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平海-浮叶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16-12-13

海洋科学进展 2016年4期
关键词:砂质粉砂水道

陈 欣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12)



福建平海-浮叶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陈 欣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12)

对福建平海-浮叶海域87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测试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粒度介于黏土和砾石之间,按照福克粒度命名法可分为14种类型。其中,粉砂分布最广,砂质粉砂次之,二者共占70%以上。近岸湾内水域和远岸开阔海域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沉积物粒度相对偏细,多分布粉砂和砂质粉砂;南日水道和兴化水道两侧海域水动力条件较强,沉积物的粒度较粗,由砂和含砾沉积物组成。这种分布格局受研究区物源、水动力条件、海底地形等因素的共同控制,推测物源主要为木兰溪带来的陆源碎屑物,水动力环境受闽浙沿岸流、潮流和波浪的共同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南日水道和兴化水道为潮流通道,但底质沉积物较细,广泛分布着粉砂和砂质粉砂,推测是由于本区的水道接近均衡状态,水动力条件减弱,致使细粒的物质沉积下来。

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平海-浮叶海域

平海-浮叶地区位于福建省南日岛近岸海域,北临平潭综合实验区,西接兴化湾经济圈,南连湄洲湾(岛)国际旅游岛,是东南沿海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基础海洋地质情况的了解是合理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确保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粒度特征是海洋表层沉积物的基本属性之一,蕴含了海洋沉积物物质来源、水动力条件、运移方式等重要信息[1]。沉积物的粒级组成、粒度参数及其分布规律还可以反映沉积区的地形情况和沉积环境特征,对深入研究海洋地质基础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大量学者通过野外调查结合粒度测试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海域的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刘世昊等[2]通过对三山岛岸段的地形测量和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研究了其沉积物类型、粒度特征、运移趋势及其动力机制。杜东等[3]通过对北戴河周边海域3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测试和统计分析得到了该区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及分布特征。在众多研究区域,对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粒度特性的探讨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郭允谋等[4]在曾成开等[5]讨论台湾海峡整个区域沉积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考虑地球化学、生物组分等标志,将台湾海峡的现代沉积环境划分为5个区域,平海、浮叶海域属于台湾海峡现代沉积环境的细粒沉积区。此外,近年来学者们对研究区内的兴化湾、平海湾、南日岛的表层沉积物类型、沉积环境特征也有不同程度的研究。闻新兴等[6]认为兴化湾底质沉积物以石城为界,其西以黏土质粉砂为主,为河流下泄泥沙沉积为主;其东局部区域沉积物质为极粗砂,为近岸山体及浅滩冲蚀物沉积为主。张海峰[7]结合平海湾海域规划,通过海域水文泥沙测验、海域泥沙运动分析等工作对平海湾的沉积动力特征进行了探讨,提出平海湾海底沉积物以黏土质粉砂为主。李近元等[8]利用测得的高精度多波束数据和底质取样数据,绘制了南日岛东部海底三维地形图及海底深度等值线图,认为该区域沉积物类型大致围绕附近的岛屿呈不规则环带状分布,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分布范围较广,其他类型分布较少。

目前,对平海-浮叶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类型与分布格局、沉积环境特征等方面仍缺乏系统性的整体认识和深入探究。本文通过对福建平海-浮叶海域878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测试与分析,查明其粒度特征与分布规律,了解沉积物类型及粒度参数特征,探讨物质来源和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物分布的影响,以期对该海域的沉积环境形成系统性的全新认识。

1 研究区概况

平海-浮叶区域位于福建海域南日岛附近,台湾海峡西北侧,总面积1 243 km2,其中海域面积841 km2,范围为:119°05′~119°45′E,25°10′~25°20′N(图1)。地处低纬度,靠近北回归线,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研究区海岸线曲折率高,岛屿众多,港湾与岬角相间,滩涂十分发育。海域以近岸浅水水域为主,水深在0~50 m,区内无大江大河入海。根据中国海洋大学2010-06-06—07-09在三江口、江阴壁头、黄瓜屿三个站位进行的同步潮位观测资料,临近的兴化湾潮汐属正规半日潮型,且浅水分潮较小,湾内平均高潮位3.17 m,平均潮差6.00 m。由历史观测资料可知,该区浪向以E、NE、SE为主,涌浪以E-S为主,年平均有效波高1.1 m,最大波高16.0 m。自然灾害比较频繁,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风暴潮、构造运动及地震、海底异常冲淤等。

