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策为何有时会“朝令夕改”

2016-12-13张鸣

人民论坛 2016年22期
关键词:依法行政政策

张鸣

【摘要】政府的政策,跟民众的生活关系密切。一个政策出台,民众就会根据这个政策,调整自己的生活轨道,对自己的生活作出预期。而政策多变,朝令夕改,就会打乱民众的生活步调,让民众不知所从。政策的多变,有些是因为当初决策不科学,有些实际上是因为决策者想变。只有将政府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体制外的监督,才能解决政策的“朝令夕改”问题。

【关键词】政策 朝令夕改 依法行政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政策的“朝令夕改”,是我们党政体系的老问题,经常遭人诟病。虽然说,这个病,有些地方轻点,有些地方重些,但政策多变,却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流行病。

政策“朝令夕改”会打乱民众生活,让民众不知所从

中国是个政府导向型的国家,不像一些欧美国家,即使政府停摆,社会照样运转。政府的政策,跟民众的生活关系密切。一个政策出台,民众就会根据这个政策,调整自己的生活轨道,对自己的生活作出预期。而政策多变,朝令夕改,就会打乱民众的生活步调,让民众不知所从。特别是某些跟民众关系密切的政策的突然改变,对于某些人来说,甚至可能就像晴天霹雳一样,几乎陷于崩溃。比如,某个城市,电动自行车是允许上路的,所以,很多打工者选择了以电动车代步,或者从事以电动车作为劳动工具的快递业。由此,买房、租房以及相关的安排,都跟这个有关。突然之间,这个城市禁止电动车了。一下子,不光手头的电动车变成了废铁,众多做好了相关安排的人和事,全都得跟着变,此前为此做出的投资,全都泡了汤。一下子,众多斗升小民,就陷入了灭顶之灾。再比如,原来有些大城市,是允许农民进城卖菜,从事各种服务业的,但是,突然之间,说是为了城市的整洁,一下子把一些菜市场、农贸市场、服装市场、装修市场都拆掉了,里面的人原来交的租金,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原来的投入,都化为乌有,又没有人来补偿,对于其中的一些人来说,同样等于灭顶之灾。同时,周边的居民,也会因此而感到不便。

有些地方政府的“制度设计”,看似高高在上,其实跟民生息息相关。比如说城市规划就是这样。现在个别城市规划,变动过于频繁,一个领导一个令。甲领导喜欢在东边建开发区,就在东边开工,甲领导干了一半,乙领导来了,乙领导喜欢西边,东边就被搁下,在西边另起炉灶。甚至街道建了挖,挖了再建,来回拉锯,都是常见的。显然,这样的“制度设计”,不管资金来源是哪里,劳民伤财是肯定的了,其实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当地的老百姓。各地遗留的一些拆迁补偿不到位的问题,征地搁置问题,不少是前任留下的,后任不管的,最后伤的都是老百姓。

实际上,任何一届政府,无论领导人变与不变,制定的政策,都是跟老百姓之间订立的一种带有法律意义上的承诺,都不能随意改变。如果因为时代的变化,政策滞后,需要改变,也得经过跟民众充分的商议,反复论证之后,才能做出,对于因政策改变之后遭遇损失的民众,应该给予合理的补偿。

政策“朝令夕改”为什么依然存在

过去人们检讨这个问题,首先讲的,多半是政策制定的科学性。说是因为政策制定时,科学性就不够,后来发现事情不好办或者没法办,不得不再改,于是造成了政策多变,朝令夕改。

政策的多变,有些是因为当初决策不科学,有些是因为决策者想变,不是由于换人了,就是本人又忽发奇想,有新想法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因为当初的政策不切合实际,而做出调整的人,倒是有几分负责的精神。

说到底,还是因为当前一些政府官员没有将依法行政落到实处。程序都有,法规也在,甚至比发达国家还要多,但是,在个别“一把手”面前,都是摆设。民众监督和媒体监督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来自监督部门的监督,来自上级的监督和问责,缺乏一定的长效工作机制。这样的监督和追责,就为地方官员的规避,提供了条件。况且,很多官员,所谓的决策,政策制定,甚至他们的朝令夕改,本身干的就是面子活儿,或者为了更好地干面子活。这样的面子工程,无论怎样劳民伤财,在上级检查者看来,都有可能赏心悦目,因为就是下级揣摩上级意思干出来的。对很多擅长此道的人来说,这样的揣摩,并不太难。

更何况,现在的地方官,都看重政绩。我们这个垂直的压力体系的行政机构,就是靠着政绩的指标来层层管理的。所以,每一任官员,尤其是负责官员,都必须干出点事儿来,政绩不仅跟升迁有关,也跟能不能保住乌纱帽密切相连。但是,地方官有时换得又快,一个人干两三年,就被调走了。每一任地方官,在任上的时候,几乎都有大想法、大宏图、大愿景。但往往干到一半,或者一小半,人走了。剩下的活儿还干不干?多半干不下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愿景,就算跟前任差不多,也不能炒前任的冷饭,干成了,到底功劳是谁的呢?嘴上不说,但每一任官员,都觉得自己不能比前任差,一定是一代更比一代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高招,所以,新官上任之时,就是政策变动之日。于是,地方上就来回地折腾。这样的事情,从根子上讲,上级是有责任的,而且责任不小。一些干部存在唯上思想,是政策多变的根源。

所谓的科学决策,科学地制定政策,必须得有强大的动力才行。也就是说,如果你制定了政策,由此干砸了,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你才会有这样的动力,尽量做得好一点。否则,谁会操心费力去沾边这个“科学”呢?尊重科学不是一个省力的过程,领导决策,如果尊重科学,得付出很多的代价。得花功夫考证,花功夫咨询,花功夫调研,还得尊重专业人士的意见。

建设法治政府,保证政策的科学性与稳定性

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官员对法律负责。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所有官员都对法律负责。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落实的是任何人只要没有违反法律,就算他的上司对他十二万分的不满意,也拿他没辙。而一旦违法了,就算他的上司十二万分地欣赏他,也保不住他。到了这个境地,官员科学地制定政策,才有几分可能性。

无论何种体制,得到民众的支持,都是必须的。当下损害政府公信力的,恰是这种政策的多变,不是为了民众的多变,而是打着为民众的旗号,为自己捞好处的多变。每次的变化,几乎都是为了向下伸手,把危机和困难,甩给民众,结果导致民众利益受损。所以,建设一个法治的政府,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没有一个法治的政府,就不会有法治的社会。简而言之,党和政府的活动,尤其是权力的运作,必须被纳入法治的轨道。只有这样,权力才会被关进笼子里,才不会朝令夕改。

政府的法治化,除了领导带头遵纪守法,严格按法律办事,起带头示范作用之外,还需要逐步放开媒体监督,引进民众的监督。古今中外的经验告诉我们,让政府官员守规矩,体制外的监督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体系包办一切,在市场化的时代,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个自己毁自己的冒险。因此,尽管放开了媒体监督,民众监督,会有不悦耳的杂音,也会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不这样做,风险更大。而且越是往后走,风险越大。

“说一千道一万”,要想赢得民众支持,政策必须贴着民意走。实际上,人们对于朝令夕改的反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样的变化,导致了民众利益的受损。政策制定者的屁股,没有坐到民众一边。贴着民意,政策即便变化,民众也没有什么不高兴;不贴着民意,只按官意走,无论怎样,民意都会怨声载道。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责编/高骊 温祖俊(见习)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依法行政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厦门公务员依法行政纳入晋升考核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改革及相关问题阐述
省教育厅召开2013年度依法行政考评工作动员部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