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粟裕与陈毅的风云际会

2016-12-07张雄文

同舟共进 2016年12期
关键词:华野野战军粟裕

张雄文

相识于1927年秋

陈毅和粟裕相识于南昌起义余部转战途中。1927年10月,秋风萧瑟中,朱德指挥仅剩的800多名南昌起义官兵,先后召开信丰军人大会和进行大余整编。陈毅半路赶上起义部队,被任命为团指导员。朱德和陈毅与全体官兵见面,都做了鼓舞士气的讲话。粟裕站在队伍中,一脸肃然,他后来回忆:“回想起来,我认识和钦佩陈毅同志,也正是从信丰、大庾开始的。”

大余整编时,粟裕被朱德直接从班长提升为五连指导员,与另一个连的连长林彪同列。同为一支小部队的政工人员,又是仅隔营一级的上下级,陈毅认识了粟裕,彼此往来也较多。

随后,陈毅和粟裕一道参加了湘南起义,又一起随朱德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余部会师。陈毅从军后起点较高,又因机缘所至,井冈山会师两军合编为红四军后,担任的职务较高;粟裕依然属于基层干部,两人已很难直接见面,罕有来往。

1929年6月红四军“九大”后,陈毅离开了红军的绝对主力红四军,主要负责省军区工作,职责是扩红等,为此获得过红星奖章。粟裕则一直留在主力部队,跟随毛泽东、朱德转战,依照名将必“起于卒伍”的铁律,从基层干部逐渐上升到军团参谋长,先后参加了大兵团作战的五次反“围剿”,与蒋介石的大军直接对敌。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被迫长征,陈毅和粟裕都留在南方丛林里坚持,苦撑待变。但两人远隔千里,陈毅在赣粤边昼伏夜出打游击,粟裕在浙西南和浙南一带筚路蓝缕,孤军奋战,彼此从未联络过。

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国共和谈成功,南方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陈毅和粟裕都迎来了严冬过后的曙光,陈毅担任新四军1支队司令,粟裕是2支队副司令(不久即代司令)。一年后,项英报请毛泽东同意,将这两个支队合编为江南指挥部,北渡长江后又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为指挥,粟裕为副指挥兼参谋长,两人一个锅里吃饭的搭档生涯真正开始。陈毅长于政治,主要负责统战工作,粟裕则主管作战、训练等工作,两人优势互补,“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由此而来。因粟裕能者多劳,事情繁杂,陈毅还写了一副对联“轻裘缓带羊叔子,食少事繁诸葛公”送给他。

这一时期,两人联手的杰作是黄桥决战,以少胜多,把前来进攻准备将他们赶入长江“喂鱼”的国民党韩德勤部队1万多人打掉,苏北新四军也绝处逢生,打出了华中最大一块根据地。陈毅对粟裕的筹划和具体指挥赞不绝口,战后在海安西寺的干部大会上介绍粟裕说:“大家一定要问:哪里来的粟副总指挥?告诉大家,粟副总指挥早就来了,过去因为统战关系,没有公开。因为他们(苏北国民党军)说我陈毅是诗人、文人,是来宣传抗日统一战线的。”“如果把粟裕同志公开了,他们一定说:你们把军事干部带来,是否准备来打仗啦!这样,就不利于做统战工作,因此过去没有公开。”陈毅还说:“粟副总指挥,是很强的军事指挥员,他指挥打了好多漂亮仗,这次黄桥决战,我们决定后全由粟裕同志指挥的。”这是陈毅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由衷称赞粟裕。多年后,出席这一会议的新四军老兵、曾任成都警备司令员的张玉成还能清楚地记起这番话。

但不久,两人又长期分开了。

三次战略分歧

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陈毅重返华东前线,出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实际负责指挥山东野战军,与出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一北一南,与前来进攻的国民党军作战。两人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分歧与争论,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先内线作战还是立即外线作战之争。

1946年6月,蒋介石磨刀霍霍,调集重兵准备大举进攻中共解放区之际,兵微将寡的毛泽东不愿打内战,想到一个“蒋军向北,解放军向南”的计划,要求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和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外线出击,最终“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前进”,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则出击淮南,策应他们作战,迫使蒋介石议和。陈毅率山东野战军5万人奉命而动,又指令战略行动归自己指挥的华中野战军主力西移淮南。

