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心理剧人物和情节的创设

2016-12-08李玉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

〔摘要〕揭示与解决心理问题是校园心理剧的核心,校园心理剧的内容要能够充分地揭示心理困惑与冲突。本文基于校园心理剧的内涵与特点,结合实践探索,从实操层面,对校园心理剧演出内容所涉及的人物设置和情节处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校园心理剧;人物设置;情节设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23-0017-04

校园心理剧以演剧的方式,把学生成长中的心理烦恼、困惑和需求呈现出来,以此澄清认知、释放情感、探索解决方法,促进心理的成长。它既是戏剧表达,更是团体心理辅导。校园心理剧要在10分钟左右的有限时间里,把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与解决以戏剧行动的方式在舞台上表演出来,以此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正确的认知与行为方式。因此,从现实的原始素材中选择哪些事件作为演出的情节,这些情节如何组织与呈现,是校园心理剧创作的核心,决定着校园心理剧的质量与功能的最大化实现。

一、校园心理剧人物的设置

校园心理剧通过人物与人际关系反映和解决心理问题。真实而巧妙的人物设置本身就包含心理矛盾冲突的发展与问题的探索。在校园心理剧的演出中,导演只是观察者,并不出现在舞台上。校园心理剧的情节创设主要涉及两个人物要素:主角与辅角。

主角是当事人的扮演者,心理问题的承载者。校园心理剧就是通过主角内心困惑和冲突的演绎,揭示与解决心理问题。主角可以是某一个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的代表,即具有相同心理问题与困惑、相同成长需求的学生群体的代表,主角演绎的是这类学生群体典型的、代表性的观念、情感和行为。

主角心理问题的呈现与解决不是独角戏,而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实现的。与主角心理问题形成、发展与解决有关的重要他人就成为校园心理剧的辅角。如同心理剧治疗中的辅角一样,校园心理剧的辅角伴随着主角的问题来到舞台上,其作用是通过自己的扮演推动主角问题的呈现、发展与解决,进而影响整个校园心理剧的过程。

第一,与主角心理问题的呈现与解决无关的人物不要作为辅角出现在舞台上。舞台空间有限,太多的无关人物上场,舞台上难免混乱。而且人越多,焦点越多,越分散观众的视线,难以突出主角此情此景下的演出。诸如上课场景中安排四五排的书桌椅,设置八个甚至更多的学生;课间场景中于舞台多个不同部位安排三三两两的学生活动等等,为突出情境的真实性而做出的这些处理都不可取。很多角色无一句台词,还要为他们配备相应的道具。众多的演员上台、下台,影响整个剧目的节奏,削弱演出的效果。那如何体现情境的真实性呢?常用的处理办法有两种:一是在舞台背景投影出现实的场景,直观而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二是通过旁白的描述,交待现实背景。

第二,校园心理剧受时空限制,要求高度精炼集中,辅角的设置应尽可能精简,遵循以少胜多的原则。如对于现实中的多个学生对主角的众多态度反应,校园心理剧的处理是把这些多个反应归类聚焦在两、三个辅角身上,通过他们与主角的情景对话,推动主角问题的呈现与内心矛盾的升级,而不是如真实般地设置众多辅角的你一句我一句。

第三,辅角在舞台上的言行设置是帮助主角表达出思想、情感与行为。校园心理剧不是表演故事,而是探讨心理问题,辅角的作用就是帮助主角表达内心冲突与困惑,进而推进问题的解决。因此,所设置的辅角及其言行都不是随意的,以引出主角内心思想与情感的表达为目的,有时需要艺术的提炼而不能完全照搬现实。校园心理剧《其实我能行》探讨的是自卑问题。以下片断节取自问题呈现阶段的一个情节设置。

燕燕:丽丽,我们一起玩抓人游戏吧。

丽丽:好啊好啊,芳芳,我们一起去玩吧!(边说边往教室外走。)

芳芳:(刚起身走……)

燕燕:快走啊,再不玩就要上课了!

