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全覆盖式”备课策略

2016-12-07凌云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一轮复习生物

凌云

【摘 要】广西高考启用新课标卷以来,生物部分涵盖范围比较广泛。为此,本文从全国新课标高考卷、教材、练习、科学性四个角度,探讨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全覆盖式”的备课策略。

【关键词】广西高考 生物 一轮复习 全覆盖式 备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51-02

广西高考于2015年启用新课标卷,2015年Ⅱ卷的生物部分,未涉及高频考点“光合与呼吸”,同时前所未有地以高分值考查了低频考点“衰老癌变”(选择题2考查了衰老,选择题5涉及了癌变的考点)。

2016年,广西高考启用了全国Ⅲ卷。考前,有学生听到相关消息,表示了一种隐约的担忧,担心以对全国Ⅱ卷模式为主线的备考,会与Ⅲ卷差异太大,从而遗漏某些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无论是大纲版卷还是课标卷,无论是Ⅰ卷、Ⅱ卷,还是Ⅲ卷,全国卷带给我们高中教师的启示是:知识点的复习要全面覆盖,以不变应万变。但身为教师,我们在一轮复习的备课中怎样做到全面覆盖?在此,本文主要探讨关于高中生物人教版新教材范围覆盖度的备课策略。

备课,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有效学习的界定,是必须以教育评价为准则的;高中学习的有效性,则以高考为依据。考什么则学什么备什么,是高中教师备课的通俗依据,然而考试大纲的框架性,决定了纲要的简洁性,因此,研究高考卷,是备课的第一准则。其次,教材是备课的基本工具。脱离教材的备课是不切实际的,熟悉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基础。再者,教师自身高标准的要求和高层次的备课能力,能够为有效备课保驾护航。知识是死的,知识的运用是活的。课标卷的考查趋势是逐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比例,因此,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多方面理解教材上“死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延伸到“活的”运用中。而这些,都必须依赖练习的高配备度和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本文所述的“全覆盖式”备课策略,即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备教材(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

首先,全国卷的答题默认规则中,必做题以必修本说法为主,选做题以选修本说法为主。如基因工程第二步名称,必做题按照必修本的说法“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即可得分;选做题需按照选修本的说法“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来答题。其次,概念、案例的教授,只认新教材,但适当补充旧教材的说法能够更好地理解新教材的概念。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处理如下。

(一)搞好跨章节内容的整合与复习

一轮复习与上新课不同的其中一点,在于对知识体系的高度归纳。三本必修教材虽然板块知识区分明显,但正文小字中往往为了巩固主干知识而出现很多跨章节的例子和文字说明,在一轮复习的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将这些“跨界”的知识归位整理。

如必修一正文有一则“资料分析”提及“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取碘的能力”,本意是为了巩固知识点“细胞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当复习必修三《通过激素的调节》时,若要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应将此知识点纳入其中,归纳整理,一起复习。

(二)搞好“小字、旁栏、能力训练、课后练习、本章小结”的融合与复习

除正文外,教材的边角地带也应在备课过程中有所涉及。这些内容,尤其对于习惯了大纲人教版教材的老教师而言,常常容易忽略,但在高考题中仍然会有一定比例的呈现。

如“端粒”的相关知识在必修一中即为小字,但在2015年II卷选择题中有所涉及;“NADP+、NADPH”是必修一旁栏的相关信息,在2014年Ⅰ卷的选择题选项中也有出现;必修三“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学生复习时,往往搞不清此模型究竟是物理模型还是概念模型,实质上在间隔16页之后的“本章小结”中,教材表述“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可见,如不在备课中跨前纳后,知识体系则不够完整。

再如,植物激素调节的章节内容正文对脱落酸的功能,表述为“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而在课后练习的拓展题中还举例分析得到“脱落酸能够抑制发芽”这一功能,故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分析的训练,整理归纳。

(三)搞好无解释的名词的复习

教材内容的设置,一般会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再延伸未知的知识,但是,新教材在有的情况下,容易采用一些同类的、但从未呈现也未加解析过的新名词,学生对此很容易产生疑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查阅教参或文献,帮助学生理解。

如必修三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中,在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举例中,出现了“IPA”,这个词的中文名称是吲哚丙酸,但教材本身没有任何说明解释,那么,与新课相区别的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查阅清楚,而且要补充整理正文中“生长素类似物”的种类。

(四)搞好教材描述模糊,或容易引起歧义的内容的复习

教材用语必定经过仔细斟酌,但地区用语习惯的不同,南北的差异等,往往也会造成理解的不同。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课本,而是能明白学生的困惑,疏解学生的思维。

如必修二中有关“交叉遗传”的解释,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专业定义,在表述红绿色盲的现象时,提到“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针对这句话,学生有很多疑惑,大多主要体现在:在伴XY遗传中,这句话描述的现象是否也属于交叉遗传。通过查阅可知,该概念的专业表述应为“男性患者的X连锁致病基因必然来自母亲,以后又必定传给女儿”,同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提炼关键词“X连锁致病基因”,这样学生对此概念的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这就是对教师备课功力的考验。

