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击力、感染力、张力、亲和力

2016-12-10刘晨

新闻世界 2016年9期
关键词:冲击力感染力亲和力

刘晨

【摘 要】新闻图片是报纸的眼睛,其魅力在于它将新闻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想要拍出优秀的新闻图片不仅要在构图、用光、快门速度、光圈等方面下功夫,更要把握其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张力、亲和力。

【关键词】新闻图片;冲击力;感染力;张力;亲和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报纸是大众传媒,新闻图片是报纸的眼睛,是将新闻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如何把新闻图片拍摄出力度,深度,具有冲击力,个性?这是摄影记者的追求。怎样才能拍摄出好的作品,结合长期新闻摄影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这不仅需要构图、用光、快门速度、光圈等,更要从新闻图片中反映出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需要反映出新闻图片的冲击力、感染力、张力、亲和力。

一、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如何让新闻图片在报纸上抓住读者的眼球,就要认真研究新闻图片的规律,不断创新,从日常生活中找到鲜活的题材。对于一些发生的事,如果用传统的手法去拍摄,只能得到平平的反应。新闻摄影照片是有生命力的,它不单单记录下发生的事情,还应该通过镜头让事情最本质的特性反映出来,通过图像和文字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憾和共鸣。这不仅需要理论上、思想上的提升,也需要在拍摄技巧方面不断地提高和创新,通过镜头和角度给读者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1991年4月,《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在安徽金寨县双河乡张湾小学抓拍的《大眼睛》,照片上苏明娟小姑娘做作业时抬头凝望的特写镜头,这幅作品反映了经济相对落后山区的孩子渴望读书的情景。那一双明亮、清澈、渴望的大眼睛,她的眼神、表情、神态在视觉上给读者巨大的冲击力,那双大眼睛紧紧盯住读者,告诉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愿望。这幅作品以它的独特视角,把山区少年儿童教育问题推到前台。这幅作品感动了中国,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才有了全国性的希望工程活动。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大地震。5月16日晚,新华社记者刘忠俊拍摄了《震撼人心的那只手》,拍摄的是四川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发掘现场的一幕——一名死难学生手里紧紧攥着一支普普通通的圆珠笔。这是一幅过目就永生难忘的照片。这幅照片画面构图简洁,整个拳头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一,却给读者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我们无法与大自然相抗衡,当鲜活的生命被夺去,人类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就是这只手,带给我们无限的悲哀,让读者对这场地震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蚌埠日报》的众多新闻图片在拍摄实践中,把视觉冲击力的要素自觉运用到作品中。2010年7月16日,有人报料,一位小伙子为救两名落水儿童溺水身亡。记者赶到现场时,看到有关单位正在打捞溺水的青年,被他救起的儿童及父母也在河边等待。记者赶紧多角度把这些现场拍下,把现场的紧急救援的方式记录下来。如何反映他救人的事迹?记者发现了这位青年跳水救人前脱下的鞋。这双运动鞋摆得不整齐,两只鞋帮贴地,可见当时小伙子救人心切,一下子把鞋子甩下来。记者蹲下身子,把相机放得贴近地面,从倒下的鞋子向天空拍去,告诉读者,英雄救人时的匆忙,但如今却找不到英雄的身影。第二天,报纸头版发了这张《英雄你在哪?》的照片,这双鞋子的视觉冲击力引起了市民的强烈反响。有关单位组织更多的力量去打捞,市民更渴望了解英雄救人的细节。《蚌埠日报》及时跟进,采写被救人员和了解刘开瑾的具体情况。原来,刘开瑾是一名新疆的大学生,暑假期间在蚌埠打工。当刘开瑾尸体火化时,成千上万的市民含泪相送。《珠城市民今天送别新疆青年刘开瑾》这组系列报道获得安徽新闻奖(2010年度)二等奖。

二、新闻图片的艺术感染力

有人说,新闻图片的魅力在新闻性,只要把发生的事件真实的记录下来就行了。在多年的拍摄实践中,笔者认识到,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是真实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只有经过认真构思的新闻图片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才能形成艺术感染力,激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并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

第1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SARS病房》,作者贺延光拍摄了一位医生的背影,面对死去的患者,从医生的背影中透露出一种无助、无奈、无力,面对死者是那么束手无措。面对突发疾病,人类感到自己的渺小。同时,也激发人类面对灾难不惧艰难去征服未知的勇气。作品没有刻意构图,但通过看似平淡的画面,却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这就是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认识到作品深刻内涵,并给人们以启迪。

