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计算十年OpenStack企业“折叠”效应凸显

2016-12-15EasyStack

软件和集成电路 2016年10期
关键词:企业级开源商业模式

2006年,谷歌第一次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10年来,我们解决了云计算“有和无”的问题,现在将要解决的是云计算“有和优”的问题。换句话说,在云计算诞生10年之际,它完成了从0到1的小时代,即将迎来从1到N的大时代,两者都将引发新一轮的市场变局。

开源技术,已经成为大时代创新演进中的主导技术。那么,云计算将以何种开源技术进行演进?

开源云技术OpenStack,经过6年的自然淘汰获得了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仅次于Linux的第二大开源社区。未来,毫无疑问将有更多的行业客户和大型企业,采用更为适合他们的方式去全面拥抱云计算。OpenStack正在迅速进入主流市场,超过585家企业,接近4万人通过各种方式支持这个超过2000万行代码的开源项目,世界100强企业中50%的企业均采用了OpenStack。据IT经理网整理的最新报告显示:65%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的OpenStack项目已经完全进入生产环境阶段,21%正处于开发和测试阶段。

那么这个市场的竞争环境如何?

2B与2C创业同样残酷

去年被称作中国的企业服务元年。

从SaaS到IaaS,云计算在企业级服务中最先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但这也意味着,它们会率先遭遇市场洗牌。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年年底到明年,一定会出现新一轮洗牌。

由于消费级市场“赢者通吃”的效应,一个领域中2C创业企业只可能存活1~2家。那么,在行业割据的企业级市场,2B创业企业的未来是否有所不同?

很遗憾,答案依旧残酷—同样只有1~2家。

以开源云计算的事实标准OpenStack市场为例,这个市场从红帽到IBM、从英特尔到HPE,各路巨头争相涌入。这也导致了美国OpenStack 创业洗牌从2014年下半年集中爆发:思科收购Piston,IBM收购BlueBox,EMC收购 Cloudscaling,红帽收购eNovance,只有Mirantis一家创业企业在洗牌中迅速壮大。

回到老问题,为什么壁垒明显的2B市场和门槛较低的2C市场,留给创业公司的成功名额同样有限?

虽然企业级市场没有赢者通吃效应,但却是巨头常年把控的市场。巨头对新技术、新市场的策略,通常是战略投资甚至直接收购,这是市场套路,更是稳妥转型的方式。而在中国市场,大量主板上市的传统企业都在谋求新概念,这或许又多了一种“中国特色”的洗牌方式。

因此,在创业企业的退出方式上,2B和2C差异明显:前者由于存在一定的技术与客户门槛,多以转型、兼并、收购的方式离场,VC仍然可以体面退出;后者则因资金链断裂,多以轰然倒地的方式消失,VC也就一同交了学费。

虽然在不够明朗的洗牌前夜,创业企业貌似拿到投资的时间相近,人员规模相似,主攻方向雷同,但那只是—以为创业平等,其实早已“折叠”。

商业基因早已“折叠”

正如互联网时代过渡到“互联网+”时代,云计算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从公有云的小时代过渡到企业云的大时代。大时代意味着真正与主流市场融合,才会出现更大的经济规模、更高的社会价值,这是技术创新的力量,更是创新经济的本质。

如果说公有云的崛起,在于满足了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相近的需求,那么从企业云角度看,互联网只是行业之一,两者大相径庭,

1,行业割据,需求差异

2,规模不等,生态复杂

3,玩法各异,渠道不同

对于企业云市场的玩家,归根结底一句话:如果2C市场看重的是互联网基因,那么2B市场要考察的则是企业级基因。两种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

前者构成是“营销+技术”;后者构成则是“行业+技术”。

公有云和企业云是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有太多的坑要踩,有太多的岔路要走,有太多的十字路口要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在SaaS领域,具备行业经验的创始人逐渐被VC看好;从外企出来创业的企业级人才,开始受到大时代的青睐。

应该说,创业团队是否具有企业级基因,是企业云市场“折叠”的关键,这个市场大致“折叠”为三部分:

1,巨头中的企业云团队

2,具备企业级基因的创业企业

3,具备互联网基因的创业企业

综上判断,今年底的中国企业云市场,也将再现美国两年前的洗牌过程。那么,哪些特质的企业可以脱颖而出,也就不言而喻了。

商业模式早已“折叠”

在2B市场,没有企业级基因就不可能把握准确的商业模式。

以发展如火如荼的开源企业云事实标准OpenStack市场为例,它可以映射整个企业级市场商业模式的秘密。

20多年来,开源商业模式似乎就是以红帽Linux为代表的“社区版+服务”,近年来由于Mirantis在OpenStack上的成功,又出现了“产品+项目”的商业模式。前者,中国企业用户中并不适应,后者,又会被质疑复用成本过高。

到底OpenStack应该采用哪种商业模式?