图1 研究区位置图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研究区海底地形情况较为复杂,西部海域濒临莆田平原,北接兴化湾,南为平海湾,湾内及沿岸海域水深较浅,为0~5 m,向外海逐渐变深;区内还分布两条水道,分别为南日岛西侧与陆域之间的南日水道和南日群岛北侧的兴化水道,水深达到30~50 m,水道两侧水深较浅且起伏较大,水深为10~25 m。

2 材料与方法

本文样品在实施“福建海域1∶5万平海、浮叶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中获取。项目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和福建海洋研究所协作共同完成。该项目是福建省首个、全国第二个海洋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调查人员于2014年乘“延平二号”科考船在平海-浮叶海域以1 km×1 km调查网度取得了878个站位的表层(0~20 cm)沉积物样品,主要使用抓斗采样器取样,采样站位覆盖整个研究区(图2)。

图2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采样站位图Fig.2 Sampling locations of surface sediment in the study area

除去9个基岩样品未参与测试,对采取的869个样品进行了粒度测试分析。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实验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完成,实验过程参照《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9]。实验前对沉积物去除有机质、去除钙质胶结物和生物壳体(CaCO3)、洗盐、样品分散等预处理。此后采用英国MALVERN公司的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分析,样品遮光度控制在10%~20%,测量范围为0.02~2 000.00 μm,偏差小于1%,重现性小于1%;部分样品含有大于2 000 μm的砾石,对这些颗粒进行筛分,并用Mastersizer-2000软件进行粒度分布合成和参数计算,得到粒度分析测试结果。

3 结 果

3.1 沉积物类型及分布特征

由于研究区部分站位的沉积物含有砾石,本文对含砾沉积物采用含砾福克法[10]进行沉积物分类命名,无砾沉积物采用无砾福克法[10]来定名,三角投图结果见图3,可见含砾沉积物主要集中在含砾泥(gM)和砾质泥质砂(gmS)区域,无砾沉积物主要集中在粉砂(Z)和砂质粉砂(sZ)区域。表层沉积物可分为14种类型,包括:粉砂(Z)、砂质粉砂(sZ)、粉砂质砂(zS)、砂(S)、砾质泥质砂(gmS)、含砾泥质砂((g)mS)、含砾砂((g)S)、砾质砂(gS)、含砾泥((g)M)、砾质泥(gM)、砂质泥(sM)、泥质砾(mG)、砂质砾(sG)、泥质砂质砾(msG)。

利用SPSS软件对粒度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粒度参数采用矩法计算。粒度参数是描述沉积环境的重要依据之一,主要包括平均粒径(Mz)、分选系数(σ)、偏度(Ski)、峰态(Kg)等,可以反映水动力和沉积环境的变迁。平均粒径反应沉积物的平均动能,分选系数反应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均匀性,偏度反应沉积过程的能量分异,峰态代表不同来源物质的混合程度[11]。表1列出主要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参数统计特征。根据统计结果绘制研究区底质类型及分布图(图4),可明显看出研究区底质沉积物以粉砂分布面积最广,其次为砂质粉砂。

图3 研究区沉积物定名三角投点图Fig.3 Plot of gravel-bearing and gravel-free sediment samples in the study area

表1 研究区主要沉积物粒度参数统计特征Table 1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size parameters for the main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粉砂在本区分布最为广泛,以粉砂粒级为主要组分,占总站位的42.4%。粉砂平均粒径Φ值平均为6.86,为中粉砂到细粉砂范围;σ平均1.58,分选较差;Ski平均0.54,为极正偏,说明主要粒度集中在粗粒部分;Kg平均2.15,峰度很尖锐;综合来看粉砂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图4可以看出粉砂在整个研究区均有分布,主要在近岸湾内海域和离陆地较远的东南部海域有大面积分布,反映出这些区域水动力条件相对不强,对沉积物的冲刷和筛选较弱。此外在南日水道、兴化水道也有大面积分布。依据各类沉积物的若干随机样品绘制粒度频率曲线见图5。由粉砂样品的频率曲线可看出它呈明显的单峰特征,主峰较窄,在6 Φ~7 Φ,以中粉砂~细粉砂组分为主。

