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久在芸馆翻书忙 偷得浮生半日闲

2016-12-14王永波

博览群书 2016年10期
关键词:研究

王永波

编完《梨云楼目录版本论集》,总算是舒了一口气,多年前的愿望得以实现,个中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趁此机会写下一点感想。

目录版本学历来被治学者视为入门之学,古代许多学者都是先从目录版本入手,进而在某一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目录、版本之学密不可分,犹如人之耳目,合之则美离之则伤。古人校书首先要广搜异本,其次才相互比勘,章学诚《校雠通义》所谓“博求诸本,乃得雠正一书”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搜集各种异本要参考各类目录,而编制目录首先要搜齐各种版本。再者,编撰各种书目,目的是为了弄清某一书的版本源流、篇目分合、文字异同、缺佚真伪等,而这些内容恰好是版本学的重要部分,因而编制目录离不开版本,研究版本离不开目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目录版本学的功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校典中秘群籍,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到宋代,目录版本学的研究步入正轨,出现了尤袤《遂初堂书目》、郑樵《通志校雠略》这样的专门著述。清代的学术研究中目录版本学占有重要部分,涌现出大量著作,如《天禄琳琅书目》正续篇、《四库总目提要》、《愛日精庐藏书志》、《士礼居藏书题跋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皕宋楼藏书志》、《善本书室藏书志》等著作,目录版本学研究达到兴盛阶段。清末民初也出现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著述,如孙毓修《中国雕板源流考》、叶德辉《书林清话》、钱基博《版本通义》、傅增湘《双鉴楼善本书目》等。

学术界也非常重视目录版本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绩。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陈国庆《古籍版本浅说》、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及《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瞿冕良《版刻质疑》及《中国古籍版刻辞典》、施廷镛《中国古籍版本概要》、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程千帆《校雠广义》、黄永年《古籍版本学》等著作,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集部文献的版本研究是当代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是历代诗文总集、别集,产生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代表性的如万曼《唐集叙录》、张锡厚《敦煌本唐集研究》、陈耀东《寒山诗集版本研究》、赵荣蔚《唐五代别集叙录》、祝尚书《宋代别集叙录》及《宋代总集叙录》、崔建英《明别集版本志》、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等,均以材料翔实、论述厚重而享誉学界。专著之外,单篇的别集版本研究论文也发表了不少,显示出勃勃生机的活跃局面。

从另一方面讲,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也是太丰厚了。流传至今的唐代别集约二百种,宋人别集约七百种,明人别集约三千种,清人别集约五万种。除了极少数部分已经整理出来,大部分古代别集仍以线装书的状态留存,为目录版本学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丰厚的文献基础。此外,学术研究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所谓前修未密后出转精,资料的发现与方法的更新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当今社会处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学术研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前人不易寻找到的文献资料,现在鼠标一点可以轻易查阅,前人不易查阅到的珍贵版本,现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学问的治学方式。

收集在《梨云楼目录版本论集》中的 20篇论文,是我十多年来研治古典文学文献的结集。这些文章以唐宋时期为主,内容多偏向于四川历代别集,地域色彩比较浓郁,其中以李白、杜甫、苏轼为多。也许有朋友会问,这三位唐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文集历代的版本源流难道没有弄清楚吗,还值得花功夫再写文章吗?文章发表后我也的确听到过师友们类似的议论。以李白为例,主要有詹锳、郁贤皓、房日晰、胡俊等先生的专题文章,对李白集的版刻进行了初步探索。《论集》中所收《李白诗在唐五代的编集与流传》《李白诗在宋代的编集与刊刻》《李白诗在明代的编刻与流传》,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李白诗从唐五代到明代的编集与刊刻历程。三篇文章侧重点又不一样,唐五代部分重点在于探索李白诗的各种流传形态及其在后世的具体影响,宋代部分弄清李白全集在两宋时期两个版刻系统的流传及相互渗透,重点在版式编排与诗文内容方面。而明代部分因为李白集流传出现新的变化,演化出大量选本与评注本,故研究重点除了论述全集编撰与选本批评外,还着眼于各种内因、外因的分析,力求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三篇文章题目看似一样,实则论述的内容有异。又如有关杜诗的版本研究,从宋代千家注杜起,到最近才出版的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谢思炜《杜甫集校注》,成果丰硕。但学界较少关注明代杜诗学,主要认为明人学风空疏,注杜、选杜现存成果比不上宋代和清代。《论集》中的四篇明代杜诗文献研究的文章,以材料为依据,对这种成说提出了商榷。《杜诗在明代的评点与集解》如题目所示,主要对明代两种治杜形式进行了论述。《明人对杜甫律诗的选编与批评》侧重于探讨明人对杜甫五七言律诗研究的方法,如以意逆志、比兴解诗、结构解诗、以史证诗、以杜解杜等。《明代杜诗学研究失误述评》则以实例为据,指出明人选编、评点、集解杜诗出现的种种失误,分类加以解说。《论〈读杜诗愚得〉的注杜特色及其得失》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明代第一部杜诗全集注本《读杜诗愚得》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说。四篇明代杜诗学研究的文章,相互呼应成为一体,对明人治杜予以总结,指出明人研究杜诗虽有失误,但成就更大,在杜诗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苏轼的《和陶诗》《东坡乐府》版本前人虽有关注,但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论集》中的两篇版本考述文章,首次对苏轼的这两种集子从宋代编集到清代笺注予以观照,具有参考价值。范子烨教授在《诗人转世与文化寻根——主持人语》(《铜仁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中评论《苏轼〈和陶诗〉版本考述》:“基本上可以为苏轼《和陶诗》的版本研究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苏轼〈东坡乐府〉版本考述》除了梳理历代东坡词集的版刻外,更多的是关注历代词集所收苏词的数目异同,伪作的辨析及其出处和原因。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苏词的历代接受提出了新见,以供研治苏词者参考,这样的版本研究无疑更有意义。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入蜀为官,同样也引起了我的注意,《陆游著作三种版本考述》主要对陆游的《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进行了版本研究,分析全集本与单行本之间的关系及异同,历代编集者的学术贡献,力图把版本研究放入大的文化背景下展开,论述得更为详细与合理。

