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13年
——记西安和谷眼镜总经理何民

2016-12-14熊泽摄影张跃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6年19期
关键词:门店西安眼镜

文/熊泽 摄影/张跃

西安13年
——记西安和谷眼镜总经理何民

文/熊泽 摄影/张跃

流年似水,距何民来到西安已经13年。翩翩少年转眼年届而立,成家立业,引导了和谷眼镜的发展壮大。

从南到北

交谈中,何民的眼睛总是神采奕奕,他是湛江人,童年时代就是在那个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上度过的。学生时代,他属于家长口中品学兼优的“别人家的孩子”。

1999年,一纸大学录取书将他带到了北京。从南到北,何民很快适应了首都的繁华,开始有条不紊地充实自己。早在求学时代,他清楚自身需求、善于分析利弊的优势就得到体现——他入学专业是会计,后转到工商管理系。他解释道:“其实,这不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难题,首先是自身兴趣,然后是特长所在。”在他云淡风轻的语调背后,是一个18岁学子在异地义无反顾地游走在两个专业之间,在各色人等面前表达自己,最终获得肯定的成功尝试。此后,这种能力得到了多次施展。

大学期间,何民加入了学校电视台,在外联部得到历练。大二时,自己创办了一个校园杂志。依靠这个平台,他帮一些企业做校园的策划和推广,如汇源果汁、金山毒霸……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学校西门的一家眼镜店,经过良好的运营后,业绩出现了明显增长。眼镜店老板非常赏识他,并邀请他到该店兼职市场推广。

2003年,北京笼罩在非典的乌云之下,何民开始了自己在中信国安广告公司的实习生涯。而实习的岗位是文案策划,并不是自己的本专业。在这个全国一流的广告企业中,何民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强化,对市场运营的认知更加体系化,而与立邦漆、吉利汽车等重量级客户的交流也给他带来了很多职场启迪。

西安和谷眼镜总经理何民

2003年,何民毕业,踏入了眼镜行业。由于自己能力出众、熟悉行业,朋友拉他入伙,直接将启动资金塞给了他,让他南下开店。何民回忆道:“机缘巧合,我走进了眼镜的世界。这就是我结缘眼镜、结缘西安的故事。”

雷厉风行

多年后,何民回忆道:“当初离开北京时,有两个城市备选,一个是成都,一个是西安。”2000年9月,《新周刊》第91期封面策划是《第四城——成都》,大力褒扬了成都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地位,并描绘了不可限量之前景。这对何民影响极大,他看到了这个人口大省的商机,将之列为了首选。同样,西安也是一个值得开垦的财富地。当年,他对这座城市的认知,现在依然适用:“第一,西安学生多;第二,西安的零售店在装修、服务和商品等实体零售环节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北京西站的售票窗口,何民被告知,前往成都市的火车票已经售罄。望了一眼打包好的行李,他告诉售票员:“那就去西安。”

西安和谷眼镜管理团队

西安是13朝古都、八百里秦川中心,但何民无暇游山玩水,领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他立马进入了工作状态,开始摸盘整个城市。到达西安第3天,他就锁定了门店目标;1周后,完成签约,拿下了这个位于西北工业大学的铺位;第2个月,将第2家门店开到了师大路上。这里是传统眼镜店的扎堆地儿,何民现在还能清楚记得:“短短800米,聚集了11家门店。”新店面积富裕,近200平方米,何民在此设置了办公室和集中加工点。

至此,“俊雅眼镜”正式在西安亮相,共耗时2个月。

谈到自己的雷厉风行,何民说:“主要归功于前期工作吧。”

