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静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等待

2016-12-14洪涌

东方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等待体验

洪涌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理念,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身经历、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耐心等待,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的每个角落适时等待:在呈现问题情境后适时等待——等待学生对知识迫切需要的体验;在体验自主探究中适时等待——等待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在组织交流反馈时适时等待——等待学生有价值成果的出炉;在发现错误生成后适时等待——等待学生对错误资源的自我否定。假如能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对问题的深思和熟虑;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相信多一些等待,方能让数学教学充满成长的气息,使师生共同演绎精彩。

关键词:适时;等待;生成;体验;点燃;出炉;自我否定

我们的课堂需要“等待”

以往在听别人的课或自己的上课中经常会感受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为了能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过程,往往不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急着走下一个教学环节,甚至在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出问题的时候,干脆就自己说出标准答案。表面上看,教学程序完整,学习效果不错。谁知:长期在这样急功近利的教学下,学生会产生依赖、不愿思考或者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漠不关心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诸如此类,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另外一种现象:新课程改革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理念,让我们许多老师绞尽脑汁,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使出浑身解数,动手实践,合作探讨,游戏竞赛,花样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空前高涨,学习热情无法言语。在这热闹的场景背后,我有了自己的思考:是的,这热闹的课堂、活跃的气氛,极大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学”到了许多知识,但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一切同时也让学生“学”到了浮躁的情绪、注重表现的心理和缺乏独立的个性化思考。因此,我认为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老师是应该多些激情,但也应该多些耐心,多些等待;不但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张扬学生的个性,也要适时给学生留下一方“静土”,在这里等待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在课堂的各个角落把握等待的时机,学会等待,留给学生感知、思考、感悟的时空,去生成出更多的课堂教与学的精彩……。

我们在课堂需要时“等待”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数学课堂是学生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乐园,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阵地。课堂上,我们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不能着急,要多一份耐心,在课堂需要的时候静静等待。在我们的等待中,在我们的宽容中,学生不但会收获知识,也会收获成功后的喜悦心情,更会收获做事的自信,这样的等待学生会受益无穷。

在呈现问题情境后适时等待——等待学生对知识迫切需要的体验

这里我想说,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等待时间有重要的学习效果:比如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会提高,推理活动会增加,问题会多样化,问题和回答的灵活性会增大,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会增强,等等。只有真正做到增加等待时间,才有助于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发现学习的情境。再说,心理学家也通过实践证明: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灵感。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老师必须倡导有利于学生创新力发挥的民主、和谐、宁静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耐得住等待的“寂寞”,给足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进入一种“想知又不得知,想说又不会说”的境地。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激烈碰撞阶段,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果在这时老师善于等待,留有一定的静思时间,让学生静“入”情境,深入思考,就会擦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历经“顿悟”,更能在经历曲折探索过程之后获得真正成功的乐趣,体验到数学思考的魅力。

就在学习四年级《乘法的简便运算》计算24×25时,我在让学生板演时,发现学生的解题方法特别多:

①24×25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得600

②24×25=25×4×6=100×6=600

③24×25=24×5×5=120×5=600

④24×25=25×8×3=200×3=600

⑤24×25=25×2×12=50×12=600

⑥24×25=4×6×5×5=(4×5)×(5×6)=20×30=600

……

那多的方法,我特地放下自己急性子的脾气,耐心地等待学生对上述这些方法的感悟,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和对比,一致认为:这题如要直接计算,只有象方法①一样进行列竖式,但是比较麻烦。要么象方法②③④⑤这一样比较简便,把其中一个两位数先拆成两个一位数的积,再分别和这个两位数相乘,也可以象方法⑥一样把两个两位数都拆两个两位数进行计算,也比较简便。这时,为了优选方法我才提问:“那为什么后面五种方法都会简便呢?”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学生很快发现这几种方法都先算出整十数或整百数,因而比较简便。并对这五种方法进行比较,一致认为方法②先算出100,是最简便的。在教学中,学生自己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所在,并一个个思考:可以怎样算?怎样算简便?最简便的方法是那一种?学生的感悟无疑是到位的,然而,这精彩的感悟不正是因为那等待时间,正是那寂静的课堂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还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体验自主探究中适时等待——等待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老师为了顺利完成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就把学生的自主活动压缩在规定的时间内,减少坡度、增加铺垫,使学生较快地顺利“探”出结果;又如,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就开始倒计时,到点及时向学生活动亮起“红灯”,未成之事就由老师代劳,或者每次的“探”都是优等生们的天下……。面对这些,我们常常为自己对学生思维的包办代替寻找堂皇的理由——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实大家都没想到,老师的“辛劳”和“热情”抹掉了学生思想诞生的过程,扼杀了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学生的思维之花还没来得及开放便已经历了枯萎。