此外,对蜀地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也一直是我多年来关注的重点。明代杨慎《升庵文集》、清代李调元《函海》,寒舍收藏各种版本多部,因为有了文献实物,做起版本研究来更能得心应手。《〈升庵文集〉版本源流考》《李调元〈函海〉编修与版刻考论》二文以材料翔实见长。书末收录的长文《清代蜀人别集经眼录》是我多年来云贵川各地访书的收获,对清代四川籍作家的诗文别集四十余种分别进行了版本提要,包括书名、卷数、册数、序跋、版式等。其中除了张问陶、李榕、李调元等少数蜀人别集进行过整理外,其他大部分都不为人所知。文章在《蜀学》集刊第四辑发表后,引起了较大反响,不少单位和个人来信要求索取、复印相关资料,这是我感到很欣慰的事情。对当代蜀中学者的著作我也很有兴趣,如谢桃坊《唐宋词谱校正》、白敦仁《彊村语业笺注》二书,出版后我分别撰写了书评在《词学》上发表,这次也一并收入集中作为纪念。

做别集的版本研究,一个首要的原则就是避熟就偏,前人做过的尽量避开,以免有抄袭的嫌疑。《论集》中的《陈子昂集版本源流考》《李德裕集版本源流考》《〈安阳集〉版本源流考》首次对初唐陈子昂《陈伯玉集》、晚唐李德裕的《会昌一品集》、北宋韩琦的《安阳集》进行了版本研究。当然对前人研究成果中的疏忽和失误之处,觉得有必要重新研究也是允许的,学术为天下公器。版本研究的重点不在于搜集、排比各类历代公私书目中的相关著录和解题,这样的编排稍有常识者基本都会。难就难在通过大量的文献著录排比,从中找出不同的版刻差异并分析原因,得出较为合情合理的结论,力图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之要有问题意识。以《孟浩然诗集》为例,现存最早的孟诗版本为宋蜀刻本,但历代对这个宋蜀刻本的著录有问题,首先是刻本时间大都定在南宋,我通过避讳和版本研究,在《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考述》中首次将此书的刊刻时间定在北宋中叶即宋真宗时期。唐代王士源编定本《孟浩然诗集》三卷是宋蜀刻本的祖本,但在宋代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多种变化,已经不是王本的面貌。这些观点虽然还有可商之处,但的确是令人耳目一新,我希望能看到补充、商榷的文章,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

16年前我考入西南民族大学中文系,随祁和晖教授、徐希平教授攻读汉唐文学方向研究生。正如希平师在拙著《序》中所言,西南民族大学中文系历来很重视研究生的文献学训练,所开的课程如“汉书艺文志讲疏”“史书文献”“文献学概论”“全唐文研究”等,都很有针对性。正是当时中文系老师们开设的这些课程,让我走进了目录版本学研究的学术殿堂,直到如今仍痴心不改。拙著校样出来后,呈请希平师写序,希平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抽出宝贵时间在大热天审阅书稿,写出了热情洋溢的序言,让我的心绪又回到当年读书时的美好时光。对希平师多年的教导、提携之情这里谨表示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蒋寅研究员多年来支持我的版本研究,曾在他主编的《中国诗学》上刊发过两篇小文。这次请他为小书写序,也慨然答应了,令我感动不已。书稿三校后,为了减少错误,我请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孙尚勇兄通校了一遍,果然又发现错误多处,已经根据他的意见一一纠正。当年我与尚勇兄为了学术理想分别从安徽、湖北報考研究生,多年后又在成都会聚,现在他的学术成就早已令同行刮目相看,对他的帮助表示感谢。

最后说一下书名。梨云楼是寒舍书房,约有六十平方米,面对百花潭公园,环境较为清幽。2010年春季搬迁新居时,成都老画家李秀钦先生送我一幅十二平尺的工笔国画《梨花春意图》,装框后挂在墙上,远看花团锦簇灿若梨云,遂取书房名为梨云楼。这次出书为了美观,特意在书中插入另一位成都老画家叶进康先生早年所作巴山蜀水系列国画四幅,分别为《云漫蜀江》《玉垒浮云》《蜀山深秀》《九峰暮雪》,规格版式一致,画笔流畅功底深稳,画风清秀可人,希望读者诸君与我一样能喜欢。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