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虞山园林何处寻

2016-12-10

江苏地方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园林

◎ 李 烨

虞山园林何处寻

◎ 李 烨

虞山门

虞山辛峰亭

常熟老城区的古典园林是江南园林的代表,大都以文人园林为主,亦宅亦园,可居可游,体现了常熟文人的情趣与审美。由于岁月沧桑,大部分园林已经湮没无存,不为人所知。本文试图从历史文献中寻找它们的身影,让人们了解北门大街曾经出现的园林。

常熟的园林,得益于好山好水,能工巧匠的妙思精构,更得益于深厚的人文底蕴,小巧而灵动,充满韵味,就像寥寥数笔的水墨画,平淡中点缀着斑斑色彩,一切都十分自然。时间磨去了岁月的痕迹,如今我们只能从故纸堆中去查找蛛丝马迹,探寻它们曾经辉煌的身影。

小三台是北门大街的起点,原有的意境与情趣早已湮没,山脚旁几块巨石,散落在乱草杂树间,后人演绎出黄初平叱石成羊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来,名为“初平石”。这是一个道家的经典段子,带点仙气,其实这是文人借用了唐代贯休《和韦相公话婺州陈事》:“昔事堪惆怅,谈玄爱白牛。千场花下醉,一片梦中游。耕避初平石,烧残沈约楼。无因更重到,且副济川舟。”表达人们对耕读避世生活的向往。小三台的地名由来是因为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台筑于此,这一带山称为萧家山,而读书台也称为“萧山台”,久而久之,人们转音读成了小三台。镌刻在石上的文字大都是晚清时期常熟文人游览虞山时留下的,透过字里行间,遥想当年他们登高望远,指点江山,意气风发,激扬文字的动人场面。

小三台旁仲雍墓、言子墓并峙,言子墓道前一泓清泉潆洄,积水为潭,名影娥川。言子后裔世代筑庐而居,守护墓葬。唐宋交替之际有言思贞(896~963),字周道,号潜轩,别号我醒居士,为言氏43世。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于是在影娥川南边纸窗竹屋,名“容膝轩”。有园半亩,山光潭影,满庭芳草。言思贞以种花陶冶心情,著有《百花谱》2卷。尤其以莳兰花而闻名于时,据说他用言子墓旁的泥土培育出来的兰花与众不同特别漂亮。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这里有日涉园,主人是蒋世卿、蒋以忠父子,是陶渊明的忠实粉丝。蒋以忠(1533~1589),字伯孝,号贞庵、存方。父蒋世卿,字元佐,诸生,以母守节,号慕节。蒋以忠隆庆二年(1568)中进士,授福建长乐知县,后升南京刑部主事。晋郎中,外艰归,服除再补刑部。迁河北广平知府,因工作卓著升福建副使,未任卒。蒋以忠为人忠厚,居官廉介,内行修洁,有君子风度。蒋以忠居住在市心街,即今天的紫金街。蒋世卿喜欢清静,在影娥川南侧购得的几间破土屋稍加整修。万历年间蒋以忠又从道士手中购得旁边空地建祠堂,蒋以忠子蒋国瑜、蒋国玞由南向北扩大。园中茅亭草屋,小池幽径,“左有虞山横带,如围如屏障之。一举目而山挟四时之色,无不献状于几席间”即所谓借山入景。万历、天启年间著名女诗人翁孺安留有一首《减字木兰花·题日涉园》:

白云深处,帘卷画楼含暮雨。玉树歌残,野鸟心闲独自看。门摇杨柳,高士纶竿今在否。尚想分题,林外烟岚翠不齐。

此处是登山必经之地,虽说是园林,更像当今的“农家乐”,“近宅来游便,因山取胜多。”日涉园名声在外,却引出一场官司,言氏子孙认为蒋氏侵占了祖业,告到官府,此时蒋以忠已经去世。官府最终判给言氏,因园中有古松一株挺特,俗呼一株松,因此更名“一松山房”。山房门外有道南泉,岩石竞秀,嘉木茂林,四时游憩不绝。日涉园从此消失鲜有人知。言氏把得之不易的一松山房绘成图勒石成碑,至今仍保存在言氏老宅内。到晚清时,一松山房被基督教监理公会买下,建造了平房,民国后,拆平房建成基督教的景道堂。而日涉园的南部被胡氏购得,建了一所胡氏宗祠,后成为民居,如今则成为常熟博物馆。

过言子墓,对面邵巷,后称含辉阁,有半野园。相邻从据树弄一直到北城墙的混堂弄,东到琴川河边的西施墩、西施渡桥,是被称为县前周氏的周彬建于弘治年间的“北园”即“苍翠园”,占地面积近30亩。园中回廊曲岸、湖石假山、小山土墩纵横交错,仙人洞、小桃源、小瀛洲分布园中,紫竹林、枫林、桂林,柳堤、梧园应有尽有。花边亭榭水边台,园内有让德堂、怡观堂、旭照堂和乐山亭等建筑,可与钱岱小辋川相颉颃,是北门大街最大的园林。周彬筑园目的是让父母安享晚年,规定子孙年满50岁每月仅有1、2日才能登园中最高处乐山亭。30岁以下须在园中溉树葺枝,除草修花。周彬之后园多次易主,到周彬曾孙周敷锡时才购回,已是残破不堪,景色全非。崇祯十五年(1642),南边废圃被钱谦益购买,造了留仙馆和玉蘂轩,其中玉蘂轩毁于绛云楼之火。

北园对面有一条山弄,弄右在明代有“嘉荫园”,为陆尊礼所筑。陆氏由江阴迁居常熟,称东门陆氏,在明朝是簪缨世族,虞山北麓有陆氏家族的墓园,称陆家山,陆尊礼两位兄长陆崇礼、陆问礼是万历年间的进士。陆尊礼在虞山脚下凿山开池,筑亭建阁,因园中植松十五棵,又称“十五松山房”,时间在万历年间。陆尊礼子陆辂,字再商,号次公。是虞山诗派中的神韵派人物。康熙二十三年(1684)到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故乡抚州任通判。康熙三十三年(1694),陆辂捐款筹资由汤氏后人重建玉茗堂,次年落成。落成那一天,大宴宾客,并在玉茗堂演出《牡丹亭》,连续二日,盛况空前。清代大文学家王士祯写诗道:“落花如梦草如茵,吊古临川正暮春。玉茗又闻风景地,丹育长忆绮罗人。望城回棹三生石,迦叶闻筝累劫身。酒罢江亭帆已远,歌声犹绕画梁尘。”可见当时演出的动人情景。玉茗堂在我国戏曲史、文化史上是一座值得纪念的文化遗址。陆辂重建玉茗堂成就了一段佳话,之后不久即因病解组归里。陆辂回到家乡,在十五松山房旁先后建成嘉荫堂、涌月轩、郁苍楼,经常在园中举行雅集活动。一时名流云集,并留下了“歌声花底出,月影树梢来”的佳句,令人神往。环境养人,陆辂朝夕起居,闻松涛声声,听涧水涓涓,领略一岭烟霭,活到93岁。去世后三峰寺僧人川回成为园主,郁苍楼改为“雪北精庐”。后圮。乾隆四十七年(1782),邑中著名父子书画家姚大勋、姚左垣恢复郁苍楼,增建旁屋三楹。园继为兴福寺方丈改庵所有,修缮一新。乾隆五十四年(1789),吴卓信、孙原湘、陈声和等人游览郁苍楼,吴卓信写下《游郁苍楼记》。

