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16-12-07周捷信杨小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1期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高职学生校企合作

周捷信+杨小东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欠缺之处,从加强校企合作角度阐述了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核心能力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普遍表现与社会要求有一定差距,团队合作能力差、沟通协调力差、适应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差等多种问题,这是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欠佳的表现。在新的时期,高职学生仅仅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校企合作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实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增强。

一、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上的问题表现

首先,高职院校对职业核心能力基本含义理解不够透彻,教育理念以偏概全、教育过程混乱含糊。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本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是决定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二不关注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很多院校甚至难以分清楚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异同点,所以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认为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宗旨就是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错误的理念贯穿其人才培养全过程。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绝对不仅仅是专业操作技能那么简单和肤浅,还需要人才具有分析判断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考核时对后者的重视要远远超过前者。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多数用人单位昀重视的就是应聘者的责任心,专业技术能力是居于次要地位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相比,并不是昀重要的,高职院校认清这一点才能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有所作为。

其次,高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输,却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眼高手低,较弱的实际动手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很弱,很多学生理论知识学得很好,但是却难以和实践操作结合到一起,而高职学生将来的主要就业方向就是生产经营活动一线,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将会是各式各样的,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必须要强,否则是难以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学生薄弱的动手能力导致其在应对一些明确的、已知的实际问题时依然表现得束手无措、捉襟见肘,这也是高职院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际操作的一个间接反映;第二,学生难以应对模糊类型问题。在工作岗位上,学生遇到的问题大多难以划分到明确的类型之中去,如果遇到这种模糊类型的问题,就需要员工运用自己的工作经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收集材料、获取信息,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昀佳办法,但是目前很多高职毕业生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他们不会充分挖掘已学的知识和已积累的工作经验,遇到新问题表现得茫然无策,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高职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有效的迁移训练,自身灵活处理问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没有培养起来。处理模糊类型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收集信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善于将自身智慧和他人智慧结合起来,运用双方以往工作中的经验和团队的力量将问题解决。也就是说,处理模糊问题需要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远远超过专业操作技能,职业核心技能涵盖了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乃至协作能力等多方面,这些能力并不能靠高超的专业操作技能替代,只有通过系统化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才能获得。

昀后,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缺乏重点和系统。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昀为明显的一个改变就是人力资源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很多员工不再拘泥于一生从事一个职业的思维,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更好的职业,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去尝试更多的职业。在转变职业和岗位的过程中,劳动者需要较强的思维转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重视专业能力培育却忽视职业核心能力的锻造,这种能力培养方式显然是没有系统性、缺乏重点的。

二、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基础的校企合作活动开展研究

我国校企合作也已经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历史,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发展和完善的时期,也经历了瓶颈的时期,当前处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时刻,笔者认为通过校企合作活动的开展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可行之策,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第一,高职院校应该促进校企合作机制的多元化发展。在校企合作过去二十多年的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符合时代需求的人力资源。但是要在新时期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就要突破原有的校企合作机制单一化的缺陷,这将成为职业二者有机结合的一大障碍。原来的校企合作模式由政府主导,高职院校没有自主权,这样与之合作的企业往往难以与其专业设置、教学安排和学生能力配合起来,校企合作往往趋于停滞和困境,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的热情都不高,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连实际操作能力都难以得到训练,更何况是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改变政府作为高校唯一投资人的现状,让校企合作实现投资多元化,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首先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这是唯一的途径。依据出资关系确立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实现双方合作的科学性和经济性,高职院校可以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积极创新、大胆尝试:目前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是合作型,就是企业在高职院校提供的土地使用权上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设备的投入,双方各自自主经营,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提出让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和学习,在企业内部兼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机会;第二,风投、创投型,这种合作模式是以学院为主体的,在前瞻性市场项目和技术骨干支持的基础上,吸引企业投入资金进行孵化运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大多提供的是资金的支持,高职院校有机会让自己的学生参与到项目的开发和运行之中去,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项目的运作,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让自身能够在团队中获得动力、能够在于合作中获得沟通协调的能力。

第二,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双向嵌入式的校企合作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当前校企合作中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企业的利益激励小、约束力差,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昀根本的方法,企业只有看到利益的吸引才愿意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双向嵌入式合作模式可以让企业和高校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和共生的关系,它是一种学校嵌入企业、企业嵌入学校的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和风险同担。双向陷入式合作模式给实训基地的建立提供了机会,这样高职生有了机会在企业内部实习,高职院校也可以自由地安排学生的实习状况和进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有整体的把握,使得高职院校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变得统筹有计划起来。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双向嵌入式合作模式已经初具成效,大多数情况下学院筹资进行场地建设,企业提供品牌、经验和技术,在校内进行生产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有一部分相当于高职院校所有,双方都是受益者,对企业来说这种合作不再是一种义务或者责任,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还提供了相关的技术和经验,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约束,这让高职院校学生有一个稳定的、持续的实习场所,获得不间断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第三,高职院校要实施特色办学。举例来说,高职院校可以在办学过程中举办职业大赛,激发学生参与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积极性,机械专业的教师可以组织技能大赛让学生进行机床的安装、调配、和维修,注塑模具 CAD与主要零件加工,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企业担任教师,让学生在学习经验的同时也积攒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各个专业专业认真推进在研科研项目,包括教育厅 A类项目、市科技项目、院级创新团队等,并鼓励教师申报各类科研项目,积极发表科研和教研论文,为企业和社会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以实现学院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感情。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校企合作的开展,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齐绍琼.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

[2]薛鹏.关于若干职教学术热点问题研究的新进展——中国职教学会学术年会上关于校企合作、中高职协调发展及质量保障研究观点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3]孙君辉.高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与探究[D].山东大学,2012.

[4]何英.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猜你喜欢

职业核心能力高职学生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管理学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