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2016-12-08刘军

考试周刊 2016年91期
关键词:叶圣陶物理探究

刘军

摘 要: 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作者结合教学实际,从“生活联系、自主探究、启发诱导、类比联想、创新培养”五个方面阐述了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思想在3+4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给人以一定的启迪。

关键词: 叶圣陶教育思想 自主创新 “3+4” 物理课程教学

叶圣陶是20世纪我国卓越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几乎亲历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各个时代和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形成了至今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本质与核心。他认为,儿童既处于特设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便形成学习主体的自动力。下面笔者结合“3+4”物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从“生活联系、自主探究、启发诱导、类比联想、创新培养”五个方面阐述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思想在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生活联系,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问题意识

叶圣陶认为,教育“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固当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树立问题意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自己学,学到老。“3+4”学制下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较弱,觉得高中物理难学,加上初高中的物理知识跨度较大,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物理的畏惧心理。因此,如何消除学生学习物理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物理学习的问题意识成为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自然学科,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用品及现象都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课上能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亲切感,能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物理的兴趣。如讲解弹力知识时,可叫学生事先收集好气球、钢构条、橡皮筋、弹簧等能用做实验的生活用品;在讲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时可利用生活中长的塑料直尺测人的反应时间;在讲力的分解知识时让学生用铅笔、橡皮筋及身体等进行力的分解实验演示;在讲摩擦力时,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摩擦的现象,并通过“叠书”游戏等开展教学……通过这些生活用品、现象与物理知识的联系,促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物理现象的问题意识,提高其对物理课程学习的动力,为教师开展课堂有效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叶圣陶认为,自己摸索得来比向别人学更重要,通过自己摸索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这其实就是今天我们在推进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学习,在动手实践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实现由“教”到“不需要教”的转化和飞跃。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他们相互合作,自主探究,通过亲手操作实践,亲临物理课堂的自主探究过程,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有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如在探究摩擦力大小时,用弹簧秤拉着用线和橡皮筋系住的书本,观察书本的运动、橡皮筋的伸长及弹簧秤的示数情况,并要求学生思考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在弹簧秤拉书的过程中,存在拉动和没拉动两个过程,这是由于书本与桌面间存在静摩擦力造成的,其阻碍了书和桌面间的相对运动,且拉书过程中弹簧秤示数在增加的同时,书却没有动,进而会探究发现这是由于书与桌面间存在一最大静摩擦力所致,只有当手拉弹簧秤的拉力大于该最大静摩擦力时书才会被拉动,而拉动后弹簧秤的示数反而会略小于书刚要被拉动瞬间所对应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也就揭示了滑动摩擦力略小于最大静摩擦力这个规律。像这类让学生亲自探就寻找物理规律的有很多,如电阻定律的得出、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磁感应规律的得出、楞次定律的探究等。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会使原本抽象、难教的物理课堂教学变得轻松,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内容变得丰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变得民主和谐,学生对物理课程变得爱学、乐学。

三、启发诱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主体意识

叶圣陶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是主体,是“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是课堂主体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实现教学方式由重教师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综合互动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对话转变。

如在探究“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知识点时,教师可从初中二力平衡的条件入手:两个力的合力为零,即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等值反向),接着让学生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三个力的平衡转化为二力平衡处理,学生通过作图很快会发现三力平衡的条件:F合=0,即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等值反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所有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都为F合=0?接着请学生继续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研究四个力、五个力的情形。学生通过作图进行探究,再次得到了这个规律,并通过课件观看有关共点力合成的课件,最后归纳得出这个结论对任意n个共点力的平衡的条件仍然适用。

再如探究电磁感应现象时,先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条形磁铁插入(拔出)与灵敏电流计相连的螺线管线圈可使感应电流产生,并让其思考是何原因?学生讨论后会得出是磁感应强度B的变化引起磁生电的原因。并让学生继续思考磁铁放在螺线管线圈内不动又如何?并让他们用另一可改变面积的环形线圈继续做实验探究,学生这时又会发现线圈的面积S改变也会产生感应电流,这时教师可引导他们这两种变化都是由于磁通量φ的变化引起的。为了验证这个推论的正确性,教师可利用可拆变压器进行实验演示:让原线圈A与电源、电键组成一个回路,让副线圈B与灵敏电流计组成一个闭合回路,让电键闭合或断开,请学生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学生会再次惊奇地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也发生偏转这一现象,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原因,得出磁通量φ的变化是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普适条件。

