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效率方能提高

2016-12-07施瑞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34期
关键词:后进生师生情感

施瑞

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经常滔滔不绝的一个人表演。先讲引例,然后自问自答。接着又讲新课、例题,甚至怕学生掌握不了,又反复强调该节课的重、难点,甚至让学生去背定义、公理等,接着就是大量的习题练习。以为这样把所有该说的都说完了,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缺乏互动易使教与学脱钩。久而久之,学生会慢慢厌恶数学,这样教学就会走进死胡同。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着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二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活动的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情感意识,创设平等、和谐、尊重、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才能使学生的心态得到开放,享受理解,使学生在与老师的交互中,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得到自我实现。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能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

一、树立情感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情感的投入决定着课堂的气氛,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彻底放弃自己的权威,建立一种民主的教学活动。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全能的教育观念,改变评定成绩的陈旧标准和方法,让学生感到师生平等,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爱因斯坦16岁准备高考时,在瑞士阿劳中学只补习一年,但这一年却对他日后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逝世前一月写的回忆录中,他写道:“这个学校用它的自由精神和那毫无依赖外界权威的教师们的淳朴、热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个学校的自由精神培育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最高思想。可见,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活跃起来,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可以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有的学生不敢发言,其主要原因就是怕说错,怕老师责怪,怕同学笑话。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应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找出新问题。为了创设这样一个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情感投入是不可缺少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起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注重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数学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要会学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方法的提炼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的,学生的心理应主要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尤其是作为智力和认知核心的思维,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希望自己成为探险者、发明者、创造者,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也是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能使学生心理处于亢奋状态,使动力系统“开足马力”,能调动一切因素,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操作。当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时,不但对数学问题有了深刻理解,还能通过愉快的心理体验,实现兴趣的自我培养,增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平面将空间分成两个部分,两个平面,三个平面将空间最多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最少分成几个部分?学生马上开始讨论,发言相当积极,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参与率100%。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堂上议论声交错,似乎很“乱”,但同学们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气氛中掌握了新知识。那节课学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教学效果好,有的同学课后还在讨论四个平面、五个平面的情况,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见,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能主动参与,他们通过轻松的课堂教学活动,个性得到尊重。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而获得知识、感情、智慧和能力。这样做就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自我价值的地方,学生就不怕也不会讨厌上数学课了。实践证明: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学生经过自己的体验,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关心,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的情感交流逐步深化,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理解学生的差异,关爱后进生,使后进生在课堂上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这个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对后进生缺乏关爱,或者说他们得不到尊重,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和谐。我所教的一个班里有一个女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有一次叫她起来回答问题。她站起来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全体同学大笑,我当时没有批评她,只是微笑着说:“你太紧张了,不要紧,先坐下,很快就会弄懂的。”同时我还批评了嘲笑她的同学。课后我找她谈心,并安排相邻的同学在学习上帮助她,后来,她的性格也逐渐开朗了,都能主动发言了,她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对其他差生我也没有放弃,相反在课堂上结合课本内容出一些简单的练习,分别让他们“表演”一番,使他们有成就感。他们对数学学习逐渐产生了兴趣,成绩也在逐步提高。有时对他们给予表扬和适当的奖励,于是他们开始喜欢找我谈话,与我交流了。师生之间有了情感,教与学就能产生互动,我也从中找到了因材施教的依据,对他们进行辅导,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事实上,后进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关爱和尊重,有了对学习的情感,有了师生平等、和谐的氛围,他们从中也体验到了生活和学习的价值,从而激发求知欲,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情感意识,不但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还要将学生中的差异当作一种资源去开发,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才能使教学过程成为认知与情感统一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真正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总之,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效率方能提高。

(作者单位:安徽省南陵职教中心)

猜你喜欢

后进生师生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如何对待后进生
麻辣师生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