图4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图Fig.4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砂质粉砂在本区约占29.5%,仅次于粉砂。平均粒径在粗粉砂范围,分选差,偏态为极负偏,说明主要粒度集中在细粒部分,峰度很尖锐,综合来看砂质粉砂的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但强于粉砂分布区域,沉积环境改造程度强烈。由图4可见,砂质粉砂与粉砂相伴出现,在近岸湾口、南日水道及其西南侧、兴化水道及其东北侧等区域均有出现,且相较于南部海域,在北部海域分布更广。图5显示砂质粉砂样品的频率曲线为典型的双峰特征,头峰尖而窄,以中细砂为主,第二峰相对更宽,曲线平滑,以粉砂为主。

以砂质为主要组分的沉积物在本区分布较广泛,包括粉砂质砂(zS)、砂(S)、砾质泥质砂(gmS)和含砾泥质砂((g)mS)、砾质砂(gS)、含砾砂((g)S)六种。其中粉砂质砂分布最广,占全部站位的6.4%。平均粒径平均为3.76Φ,为极细砂到细砂范围;分选差,偏态为极正偏,峰度很尖锐。综合来看粉砂质砂的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较砂质粉砂有所加强,水动力作用过程波动的幅度可能较大。主要分布于南日水道西部海域,在兴化水道两侧和陆域沿岸、小日岛北侧等海域也有零星分布。频率曲线呈明显双峰特征,主峰尖而窄,在0~3Φ,以粗砂到细砂为主,次峰宽而平,在6Φ~8Φ,以粉砂为主。

其次为砂,占3.34%。平均粒径为中砂~粗砂范围;σ平均1.10,分选较差,接近中等;偏态为极正偏;峰度很尖锐。综合来看砂质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较强。主要分布于陆域和南日岛沿岸水域,与南日水道两侧和在兴化水道两侧也有分布,与粉砂质砂相伴出现。频率曲线也为双峰,主峰在1Φ~3Φ,以中细砂为主,与粉砂质砂的区别是次峰不甚明显。

砾质泥质砂和含砾泥质砂在区内分布有限,各占2.9%,0.7%。二者均分选差,偏态为极正偏,峰度非常尖锐,综合来看水动力条件较强。图4显示砾质(含砾)泥质砂零星分布在小日岛、小麦屿、浮屿、塘屿附近海域,虽然分布较为零散,但几乎都是在岛屿周围出现,且伴随砂和粉砂质砂共同出现。砾质(含砾)泥质砂频率曲线多为多峰特征,主成分为中细砂或中粗砂。

砾质砂(gS)和含砾砂((g)S)分别占2.4%和1.7%,主要由粗砂组成。二者的平均粒径在粗砂~极粗砂范围,分选较差,偏态为极正偏,峰度很尖锐,推断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较强,水动力作用过程波动的幅度可能较大。这两类沉积物在研究区内零星分布于南日水道西北部、大蛇屿西南部、小日岛南部、下屿西南部、兴化水道西南部等海域,多与砾质(含砾)泥质砂伴随出现。含砾砂与砾质砂的频率曲线均呈双峰特征,主峰在0~2Φ,较窄但平滑,以粗砂为主,次峰为-1Φ~0Φ,尖锐,以极粗砂为主,有的样品还有极不明显的第三个峰。

图5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Fig.5 Grain size frequency curves of the sediment samples in the study area

