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贵禄:新首富打造扶贫“荣民模式”

2016-12-09张凌云

新西部 2016年10期
关键词:村民

张凌云

他是一个接地气儿的首富。在十六年的时间里,他捐款1.6亿多元,反哺家乡,一手打造了帮困扶贫的“荣民模式”。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每年到贫困地区走访十几趟,提交“三农”议案40多份。

做生意,他接手最棘手的棚户区改造,成为西安本地参与面积最大的地产商。

10月13日,《2016胡润百富榜》发布,荣民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史贵禄家族以75亿元荣登陕西首富,并一举刷新了陕西首富的身家。

与大多神秘的富豪们不一样,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史贵禄有微博,也有博客。他在博客上推出《商海感悟》系列:《一切让顾客选择》《在最优位置生根》等,把自己经商三十六年的经验朴实地和盘托出。

《商海感悟》其实是史贵禄几年前出版的一本书。对于一个首富级的企业家来说,从陕北到西安,三十多年商海沉浮,怎么会没有感悟呢!

15岁少年闯世界

时光倒回1980年。

那一年,15岁的史贵禄失去了最疼爱他的爷爷。

史贵禄自幼跟随爷爷奶奶生活。9岁时,他就辍了学,做起了大人才能干的农活,做柳编、放羊,成为村人眼中老史家“能干的小大人”。

让孙子过早失学,在史贵禄奶奶的心里,成了一辈子做的最错误的决定。晚年时,老人每每想起,都要连声对史贵禄说“对不住”。

史贵禄记得,爷爷去世后,他跑到村里的一棵老树下大哭一场。冷静下来,他觉得要让一家人活下去,得先走出这个海则梁。

海则梁村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距离榆林市约130公里。怀里揣着借来的13块钱,史贵禄来到了榆林。他没有亲戚朋友可投靠,先是住在一个旅馆的大通铺里,一晚上两三毛钱。

“幸亏好人多,不然哪有今天的我。”史贵禄说,在旅馆里,他遇到了一个往来西安、榆林、铜川等地贩卖葵花籽的商人。那个人对他很亲切,问他愿不愿意给自己当个小伙计。史贵禄觉得,虽然这个活只管饭,没有工钱,但他需要先找个事做,也可以跟着老板学学做生意。

开始半年,史贵禄跟着商人四处收购葵花籽。后来,商人觉得史贵禄机灵肯出力,就让他一个人出去跑。一年下来,史贵禄给这个商人赚了8000块钱。

那是1981年,8000块钱在当时是很大的一个数目。商人觉得自己没太管,一个娃娃家给他赚了这么多钱,就在年底很大方地给了史贵禄1000块钱。

拿着这1000块钱,史贵禄没有再贩卖葵花籽,而是打算自己做生意。他来到榆林的一个街面上,花500块钱做了一个3米宽、9米长的铁皮房子,开了一家百货商店。那时,除了国有百货、供销社,城市里还没有门面房这种新生事物。余下的500块钱,史贵禄用来进烟酒、副食、日杂等商品。他说,那时的500块钱能拉一汽车的商品,做生意本金是足够了。

史贵禄的百货商店是那条长街上的第一家,生意很好。但做生意也遭罪,要骑车子进货,吃住都在铁皮屋子里。夏天,铁皮房子像烤箱一样;冬天,房子又像冰窖一样,盆子里头结的冰能有一指厚。

五年后,做生意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史贵禄开的百货商店周边一下子又多了十几家店,生意已大不如前。于是,史贵禄便转了行,开起了一家“便民饭店”。因为饭店又是街区上的独一份,生意很好。

史贵禄一个人做生意,坚持了整整六年。“正是这六年,把我磨练成了一个真正能吃苦、能干实事的人。也真正体会到了人受苦受穷时的艰难,我后来有能力时,想到很多帮助人的做法,都跟这六年的生活分不开。”史贵禄说。

