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题”变式探究

2016-12-08许金注

考试周刊 2016年91期
关键词:小题本题结论

许金注

在数学世界里,你会发现数学的美妙千变万化,称之为“数学美”.在浩瀚无垠的数学题海里,下面要说的这道题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它的美妙.

一、原型题目

如图1,AB⊥BD于点B,CD⊥BD于点D,P是BD上一点,且AP=PC,AP⊥PC,则△ABP≌△PDC.请说明理由.

题目分析:本题出自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后作业的一道习题.它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基础上给出的一道题目,意在考查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掌握程度.有哪些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全等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如何寻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等,都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设计意图: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解题思路:题目中已知AP=PC,且AB⊥BD于点B,CD⊥BD于点D,可以得出∠B=∠D=90°,再寻找一个条件便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利用两个角互余证明角相等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于是第三组条件不难找到.下面对题目进行变式.

二、拓展变化

变式之前,先让学生分析其特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运用数学转化思想渗透解题思想.

1.结论的变化与拓展

问题的提出: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你还能发现其他结论吗?

变化一:如图2,AB⊥BD于点B,CD⊥BD于点D,P是BD上一点,且AP=PC,AP⊥PC观察图形猜想AB、BD、CD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题目分析:由题目条件出发,不难证明△ABP≌△PDC,从而可以得出AB=PD,CD=BP,于是BD=AB+CD.但本题的设计比原型题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难度大得多.首先学生应该综合分析题目中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猜想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寻找图中相等的线段,于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这个问题.

变化二:如图3,已知A、D是一段圆弧上的两点,且在直线L的同侧,分别过这两点作L的垂线,垂足为B、C,E是BC上一动点,连接AD、AE、DE,若点E恰为这段圆弧的圆心,则线段AB、BC、CD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结论并予以证明.

解题说明:若点E恰为这段圆弧的圆心,同样可以知道∠AED=90°,题目自然可以转化为变式一的形式解决.从图形运动中找出规律,转化为一般几何证明问题,探究解决新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再探究:如图4,当A、D分别在直线L两侧且AB≠CD,而其余条件不变时,线段AB、BC、CD之间又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

设计理念:(1)经历观察、猜想到验证的解决问题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题设条件与图形“动”起来,克服思维定势和图形位置定势,使学生习惯“开放”与“探究”的思维.

解题思路: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知识、不同思想方法思考同一个问题,能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达到以创新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开阔性、发散性和灵活性的目的.

2.弱化条件

弱化“直角”,则“全等三角形”结论仍然成立.

如图5,△ABC和△CDE中,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AC=CE,∠ACE=∠B=∠D,则△ABC≌△CDE.

解题思路:无论如何变换,本质是三个角相等,应用三角形相似(全等)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拓展,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3.条件和结论的互逆变换

例:如图6,两个全等的含30°、60°角的三角板DEA和三角板ACB如图所示放置,E,A,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D,取BD中点M,连接EM,EC,试判断△CM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本问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深入挖掘隐含的条件和结论,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转化,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分析题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及语言表达能力.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进行证明、求解.

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习题是数学问题的精华,教学不要忽视这些小题,要善于“借题发挥”,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组合,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规律性和方法,达到“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走出题海战术,真正达到“轻负高效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数学素质,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小题本题结论
中考英语易错题解析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摆放套娃
结论
今天是几月几日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