主要由泥质粒级(粉砂与黏土总和)组成的沉积物中基本全部含砾。其中砾质泥分布较广,占7.1%。含砾泥占1.7%,而无砾的砂质泥在本区只覆盖到2个站位。砾质泥的平均粒径范围为粗粉砂~极细砂,分选差,偏态为极负偏,峰度非常尖锐,含砾泥和砂质泥的粒度参数也较为类似。综合来看,这3种沉积物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并不很强,多分布于南日群岛西北部海域、南日水道东西两侧海域、塘屿东南侧海域,在兴化水道有零星分布,以南日岛最北点做东西向直线,含砾泥质类几乎全部分布于直线以北。由图5可见,砾质泥和含砾泥的频率曲线均为多峰特征,主峰在6Φ~7Φ,平滑而宽,以粉砂为主,次峰在1Φ~2Φ,较主峰窄,以中砂~粗砂为主,还有一个非常尖锐的峰在-1Φ~0Φ,成分以细砾~极粗砂为主。

砾质成分为30%以上的沉积物在研究区分布最少,共有3种,分别为砂质砾、泥质砾和泥质砂质砾,共占总站位的1.8%。它们具有共同的粒度参数特征:平均粒径Φ值较小,达到粗砾,分选较差,Ski为极正偏,主要粒度集中在粗粒部分,峰度很尖锐。综合来看,这3种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对沉积物的改造程度很强烈,水动力条件较强,但水的波动较大,这3种沉积物在研究区零星分布。由图4可见,其主要位于小日岛西北部海域,黄瓜屿及小麦屿周围海域,反映这些区域沉积物被冲刷淘洗的程度强烈,细粒的沉积物大部分被带走;也显示出此区域有非常强的水动力条件,对应的等深线也较为密集曲折,地形起伏较大。砂质砾和泥质砾的频率曲线呈典型多峰特征,主峰均0~-2Φ,非常尖锐,成分以极粗砂和极细砾为主,砂质砾的次峰在1Φ~2Φ,以中砂为主,泥质砾的次峰在5Φ~7Φ,以粉砂为主,次峰和第三峰均较平滑。

3.2 沉积物的粒度组分分布特征

沉积物颗粒按粒径大小可分为黏土(<0.003 9 mm)、粉砂(0.003 9~0.062 5 mm)、砂(0.062 5~2.000 0 mm)、砾石(>2 mm)四个粒级组分[11]。对研究区底质沉积物粒级组分质量分数的特征值进行统计(表2),可见粒级组分平均质量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粉砂、砂、黏土、砾石,其中粉砂组分均值最高,为55.7%。依此绘制底质沉积物各粒级组分质量分数的平面分布图(图6)。

图6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黏土、粉砂、砂和砾组分的质量分数(%)等值线图Fig.6 Contour map of clay, silt, sand and gravel fractions of the surface sediments(%)

表2 表层样粒级组分统计特征Table 2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size compositions

由图6可知,黏土组分的平均值为16.5%,相对较低。黏土组分与粉砂组分的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在南日水道海域、兴化水道及周边远岸海域和近岸等水域质量分数相对较高,但质量分数均只有粉砂的1/4左右,在南日水道两侧、兴化水道两侧及平海湾东侧含量较低。

粉砂组分的平均值为55.7%,是研究区分布最多的粒级组分。粉砂组分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南日水道海域、兴化水道及周边远岸海域和平海湾、兴化湾等近岸水域,低值区在南日水道两侧、兴化水道东北侧海域较为明显,与沉积物底质分布特征有很好的对应性。

砂粒级组分的平均值为25.5%,次于粉砂。分布特征与沉积物底质分布特征对应性也很好,且与粉砂组分的分布呈相反趋势,在南日水道和兴化水道两侧海域含量均较高,在陆区沿岸和南日岛沿岸含量也较高并呈带状分布,在其他区域分布较少。

砾石组分的平均值为2.4%,含量最低。由图6可见,砾质组分主要分布于小日岛北部海域,也就是南日水道和兴化水道之间偏北的海域,与底质沉积物分布图反映的情况相同。

4 讨 论

综上,研究区底质沉积物的整体分布格局是:整个区内大面积分布着以粉砂组分为主的沉积物,粒度相对偏细,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粉砂,其次为砂质粉砂,特别是在近岸湾内水域和远岸海域等分布较多;在南日水道东西两侧、兴化水道两侧海域沉积物的粒度较粗,由砂和含砾沉积物组成,沉积物粒度相对偏粗。在陆域和南日岛沿岸,多有砂与粉砂质砂沉积物沿海岸线分布,这种分布形态与陆区的砂质海岸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南日群岛周边海域沉积物以砾质(含砾)泥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南日水道和兴化水道南部的底质沉积物也以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此外,在整个研究区做东西向中线,中线以北区域的沉积物种类更多,分布更复杂,中线以南海域沉积物类型简单,以粉砂、砂质粉砂、砂、粉砂质砂为主,少见泥质和含砾沉积物。