虽然那时饭馆生意红火,每天有五六十块钱的进账,但史贵禄并不满足。开饭店的人越来越多,“一块蛋糕千人分”,他觉得不是长久之计。

1987年,史贵禄再次转行,进入五金建材行业。因为他敏感地捕捉到,整个榆林市只有国有的五金机电公司,还没有个人从事这个行当。于是,他投资10万元在榆林市开了一家荣民五金机电综合门市部。在榆林市的这个行当里,史贵禄又是第一份。

史贵禄做生意,懂得舍小赚大。他的五金门市部常常搞促销活动,给顾客打折、赠送小礼品。而且他的产品送货上门,并负责安装调试,甚至产品有哪些不足,也都一五一十向顾客说明。诚信、注重客户体验这些经商之道,史贵禄虽然不会总结,但已做得如鱼得水了。

十一年的时间,史贵禄把五金建材生意做到了榆林同行业的头把交椅。榆林市人民路一条街,都是史贵禄在做,最多时有6个门市。

上个世纪末,煤炭、石油等行业在榆林已经有起色。史贵禄经营的五金店正契合了能源行业发展需求,这不仅让他赚得第一桶金,也为他后来创办荣民集团奠定了基础。1997年前后,史贵禄多家五金店积累的资产已经达到600多万元。

在堂弟史贵林眼里,史贵禄虽然在学校里就只待了两年,但脑子活,想法多,能吃苦,“更关键的是自学本领非常厉害,不但弥补了上学少的遗憾,而且有很强的与时俱进的意识”。

早在经营五金店时,史贵禄就注意到了房地产业蓄势待发的端倪,并开始承接一部分工程。随着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内进入商品房时代。史贵禄没有丝毫犹豫,在1999年就筹资1000万元,成立了榆林市荣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随后又成立了陕西荣民集团。

那一年,史贵禄34岁。

荣民模式的“五年规划”

2000年的春天,已在商海小有成绩的史贵禄回到海则梁村。他看到村民们仍住着土坯房,生活和自己二十年前离开时没有太多改变。家家户户仍守着人均不足一亩的水田,在旱地里广种薄收,看天吃饭。村民们习惯于种植一糜一谷,“吃一点,卖一点,自己贮存一点”,人均收入不足千元。

“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满村光棍没婆姨,有女不嫁海则梁。”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也不亮的场景,总是浮现在史贵禄的眼前。“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根在榆林黄土地,源在定边海则梁。”他想让乡亲们都富起来。

但史贵禄清楚地知道:“帮农民致富不能凭一时的头脑发热,要有持久战的准备。所以一定要有一套思路,一套模式。这是我们最初就考虑的问题,几年来我们是按计划一步步实施的,可以说是有备而来。这也许是我们对海则梁的帮扶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为此,荣民集团专门成立了海则梁新村建设帮扶小组,由一名副总具体负责,并请父亲史宗元回乡,在海则梁和父老乡亲一起建设新农村。

史贵禄在对口帮扶海则梁乡(2001年,海则梁撤乡并镇并入白泥井镇)时,坚持自己的扶贫理念。经过和农民座谈,他先分三个五年规划对海则梁实施精准帮扶。2000-2005年,主要搞教育、医疗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这些村基本实现了农业种植的规模化,农民基本实现了脱贫;2005-2010年,主要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由农产品深加工来兴村;90%以上的农民将过去居住的土坯房改建为砖瓦房或楼板房,还购买了小轿车。2010-2015年,实施农村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完成小城镇规划、规模养殖、家庭农场建设以及移民搬迁。

史贵禄在逐步改善家乡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的同时,最先把钱投入到教育上。2001年,荣民集团一次投入100多万元,帮助村里修建了一所全新的 “光彩小学”。目前,白泥井镇有500余名学生在荣民光彩小学免费就读。史贵禄后来又追加投资20多万元,为学校配备了彩电、电脑等教学设备、体育设施和图书。在他的倡导下,学校还开展了快乐文化年、快乐体育年和快乐健康年主题活动。