实践出真知。粟裕长期处于前线作战,分析了敌我态势和实际情况后,得出了与毛泽东相反的看法,认为华中野战军应先留在苏中根据地内作战,因而先后三次致电毛泽东并告陈毅,“斗胆直陈”,陈述自己的主张。结果,毛泽东被说服了,陈毅则意外地始终坚持过去的计划。于是,中央、山东与华中三方电报往来不断,毛泽东成了中间调停人。激烈之时,陈毅甚至电告毛泽东说:“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粟(裕)舍不得离开苏中,以主力在该地打转,实际上淮南在全局上比苏中更重要,此道理以前讲过多次,讲不通。”

争论过程中,粟裕在苏中以3万多人对蒋介石12万余人,不断告捷,最后竟一口气七战七捷,毛泽东兴奋异常,通令全国各战区仿效粟裕。

已外线出击淮北的山东野战军则战果不是很理想,特别是泗县战役中,陈毅没有听从包括毛泽东和粟裕在内的各方劝告和提醒,以多打少不慎失利,主力第8师伤亡达2400余人。事实面前,陈毅作了反思,同意了粟裕的意见。

第二次,是两淮保卫战之争。

苏中七战七捷后,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所部从南北两面进攻,准备拿下淮安、淮阴等苏北各重镇。毛泽东指令陈毅负责北面淮泗地区作战,要求他“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南面的苏中地区则交粟裕负责但陈毅随后误判薛岳主力将进攻沭阳,顾虑返回山东的归路被切断,而北移沭阳以南、宿迁以东地区。粟裕则判断薛岳的目的是淮安及淮阴,多次与陈毅文电往来,提出看法和建议,甚至提到了“否则华中局势变化,责任难负”的严重性。陈毅未予同意,决心按原计划行动。

薛岳果如粟裕所料,“佯攻沭阳、真攻淮阴”,趁山东野战军主力北移,以精锐的整编74师等三个军乘虚进攻两淮。陈毅闻讯后大惊,急忙率军南下,随即又判断、部署失当;粟裕连忙率华中野战军主力,从苏中日夜兼程前往增援,因路途遥远未能赶上,两淮随即失守,华中一时陷入被动局面。

陈毅痛心之余,短时间内接连三次向上级、同级和下级做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坦诚失误。他给中共中央毛泽东等人的电报说:“我至淮北,战局顾虑太多,决心不够,未能发挥山野力量,有负党与人民的付托。”陈毅主动表示:“今后集结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

这是陈毅第一次直接向毛泽东推崇粟裕。

随后,陈毅又主动给麾下第8师官兵写信,承担了战役失利决策与部署的责任,说:“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

第三次,是战略出击方向和出击时机之争。

两淮失守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都集结在淮海地区,粟裕等人便致电毛泽东和陈毅,提出了两个野战军集中行动的建议。陈毅很赞同,进一步主张两个野战军的指挥部合成一个。毛泽东马上予以批准,还“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但是,两个野战军指挥部随后不仅未能合并,还又发生了分歧。

这时候,薛岳得知粟裕和华中野战军主力北移,便兵分两路,避实击虚,一路由两淮东犯涟水,威胁华中野战军的后方,一路由鲁南进占峄县、枣庄,威胁山东野战军的后方。

粟裕与华中分局的邓子恢、张鼎丞等人提出,集中两个野战军,先打南面进攻涟水的国民党军。陈毅则决定山东野战军回师鲁南,提出要么华中野战军随其一起去山东,要么两个野战军分开行动,分别向南北两面出击。华中分局负责人张鼎丞、邓子恢和曾山一听,异常激动,给毛泽东发了一份罕见的密电,开头便说“我们对陈此部署决不同意”。他们详细回顾了两淮失守的经过,“告状”说:“这完全是由于陈对用兵开玩笑所致。否则,不仅淮阴可保,且可歼灭敌人,改变战局。为什么陈如此动摇,固与宋曾有关,但我们估计与陈之英雄思想亦非无关系。”他们越说越激动:“中央决定山野与华野合并,陈、粟、谭统一指挥,命令已公布,但陈始终保持两个机关,拖不合并,陈亦自己行动,不在一起,仍采取临时接头会商方式。”他们认为“陈指挥如此踌躇,山野回鲁南后也不一定打胜战,而山野、华野分开行动,对将来战局无法改变,对全国战局亦有害处”,因而“坚决反对陈这种布置”。