底质沉积物类型分布受物质来源、海洋水动力环境、海底地形、泥沙运移特征等因素制约。其中物源和动力是认识海洋沉积物分布格局的两把钥匙[12]。对沉积物的分布情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1 物质来源

物源是控制沉积物的类型及其分布的基本因素[12]。海域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多为陆源碎屑物,通过河流搬运、陆域剥蚀、海岸侵蚀等方式输运至海,其次为周边海洋沉积物通过洋流、潮汐等作用输运而来。研究区沿岸水系不发育,无大江大河入海,地表径流仅能提供少量沉积物,其中兴化湾泥沙主要来自于木兰溪的入海泥沙及沿岸小溪或冲沟向海的输沙[13],而平海湾的泥沙来源以海岸侵蚀来沙为主[7]。推测兴化湾北侧的木兰溪(研究区外)为本区海域沉积物的主要物源,海岸侵蚀来沙为本区的第二物源,海流特别是影响研究区东南部海域的闽浙沿岸流带来的周边海域物质也为本区提供了部分沉积物。

4.2 水动力条件

研究区属于台湾海峡西侧海域。西侧沿岸海域是浙闽沿岸流与南海暖流等多种水系交汇区,水动力条件活跃,泥沙运移和沉积特征明显[14]。区内东南部开阔海域受到浙闽沿岸流的影响较大。兴化湾和平海湾内的沉积物主要受到潮流和波浪的共同作用。这几个因素共同构成了本区复杂的水动力环境。沉积物的粒度能反应动力场的强度。粗碎屑代表高能环境,细碎屑代表低能环境[12]。区内不含黏土类沉积物,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体组成且广泛分布,砂、含砾沉积物也有分布,整体来看水动力条件为中等偏强。在近岸湾内和远岸开阔海域水动力相对较弱,致使较细沉积物沉积下来;在水道两侧海域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导致细粒物质被冲刷淘洗搬运,粗砾物质沉积。此外,沿海岸呈带状分布的砂质沉积物与沿岸流作用有关。

较为特殊的是,两个水道为潮汐通道,一般情况水动力条件应较强,却广泛分布粉砂和砂质粉砂沉积物,相对较细。这与海南岛的洋浦深槽沉积物较细[15]的情况较为类似,却与潮汐通道由较粗物质所组成的发育模式[16]相反。推测可能由于本区的水道接近于一种均衡状态。水道的水动力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在发育初期水深较浅,流速较快,沉积物输运强度较高,将大量粗细各异的沉积物带走。随着水道刷深,水道内流速降低,沉积物输运强度减弱,水道冲刷速率减缓,最终达到均衡态[15]。水动力条件减弱,细粒的物质沉积于此。由此推断本区的沉积层可能较薄。

4.3 地形因素

研究区底质沉积物分布情况也与海底地形关系甚密,在等深线较稀疏的区域,地形起伏较为平缓,过渡平稳,多分布为粉砂、砂质粉砂等较细的沉积物,反映这一带水动力条件较弱,包括水深较深的远岸海域和水深较浅的平海湾、兴化湾等近岸湾内。在等深线较密集、地形较为复杂的区域水动力环境也较为复杂,动力条件较强,包括南日水道东西两侧和兴化水道东西两侧的海域,这些区域主要分布有粉砂质砂、砂、含砾(砾质)泥质砂、砾质砂(含砾砂)、砾质泥等沉积物,零星分布有砂质砾、泥质砾和砂质泥质砾。在潮汐通道——南日水道和兴化水道水深达到极大值,形成深槽,却广泛分布粉砂和砂质粉砂,推测水动力条件可能处于水道的均衡期,并不很强。此外,研究区北部沉积物类型较南部更复杂,粒度更粗,推测是由海底地形地貌较复杂所致。