因为村里到县城全是土路,要想到35公里外的县城看病,需要走四五个小时。2006年,史贵禄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在村里修建了一所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荣民光彩医院”,解决了周边上万人看病难的问题。村民们惊喜地发现,医院里还有一台价值200多万元的进口彩超仪。从2009年开始,村民看病享受“全免费”,药品也是零差价。史贵禄说,除了国家给农民看病的补贴外,其余费用全部由集团来承担。此外,村民在医院还享受一年一次的免费体检。

解决了村民生活上的两大难题,史贵禄开始着手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从2000年到2011年,集团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支持海则梁架电、打井、通路,实施了“油灯变电灯”、“旱地变水地”、“土路变油路”等强基工程,架通了17.8公里农用电线路。接着,史贵禄又投入6000多万元,在附近几个村修了海先路、同梁路等三横两纵的五条油路,累计30多公里,打出了8000多口水井,新增水地60000多亩。

史贵禄认为,扶贫不能光“输血”,还要“造血”,调动农民自身的潜力。但如何能找到适合本地发展、也能让农民相信的产业,着实让史贵禄费了不少脑筋,也有失败的经历。

2001年,史贵禄把农业专家请到海则梁,发现这里的土地除了适合种土豆,也很适宜种植菜辣椒。他按照建议,投资80万元从保加利亚引进了辣椒新品种和种植专利。

但开始村民并不买账,认为风险太大。史贵禄就亲自上门送种子,聘请20多名技术人员到村里指导村民。同时建立了100多亩育种示范基地,为村民进行示范引导。

时任海则梁村党支部书记曹志军回忆:那时村民们都不敢冒险啊。史贵禄跟村干部就挨家挨户做工作,希望能找到几户人家先小范围试种,成功之后,再覆盖全村。有几个村民被说服,答应试种。一年后,“保椒”种植大获成功,在海则梁开始全面种植。

只有种植还不行,史贵禄又开始帮村民们实现产、供、销三位一体的产业链。曹志军介绍,最初销路没打开,史贵禄四处推广,带着从西安来的朋友到海则梁看辣椒育种基地,成立辣椒产业购销协会。

史贵禄和村民一起给辣椒取了名字“一定”,意思就是一定是绿色产品。如今,“一定”牌辣椒远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打出了“天下第一椒”的美誉。仅此一项,海则梁连续五年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

2008年,史贵禄又在海则梁大力推广以地膜田为主的“白色革命”——大棚瓜菜。现在,海则梁的大棚数量已经达到1万多个,平均每户都有三四个,12个村年人均增加收入1万元左右。

“我家2008年以后种了10个大棚,我们的收入全靠大棚呢,今年光大棚就收入9万多元。而且我们种植的西甜瓜、芝麻蜜特别地受欢迎,一上市就全卖完了,一点都不愁卖。”68岁的梁湾村村民王宏福兴奋地说。

按照规划,荣民集团还在海则梁建成了2000亩的工业园区,园区内重点进行马铃薯、胡萝卜、辣椒、玉米、西红柿等五大类农产品深加工,并培育出20余种特色品牌农产品。目标是进行80万到100万吨的农产品深加工,50万吨的肉类食品加工。

今年1月,史贵禄决定在原有帮扶一个乡的基础上,再新增两个乡。荣民控股集团已制定出了第四个“五年规划”:从2015年到2020年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和养殖规模化。

落子西安致胜金融房地产

投入1.6亿多元去帮扶村民,搞新农村建设,会不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呢?史贵禄表示,不少人都这样问过他,而他自己最清楚自己所得所失。他说:“荣民集团十六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没有一点点资金方面的收益,还要投入大量的管理人力,相当于集团的一个子公司。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因为现在看来路子走对了,而且形成一种有效的模式。做这样一件事不但开心,而且赢得了社会对企业的认可,这种好的口碑,让企业收获了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发展作用不可估量。”