再如,教材对记忆细胞参与免疫的表述是“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这句话容易导致学生误解为记忆细胞本身能直接分泌抗体,属于容易引起歧义的教材内容。在备课中,教师必须将相关内容标注出来,以便着重讲解。

(五)搞好教材简略带过的内容的复习

生物学知识是如此浩瀚广博,以至于在简化的表述中难以面面俱到。教材在阐述知识时,有时不涉及过深,但又不想失却其科学性,就会出现学生觉得很“诡异”的用词。比如,在必修三水盐平衡的知识表述中,“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中“释放”一词,就很有讲究,该激素在专业教材中被称为由神经垂体释放。神经垂体不含腺体细胞,其释放的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的,高中阶段对此不作阐述,但高中答题也不能违背科学性,因此“释放”是相较于“合成”“分泌”更科学准确的用词。教师通过备课,点拨学生正确使用表述用语,能够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性。

二、备高考题

高考题不仅可以告诉我们考什么,而且可以告诉我们怎么考。广西考全国卷,教师备课可以全国卷为主要依据。

历年全国课标卷告诉我们,高考题可能会考课本的小字、旁栏(如上文所述),还会考“非主干”知识。很多学者都对全国课标卷做过统计,得出考查频率较高的一些相关知识,称为高频考点;那么低频考点,即“非主干”内容的考查曾经涉及过哪些呢?例如2016年Ⅱ卷选择题考了分裂分化、分裂的相关考点,这在2010年选择题中涉及过1次,6年后才再次出现;还有2014年Ⅱ卷选择题涉及的“胞间连丝”,是历年来唯一一次考查。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不管考点是高频还是低频,只要在高考中可能出现,即为重点。所以教师的备课最好不要过于强调重点,只做难点的区分为佳。

此外,广西2016年所采用的Ⅲ卷生物部分最大特点,是原因分析型与概念表述题目较多,如30题3空9分、31题3空8分的赋分(其中包含“丰富度”的概念考查),可初窥其侧重之明显。这也是近两三年来,全国卷考查角度的倾向。针对于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要注重更新练习的类型。很多学生考分不高,并不是因为复习不认真,不爱背书,而是因为记忆的知识无法应用,也就是俗称的不会答题。而这必须从练习中积攒经验,没有捷径可言。一轮复习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单纯对知识的重复提取,而且在于重复知识的同时,归纳理解每个知识点对应的考法,这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必须个个突破。而所谓的考法,则来源于高考题原题的例题指导。

三、备练习

相信很多学者和教师都深知好练习的重要性。由上文可知,教师备课中对练习的准备,应当注重两点。一是内容的覆盖度和重复度,既包括所谓的主干知识,又要包含非主干知识,全面涉及不遗漏。二是题型的覆盖度。既要有基础记忆题型,又要涉及跨章节综合、信息提取、逻辑思维训练、原因分析、概念表述等多种考题,以高考题为例,结合教材,由浅入深。每一章节内容的复习,配上一套契合度高的练习题,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这也是备课过程中最考验教师备课功力的一个环节。

四、备科学

生物科学是深邃而不断发展的,生物教师也必须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而随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在一轮复习的备课中,可以覆盖三方面以完善学科知识的准确度和科学性。

一备大学教材。如选修三讲述PCR技术时,需要用到DNA引物,学生就会有疑问,既然PCR是模拟体内DNA复制,那为什么不完全像必修二教材所述的过程那样,而采用了“引物”?生物体内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吗?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大学生化教材中寻找到答案。

二备前沿。如必修一正文有一道问题,需要计算有氧呼吸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多少个ATP,根据课本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出38molATP,而浙科版相应的数据却是“大概可以产生30个ATP ”,不同版本教材的说法各异,原因在于P/O比的测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生物化学教科书都已作了修正。把握这一点,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就不会茫然。

三备实验。作为理科学科,生物学的很多小知识,是能够利用实验室的器具和身边的材料检验完成的。如变性的蛋白质能否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变色?我们可以在《三大有机物鉴定》实验中,增加一组变性蛋白的材料,学生立即记忆深刻。可见,教师备课时,可以亲自检验,也可以修改为校本实验以供学生亲自完成。

由上可知,有效的备课不仅仅局限在“讲什么内容”,在理解了高考卷以及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力求做到对自身素养、对备课能力的提升。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每一个概念,每一个说法,如何诠释,如何考查,都必须面面俱到,所谓的“全覆盖式”,其精髓即在于此。

【作者简介】凌 云(1982— )女,汉族,南宁人,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南宁市第二中学生物教师,高三备课组长,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学教育。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一轮复习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中考一轮复习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发教材
中考一轮复习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发教材
思维导图引领下的高三一轮复习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
对照说明 立足实际 多措并举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