多番文电往来争论中,毛泽东支持了粟裕等人的意见,对陈毅作了批评,陈毅只好同意暂缓去鲁南。出于打胜仗的渴望,毛泽东随即为两个野战军合并指挥部后的指挥体制予以分工,指令“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外,强调“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1946年12月,粟裕只身赶赴山东野战军司令部负责战役指挥,第一次以“华东野战军”的名义颁布命令,指挥山东野战军主力和华中野战军一部作战,取得了宿北战役大捷。山东野战军长久以来第一次打胜仗,士气大振。

军政联手战鲁南

随后,粟裕和陈毅军政联手,一鼓作气,战鲁南,夺莱芜,威震天下,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也正式合编为华东野战军。

陈毅对粟裕的战役指挥已完全折服与信任,他不仅对粟裕说“我们一如既往,军事上主要由你考虑,我给你出出题目”,还每战之后必兴奋地写诗庆祝。

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参谋秦叔瑾晚年回忆了他们两人志趣个性迥异的特点。他说:“打仗离不开地图,粟裕最喜欢看地图。粟裕是对着地图在脑海里调兵遣将,看多了,地图就熟了。”谈到陈毅的特点,秦叔瑾则说:“陈毅不喜欢看地图。我们司令部的人都知道,他把打仗的事交给粟裕,仗怎么打他都不管,不去费这个神,他下棋、干别的事。粟裕就成天看地图,考虑打仗。”秦叔瑾很钦佩陈毅:“但是陈毅会讲话。这个我们都佩服。机关要开会,我们搬着小凳子去听,陈毅就坐在那里讲,形势、后勤、作风、思想工作……他能一口气讲很久,讲得条条是道。”

为保证粟裕专心考虑作战,陈毅特别规定:“粟总在地图前构思歼敌方案时,任何人不准打扰。”战役发起后,陈毅常常离开指挥室,说:“我离开这里很必要,免得粟司令事事向我报告,延误时间。”陈毅还特别关注粟裕的身体,战前粟裕“闭门谢客”对着地图紧张构思战役方案时,他偶尔“强拉”粟裕陪他下棋,换换脑子,有一次还亲自“强拉”粟裕外出打猎,以放松紧绷的神经。

粟裕紧接着又创造了孟良崮战役的奇迹。战役中,陈毅以司令员兼政委身份,给予仅为副司令员却负责战役指挥的粟裕很大支持。交战双方激战之际,性格粗爽的9纵司令员许世友以部队伤亡太大为由,在电话中同粟裕讨价还价。陈毅拿过话筒说:“刚才粟裕同志讲的,就是我的意见。”许世友见拥有人事权、以代替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执行军法的陈毅这样说话,也就平静了。

七月分兵,华野调职

但连战皆捷也带来了过度乐观的情绪,特殊指挥体制中,不久就产生了内部分歧。

1947年7月,为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南进大别山,华东野战军奉毛泽东严令仓促进行“七月分兵”,将全军分为三路人马,三面出击。接到分兵的急电时,粟裕认为山东“内线歼敌的条件还是存在的”,而大量歼灭蒋介石的有生力量,正是对友军最好的支援。《传檄到中原》一书记载:“在山东时,他俩(陈毅、粟裕)为了分兵的问题,曾昼夜争论。粟裕对分兵很有意见,对远距离外线出击的作法不理解。”

