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新生的适应性教育问题及对策探究

2016-12-14张新

教育界·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对策

【摘 要】为更加有效地做好高校少数民族新生的成长成才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少数民族新生尽快地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根据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和个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熟悉校园,明确学生入学之后的学习目标,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之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生 适应性教育 原因 对策

一、加强少数民族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新生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转型期,心智尚未成熟,性格尚未完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限。并且,少数民族新生刚进入大学,处于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很多困扰和问题。比如学习氛围(包括外在环境、语言沟通、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力等方面对少数民族新生在大学的适应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因此,必须加强少数民族新生的适应性教育。

二、少数民族新生出现适应性问题的原因探究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因素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家庭大多经济困难,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教育的投入都相对不足。再加上受学校距离远、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求学极为不利,对新环境极难适应。

(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因素的影响

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偏远、贫穷的地区,这些地区一般较为封闭,教育水平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受教育质量[2]。而且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缺乏接受学校教育的意识,即使是进入学校学习,也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缺乏不断进取的动力和激情。进入大学之后,大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少数民族学生之前所接触的完全不同,在这种完全汉化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少数民族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3]。

(三)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因素的影响

少数民族学生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考入大学以后,在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少数民族新生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带来的不适应问题。这一首要问题直接对少数民族新生适应大学这一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三、加强少数民族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对策

(一)将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与适应大学新环境的客观要求相结合,帮助少数民族新生实现“三个适应”

1.生活方面细致入微,帮助新生早日实现生活适应

在少数民族新生进校前,学院安排学生干部摸查学生到校的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干部亲自接站迎新。进校当日,辅导员深入少数民族学生宿舍了解实际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开展院领导与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情况,倾听少数民族学生的心声,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需求,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4]。此外,在高年级少数民族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新生刚到校时的引导人,帮助新生早日实现生活适应。

2.经济方面关怀备至,帮助新生早日实现经济适应

考虑到少数民族新生有不少来自边远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较多,学院注重人文关怀,采取多项措施,为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一是开学当日为少数民族新生开辟“绿色通道”,实现零付费注册;二是推进助学育人工作,在评定助学金时适当地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以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三是指导学生制定理财计划,合理安排每月生活开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攀比[5]。

3.学业方面未雨绸缪,帮助新生早日实现学业适应

根据少数民族新生实际情况,对于高数等课程存在学习困难的新生,我院积极开展少数民族辅导班,建立“一对一”辅导模式,组织高年级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新生帮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营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风气。另外,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新生参加英语民族小班、汉语文化班等,以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增强其自信心,使少数民族新生尽快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中来[6]。

(二)将爱国教育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相结合,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认同”“三个不离开”的思想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教育、素质教育报告会,提高少数民族新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此外,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向上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2.积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使其获得更多的锻炼,培养和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充实和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使其在活动中与其他民族学生多接触,多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使各族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树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的理念,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使各民族学生和谐相处,共同创建和谐美好的大学学习、生活环境。

3.加强少数民族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并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准确把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建立新生心理状态信息库,完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了使少数民族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要加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学会接受自身所处的新环境、新角色,尽快度过困惑期,在大学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栓全.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2]陈浩,袁同凯.从文献资料看中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几次理论转向和发展趋势[J].西北民族研究,2015(02):62-71.

[3]靳秀兰.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05):176-177.

[4]张新.多举措助少数民族新生实现“四个适应”[EB/OL].http://news.nwsuaf.edu.cn/yxxw/61201.htm,2015-12-31.

[5]赵颖.高校学生组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影响作用[J].青海民族研究,2015,26(02):118-120.

[6]舒求,甘开鹏.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06):8-9.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