10∶2,泥质灰陶。底面大顶面小的梯形方台,中部有上下贯通的圆孔。方台四个侧面上阴线刻画文字或图案。正面自上而下刻有隶书“张子山”3字。右侧面上部残缺,下部刻斜向网格纹。左侧面左上角残缺,中部从右至左刻“长寿”2个变体字,右下角刻画头戴羽冠,宽额,细长眼,身披羽翼的“羽人”。背面上部残缺,左侧刻画三角形网格纹,右侧刻画阔口、四肢腾空的瑞兽。底面边长12厘米,顶面边长8.5厘米,高12.4厘米(图六)。

纺轮2件。T1612③∶1,泥质红陶,平面圆形,中间有1穿孔,周围边缘经切割打磨,直径2.2厘米,孔径0.6厘米,厚0.6厘米。

图六 陶方台(H10∶2)

图七 出土遗物

铁铲4件。H32∶1,器身呈长方形,长方形銎,弧肩,平刃。通长12厘米,宽10厘米(图七,11)。

铁镰2件。G1∶2,仅存器身。器身剖面呈楔形,弧背,顶端平直,弧刃。残长12厘米,宽2.8厘米(图七,14)。

铁削刀4件。G1∶7,折背,直刃,前端刃角尖锐,尾端刃角钝折,短柄。残长8厘米(图七,12)。

环首锥1件。H10∶3,柄端呈环首状,锥身细长,顶端残缺。残长14.4厘米,环内径2.8厘米,外径4.4厘米(图七,15)。

铁镞9件。H15∶1,镞身剖面呈四棱形,隆起四刃向前聚成前锋,向后延长成后锋,镞顶端尖锐,脊后为长铤。残长15.2厘米(图七,16)。G1∶3,镞身平面呈扁圆形,两侧刃向前聚成前锋,向后收杀成后锋,后锋末端直接镞铤。残长9.6厘米(图七,13)。

四、小结

商各庄遗址出土陶釜、陶盆、陶瓮等与辽宁朝阳袁台子遗址西汉第二期遗存中同类器物基本一致:陶釜与袁台子遗址CⅢ式釜形态一致,A型罐与袁台子遗址DⅠ式罐口部、领部接近,B型罐与袁台子遗址BⅡ式罐口部、颈部一致,A型深腹盆与袁台子遗址AaⅠ式盆形态接近,铁削刀与袁台子遗址A型直柄刀形制一致。A型浅腹盆与袁台子西汉第四期墓葬中B型盆一致。B型浅腹盆与袁台子东汉乌桓墓M23∶11盆接近[1]。从西安和洛阳地区发现的陶窑考古资料看,汉代中期前后,窑室平面大多数为方形或长方形,两个烟道,汉代中期以后出现三条烟道[2]。商各庄遗址Y1与北京大兴新城北区8号地发现的Ⅱ式陶窑形制接近[3],其年代应为西汉晚期。综合以上分析,商各庄遗址文化遗存上限为西汉晚期,下限不晚于东汉早期。

商各庄遗址的方形陶窑为冀东地区汉代考古首次发现,填补了该区域这一时期考古空白。通过对Y1的研究,得知其建窑技术先进性:方形窑室较先前的椭圆形窑室的窑床面积扩大,容量增多,可以一次性烧制更多的陶器;窑床升高,将原来的火焰变成半倒焰,既利于增加焙烧量,也利于火候的均匀提高;烟囱从窑室顶部移至窑室后部,更利于火力的散发与集中;三条烟道均匀分布于窑室后壁,点火以后则能使窑室内的火力分布得更加均匀,这就减少了烧制品的废品率;马蹄形烟囱下大上小,非常符合抽吸和散热的原理,这些都是建窑技术逐步提高渐至完善的表现。此次Y1的发现为研究冀东沿海地区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手工业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羽人”是汉代仙人的表现形式,仙人即长生不死之人。古人认为仙人有羽翼,可以借助身上的羽翼升天,故仙人又称“羽人”。汉代“羽人”基本为人形,头戴羽冠,其肩必有羽翼,这是“羽人”的重要标志[4]。此次发现的陶方台左侧面阴线刻画“羽人”跽坐,图案拙稚,线条简单,符合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石“羽人”的装饰手法[5]。秦汉时期燕齐沿海地区极为盛行方仙道,这一文化在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下,重视肉体的不死和长生,希望羽化登仙以永享荣华富贵。商各庄遗址出土的陶方台应是汉代祭祀用品,其线刻“羽人”图案是冀东沿海地区重要的汉代图像资料,是研究该区域文化、宗教、艺术等社会思想宝贵的资料。商各庄汉代文化遗存中制作规整的陶器、各种类型铁制生产工具、技术先进的陶窑等,反映出冀东沿海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对于研究冀东沿海地区汉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发掘者:石守仁、徐永江、安春明、崔淑红、李瑞林、张文会、张晓峥等

执笔:张晓峥

[1]辽宁省文物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朝阳袁台子[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2]王春斌.战国及秦汉之际陶窑的初步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1(5).

[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大兴新城北区8号地考古发掘报告[J].文物春秋,2008(4).

[4]周保平,贺俊彦.汉画中的羽人与汉代的成仙思潮[G]//中国汉画学会,四川博物馆.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成都: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0.

[5]高原.汉代画像砖羽人图像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责任编辑:张金栋〕

猜你喜欢

图五灰陶泥质
利用和差调换数字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陶器
某泵站厂房泥质粉砂岩地基固结沉降有限元分析
不同泥质配比条件下剩余污泥的深度减容研究
对三州仓“月旦簿”的复原尝试
——兼论“纵向比较复原法”的可行性
高升油田泥质细粉砂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泥质粉砂岩路基填料改良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