唐代容膝轩,清代一松山房

乾隆己酉暮春之初,鲍子麟客、萧子子山、孙子子潇、陈子筠樵、鲍子叔野、席子子侃过予,作北山之游。饭毕遂行,将出城而雨,遂从陈家山门半巢居至郁苍楼小憩焉。楼在虞山北麓,幽峭空旷,离绝尘世。康熙初,抚州别驾陆公辂所构,旁为十五松山房,即其祖赠公尊礼别墅。后归三峰川回和尚,川回示寂,继之者弗克负荷,日久陊剥。会兴福方丈改庵,退院闲居,遂发愿担护,撤其旧而加廓之。挹岚翠于轩窗,断尘氛于庭户,吐纳日月,出没烟云,奇峰古木,合沓亏蔽,凭栏遐眺,丛在几席间。高流可以栖遁,词人可以登览,洵城北精庐之最胜也。改庵因出《郁苍楼图》卷属题。图为梁溪秦凤罔氏所绘,经营点染,寓意幽深。昔人所云可游可居,或庶几焉。前有陈耕岩侍御序,后有姚星岩吏部跋,诸同人遂各题诗一首。予乃书数语,以复于改庵,即以记一时之游兴云。

嘉庆年间屈轶得之,改名“享帚山庄”。屈氏是常熟八大姓之一,也是常熟文化世家。屈轶(1768~1835)字侃庭,一作侃存,一字侃甫。贡生,署南汇训导,改兵马司副指挥。嗜藏书,藏书楼名“享帚山房”,积书盈2万卷,皆善本。工古文辞,尤习掌故。以发微阐幽为己任,采邑中遗闻轶事,曾协助黄廷鉴删定所撰《琴川三志补》《续补记》。李兆洛有云:“南中聚书家,常熟最有名。向得汲古毛,屈子今著声。”屈轶把散落在园中石刻收集起来砌在墙壁间,补松种竹点缀其中,“筑亭占高冈,群峰受约束。满架蔷薇红,十里裠腰绿。”“四季看花人不绝,就中尤好是寒梅。”屈轶为人豪爽好客,与邑人黄廷鉴、程定谟、吴景恩、张铎莫逆之交,经常一起畅谈。屈轶因嗜藏书而贫困,无力维持。屈轶有感于好友张大镛志趣相投,情同手足,把园林托付给他。

张大镛(1770~1838),字声之,号鹿樵。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官内阁中书,升侍读,后至观察使。张氏家族世有藏书,祖父张仁美、父张敦培均有藏书之习。自幼受家风熏习,博览典籍以自遣,中年后,任官职期间,亦习搜罗鸠集古书,藏书万卷而丹黄不辍。鉴别名人书画极有功底,不惜重金购藏名贵之典籍、书画,辟藏书楼名为“自怡悦斋”,琳琅缥碧,自称“驾钱氏‘绛云’而上之”。机缘巧合,他从好友屈轶手中接过了享帚山庄。因为身体有病,并没有入住,只是每到花开时节偶然踏园赏花。

张大镛在山弄南置地修祠堂、建义庄完成之后,开始改造园林,了却恢复祖业半野园的宏愿。根据山地错落的特点,仿照瞿式耜东皋草堂十四景,最终也建成园中十四景,取名“半野新园”。道光八年(1828)建成,其规模超过了半野园,我们可从张大镛《半野新园记》中了解园林布局和景致:

予既得享帚旧庄,喜其地逼邵巷,先营祠堂及义庄毕,乃辟小园,园中为景,共一十有六,而以内外园別之。祠西正南三楹为“飘然堂”,前庭老桂五株,秋香万斛,后窗乔松圆盖,涛声徐来,此入园初境也。堂后书楼三楹,嵌以五色玻璃,响云耀日,艳雪流霞,启楼西望,全山俱见,而亭台高下,城堞参差,晓烟暮霭,万紫千红,令人应接不暇。向来天然画景散漫于林壑间者,得茲楼而全收其胜,顔曰“云山经用楼”。楼下有亭翼然,西面伏师冈。其冈宛延百丈,草木华滋,坐亭中观之,宛然大痴富春山图也,颜曰“富春一角”。亭北沿堤数百步,夹植桃柳,再折而西,有渔矶焉。因矶筑榭,当初日芙蓉,晚风送飒,最为佳景。其春秋冬三时,澂鲜浩淼,各饶胜概,南田草衣,“烟波云影”。歌曰:水澹澹兮山嵯峨,林壑无声兮微风过。如为此榭作也,因以名之。由是曲折数武,西北至半山小亭,题曰“万花深处”。中屏以门,此由内园至外园之界也。门内长陂幽壑,橫岭侧峰,植梅皆遍。老梅数十本倍奇。恣花时,万橫香雪,迷月笼烟,一望无际。园中四时名花不断,而梅花则尤盛。入门行萝陟藓,身梅成径,循径西北行,有“调鹤亭”,高出云表雀笼。在其右距亭西南百馀武,有曲室回廊,掩映于花间者,“茂林修竹山房”也。老树千章,幽篁万个,其浓荫压檐,至昼不能辨字。……登亭远眺,俨然振衣千仞矣。冈后奇石层叠,其石即趾自步道巷“诗礼堂”老屋中,分有馀补不足。一转移间,而向之埋迹庭隅者,今皆昂头云里,人之立脚亦犹是哉。冈西“半足轩”三楹,居高原平旷之中,揽四大无遮之胜。辛峰斜挥,虞岫周环,石梅一带奇秀之致,排闼送青。而仲雍、言子两墓并三元堂三处,烟树橫空,苍翠若接。吾母太恭人爱其地最朗敞,每春秋佳日,率诸孙辈游憩其中,庶几慈怀说豫,爱日延长。轩之东北为“早春步”,亦屏以门,此由外园进内园之界也。步以内,长廊九曲,麂眼一篱。再东,而巨石峥嵘,作龙首状,其下渟泓一规,则清斯泉也,味清而腴,虽旱不竭。泉之上甃石作露台,台之上复为亭,题曰“小沧浪”,与烟波云影榭遙遙相望,露白葭苍,颇得沧州之趣。其旁为“载月舫”,度舫而“绿杨城郭人家”在焉。高柳参天,山城列槛,惟身到者,知命名之当。至此,而园之大略已尽。

半野新园记碑

后园中又增添四景:石径斜、回雁峰、天心阁、归云洞。

张大镛过世后,半野新园成为侄子浮梁县丞张丰玉(1796~1862)居所,藏书一屋,名“瓶花庐”。半野新园历经天灾人祸,残壁败垣,几为废墟。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常熟中医院的一部分,仅存唯一标志一棵白皮松孤身挺立。后来白皮松枯死,直到中医院拆迁。有不少人把半野新园与钱谦益的半野园相混淆。

在北门大街的北端称陈家山门,有半巢居,民国以后建成了人们所熟知的新公园。

(作者联系地址:常熟市图书馆)

注 释

①(清)言梦奎:《言氏家谱》,清乾隆稿本,常熟博物馆藏。

②(明)蒋以化:《西台漫记》,明万历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③(明)翁孺安:《素兰集》,清光绪铅印本,常熟图书馆藏。

④(清)周厚基:《海虞周氏宗谱》,清光绪二十六年稿本,常熟博物馆藏。

⑤(清)吴卓信:《虞山人文存》,清铁琴铜剑楼钞本,常熟图书馆藏。

⑥(清)黄廷鉴:《第六弦溪文钞》,清道光刻本,常熟图书馆藏。

⑦(清)屈轶:《享帚山房集》,清光绪刻本,常熟图书馆藏。

⑧(清)张大镛:《吾面斋诗存》,清道光刻本,常熟图书馆藏。

⑨ 丁祖荫:《重修常昭合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⑩ 陈建平:《常熟市碑刻博物馆碑拓精粹》,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园林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北京园林》征稿启示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我们是新时代的园林人
园林之城——苏州
园林科研所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园林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