如果说行业的不断转换,是史贵禄具有经商的头脑,那么将集团大本营从熟悉的榆林迁到西安,则是他心中的格局在发挥作用了。

如今榆林市最繁华的新建路依然有荣民建设持有的大量物业,“半条街都是荣民的”。有人预言,如果2004年史贵禄继续留在榆林,他会赶上接下来世纪之初煤炭的十年黄金期,那么他的人生多半会像绝大多数陕北老板一样,随着煤炭市场大起大落。

2014年,史贵禄在一个房地产发展趋势高峰论坛上说:“我认为房地产对我们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安可能会迎来一个小的高峰期,未来十年是我们西安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期。”

荣民集团目前项目以“宫园”系列铺开,宫园壹号、宫园学府、宫园美岸、宫园中央等集中在西安北郊未央路龙首原商圈。

今年8月,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赴荣民控股集团调研座谈。史贵禄在汇报集团情况时表示,荣民集团历年来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累计达1000多万平方米,参与西安棚户区改造6平方公里多。

有消息指出,荣民是本地房企参与棚户区改造面积最大的企业。

2015年,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史贵禄在“两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荣民集团的转型升级之路始于五年前,经营领域覆盖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房地产、融资租赁、金融租赁、文化产业、现代农业等。

2014年,史贵禄与全国工商联其他五位副主席一起,联合49家著名企业成立了中国民生投资集团,注册资本500亿元。经过两年运行,净资产达2000多亿元,投资覆盖到国内外多个领域。

2016年,由荣民控股投资设立,注册资金达10亿元的荣民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完成注册。而目前由荣民控股主导成立的陕西第一家民营银行也在筹备中。

依据荣民集团官网资料,签约了文化人物吴三大、萧云儒的陕西长安书画研究院,也是由史贵禄任法人代表。

2016年,荣民控股集团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52位。有消息指出,荣民集团在金融领域的投资回报非常可观。

人大代表要有“操作图”

史贵禄是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自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他提交的建议议案多达70多件,多是关注公益和扶贫,呼吁为扶贫开发事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史贵禄除了通过微博了解线索,更多的建议议案来自他的深度调研。他最关注“三农”问题,每年到农村、贫困地区走十几趟,跟老乡面对面深聊,调研日记本写了一厚摞。他说,“下基层走马观花,什么也解决不了,你得竖起耳朵听民意,迈开步子找问题。”

在史贵禄看来,泛泛提问题、喊口号谁都会,关键是给出解决办法,好的建言就像一张“操作流程图”。对于革命老区如何脱贫,他从帮扶十六年的贫困村中“找答案”。“出路是‘两条腿,一面搞家庭农场,提高种植产业的精准度;一面拉长农村产业链,建设农产品和肉产品深加工的工业园。农民可以三分之一搞农业现代化,三分之一转向工业园;余下的做商贸流通,提升农民的自我造血能力。”

史贵禄说,“当全国人大代表,不是荣誉或待遇,而是一种责任。60万人才产生一个代表,不能把名额浪费了。”在他看来,“不真正反映问题的代表不是合格的代表”。

史贵禄的话掷地有声。

史贵禄说,奶奶的告诫他终身铭记:钱多了,但上不能欺君(国家),下不能欺民。羊羔吃奶还双膝下跪报母恩,做人办事一定要知恩图报讲良心。“钱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个人的需求必竟是有限的,所以对我们这些民营企业老板来说,钱要怎么花,下一步如何走,这是个严峻的现实。”

为了“共富”这个目标,在村民的参与和认可下,史贵禄在第四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了精准帮扶的“四大工程”:到2020年,各类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蔬菜大棚达到3万个;养500只羊的养殖大户达到500户;种植规模500亩的家庭农场达到500户。集团计划再捐款1.5亿元,到2020年,新增扶贫两个乡18个行政村的1.8万农民,人均收入达5万元以上。

猜你喜欢

村民
“爱管闲事”的“快递书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陕西一村给村民每人发千元疫情补贴
非暴力
收费听课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奇怪村子的女人
目的
“自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