5 结 论

研究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类型复杂多样,分布格局规律性强,也具有一些特殊性,受几个方面的共同影响与制约。

1)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复杂,按照福克命名法可划分为粉砂(Z)、砂质粉砂(sZ)、粉砂质砂(zS)、砂(S)、砂质泥(sM)等14种类型,其中粉砂分布范围最广,砂质粉砂次之。

2)研究区近岸湾内水域、远岸海域等地沉积物粒度相对偏细,多分布粉砂和砂质粉砂,反映这些区域的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在南日水道两侧和兴化水道两侧海域沉积物的粒度较粗,由砂和含砾沉积物组成,显示出这些区域较强的水动力条件。这种分布规律与粒度各级组分的分布具有一致性。

3)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分布格局受物源、水动力条件、海底地形等因素共同控制。其中物质来源是基础,水动力条件为主导因素。本区沉积物物源主要为木兰溪带来的陆源碎屑物,其次为海岸侵蚀物质,地表径流携带、周围海域输送。水动力环境主要受闽浙沿岸流、潮流和波浪共同控制。等深线稀疏、地形过度平稳的区域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细;等深线密集、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水动力条件较强,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粗。

4)研究区南日水道和兴化水道为潮流通道,沉积物粒度却相对较细,多分布粉砂和砂质粉砂,推测是由于本区的水道可能接近均衡状态,水动力条件减弱,细粒的物质沉积下来,而大量的沉积物可能在强水动力条件时被带走,推断水道的沉积层可能较薄。

[1] HUANG L, ZHANG Z X, GENG W, et al. Grain size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eastern Min-Zhe coast: an indicator of sediments Grain size of surface sediments[J].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 2014,32(2):161-169. 黄龙,张志珣,耿威,等.闽浙沿岸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4,32(2):161-169.

[2] LIU S H,FENG A P,DU J, et al. Sediment transport and morphodynamic model of the Sanshan Dao sandy coast area,east of the Laizhou Bay[J].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 2014,32(3):343-354. 刘世昊,丰爱平,杜军,等.莱州湾东岸三山岛段砂质海岸沉积物运移动力机制[J].海洋科学进展,2014,32(3):343-354.

[3] DU D, LIU H W, ZHANG Y Q,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Beidaihe Sea Area[J].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 2014,32(2):155-161. 杜东,刘宏伟,张云青,等.北戴河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2014,32(2):155-161.

[4] GUO Y M, ZHENG C Z, PAN Y M. Moder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aiwan strait[C]∥Colloquium papers of Taiwan Strait marine science. Beijing:Ocean press,1995:145-153. 郭允谋,郑承忠,潘亚明.台湾海峡的现代沉积环境[C]∥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海洋科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145-153.

[5] ZENG C K, ZHU Y Q, WANG X C. Bottom material types and sedimentation districts in Taiwan Strait[J].Taiwan Strait, 1982,1(1):54-61. 曾成开,朱永其,王秀昌.台湾海峡的底质类型与沉积分区[J].台湾海峡,1982,1(1):54-61.

[6] WEN X X, LIU G T. Analysis of geomor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 source of near-shore area in Xinghua Bay[J].Journal of Waterway and Harbor,2012,33(6):469-474. 闻新兴,刘国亭.福建兴化湾近岸地貌特征与泥沙来源分析[J].水道港口,2012,33(6):469-474.

[7] ZHANG H F. Deposition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eabed stability analysis of Pinghai Bay, Fujian[J].Journal of Applied Oceanograph, 2013,32(1):37-45. 张海峰.福建平海湾沉积动力特征与海床稳定性分析[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3,32(1):37-45.

[8] LI J Y, GONG S Q, LUAN Z D,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submarine topography and sediments of the east Nanri island[J].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15,31(12):11-16. 李近元,宫士奇,栾振东,等.南日岛东部海底地形地貌及沉积特征[J].海洋地质前沿,2015,31(12):11-16.