曾经在教研活动中听到过一位五年级老师上《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学中这位老师善于等待,留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经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多个长方体学具,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一些特点:长方体有6个面,每一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形状、大小一样;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然后老师上场,简单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长方体的这么多知识。其实,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整个学习过程,老师的讲解不多,只是耐心地等待、适时地点拨,学生动手操作兴趣得到保持和发展,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既经历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活动,更有经过静静思考后头脑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活动。如此,学生不仅认识了长方体,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组织交流反馈时适时等待——等待学生有价值成果的出炉

时下大家都晓得: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不能“一言堂”,要给学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机会和时间。所以在学生的交流展示时,等待显得尤为重要。它

能保障学生有价值成果的孕育出炉。如果一个学生的想法符合老师所需要的想法,而老师马上“鸣罗收兵”;同一问题,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老师急着去判断,告诉学生正确结果等等,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对的。不如还是等一等,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另外,班上也总有一些思维敏捷反应灵活的学生,这些学生也不能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等一等”,能给学生一个思考、交流的机会,学生就会去研究、去探索,这样以后再遇到同类问题就有能力去解决。也许就是这“等一等”,一朵朵智慧的浪花就会在这无声的等待之中悄悄绽放。

在上学期一节县级公开课“三角形的特性”的试教课上,我让一位学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那位同学流利地进行了回答,当我听到他的正确答案后,想马上进入下一环节,顾不上听他的后半句话就让他坐下了,那后半句话被我硬生生的堵了回去。殊不知同学的那后半句话正是我下一个环节的重点,当我在上下一环节时,那位同学说:“老师,我刚才就是想说这个意思。”多么聪明的一个孩子!课上完后,领导对我的课给予的那几句中肯的建议,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尤其是那一句“等一等”。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或没回答完时我没等他们说完自己的思路就轻易作了判断,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我没等学生来得及理清自己的表达,就急于领着学生说出答案,剥削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许就在这“等一等”的开放时空,一朵朵智慧的浪花就会在这无声的等待之中悄悄绽放,一个个有价值的成果正在悄悄出炉。所以让我们“等一等”,或许精彩会无限!

在发现错误生成后适时等待——等待学生对错误资源的自我否定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有探索,难免就会有出错。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下来,大家无可非议:新课程的课堂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它不是老师可以完全预设的,老师也不可能牵着学生走进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轨道。再说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对事物的理解方式、思考角度也不尽相同。看来出错是在所难免的了。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因此,课堂上当学生出现差错时,老师不要急于修正他们的错误,急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把完整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没有经历亲手实践体验的无意识状态下,是容易淡忘的,应该给学生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同时加上老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纠正。其实,当学生的想法和老师的意图相冲突时,老师不妨退一步——静静倾听。这时退一小步,就有时间冷静思考,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也可以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以及完整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相信很多老师都听过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上的《平均数》,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他出示一个五一期间北京博物馆参观人数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估计这5天(1200、1300、100、800、700)参观的平均人数大约是多少人?学生纷纷进行估计,有的说估计有1300人,有的估计有1000人,也有的估计900人,可有个学生说有1500人。对于学生的估计结果,虽然有错误,但吴老师没有做任何评价,而是说:“你估计的准吗?请你计算一下。”等结果一出来,吴老师首先肯定了估计结果是1000的学生,并赞扬他说:“你估计的可真准啊!”然后,又对估计1500的这位同学说:“你去采访一下他们,怎么会估的这么准。”估计结果是1000的同学介绍了自己的想法。这时,吴老师又回过头来问1500的同学:“你现在有什么启发?可以介绍给全班同学听一下吗?”最后,吴老师同样表扬了这位同学:“虽然错了,可是他能从同伴那里得到启发,不但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而且学到了好的学习方法,以后学习一定会进步的”。多么完美的一个教学环节啊,教学过程中吴老师没有把回答错误学生的答案直接否定,而是等待那位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自我否定,这个过程或许浪费了很多时间,或许打乱了他的上课进程,但吴老师还是耐心等待了,对那位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掌握,还是信心提升上都是受益匪浅的。

总之,等待是一种期望,是一种鼓励,课堂上,需要我们多一些等待。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对问题的深思和熟虑;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和提升。正如《教师的心灵温度》的作者徐洁老师所说:“课堂应以鲜活色彩为底子,是智慧的、灵动的、思维的、个性的。”我们不仅要追求数学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关键是追求学生思维的流动和深入。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都在进行紧张的思考,我珍视这样的等待时刻,因为这样的等待,值!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数学卷》

[3]《小学数学教育》2006年第7-8期《让数学课堂拥有一方“静土”》

[4]《教师的心灵温度》徐洁著

[5]《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猜你喜欢

等待体验
论等待艺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安静的等待——观《归来》有感
在希望与绝望的旋律中交织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慢养习惯 守望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