的确,他抓住了西安的关键。第一是庞大的学生市场。除去北京、上海,西安的学生数量一直位于国内第二阵营中,媒体上常见“西安是中国高等教育第三城”的探讨。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西安市在校大学生数量近百万,并在城南形成多个聚集地。第二是市区商圈外移。在城中央,以鼓楼为中心,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一起构成了鼓楼CBD,这里有1998年开业的世纪金花钟楼店、1996年开业的开元商城、1998年开业的中大国际、2007年开业的骡马市步行街和历史悠久的回民街,影响力一度覆盖西北5省。可以说,在2010年以前,西安市商业以鼓楼CBD为贵,相比之下,其余商圈显得非常亲民。何民回忆道:“首个门面,面积为110平方米,年租金5万元。这在全国都属于性价比高的。”随着2011年西安北站的建成投入使用和市政府北迁,小寨商圈、解放路商圈才逐渐汇聚人气。

在接下的时间里,何民专注于店面、培训和市场。到2008年,门店数量达到4家。

2008年,品牌运作渐入佳境之际,上游资金骤然收紧,投资人的资本开始转移。何民多次在西安与北京间奔走,身心俱疲。心灰意冷之际,何民决定离开这个行业,离开这个城市,南下深圳。2008~2013年,4家俊雅眼镜被逐一售出,品牌也逐渐消失在市场中,此为后话。

东山再起

接下来的时间里,何民一边休息,一边寻觅机会。期间,大学好友一直规劝他,不要放弃眼镜行业。抵不过好友的软磨硬泡,他决定重返西安、回归眼镜,新品牌“和谷眼镜”取二人姓氏谐音,有“和而不同,虚怀若谷”的寓意。

2009年3月,西安和谷眼镜首店营业,标志着,不到一年,何民回归西安,重操眼镜零售业。而这次他的角色是老板。

角色的转换,给何民出了一道难题。没有了充裕的启动资本,兜里全是积蓄。2009年,西安经济已经开始呈现出商业地产带来的高增长势态——物业成本急剧攀升。门店选址一事久久难以敲定。一次,在雕刻时光咖啡馆与朋友聚会,出门一抬头,发现隔壁门店招租。他迅速盘算:“优点是租金便宜,且边上是一家人流量稳定的店铺,缺点是二楼。”两厢比较,何民心里很快有了答案,翌日便用6万元/年的租金租下了这个门店。

在何民眼中,一个优秀门店的必要要素从未改变:“临街、门头大、浅”。二楼的店铺只是过渡之举。同年,交大店开业,单店170平方米,租金16万元/年。一段时间的过渡之后,二楼店面关闭,品牌重心移至交大店。得益于自己在大学期间积攒的经验,何民对大学生市场的推广极其熟悉。他加大了走访力度,摸清了周边学校分布和基本概况。他介绍道:“仅西安交通大学,在校人数就达3万人,潜力巨大。” 通过与学校社团的联动,短时间内拿下了校内多个活动的赞助权,品牌就此打响。首年,年营业额冲到130万,令人满意。更重要的是,今后开店方向敲定——大学周边。

2009年3月,品牌开设第二家门店;5月,开设第三家门店;2013~2014年,门店数量达到6家。2009年,西北行眼镜和波涛眼镜的市场占有率极高,任何一家发展壮大的眼镜零售品牌都在想着另辟蹊径。何民与人人乐建立合作联盟,加紧了社区店的布局。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是场“滑铁卢”。何民说:“此役,我们并没有考虑投资回报率。我们看准了综合性超市的人流聚集效果及其快速的圈地扩张能力,不论店中店,还是临街店,全部一揽子揽下。事实证明,店中店很失败。”为此,近年来何民关掉了不少店中店,自己还专程到上海学习,他得出一个结论:眼镜零售有自己的属性腔调,店中店形式并非最优选择;如果要选,一定要挑最佳位置。