丽丽:来啦来啦!(跑出去)

(芳芳站起,看到燕燕和丽丽已跑出教室,又失望地坐了下来。)

强强:丽丽叫你去玩你怎么不去呀?

芳芳:燕燕学习比我好,还会唱歌,丽丽肯定愿意和她玩,不喜欢跟我玩。

强强:谁说的?去吧。

芳芳:不行,那样多厚脸皮呀。

丽丽(玩得满头大汗):芳芳,刚才你怎么不出去呢?

芳芳:我不想玩那个游戏,太没意思了。

辅角丽丽、燕燕催促主角芳芳快点出去玩的行动设置,巧妙地辅助自卑的芳芳把人际交往中的被动特点表现出来。辅角强强的设置及其两句问话——“丽丽叫你去玩你怎么不去呀?”“谁说的?去吧。”以及丽丽回来后的那句问话——“芳芳,刚才你怎么不出去呢?”自然地推动主角芳芳表达出内心的思想活动。辅角行动与语言紧紧围绕主角的心理问题,较好地揭示出一个自卑孩子的自我低评价、敏感、自尊心强的心理特点。

二、校园心理剧情节的设置

校园心理剧情节的设置包括在诸多的原始素材中选择哪些事件作为演出的情节,如何安排这些情节的先后顺序,以及如何恰当地对这些事件、情节加以处理,使之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节奏紧凑、前后照应、因果合理、情节连贯的表演剧。

(一)选择的事件要聚焦心理问题

校园心理剧不是为了反映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道德问题,而是为了探讨心理问题。一般来说,一部校园心理剧只聚焦一个心理问题。所选择的事件,都要紧紧围绕这一心理问题,在有限的时空里,通过事件的演绎,充分展示心理冲突,揭示问题的本质。事件可以是对当前心理造成重要影响的事件,也可以是当前面临的困境;可以是当下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可以是真实的事件,也可以是超越生活的虚拟事件,尽管它不是现实,但在剧场里,它发生了,对于主角来说就是“心理的真实”。

(二)选择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事件

原始素材中与所探讨的心理问题相关的直接或间接的事件众多,要选择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事件。普遍性是指学生群体普遍经历的,具有共性特点的事件。如,亲子关系的主题,最好选择完整家庭中发生的日常生活故事,尽量不选择离异家庭的特殊性事件。越贴近大多数学生现实生活的普通事情,越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与真切的情感体验。典型性是指最能突出表现心理问题的事件,既可以从原始素材中直接产生,也可以把反映同一问题的不同素材进行综合与提炼,形成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演绎典型性事件,更易揭示与深入问题的实质。

(三)按照心理问题的呈现与解决过程选择事件与安排情节的先后顺序

心理剧治疗是以行动表现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所表演的是主角期望探索的事件,事件与事件之间未必有着必然的联系。校园心理剧则不同,它是一个情节连贯的表演剧,主要包括两部分:呈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呈现问题是把心理问题借由来自现实生活的各种事件表现出来,让观众看到在主角身上发生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他的感受如何。解决问题是澄清认知、释放情感、建立正确行为的过程。

哪些事件是问题的呈现,哪些事件作为问题解决的情节设置,都需要慎重的考虑。各情节的前后顺序以主角心理问题的发展变化过程的内在逻辑组织,既符合人物性格与心理发展逻辑,又符合生活逻辑。尤其在转化与解决的情节安排中,不能为了解决而解决。突兀的、生搬硬拉的情节设计,会给人不真实的感受,不仅不会触动学生的内心,还可能引起抗拒等相反的反应。情节要具有层次性,体现心理矛盾冲突的逐步深入与问题解决的自然转化。同时要曲折有致,起伏跌宕,突出表现戏剧(心理)冲突,引人入胜。