四、类比联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叶圣陶指出,光记住些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使之养成永久的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这是一条规律。通过将这些蕴涵人类文化精华和内在价值的行为方式变成自己的习惯,将终身受用不尽,这也是育人的本质意义所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有一“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通过对事物由此及彼的创造性想象,联想与之相似或相关事物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比较从而产生答案的心理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可加以渗透,使之化为学生平时思维的一种良好习惯,在学习和工作中自觉持之以恒地实践。

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类比联想的例子。如在讲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关系时,可联想到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并与之相类比,学生会根据重力做功知识很容易掌握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这一关系。又如在讲电场强度E=F/q公式时可联系弹簧的劲度系数K=F/x、动摩擦因数μ=f/N等公式,并与之相类比;解绳向上拉伸物体有关问题时可与起重机向上起吊重物相类比,研究弹簧秤拉着物体向前运动可与汽车在发动机的作用下向前行驶相类比……这样通过相关关系、过程、公式、现象之间的类比联想,加深了他们对此的理解,使学生感受科学研究方法在建立概念、发现规律中的作用,调动了他们自觉学习和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记忆和理解的实效性。

五、开拓创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创新能力

叶圣陶认为,教育必须面向未来,顺应变化,更应注重发挥对于文化的开创功效,这正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灵魂和根本动力。教育发挥开创文化的功效,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求异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在物理学中有许多培养学生可逆思维的火花,教学时如果抓住了这一灌输思维的契机,就会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有这样一道光学习题:一原会聚于A点的光线经一凸透镜后会聚于B点,若一光源放在B点则经凸透镜折射后成像于何处?初看好像无从着手,其实利用可逆思想马上就可得到成像于A处的答案。

再如在研究汽车刹车、火车进站等减速最终停止的运动时可利用可逆的思想:把它们的逆运动看成初速度为零的加速运动(加速度a的大小相等)。有这样一道题:一火车减速进站时通过最后一节车厢用了2s的时间,问通过最后四节车厢时需要多长的时间?初看好像少了许多条件无法求解,可只要利用刚才的可逆思想,利用公式S=1/2at■就可得到S■∶S■=(t■∶t■)■,由此可得时间为4s。

2.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是指从事物的某一中心或定点出发,多路扩展,四面散射,展开联想,提出多种设想和方案。多样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是其主要特点,多向、侧向、反向是其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发散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如在探究“测电源电动势与内阻”的实验中,书本上让同学们用伏安法进行测量。为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实验仪器入手,让学生积极思考:除了书本要求的用伏特表、安培表两种仪器探究外,还有什么方法?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开展自我探究。一些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想出了用安培表、电阻箱两种仪器(安阻法)及伏特表、电阻箱两种仪器(伏阻法)进行测量,这种充分利用实验仪器——电阻箱的方法,体现了学生自主开拓创新的能力。教师指出,这其实就是书本上例题中提到的用单刀双掷开关和两个定值电阻组成的电路来求电源电动势与内阻习题的思想方法,同学们听后恍然大悟。再如在书本探究电磁感应现象一节中,书本有一有大小原副线圈、电池、变阻器、电流计、电键这些实验器材,书中只提到了用电键通断电路、变阻器触头移动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与否,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怎样进行探究?学生通过激烈讨论思考、动手实践,得出可让原来静止的原副线圈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小的副线圈拔出或插入大的原线圈这样一个方法。这种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对实验电路再进行设计、参数测量、处理数据的方法,大大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其今后学习工作、生活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使他们思考问题时学会运用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本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我们领悟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思想的精髓。在其教学思想的指引下,积极开展教法学法的教学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生命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积极调动其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学习意识、自我探究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开拓创新的精神等,使他们在未来信息多变的社会中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

猜你喜欢

叶圣陶物理探究
只因是物理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霜的工作
处处留心皆物理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