[9]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vestigation Standard:GB/T 12763.8-2007[S].Beijing:Standards Press of China.2007:1-7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T 12763.8-200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1-79.

[10] FOLK R L,ANDREWS P B,LEWIS D W. Detrital sedimentary rock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for use in New Zealand[J].New Zealand Journal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1970,13(4):937-968.

[11] WANG S T, YIN P, WU Z. Shandong Rizhao coastal geology[M].Beijing: Ocean press,2014:55-67. 王松涛,印萍,吴振.山东日照海岸带地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55-67.

[12] HE Q Z. Sediments source and its bearing on marine sedimentation[J].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10,27(1):8-13. 何起祥.海洋沉积作用的物源控制[J].海洋地质前沿,2010,27(1):8-13.

[13] Editorial Board of China Bay Survey, Survey of China Bays (Vol. 7)[M].Beijing:China Ocean Press ,1994:226. 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海湾志(第七分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4:226.

[14] ZHOU D C. Distribution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ubmarine sedimentary types in the west coast of Taiwan Strait[J].Haiyang Xuebao,1987,9(1):64-68. 周定成.台湾海峡西岸海底沉积类型的展布及其控制因素[J].海洋学报,1987,9(1):64-68.

[15] SHAO Q Q,WANG Y, WANG Y X.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 of Yangpu deep trough and mouth bar on Hainan island [J].Haiyang Xuebao,1997,19(6):134-145. 邵全琴,王颖,王益峋.海南岛洋浦深槽与拦门沙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分析[J].海洋学报,1997,19(6):134-145.

[16] XIE D F, GAO S, WANG Y P, et al. A preliminary modeling study on morphodynamic equilibrium of tidal channels floored with sandy sediments[J].Haiyang Xuebao,2006,28(6):87-93. 谢东风,高抒,汪亚平,等.砂质底质潮汐水道均衡态模拟初探[J].海洋学报,2006,28(6):87-93.

Received: January 26, 2016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Pinghai-Fuye Sea of Fujian Province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CHEN Xin

(FujianInstituteofGeologicalSurvey,Fuzhou,350012,China)

Grain size measurement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or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878 stations collected from Pinghai-Fuye sea of Fuji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14 types of sediments varying from clay to gravel, according to Folk descriptive terminology. Sediments are dominated by Silt, and silt and sandy silt constitute 70% of all the samples. Alterativ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result in different grain-size distributions in the study area, i.e., weak hydrodynamics corresponds to silt and sandy-silt in the areas of coastal bay and offshore area, while coarser sediments, e.g., sand and gravel, are attributed to strong hydrodynamics occurring at both sides of Nanri channel and Xinghua channel area. Factors including sediment source, hydrodynamic condition and submarine topography, affect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 area. The sediments in study area are probably loaded by the Mulan River. The sedimentation process is influenced by Min-Zhe coast current, tide and wave. It is note that, both of the Nanri channel and Xinghua channel are tidal channels, but the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channels are dominated by silt and sandy silt. We suggest that the hydrodynamics in the channel may be close to a balanced status, resulting in a relatively quiet environment where the fine materials could deposit.

surface sediments;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factors; Pinghai-Fuye sea area

2016-01-26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福建海域1∶5万平海、浮叶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GZH2014002011)

陈 欣(1982-),男,福建福州人,硕士,主要从事海洋地质方面研究.E-mail:791692726@qq.com

P736.4

A

1671-6647(2016)04-0560-11

10.3969/j.issn.1671-6647.2016.04.012

猜你喜欢

砂质粉砂水道
新西兰Taranaki盆地第四系深水水道迁移规律与沉积模式
河北省砂质岸线修复现状及思考
基于砂质海岸带海水入侵模型试验分析研究
浙江杭州地铁砂质地层深基坑土压力分析研究
典型粉砂地层盾构选型及施工参数研究
珲春组含煤、粉砂地层供水井施工技术
奇怪的封闭水道
凿通运河,江南水道相钩连
原状取土压灌桩在地铁车站的应用技术研究
贵州省典型喀斯特地区地表水系结构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