并不是每一部校园心理剧都有明确的解决问题部分。有时在心理问题的发展过程中,主角的内心冲突、辅角的言语、态度已清晰地表达出对待问题的正确观点与行为方式,就没有必要另行安排解决问题的情节。有时演出的高潮正是心理问题发展到高潮阶段,此时戛然而止,更能带给观众学生强烈的心理冲击,引发深刻的体验与思考。因为高潮阶段中激烈的情景对话和主角的内心独白已充分表达出了是与非、对与错的相互对立的思想观点。有时在主角内心矛盾冲突越来越大时又遇到一个诱发事件,此时在主角何去何从的悬念中结束,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引发多角度的思考。校园心理剧所呈现出来的解决方式只是给大家一种启示,更多的解决方式在分享阶段生成。

(四)情节的处理要浓淡相宜、详略得当

重要情节是突出主角思想情感,内心冲突的情节,要淋漓尽致详细地呈现。不重要的情节要简洁明了,一笔带过。一般来说,那些影响情节的连贯性,但又与主角关系不大的事件,或者对主角心理问题的发展必不可缺少,但又没有主角出现的情节不要单独作为一个场景设置。过多的细枝末节的情节设置,只会使整部剧主题不突出,松散而拖沓。运用简洁的旁白叙述交待事件的来龙去脉是常用的处理方式。

(五) 场景的时空架设越集中越好

集中是指在事件的处理上,尽可能把不同的情节浓缩到一个场景里,把地点集中在一二处不可少的地方,把时间差距缩短得越小越好。情节太多,场景频繁变换,只会使剧情拖沓、凌乱,影响整个剧目的效果。时间、地点的集中就意味着剧情的紧凑和连贯。中学校园心理剧《友情三棱镜》探讨的是初中小女生普遍存在的朋友私有性、排他性的问题。以下是问题呈现部分的片断节选:

场景一:放学路上

旁白:张婷和李雯从小学起就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上初中后,李雯和王佳成了同桌,经常在一起,关系越来越亲密。本来,一直是张婷和李雯两个人一同上学、一同回家的,可是现在,又多了个王佳。

(铃声响起,李雯和王佳在收拾书包,张婷收拾好书包后背着书包走过来。)

张婷:雯雯,走啊,回家。

李雯:好,回家。

(三人背着书包离开学校,张婷挽着李雯。)

张婷:(对李雯)雯雯,这个周末咱们去逛街吧!

李雯:好呀!(转向佳佳)佳佳,一起去啊!

(张婷松开挽着李雯的手,不高兴地脚步慢了下来。)

王佳:(兴致高昂地)太好了!我最喜欢逛街了!

张婷:(不高兴地嘟囔着)我又没叫王佳,你又叫上她干什么!

李雯:嗯……(回头,喊)婷婷!快点!

(张婷不高兴地走上来)

张婷:(不高兴地)你还理我呀?

李雯:哎呀,你快点一起走嘛!

王佳:周六咱们就在张婷家楼下见!

李雯:好!(手指不远处)咦,那边卖的是甜甜圈吧,(回头)婷婷,你不是最爱吃甜甜圈吗?咱们去吃!

(张婷喜悦地望着李雯。)

王佳:好啊!我也很喜欢吃甜甜圈。我们去买三个吧!我请客!(张婷的脸色变成不悦,厌恶地望着王佳。)

(李雯和王佳手拉手跑开,张婷望着两人的方向,欲言又止。)

张婷:(内心独白)哼!怎么什么地方都有你!故意显摆吗?谁稀罕吃你的甜甜圈!小时候雯雯明明是我一个人的好朋友,可是现在,你却和雯雯越来越好,害得我被撇在一边。

(李雯和王佳拿着甜甜圈回来,王佳递给张婷一份,张婷不高兴地接过,三个人一起边走边吃。张婷悄悄撞了王佳一下,踩到了她,王佳“哎呀”一声摔倒。)

李雯:(惊讶地)哎呀,佳佳你没事吧?