何民(右)与上海柯蓝光学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曾涛(左)交谈

至今,品牌共有7家街铺店,在阳光城、龙湖、凯德等综合体拥有6家商超,2家超市店中店,1家学校店。

品牌升级

2010年开始,当地眼科医院崛起势头明显,以西安市第一眼科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为代表的专业眼科开始快速切割青少年市场;西北行眼镜于2011年重装旗舰店,拓宽眼健康服务部,并在万达广场开设商超店;波涛眼镜则围绕东大街店和小寨店大力迎合市场对时尚性的需求;而2005年成立的百视通眼镜,则将眼镜超市模式发挥到极致,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何民一边跟随商圈外移的机会调整门店,一边致力于完善公司的内部架构。首先,他进一步健全了市场部、产品部、人力部和财务部,打造了强有力的中层队伍,带来更高效的运作模式。然后,将升级后的门店按照营业额分为A、B、C类等多个档次,制定考核业绩。最后,他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眼镜新兴模式,探索品牌的多样化之路。目前,公司的前台营业员平均年纪为25岁,持证率约5成;公司共有员工101人,人力成本控制在营业额的25%;物业成本控制在营业额的25%;设定单店营业额百万的考核目标;与西安医学院联动,敲定了每年约10个视光毕业生实习的人才计划。

值得关注的是,和谷眼镜现有的唯一一家学校店,位于建筑科技大学南门。企业初年的学校店已经不见踪影,这显然是几轮更替之后的结果。何民说道:“2014年,企业开始升级。”他非常清楚企业的定位和市场的走向,并不为过往的成功而居功,也不会为了企业的小有规模而尾大不掉。在他眼中:“学生生意越来越难做:第一,消费力有限,不足以成为企业再发展的源动力;第二,他们的消费习惯已经被电商彻底改变。”对于商超模式,何民在店中店的失败中吸取经验,开始深入研究,他认为“商超模式有好有坏,对商场的依赖性太过严重,且存在同业竞争、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自己更倾向于做消费者区分,通过产品多样化及细分来沉淀。”

对于和谷眼镜,何民思路清晰:头5年,门店数量达到12家(已完成);第二个5年(即2015~2019年),重新定位及区分街铺店和商超店,实现渠道、顾客多元化。回顾前5年的成功,何民总结道:“第一,选址,这是任何实体商业的首要因素。我们抓住了社区综合店出现的机会。第二,做一行爱一行,爱学习爱交流。我对眼镜行业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第三,2011年,公司的市场部、产品部和财务部成型。尤其是财务部的出炉,开启了公司科学化、精细化运作的序幕。”接下来的5年时间,何民规划如下:提升运营成本,继续做口碑;丰富产品售卖形式,提升连带率;当商超店数量超过总数的6成以后,开始追坪效,而初步目标设定为200元~400元/平方米。

今年5月,何民去了一趟日本,收获颇多。“在日本,J!NS对日本眼镜行业影响极大。其旗舰店里的购物篮让每一个人感觉良好,传递出‘眼镜并不是工具’的信号,用实际行动去推广‘一人多副’的概念。而传统店铺则在专业技术方面下足功夫,专注于攻克多焦渐进片的验、配、调教问题。我还留意到,传统店的员工年纪普遍偏大,信任感更好,显得更专业。”

后记

采访临近结束,何民说,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可以对任何事物保持好奇,拥有不竭的求知欲。而他大学时代的阅读习惯依然保留,只是风格有所转变,现在涉猎范围主要集中在历史类和经济类。此外,他也会偶尔看看金融和互联网的内容,在公司活动时候,写写文案。

其实,从他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他常读《三联生活周刊》和《第一财经》的鞭辟入里;从他的言谈中,不难发现他最爱的易中天、黄仁宇的开阔视野。当这些与眼镜零售相遇时,何民满怀信心:“西安市场常住人口超过千万,验配市场过亿。对比西安同仁创造的业绩,只能说,相去甚远、潜力巨大。诸君共勉。”❏

猜你喜欢

门店西安眼镜
西安2021
Oh 西安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
门店零售与定制集成,孰重孰轻
德国最成功的洗车门店——Mr.Wash
眼镜知识知多少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门店升级 内涵比颜值重要吗?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眼镜为什么打了折还那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