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英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世界各国课程改革

2016-12-12高万青

科教导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趋向基础教育中国

高万青

摘 要 中英两国作为集权制和分权制两种不同类型国家的典型代表,在各自的课程改革中形成了不同的改革途径,但它们却反映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向。本文通过对二者的背景、理念、策略以及改革途径的比较、分析研究,试图从中汲取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向。

关键词 中国 英国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趋向

中图分类号:G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0.004

Abstract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countries, China and Britain are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the two countries. They have different ways to reform the curriculum reform, but they reflect the common trend of the world curriculum reform.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the idea, the strategy and the reform way of the two, this paper tries to draw the common trend of the world curriculum reform.

Keywords China; Britain; basic education; course reform; trend

本文拟从中、英这两个典型代表国家在20世纪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出发,通过对它们各自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策略以及改革途径的比较、分析研究,希图从中得到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向。

1 中英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

1.1 国际背景

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演变成为变革人类社会的最强有力的因素。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呈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均意识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唯一法宝,于是纷纷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新时代以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掀起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运动。中英两国也融入了这场世界性的课程改革浪潮中,进行着种种适合于本国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改革。

1.2 国内背景

中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这种统一的培养人才的体制使得其基础教育质量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在中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上,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然而,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而中国在这种培养人才的统一模式下设置的课程,恰恰妨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迅速的发展与变革。因此,中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教育改革,提出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改革。

英国历来具有地方分权化管理的传统,例如: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和灵活化,教师对课程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等等。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这种分散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再有利于高质量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质量严重下滑。这种情况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注意,他们认为导致英国基础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是没有统一的课程,致使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为此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统一管理学校课程,设立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实行全国统一课程,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政府也认为由于中央对课程的管理无决定权,影响了英国教育的发展。基于此,英国政府开始着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重点在于通过立法实施全国统一课程。

2 中英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分析

2.1 改革的理念和策略

在国际课程改革的潮流中,中、英两国将目光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新世纪,改革的总体目标都是为提高本国的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具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但就各自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策略而言,还是不同的。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教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其教学模式是“教师中心”和“知识中心”,教学策略则提倡面对全体学生的直接教学。这种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系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学生学科课程、学业成绩的提高,但不利于对学生实际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中国政府将焦点集中于改革妨碍学生创造能力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以创新精神为导向,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的策略则强调中央下放权力,形成国家、地方、学校共同管理和开发课程的体制,教学模式转向以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教学策略则提倡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个别教学、小组教学以及主题单元活动。

英国基础教育课程历来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教学模式强调“儿童中心”和“活动中心”,注重儿童个性的发展。其主流的教学策略是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这种教学范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儿童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但却不利于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业成绩的提高,这导致了英国中小学生基础学力的下降和整体基础教育质量的下滑。为此,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提升学生的基础学力,强调课程的精神价值,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生存做准备。改革的策略则强调中央统一管理课程,开设国家课程,形成国家、地方、学校协同合作管理和开发课程的体制。教学模式转向以知识为中心,教学策略则提倡围绕共同课程目标的有效整体教学。

2.2 改革的途径

在课程控制上,英国政府从强调校本课程转向推行国家课程,而中国政府则将强调国家课程的重心下移到倡导因地制宜、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英国政府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立法的形式推行了全新的国家统一课程,规定全国所有中小学必须开设两类课程,即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提高基础教育的标准和质量。这一强势改革,打破了英国中小学长期以来校本课程占统治地位的学校课程格局,走向了“国家+地方+学校”共同管理、开发课程的融合趋势。中国政府则在强调国家课程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倡导因地制宜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地方、学校、教师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主体性参与。这一举措使学生能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又能给予学生符合其个性的充分的活泼的发展。

在课程实施上,英国政府从倡导教师自治走向强调目标导向,中国政府则由强调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转向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英国政府在统一的国家课程未形成之前,各中小学课程之间有很大差异,不同学校的课程计划各不相同,教师们在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教学活动的安排有高度的自治权。这使得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难以测量学生的真实水平。国家课程的确立,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这既确保了学生基础学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传统提倡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忠实取向”,即衡量教师在教学中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是教师是否忠实地实施了上级提供的课程,忠实程度越高,教师就越成功。而随着过于统一的教育体制不利于学生卓越成长这一问题的出现,中国政府开始提倡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即课程实施过程的本质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创生适合自己需求的课程过程,国家与地方政府提供的课程仅仅作为教师和学生选择性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政府推行有力的国家课程目标以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手段促使学校积极参与课程管理与开发,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以确保学生个性的多样化的发展。

在课程教学模式上,英国政府从“儿童中心”转向“学科中心”,中国政府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以“儿童中心”为主流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功能受到了公众的质疑,英国政府也认为教学应朝向更具结构性、标准化和责任感的课堂方向发展。而国家统一课程的推行正是这一举措的具体体现,它强调“知识本位”,要求以分科为主体的课程设计,着眼于让学生有效掌握学科知识的体系、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基础学力,在寻求回归反思传统教学的范式。以“知识本位”为主导的学科课程在中国的教学中历来占据主导地位,基于这种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多样化发展的未来世界对人才的需求,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儿童中心”为主的整合课程和综合主题教学范式,目前正在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这一转变的集中表现。

在课程评价上,英国政府从重视形成性评价到强调终结性评价,中国政府由强调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形成性评价。英国政府看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学习与研究的报告以及非纸笔性评定,而评定的内容、方式也是由学校自定的。教师自编的测验、口头检查和每个学生所做的学习与进步的报告一直是学校评价系统的中心。这无法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国家统一课程标准推行后,政府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教师不仅要按国家课程的目标去教学,学生也要参加统一的标准化考试。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统一考试,强调国家统一测试的结果,教育制度中的“高考”就是强调终结性评价最好的证明。而随着围绕单纯强调统一考试、标准化测试出现的学科教学中的学生死记硬背、片面性发展的情况,这种评价制度开始受到公众的批评,政府也认为这种评价制度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政府开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增设教学的评价指标,使教学的评价体系呈弹性化发展的趋势。

3 结论

(1)每一种课程模式在发挥自己长处的同时,都有一定的短处。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走向了一种“反思补缺”的阶段,力图融合各种课程模式的优点,以为本国课程改革服务。因而,世界课程改革的思潮不断更新发展,且更迭速度日益加快。

(2)在课程的控制上,世界各国开始打破“集权制”或“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力求将二者的优势整合,探索一种“均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确立“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之路,以发挥中央、地方和学校各自的优势。在课程实施上,各国大胆借鉴别国先进经验突破自己课程设置中的“禁区”,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使其价值取向逐步与国际接轨。在课程教学模式上,各国实现了“儿童中心”与“学科中心”的整合,促进了课程的现代化、科学化和综合化的发展。在课程评价上,各国力图实现课程评价制度的多样化发展,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朝向融合化的方向发展。

(3)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过程既求同也求异,既注重吸取别国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与国际接轨;又注重继承本国课程传统的优势,保持个性化的优良传统,使得现代课程不同理论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起来,特别是现代课程理论的两大极端,即:知识本位的学科中心课程和能力本位的人本中心课程走向了综合化的趋向。

参考文献

[1] 陈晓端.当代英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研究,2003.4:23-24.

猜你喜欢

趋向基础教育中国
牡丹与梅影:多元文化下宋人的审美趋向
实用趋向
全球治理趋向扁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现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