张婷:(假装关心)对不起,刚才我不小心……

王佳:(忍着痛)没关系,过一会就好了。

李雯:(对着张婷责备)哎呀,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对着王佳)佳佳,我送你回家吧。

王佳:嗯。

张婷:(内心独白)雯雯,你怎么对王佳那么好?难道你不再把我当成最好的朋友啦?我绝不让你跟王佳这么好下去!

相约逛街时王佳介入,买甜甜圈时王佳介入,主角张婷的极度不满而使坏王佳等几个事件在现实中并非发生在同一时空。设置在放学路上这一个场景,集中演绎与呈现主角的心理问题,使得剧情环环相扣,一贯而下,引人入胜。

(六)在事件的处理上,要把一定的心理健康理念和价值观融入情节中,使平凡的故事具有非常的意义

看似演剧却蕴含着巨大的心理辅导能量是校园心理剧的价值所在,在事件处理上,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多从正面角度处理事件,以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引领学生,避免呈现过多极端负面的东西并大肆渲染,即使选择了负面事件,也是在负面事件中透过人物情景对话的是非对比,放大正确积极的东西;第二,把心理学原理、技术、方法融入到剧情之中,这主要体现在问题解决阶段的事件处理上;第三,事件的选择与情节的设计不能哗众取宠,以心理问题的呈现与解决为根本目标。校园心理剧寓教于乐,这个乐如果不能促进心理辅导,甚至低俗,即使它调动了剧场的氛围,也要割舍。

(七)情节要做行动化处理

行动化是指通过人物的情景对话、行动把事件呈现出来,而不是语言的叙述。心理剧治疗的精髓就在于它是行动治疗,让当事人在行动中表达,在行动中体验,在行动中改变。校园心理剧基于心理剧治疗的基本原理发展而来,它区别于其他心理辅导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行动”,即让学生在情景演出中充分地“经历”与“体会”问题,而不是谈论问题。

解决问题的行动化处理是当前校园心理剧实施中感觉较难的地方。常出现的非行动化处理问题集中表现有两种设置:一种是主角找到心理教师或班主任,经过他们的一番说教,幡然醒悟;另一种是主角找到心理教师,心理教师运用心理技术帮助了主角,但整个情节以旁白语言叙述予以处理,其本质还是谈论问题。目前在实践中,有三种行动化处理可借鉴。一种是情景演出心理教师运用辅导技术帮助主角转化的过程;一种是把心理辅导技术或心理剧常用技术融入到事件中,自然而然地促进主角的改变。如校园心理剧《其实我能行》,在问题解决阶段设置了“课前小演讲”的情节,把行为疗法的自信心训练技术融入情节中,让主角芳芳在舞台上面对观众大声地演讲三遍,每遍都给以热烈的掌声予以强化。主角芳芳说了,做了,真正实现了“行动治疗”。还有一种是随着情节的推进,在主角内心矛盾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时,日常生活中某一事件的经历转化了主角,这是常见的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的关键是转化事件的选择要恰当,主角因其而发生的改变要合情合理,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Adam Blatner著,张贵杰等译.心理剧导论:历史、理论与实务[M].心理出版社,2004.

[2]Adam Blatner著,胡嘉琪等译.心灵的演出:心理剧方法的实际应用[M].学富事业有限公司. 2007.

[3]李玉荣.对校园心理剧实践操作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2(12):54-56.

[4]李玉荣.校园心理剧在小学心理主题班会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11):16-18.

(作者单位:大连教育学院,大连,116021)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 王抒文

猜你喜欢

校园心理剧
在内高班开展校园心理剧社团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巧用校园心理剧视频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教学
依托学生社团开展高中校园心理剧的实践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校园心理剧及其应用价值研究
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高中校园心理剧剧本创作技术应用案例解析
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校园心理剧在高中异性交往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一位高中理科女班干部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