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东北电影:原生态民俗文化的传承者

2016-12-07金凤杰

电影文学 2016年19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

金凤杰

[摘要]面对现代社会和都市文明对人与自然相依关系的破坏,对未被异化的自然性和原始状态价值的认可,成为探寻解决自我危机的有效途径。加之随着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以东北电影为媒介,依托具有原始性的民俗文化,成为东北区域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在电影创作中探寻原生态民俗文化的传承,就是要挖掘东北民俗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以期发展电影产业的同时,寻求民俗文化新的生存点。

[关键词]东北电影;民俗文化;原生态文化

新时期以来民俗文化价值的重新认可,为民俗文化的影像表现提供了可能和必要性。东北电影,植根于东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同时,依托东北民俗文化,用影像构建东北民俗文化的美学风格,加强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拓宽了民俗文化的传承途径。民俗文化介入东北电影,使民俗文化成为提升东北电影竞争力的重要增长极,使东北区域文化品牌内生力得到增强。

一、原生态民俗文化的影像审美

人类文明的进程,同时也是人类文化意识不断提升的过程。从采集狩猎时代,经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由区域性逐渐扩展到全球性,由低层次不断向更高层次挑战。文明层次的提升、语境的全球化、发展周期的加速缩短,为人类提供愈发多样而繁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0世纪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的主流思潮,并渐次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以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目的的实用主义,在消解真理客观存在的同时,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把行动的效果归结为经验和实在,把行动的工具归结为知识,把有用、效用、行动的成功等作为评判真理的标准,强调有用即为真理。以效果和功用为评判标准,远离于“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庄子·天地》)的实用主义,成为一个时期电影创作的目的性标准。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加深,人的自我危机感所带来的生存困境加剧。具有功利性特征的实用主义不但不能缓解这一困境,更随着终极性价值观追求的丧失,不断加剧人的自我危机感。于是,对未被异化的自然性和原始状态价值的认可,成为电影探寻解决人类自我危机所带来的全面异化的有效途径。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原生态民俗由于承载了人类最原始的生存状态,而处于人类文化意识层级的基石地位。与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文明相比,原生态民俗就会显得落后。但是在人类寻求解决高科技所带来的困境时,以审美的心理解读人与自然的审美价值关系时,原始状态的生产生活被关注,原始状态的生产生活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被挖掘。如果在电影中能够恰当地利用原生态文化的审美作用,就能把人类灵魂深处最原始的状态和追求完美地呈现出来。具有极强东北地域特征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价值观念,通过电影得以展现和传承的同时,也增强了电影的审美价值。观众在感受原生态民俗文化的审美内涵的同时,提升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张力。

二、原生态民俗文化元素的影像表现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加深,原生态民俗文化原有传承方式的弊端也日益明显。在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电影艺术有效抢救和传承原生态民俗文化,成为民俗研究者和电影创作者共同面临的时代问题和历史责任。

(一)原生态环境的影像表现

早在18世纪,生存环境与人的关系就成为学者们所关注的对象。洛克、泰纳、左拉、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强调环境在人生存中的意义和作用。生活是人的生活,社会是因人而存在的社会,所以人与环境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从探讨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生态学角度看,从原始主义对人类原始性的表述看,电影就是对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下审美价值的挖掘。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双向的,环境影响人,人同时改变环境。东北电影创作对民俗文化原始性的探寻,更多展现的是东北人受地域环境所形成的本性特征。从电影是时空兼备的艺术看,对人的生存环境的表述是电影空间展现的基本构成要素。进入21世纪,随着生态和生态学的被重视,电影民俗学研究的兴起,注重人与生存环境和谐发展成为东北电影创作的倾向。纵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东北电影对环境的展现,总体上呈再现性特点。即以最直接的艺术手段对环境进行常态复现,从而使影像表述中的东北地域环境能以更真切、更自然的形式呈现民俗文化的原生态特性。

(二)原生态实物文化的影像表现

实物文化是在对现实具体实物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的原生态性,赋予实物文化原生态特性。东北电影通过对原生态实物文化的呈现,以挖掘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从饮食文化看,气候的四季分明,使东北饮食与江南饮食相比,具有形糙、色重、味浓的特点。东北电影的菜式不是精致、色调鲜亮的,而是粗线条的、不拘于细节的。承载东北人饮食文化的是火炕上的方桌,盛菜饭的食具是大的,吃饭时的嘴是大张的,口味是崇尚咸的。粗放型的、对细节的不关注、对味觉爽直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是东北人受区域环境影响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在饮食习惯上的直观呈现。从服饰文化看,寒冷期的漫长,使东北服饰具有厚重保暖的特点。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白雪皑皑中,人们多用动物皮毛做成厚厚的棉帽子、厚棉大衣、厚耳包,以厚为特点,以追求保暖为宗旨。东北电影中女性冬季的典型服饰是碎花布对襟棉袄,冬季女性服饰图案花色鲜亮、花团锦簇,是白雪皑皑、枯枝败叶中的一抹亮色,与男性服饰的暗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说是东北人对生命的渴求在服饰上的折射。东北地区寒冷期几乎占全年半数,春天带给东北人更多的是越过寒冬之后对生命更强烈的渴望,当东北人还沉浸在春的律动、夏的繁荣、秋的收获中时,冬季已悄然而至,漫长的枯败严寒,愈发激起东北人对生命的渴求。服饰是人的服饰,是人化了的服饰,是倾注于人的主观审美情感的服饰。东北女性对碎花布的衷情,是因为碎花布承载了东北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体验。于是将代表生命盛开的花朵作为女性服饰图案,成为东北人挽留花红柳绿的季节、关注生命、与恶劣环境抗争的服饰体现。