当华野司令部其他成员坚持分兵时,粟裕只好执行,随即导致南麻、临朐战役相继失利。这是粟裕一生执掌大兵团作战中仅有的两次“败走麦城”,心情十分沉重。

随后,粟裕分析了这两仗未能打好的原因,准备上报毛泽东。陈毅与谭震林不同意他电文中指出的“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对敌人维持其重点进攻之判断错误”,认为是粟裕“军事部署上的错误与战术上的不讲究”。粟裕当即另外向毛泽东发了一份自请处分的电报。毛泽东收悉后,轻描淡写地回电说:“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这一电报前后,为配合刘邓跃进大别山的行动,毛泽东还连发5电,要粟裕速去鲁西南,指挥华野5个主力纵队作战。陈毅获悉了毛泽东的复电,当天也急忙致电中央称赞粟裕:“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粟裕即将前往鲁西南,考虑到华野司令部指挥机构的健全,即“人事关系及指挥便利”,征得陈毅同意后,两人联名致电毛泽东,“请陈毅一同西去,以加强领导”。毛泽东从善如流,仅仅要求他和陈毅火速前往鲁西南。陈毅因此得以与粟裕同行,开赴中原战场,但不久只身离开了华野司令部,直到1948年4月才返回,其间去过陕北参加会议。

陈毅在陕北时,毛泽东已构想了第二次跃进战略,打算让粟裕率华野3个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南渡长江,调动蒋介石江北的主力回防江南。陈毅听说后极为赞赏,毛泽东便命他返回华野后当面向粟裕传达。

粟裕却已酝酿了一个集中江北陈粟、刘邓和陈谢三路大军打大仗,改变中原战局的构想。他三次斗胆直陈,向毛泽东力陈暂不渡江南进,而是留在江北打大仗。毛泽东踌躇之下,将粟裕请到了中共中央新的驻地河北阜平城南庄面谈,并让刚从陕北返回华野司令部的陈毅陪同北上。当面了解粟裕的设想后,毛泽东又被说服了,但开出了一个条件:少则4个月,多则8个月内,必须“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为给粟裕顺利完成“军令状”提供便利,毛泽东又采取了三项前所未有的特殊举措,其中之一便是给予他充分的指挥权,以便“事、权、责”统一。毛泽东决定将陈毅调离华野,前往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担任副司令员,职责是“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的经常工作”,由粟裕接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一职。他对粟裕说:“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突如其来的组织调整,粟裕深感意外。出于对陈毅的尊重,粟裕当即请求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毛泽东说:“中央已经决定了,陈毅同志和邓子恢同志到中原局、中原军区工作,华野还是你来搞。”粟裕只好请求“陈毅同志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职务继续保留”,毛泽东想了想,同意了。粟裕随即成为华野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陈毅对这次重大的组织调整也毫无思想准备。其实早在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之前,陈粟之间发生争论与山东野战军连战失利,正在延安兼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组织部部长的饶漱石便向毛泽东提出“以粟代陈”。这时,毛泽东已为即将合并的华东野战军指定了“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的特殊指挥体制,因而当面告诉饶漱石:“陈粟不可分,陈粟合则胜,分则败。”并要求他返回华东后亲自向下传达。饶漱石回去后并未传达,反而带着私心,几次私下对粟裕说:“现在还是陈毅负责,将来你要负主要责任。”粟裕对作为上级的陈毅和饶漱石都很尊重,更无心权位,认为“职务的事,是中央决定的”,没有理会。

这些事情,陈毅当时也并不知道,直到1954年“高饶事件”中饶漱石被批判时才清楚,但突然要离开兵强马壮的华野,也隐隐认为其中必有缘故。离开前,他托人将一台收音机带给周恩来,附信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明日即西去,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并望将来能随军入川。”周恩来收信阅毕,出于某种考虑,特意亲笔批转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和任弼时等书记处成员传阅。他们圈阅后,不知是谁还在“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这一句旁边用毛笔画粗杠一道,以示值得重视。

陈毅抵达中原军区后,不无揶揄地说:“东有粟裕指挥,西有刘伯承坐镇,我闲着无事,就去办一所大学吧。”他随即担任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培训了不少干部。

陈毅离开了华野,粟裕很快打了一个豫东战役,一个战役便完成了毛泽东交给的歼灭“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近10万人的军令状。1948年8月,他又率华野主力杀了一个回马枪,回师山东,与留在内线的山东兵团、苏北兵团会合,发起济南战役,一举打掉蒋介石10万多人,活捉了悍将王耀武。

