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国边陲一工兵
——记广西军区某排雷队班长杜占龙

2016-12-07罗文义陆苏宁

军营文化天地 2016年4期
关键词:雷场李丽战友

文/罗文义 周 皎 陆苏宁

南国边陲一工兵
——记广西军区某排雷队班长杜占龙

文/罗文义 周 皎 陆苏宁

初春时节,中越广西边境友谊关旁的右辅山上怪石嶙峋,丛林密布。极目远眺这片静谧之地,满目青翠。

丛林深处,有一块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那里是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边境雷场,当地人对它唯恐避之不及。而就在此刻,广西军区某边防团三级军士长杜占龙与战友们一起,勇敢地向它发起挑战。

寒风中,这位曾参加过2008年勘界立碑大排雷、10余次经历生死考验的雷场勇士,身着防护服、手持探雷器小心翼翼地进入雷区,一边仔细搜排残留地雷,一边在安全地段插上小黄旗,不一会儿脸上便渗出层层细密的汗珠。

又一回勇闯雷场,再一次出生入死。

出征之前,杜占龙举起右手,在国旗下郑重宣誓:扫除残留雷场,为边疆开出更多和平的土地。

与死神掰手腕

雷场排雷,生与死只有一步之差。

2003年春夏之交,杜占龙初上雷场就遇险情。由于紧张过度,动作变形,结果在引爆地雷时错过最佳撤离时机。生死关头,他跳进了一个石坑中,虽然躲过一劫,但左脚踝和左膝盖被几块飞溅的石头砸个正着,血流不止。

2008年7月,杜占龙和10名战友在执行边境排雷任务时,事先布设在雷场的10列炸药只引爆9列。战士丁磊想要上前去查险排爆,杜占龙一把拉住他说:“我是老兵,经验更丰富,让我来处理!”

战友们瞪大眼睛看着他一步步接近未爆的炸药——突然“轰”的一声巨响,杜占龙消失在一片烟尘之中。

“不好,杜班长出事了!”隐蔽在安全线外的战友见到这一幕,以为杜班长肯定重伤甚至牺牲了,好几个新兵都哭出声来。“别哭啦,我没事。”只见杜占龙从荆棘丛中慢慢站了起来,拍了拍身上的浮尘说。

见此情景,战友们飞奔过去把他紧紧地簇拥起来,高兴得又蹦又跳。原来,杜占龙在走向未爆炸药时,观察到附近有个石壁拐角,他正是利用这个石壁当了天然的掩体。

与前两次相比,下面这次就是真真切切在鬼门边走了一遭。

里火民兵哨所雷场的雷障设置在山坡的反斜面上,草深坡陡。那次,杜占龙在这里排除一颗地雷时,小心翼翼地拧地雷上锈迹斑斑的防潮圈。防潮圈纹丝不动。他手上一加劲,只听“叭”的一声,击针撞上了引爆装置,杜占龙心里“咯噔”一下:“这下死定了。”他身体本能地往侧后打了几个滚。1秒、2秒……5秒,地雷没有爆炸。原来,这枚地雷已经被严重锈蚀,引爆装置失灵了。

回忆起这一幕,杜占龙至今心有余悸:“当时那颗雷要是爆了,不死也至少残废,真是万幸啊。”

杜占龙深知,雷场就是战场,本事不过硬不行。这些年,趴在训练场练习埋雷排雷成为杜占龙生活的一部分,指甲裂了,手指破了,都是常事,双肘关节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如今,一部探雷器被他用得出神入化,不管是外军的地雷,还是我军的地雷,杜占龙次次都能一探就准。

与死神掰手腕,谁也难保绝对安全。熟悉杜占龙的战友都知道,每一次出发排雷时,他都会留下遗书。在执行此次边境排雷任务前夜,杜占龙依然准备了一份遗书。

那晚,他一字一句地写道:“爸、妈,好久没见到你们了,我马上又要上雷场了,要多保重身体,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在这封没有寄出的“遗书”里,他这样交代战友:“如果我化作山脉,请把我葬在边防线上,头朝家乡的方向。”

为战友出生入死

友谊关前的北山雷场,给杜占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2005年6月,杜占龙第一次参与排雷任务时,探寻到了平生的第一枚地雷。“好家伙,5节小竹竿摆放成一个不规则的五角形,随便碰到哪一根竹竿地雷都会爆炸。”杜占龙知道它的厉害,不敢轻易下手。

正当杜占龙准备动手排雷时,却被一旁的班长韦联海挡住了。“你离远些,仔细看我怎么拆。如果我不幸光荣了,你要分析和找出失败的原因,汲取教训。”杜占龙一愣,两眼发热。

直到韦联海将地雷移除、引爆,安全地完成任务,杜占龙才松了一口气。走下雷场,韦班长嘱咐他说:“小杜,以后有危险的活我们老兵先上。”

从此,“老兵先上”这个排雷队许多老班长言传身教留下来的传统扎在了

杜占龙的心里。后来,杜占龙也成了排雷队的老兵,他也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老兵先上”的风采。