1980年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特写一等奖的《手》,作者麦克·韦尔斯拍摄了两只手——一只瘦小的黑手无力地搭在一只又大又白的手上,大小对比、肥瘦对比、黑白分明。图中没有人物的面部,只是简单的两只手,通过两只手的对比,看似简单的一幅照片却生动反映了乌干达深重的灾难,从而唤起了人们的同情之心。这是一幅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极强艺术感染力的新闻摄影作品。

摄影记者在日常拍摄中,不但要把新闻告诉读者,也要给予读者美的享受。2009年12月14日,《蚌埠日报·淮河晨刊》头版刊登了《固镇造高铁轨道板精度:“京沪”超“武广”》(组图),记者在拍摄高铁工程建设,没有采用常规的工业题材拍摄手法,而是使用广角镜头,把京沪高铁中采用的新型工艺,拍摄出新意,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神奇轨道板,助京沪高铁冲刺最高速》的系列报道获得安徽新闻奖(2009年度)三等奖。

三、新闻图片的内在张力

一幅摄影作品有无社会影响力,与作品的张力有关。有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生命力也就结束了。而有的作品,因为推动社会对问题的反思与行动,并作为一种社会标志留存于世。

2008年汶川大地震,新闻记者把镜头对准普通的受灾群众,记录了大地震给汶川及附近的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心灵创伤。同时,也记录了全国军民抗震救灾可歌可泣的行动。记者拍摄的《敬礼》,记录下了经过几天几夜的抢救,终于从废墟中救出的一个小男孩,在担架上举起受伤的右手,向营救他的人们敬少先队队礼。这幅作品让全国人民动容,摄影记者的镜头中记录了人性中最美的知恩图报,在大灾之中,人性的光辉更加闪耀。

2015年9月18日,一张照片传遍了全世界,那是一张溺亡的叙利亚男童照片。男童上身着红衣,蜷曲着小小的身体侧卧在海滩上,海浪在他的身边不停地冲着。摄影师的怜悯之心通过镜头叙说着对男孩的同情,也反映着对叙利亚难民的思考。这幅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

2016年1月12日,《蚌埠日报》刊登了一组图片《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反映的是市委、市政府把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作为重要的民心工程、德心工程,构筑多层次、全覆盖住房保障体系工作。蚌埠市的保障房建设成果受到国家建设部和安徽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并被称为“蚌埠模式”。图片从保障房建设到公开摇号以及困难住房群众搬进新房的喜悦,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这组新闻图片体现了政府关心人民群众生活,让改革的成果与人民共享的理念。

新闻摄影表现的核心是人,无论事件大小,许多摄影作品非常重视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用摄影的各种手段去发现和追寻,通过对人的情感和行为的关注,使作品具有了生命力,增强了新闻作品的张力。

四、新闻图片的亲和力

摄影记者,如何拍出生活气息浓厚的作品,让市民在感到亲切、自然、可信、感人的同时,又从中感到社会的关注、体贴?这是每一位摄影记者应思考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镜头中绝大多数是对准市民的普通生活。如何从寻常生活中发现美,并把生活中的美用作品反映出来,这体现了摄影记者思想水平、理论素养、拍摄水平。在日常的拍摄中,《蚌埠日报》记者坚持注重现场感,每次拍摄前,认真做好准备,对构图、用光、角度等都做充分的研究,不但要把照片拍得好,更重要的是传递出市民对生活的热爱,更好地使新闻图片为主题内容服务,实现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2016年2月5日,《蚌埠日报》头版刊登了《“爱心车票”温暖回家路》。在春节临近之际,蚌埠市有关部门举办了“欢迎回家”大型公益活动,让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坐上长途大巴车。爱心大巴直通市辖的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和近邻的凤阳县,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免费服务。在报道的4天中,就有5000多名返乡客享受到免费的公益活动。图片中的外出务工者面带笑容,心花怒放,真正体会到回家的感觉。

2016年5月31日,《蚌埠日报》头版刊登了《经典诵读迎“六一”》。每逢“六一”儿童节,日报的头版总要刊发有关少年儿童活动的图片。如何体现出新意,反映出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和他们的快乐生活,如何把他们的活动拍出美感,是值得认真思考的。记者来到前进第二小学,学校正在开展“传承礼仪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经典诵读活动,在现场认真观察学生们的动作,最终拍出照片的主体是两位正在诵读的学生,侧面站着两排学生,照片拍出后,学生神态自然,构图层次分明、颜色搭配和谐。虽然图片反映的只是一所小学开展诵读,却反映了学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世界摄影图鉴编辑部编.世界摄影图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张蔚飞,我所理解的新闻摄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蚌埠日报社)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冲击力感染力亲和力
Pygmalion
胜者姿态CHECKMATE
落石冲击破坏特性试验研究
电视专题节目的艺术审美表达
探讨图像时代视觉传播的“冲击力”
音乐课堂语言的艺术探究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愚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