华野、中野配合打大仗

这时,华野全军已达到30多万人马,辖有4个兵团16个纵队,指挥责任都由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一肩挑。规模更大的淮海战役即将开始,他需要将全部精力用于作战筹划和指挥,部队的政治工作与后勤等事务难以顾及。毛泽东也深知这一点,打算让陈毅重回华野帮助粟裕,电告说:“拟请陈毅同志回至该部(华野),帮助粟裕对内部关系加以调整。”

粟裕很是高兴,马上做好了“让贤”的准备,不想却造成了一段小风波。

在他身边工作的余力、鞠开、崔协祥、俞杰和唐洪等秘书、警卫员听说后,觉得他老是让来让去,“我们很不理解,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埋怨情绪”。粟裕十分生气,向支部建议搞一次“共产党员应该争什么与让什么”的座谈会。他还有意带这几个人进济南游玩,借机予以教育。游玩时,粟裕笑着问大家:“大家随便谈谈,济南这个地方怎么样?”余力等人七嘴八舌议论了一阵后,粟裕说:“济南是个大城市,但还有更大的,如南京、上海,此外还有风景闻名天下的苏州、杭州等。这些大城市解放以后的管理和建设都得有大学问才行。我们的陈总各方面都比我强,就有本事把这些城市管好。再说陈总回来主持全面工作,我可以集中精力搞军事,和大家一起打更多更大的胜仗,有什么不好呢?”余力等人多年后回忆说:“首长没有批评任何人,但大家坐不住了,惭愧地低下了头,纷纷要求检讨。”

内部问题解决了,陈毅却因故未能前来,粟裕依旧独任其劳。

随后,粟裕和毛泽东文电往来,敲定了淮海战役方案。为加强中野和华野配合打大仗,粟裕又向毛泽东提出:“本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毅)军长、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中野司令部的陈毅和邓小平向毛泽东和粟裕回电说:“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毛泽东也便继续“直接指挥”华野和粟裕,即便不久设立了淮海战役总前委后,也依然如此。

粟裕指挥华野全歼黄百韬兵团后,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受挫,他又给陈毅所在的中野提供了经验。1948年12月1日,中野司令部与华野司令部之间的电话接通,两边第一个通话的分别是陈毅和华野副参谋长张震。张震说到了华野的当前部署,最后说:“如果(中野)打黄维需要华野支援,你尽管下命令,我们保证随叫随到。”陈毅说:“命令不敢下,有华野做后盾,我们歼灭黄维就更有把握了。”陈毅说的也是实情,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华野司令员,但依照组织原则,若无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批准,他的确不能随意调动华野部队了。这时,粟裕接过了张震的话筒,陈毅问:“你们打黄百韬用的是什么办法?”粟裕马上告诉他:“挖坑道,迫近敌人阵地,然后突然发起攻击,分割歼灭它。”粟裕还详细介绍了华野围歼黄百韬的情况。陈毅很兴奋,对一旁的刘伯承和邓小平说:“我看是好办法。”他们决定立即“采用碾庄经验”作战。不久,粟裕又主动派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再带10万人南下,协助他们打黄维兵团,很快予以全歼。

其后,粟裕继续实际指挥华东野战军(不久改称第三野战军)作战,相继取得渡江、上海战役胜利,最后又准备攻台作战。1950年6月,因朝鲜战争爆发,攻台作战准备奉命终止,粟裕随即被毛泽东改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准备率军出征朝鲜。粟裕却因病重不能前往东北,也无法履行原来主持华东军区暨三野总部的职责。毛泽东只好令已在地方工作的陈毅重返军队,担负粟裕留下的空缺。1951年9月,粟裕从苏联治病回国,被调任军委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离开了长期指挥的华东部队。

粟裕、陈毅两位将帅的交往,到此告一段落。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华野野战军粟裕
第一次开飞机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的艰难转折
——从“七月分兵”到沙土集战役
华野燃气海外上市圈钱“疑云”
粟裕谈黄桥战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
华野“大矿地会议”地名应为大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