(三)原生态价值观的影像表现

原生态价值观是受生存环境影响的基于原始实物文化之上的价值取向,对地域人群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思维形式,是民俗文化的核心精神。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东北人特有的价值观,在东北电影中展现东北人忠于信仰的价值观成为主要内容。白山黑水、富饶的松嫩大平原,铸就了东北人粗线条的人物性格。使东北电影无论是生活题材还是战争题材,人物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性格都是爽直的。

这种性格特征,使东北人具有忠于家园的意识。《过年》中,离得再远,想法再有分歧,也要回家过年,也要全家围坐在一起吃上一口团圆饭。全家围坐的不是摆放食物的工具,而是东北人重家庭重亲情观念的绝好外在物化。家庭成员因分歧推翻的不是吃饭的桌子,而是对家园的失望。

人性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性善论和性恶论。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理论界争论了两千多年,至今未有结果。所以,东北电影从人性的两面性入手,展现在人性弱点作用之下东北人忠于信仰的价值观。在东北电影中,有些人物由于思想守旧,对土地过分固守而缺乏冒险精神,滋生出保守、狭隘的小农意识。这些具有消极意义的角色,一方面彰显了人性的复杂性。另一方面,重新解读忠于信仰。这些人物所具有的消极个性,根本在于固守,固守于祖辈留下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抛开固守所衍生的愚昧不谈,那么这种固守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对东北地域文化的一种忠诚,是一种需要消解愚昧和保守的忠诚。这种固守是东北人家园意识和家族意识的极端展现。

三、原生态民俗文化影像传承的现实价值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引发了寻求解决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使生态学经过2000多年的构建,终于迈出生物学范畴,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促使民俗文化的生态学研究成为常态。随着文化同质化带来的危机,对原生态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电影对原生态民俗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是原生态民俗文化选择了电影的结果。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原生态民俗文化原有传承形式的劣势日趋明显,如何寻求新的适合原生态民俗文化传承的途径,成为民俗工作者研究的焦点。电影作为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影像对对象的再现能力,是其他艺术样式所无法企及的。一方面是原生态民俗文化元素融入电影创作的结果。虽然我国电影创作经历百余年的发展,与世界电影创作历程仅相差十余年,但是在困境中寻求突破与发展,是中国电影人一直思考的问题。张艺谋的《红高粱》等反映中国本土文化创作的成功,为电影创作注入了新元素,于是原生态民俗文化元素成为电影创作内生力的组成部分。原生态民俗文化在增强电影艺术表现力,传承电影艺术生命力的同时,借助电影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以实现原生态民俗文化的跨领域传承。

原始主义要寻回的是人类童年阶段原始的情感,这些情感既具有物质性,也具有精神性,是人类开始的、古老而未经开发的情感。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日渐加深,人类愈发远离自己的童年,于是在原始主义文化思潮下,当人类不断试图靠近并延续人类童年阶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时,“原始与现代之间的接续”“原始与当下的融合”等问题,成为利用原始性解决当下生存困境时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东北电影创作通过展现现代意识对民俗文化的冲击,探寻解决原始与现代的接续和原始与当下的融合问题,在冲突中不断寻求解脱困境。一方面,冲突的构建是影视创作的需要。影视冲突以分歧和争斗为媒介,通过表现人自身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达到塑造人物性格和实现创作立意的目的。所以,冲突是影视艺术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冲突中寻求民俗文化的现代表现张力,实现以影像为媒介的原生态民俗文化的现代传承。从东北电影创作内容来看,反映地域生活面貌成为创作主流。于是展现现代意识对民俗文化的冲击,成为东北电影创作的核心内容。如《过年》《最后的猎鹿者》,在父辈根深蒂固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意识与子辈现代意识的冲击中,既展现了原生态民俗文化对地域居民的教化作用,又指出原生态民俗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东北电影创作在关注现代意识与原生态民俗文化的冲突中,不断寻求冲突的解决。在展现冲突的过程中,既可以看到因循守旧思想的阻挠,更可以激发具有创新意识的个体积极变革的行为。个体变革过程中所激发的冲突,更可以提升变革行为。在冲突不断呈现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并非“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局面,而是能形成一定的竞争氛围。从而在冲突与竞争中,在磨合与融合中,不断寻找现代意识与原生态民俗文化接续的方式、融合的技巧,以构建原始而朴素情感的现代生存空间。

四、结语

随着文化产品供给由产能短缺走向过剩,电影创作进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消费群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阶段。2015年和2016年一季度,东北三省GDP增速排名滑落到倒数位置,凸显出东北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结合东北地域现状,继续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产业升级,成为东北经济缓中趋稳求发展的长远任务。2000年以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促进各地域经济发展的新生内力。结合东北区域文化特点,发展东北电影创作,成为重塑东北区域形象的重要手段,成为促进东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洪泽湖渔鼓:漂浮在水上的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河北民俗文化的翻译及外宣策略研究
体验民俗文化,传承乡村记忆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