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的陪伴

2016-12-14文丨习翼

家庭服务 2016年11期
关键词:知恩图报孝经博爱

文丨习翼

爱的陪伴

文丨习翼

人生一世,有一个字陪伴一生——这就是“爱”。爱浸透着一生,离开爱无以生存。

爱与被爱是家庭、社会和睦相处的基础,没有爱,也就没有被爱;一味地接受爱,而不施予,爱就会中断甚至枯竭。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倡导仁爱,“仁者爱人”;墨子推崇兼爱,“爱,不分亲疏”;孟子崇尚博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道德的提倡,使一代代人遵从风化,造就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不同的人,对爱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理解,就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就会产生不同层次的爱。这里姑且称为小爱、中爱和大爱。

小爱是反馈。一个人,接受了来自方方面面的爱,才能健康成长。但是,完整的爱不是一味地索取和吸收,而是不断地反馈和释放。乌鸦反哺,被世人称誉。晋代李密为了赡养年迈的祖母,拒绝出仕,他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相反,人们将不孝敬父母的子女称为“白眼狼”,意即不懂知恩图报,乃至以怨报德。而形容恩将仇报的寓言有:东郭先生与狼、农夫与蛇等,可见人们唾弃那些不反馈爱的做法。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提倡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是爱的文化。也有反例,一些电视台的法制类节目常披露有的儿女不尽赡养义务。甚至出现父母年轻时养育几个孩子,可几个儿女长大却不愿赡养一对年迈父母的现象。《孝经》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这种连乌鸦都不如的儿女,将爱心置于何处?

中爱是友善。爱不能到自己就戛然而止,要生发,成为接力棒,一棒一棒地传下去。20世纪80年代,北京一个普通市民为了家中患重病的小保姆,延医求药,倾囊相助,使她转危为安,谱写了一曲爱意浓浓的篇章。有人将其作词、谱曲,这就是久唱不衰的《爱的奉献》。爱是一种友善的态度,对非亲非故的人也表现出善意,在其困难时给予帮助,需要时伸出援手。常怀恻隐之心,常存怜悯之意。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者:据报载,2016年10月25日,加拿大安大略省女护士梅·韦特劳弗被控在2007—2014年间,用药物谋杀了8名75岁—96岁的老人。这个护士正是因友善之心的缺失,才做出伤天害理的行为。常存友善,将心比心,对人、对事就会以爱为先,推己及人。

大爱是自觉。从本性上说,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但是从远古走来的人类,为了集体的生存,互帮互助,对利害的取舍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普世的标准——那就是利他或说利群。那些舍己利他的人,将爱心化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忘我地将爱给予他人。《论语.雍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爱是以此为乐,以此为荣。

《孝经》说:“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当每个人都能为社会、为他人捧出一颗爱心,社会风气自然淳厚,不会出现遗弃亲人的现象。“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知恩图报孝经博爱
近20年来明末至清中期《孝经》学研究述评(2001—2020)
《孝经》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变迁
——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讨论中心
十二生肖·狗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互动体验营“博爱星” 周键文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善解孤独所以博爱
博爱之歌
素材积累·词语
“抠门老人”的博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