2008年,已担任班长的杜占龙参加勘界立碑排雷行动。有一次,在他的带领下,几名战友负责执行引爆排雷爆破装置的任务。由于紧张的缘故,上等兵李磊没有接到指令就提前点燃了导火索,慌忙后撤时又被藤条绊倒在地,扭伤了脚踝。见此情景,已完成任务返回安全地域的杜占龙重返险境,架起小李转身就跑。两人冲出不到30米,数十公斤烈性TNT就在他们身后“轰”地炸响,杜占龙抱住李磊迅速向前扑倒,把小李压在身下,自己却被强烈的冲击波震昏过去。

杜占龙向战友传授排雷技能(陆苏宁/摄)

还有一次,上等兵张奎在排雷过程中发现一根裸露在外的绊发线。根据以往经验,地雷绊发线都是由细铁丝或绳索制成,毫无提防之心的张奎伸手就去拽拉。一旁刚排完一颗地雷、站直身子准备喘口气的杜占龙见状,大喊一声:“住手!”并一把揪住张奎的衣领,用力把他摁倒在地,身后此时发出“轰、轰”两声巨响。原来,这根绊发线上连着两颗地雷。惊魂未定的小张瞅着身后升起的浓烟,一脸感激地看着班长。

这些年,杜占龙在雷场先后救过6位战友,身上留下大小伤疤10余处。有人问他:“你怎么这么不要命?”杜占龙不假思索地说:“谁不珍惜生命?但看到战友有危险,大家一个锅里打饭吃,怎能无动于衷。”

在中越边境,一些精心埋设的“连环雷”,即便是技术再精湛的工兵也倍感棘手。所谓“连环雷”,就是两颗以上的地雷引信连在一起,一旦移动一颗,另外几颗就会被同时引爆。去年12月11日,杜占龙和战友们来到一个天然溶洞边,见那儿光秃秃的,估计这儿不会有地雷,准备进去休息一会儿。谁知大家刚进洞不久,战士伍建成用探雷针轻轻地划开洞壁上的蜘蛛网,发现几根划不断的蜘蛛网竟然是尼龙绳。

“不好,这儿可能有雷阵!”接到小伍的报告,杜占龙立马作出判断。他小心地来到伍建成身边,仔细地察看尼龙绳,果然发现尼龙绳连接着洞顶的一枚绊发雷。随后,杜占龙吩咐:“大家踩着我的脚印走,谁也不要乱动。”他小心地拿着探雷器,仔细搜寻地雷的具体位置,逐一拧开了雷阵5颗绊发雷的引信,把大家带出了困境。

一家人的奉献

排雷兵都知道,每次走进排雷场都是一场生死考验,但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许多排雷兵都不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告诉家人,杜占龙也不例外。

2008年,杜占龙已经连续3年上雷场了,父亲才从新闻中得知儿子正在遂行边境排雷任务。老人一宿未睡,第二天便赶到了部队。把儿子拉到身边,老人左看看右看看,还不停在他身上摸来摸去,见没有缺少一个“零件”,才松了口气。

老人的来意直截了当:“你都排了几年雷了,也对得起国家了,年底怎么也得退伍。”

“现在排雷还没完,我还不能走。”

“万一哪天把你炸没了,我和你妈怎么办?哪怕是把你炸得缺个胳膊少条腿的,你下半辈子咋办?”

“……”

第一次,父子俩谈崩了。随后几天,父子俩又进行了多次长谈,最终还是杜占龙说服了父亲。说服老人的是最朴素的道理:“排雷危险谁都知道,但这是任务,我走了,别人就得来,碰到危险自己绕道走,我这辈子都不心安哪。”

从此,杜占龙留在了雷场,父亲的心再也没有离开过雷场。一次,杜占龙的父亲不知是从哪里听到消息,说边防部队排雷出事了,炸死了几个人。老人连夜赶到县城,坐上了到驻地的第一班班车,见到杜占龙时,老人双眼红肿,眼窝下陷,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说起老父亲对自己的挂念,杜占龙眼里有泪:“上雷场其实没啥,但一想到家人为我担惊受怕,这心就揪得不行。”

除了父母,妻子也是杜占龙心里的牵挂。

2007年,杜占龙与妻子李丽结识,从此这个善良的女人把杜占龙当成了头上的天。因为排雷,杜占龙3次推迟婚期,女人啥话也没说。

最让李丽感到难挨的是杜占龙和战友上雷场,自己单独带着孩子在家的日子。虽然随军了,和排雷队几个家属住在一块,大家平时互相有个依靠,可谁的心里都放不下自己的“工兵丈夫”。一次,一名战士被雷管烧伤了手住进了医院。一连几天,李丽点火做饭时,看着那串火苗,都感觉也要“轰”一声爆炸开来。这样的事情多了,李丽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吃什么药也不管用,经常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跟着丈夫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李丽从不在丈夫面前表露。因为她知道,不能让丈夫带着心事进雷场。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只求杜占龙每次回到家里,能在这个港湾里得到最好的休息。

在家人的支持下,如今杜占龙已经两次立功,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但杜占龙心里从来没有忘记:这些成绩,饱蘸了亲人的泪水,饱含了妻子的温情,是全家人的奉献与付出。★

责任编辑:曹舒雅

猜你喜欢

雷场李丽战友
别让你的眼泪在职场飞
冰冻太阳光
战友是什么
岁月静好,因为有人负重前行
永远是战友
好战友,亲兄弟
老李的战友
你很像我的初恋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