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视觉情景,扬视觉之长

2016-12-08李海燕

考试周刊 2016年91期
关键词:聋生语文教学

李海燕

摘 要: 由于丧失听力,聋孩子学习语文时,缺失情景、基础薄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聋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特点,“扬视觉之长 补听觉之短”,借助网络、实物等创设情境,充分调动聋生视觉为主的感官,构建适合聋生学习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聋生 语文教学 《我爱故乡的杨梅》

一、案例背景

由于丧失听力,聋生很难对身边丰富多彩的生活形成听表象,他们主要通过视觉通道感知和获取外界信息,学习中更多地依赖直观刺激。互联网具有把枯燥、单调、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化成图、音、像、影、文字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动态形式及立体式教学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实物具有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的效果。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调动聋生的视觉感官,将课文内容鲜活地展现在聋孩子眼前,形成“扬聋生视觉之长,补聋生听觉之短”的学习状态。下面我结合一个获奖案例进行阐述。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状物文章,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十册中的课文。它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课文层次清晰,按照杨梅的生长过程特点,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地进行叙述。全文采用细腻、生动的拟人手法,让读者对杨梅产生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创设情境,引导感知。

课文是如何描写杨梅果的呢?我们看作者的介绍。

(播放课文3—6自然段的对应录像)视频资料来源:http://video.sina.com.cn/v/b/1391334-1239832923.html.

教学设计理念:本篇课文描写的是江南水乡,苏北学生对此缺少直接的生活经验。针对这个问题,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段课文朗诵的视频资料,目的是将学生带入作者秀丽的故乡,并且视频中附上对应的课文语句,帮助聋生在语言文字与所描述的意境之间建立正确的对应关系。孩子们通过视觉观察,轻松地借助字幕走进了课文情境。

片段二:斟字酌句,趣味赏析。

课文描写了杨梅果的哪几个方面?(板书:外形、颜色、味道)

首先写了什么?请大家朗读这部分课文。(学生自读,思考)

谁来说一说,描写杨梅果外形的句子(板书:圆、小刺)。

看(出示实物):这就是杨梅和桂圆,仔细比较(它们大小一样,都是圆圆的)。摸一摸,有什么不同?(杨梅遍身生着小刺)。

一起来读这句话(学生读句子)。

这里能不能换成另外一个句子?请大家边读边想,哪句更好?(生答……)老师引导总结:第2句将杨梅与桂圆作比较,更形象。

教学设计理念:这段课文描写的是杨梅果的外形,在教学句子“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时,教者出示杨梅、桂圆的实物,引导聋生将陌生的杨梅和所熟悉的桂圆作比较,从而获取直观感受,体会作者描写事物的细致之笔。

杨梅果的颜色和味道又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第5自然段描写了杨梅果的颜色,是什么颜色?请完成填空。(板书:淡红 深红 黑的)。看看这三幅图,想一想,这几个词语可以调换位置吗?(不能)它表面颜色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杨梅果渐渐成熟)一起来读句子。成熟的杨梅“几乎”变成了黑的。“几乎”是什么意思?(接近于黑色)是不是真正的黑色?不是。(齐读)

这时候,作者轻轻咬开杨梅,看见了什么?(生答:果肉、汁水)什么颜色?(新鲜红嫩的果肉、鲜红的汁水)一起来读第③句话。

(结合图片总结)这里作者按顺序,写出杨梅果表面由生到熟的颜色变化,再由外到内,描写果肉和果汁的颜色。

教学设计理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是新课标中本学段的阅读目标。这部分课文描写了杨梅的颜色,苏北学生不熟悉杨梅的生长过程,缺少直观感知,所以教者借助多媒体,将描写杨梅颜色的词句配上形象的、鲜艳的图片,活化课文,引导聋生通过观察图画,发挥想象,从斟字酌句开始,赏析课文内容。

片段三:水到渠成,升华主题。

刚才,同学们了解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回顾课文)它圆圆的,遍身生着小刺。先是淡红的、随后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没有熟透的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

接下来,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读一读。(学生选读课文)

(师对照板书作总述)这篇课文,作者之所以能写得生动、具体、形象,因为首先,他是个善于观察的人,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从杨梅树写到杨梅果,又从生到熟、从外到内具体描写杨梅果。我们要向作者学习,注意观察,学会观察。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作者在病中看到窗外细雨,不禁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杨梅而写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杨梅的(?摇?摇 ?摇?摇),对故乡的(?摇?摇 ?摇?摇)。(板书——喜爱杨梅,热爱故乡)

作者通过描写故乡的杨梅表达了热爱故乡的情感。同学们,你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热爱家乡吗?(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影像资料和图片,进行交流和互动。)

教学设计理念:本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杨梅是故乡的象征,明白爱故乡的杨梅也就是爱故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体味感情,然后升华主题,鼓励学生说出对家乡的深切感受。课堂上,孩子们借助影像资料介绍家乡,用手语告诉大家,我爱扬州,因为有美丽的五亭桥,美味的富春包子……

片段四:尊重个性,拓展思维。

课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其中一项作业——(破)

(1)先看一看、尝一尝杨梅,再读一读描写杨梅形、色、味的句子,然后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2)请你仿照课文,通过看、摸、尝等,抓住形、色、味的特点,描写自己爱吃的一种水果(如:苹果、草莓、……),要求语句通顺、意思完整。

教学设计意图:“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涵养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一环节,教者设计了两项难度有别的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要求聋生通过直观的看、摸、尝体验,进行文字回顾和记录,而且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孩子,让每一个人都体验到成功。

三、案例总结

1.创设视觉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文本无非就是彼时彼地的生活,针对聋生学习更依赖直观刺激这一特点,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播放课文内容的对应录像,帮助孩子了解杨梅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通过这一视觉情境的创设,聋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自觉地走进课文,情感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这不仅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借助视觉情景,培养学习能力。

抽象的词语、句子,还有学生无法感知的景象,单凭教师用语言解释,学生不易理解,不能产生直观联想,利用视觉情景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讲课文时,作为苏北的聋生,大部分没亲眼见过杨梅树,课文中的许多词语学生没有直观的感知,我就让学生去看、摸、尝,通过视觉、触觉等品词析句,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利用视觉情景,提高表达能力。

聋生学习语言,总是以感性的形象作为来源。生动的视觉情景,可以引发聋生表达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唤起学习和运用语言的主观需求。有效地运用视觉情景,可以高效触动聋生去看、去“说”。课堂上,当投影仪上出现家乡的影像或图片时,孩子们纷纷用手语告诉大家,“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扬州……”这无疑是帮助聋生将语言文字和事物形象结合起来的最佳手段。

参考文献:

[1]程益基.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国特殊教育网,2007,10.12.

[2]杨九俊,吴永军,主编.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06.

[3]杨建英.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思考.才智,2001.

[4]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人教网,2010.

猜你喜欢

聋生语文教学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