Linux时代,企业面对的是一个个服务器,愿意付费的多是超大型客户,而他们购买的服务更像是“商业保险”,单位利润不高。

OpenStack时代,企业云面对的则是中大型企业以及行业云市场,云平台意味着运营、运维和不断的升级改进将是常态。也就是说,同是开源,但OpenStack比Linux有更大的市场空间。明显的例子就是红帽,它正是在拓展了OpenStack产品线之后,迅速进入了20亿美元营收俱乐部。

因此,云计算将改写开源商业模式。

在此基础之上,OpenStack企业应该对用户金子塔模型有准确的把握:

EasySatck看重的是金字塔尖无需用户教育的大型企业,随着它们对企业云需求的扩展,还可升级为行业云。EasyStack同时也关注金字塔底端,具备“虚拟化+需求”的广泛企业,但金字塔的中间层级—中型企业,我们的态度是等待其成长成熟。

这一商业模式恐怕与很多OpenStack企业相反:

它们最先获得的客户正是金字塔的中间层级,环境复杂,定制化过多,仿佛OpenStack商业模式又陷入了传统项目制的泥沼。

这种差异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创业企业的“折叠”迹象:

获取金字塔顶级的优质大型客户,需要和巨头面对面巷战,也需要有“万物生长”的完整生态体系;关注金字塔底层需求单一的中小型企业,则需要有地区覆盖能力和强大的渠道系统。

所以对于企业级创新市场,弯道超车不等于避开了与巨头的正面竞争,而在于可以和巨头平等地竞争。因此,中国2B创业企业下一轮洗牌的分水岭就在于,谁将率先拥有获得大企业客户的能力。

技术思维早已“折叠”

技术是个难以描述的话题,但技术思维可以从这两个问题入手。在8月25日,EasyStack成为Linux25年来基金会首个中国开源云企业会员。其实,加入Linux基金会的中国企业,还包括中国移动、华为、阿里云等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它们同样也不是传统意义的Linux企业。但是,一个潜心技术的企业都知道,Linux是开源技术的基石。

作为计算、存储、网络的新一代云平台,OpenStack一开始就需要以系统工程的思维去构建,而开源的技术门槛正是从Linux内核开始树立的。EasyStack ESCore这样的核心产品,正是基于Linux内核的优化和OpenStack核心技术的剪裁,既满足了云平台的高性能,也保证了客户运营的稳定性。

可以说,没有对Linux内核的深刻理解,就无法实现驱动程序的编写与优化,也无法实现存储、SDN对接的性能与优化,更无法实现企业级客户所需的Oracle Rac一键部署、两地三中心异地容灾、日志仓库与分析等增强型企业功能。

这些其实都是技术门槛。因此,EasyStack要做的是行业云化的平台,帮助行业企业的新应用在云平台上的重构;开源技术的整合平台,可以集成从Linux到OpenStack等主流开源技术,提供性能更为强大的开源技术内核;混合云架构平台,构筑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的桥梁,为行业客户提供符合业务需求和行业合规的各种云交付模型;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平台,向下对接数据中心的计算、存储、网络系统,向上以“OpenStack+对接容器”、大数据、SDN/NFV、IoT等新业务应用。

也正是有了这些技术积累,EasyStack才能够在OpenStack最新版本Newton核心代码排名中全球TOP8,中国第一;也能够在9月刚刚公布的可信云私有云开源解决方案认证中,成为首批认证企业。

在云计算10周年之际,大小时代的转化又将引发一轮新的市场巨变,也同样会有新的佼佼者崛起。

那么,如何才能在大时代中胜出?如果说“折叠”是个动词,那么“阶层”则是名词。在开源开放的世界里,阶层是可以流动的,流动的机会也只属于那些具备以上基因的创业者。

猜你喜欢

企业级开源商业模式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全球企业级终端安全 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五毛钱能买多少头牛
2019(第十四届)开源中国开源世界
2019开源杰出贡献奖
企业级SaaS云服务体系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加快推动企业级SaaS云服务体系化发展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HP企业级性能SSD PCI—E 3.0×16通道方案
商业模式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