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我们谈论写作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6-12-06吴鸽

师道 2016年11期
关键词:落日太阳习作

吴鸽

写作,重要的情感表达工具

多年前曾读过一篇文章《哈佛大学没给我的》,已毕业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教给他们的有以下三项:1.没有教给他们足够的写作能力;2.没有教给他们必要的历史知识;3.没有教给他们必要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而其中第一项就占到接受调查学生的百分之八十。

直至今天还记得当时读完时的心灵契合之感,似乎终于有人说出了我想说多年,却如鲠在喉的话。

的确,写作能力该怎么教呢?我小时候写作文,从未有人教过,那时的老师就是写个题目,自己完成,至于好与差当然也没有现在如此较真。如今自己成了语文老师,教语文也有十多个年头了,耳边也听到过这样的话语:我同样教的,有的孩子就是不会写,看来会写作真不是老师能教的,有的就是天生会写。也听到过家长和我抱怨:我让孩子天天看作文书,他怎么还是不会写呢,写一篇作文要“榨”半天。

既然老师、家长、孩子都痛苦,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写作呢?并不是人人都想当作家抑或是靠与文字打交道而生活的。对此,我们是否应该先回到问题的本质,从源头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这是否在说,思维是人存在的佐证,而对思维的确认,写作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哲学家培根说:写作使人完善。我所理解“完善”是指认知上的完善、情感上的完善、智慧上的完善及人格上的完善,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写作来达成。

潘新和教授的观点也让我思考:人,需要应付生活,但不是为了活而活;言说、话语和理性的追求,对此在的思考,从来就是人的宿命,是生命绾成的结,是人的确证。有言说,才有人,才有诗意的人生和生生不息的人类。

探寻至此,我有些豁然开朗了:写作就是人和生活交谈的方式,其实它的意义就在于它本身,就像美的意义在于美本身一样。浩瀚的汉字,因为言说的欲望,对思维的检视,能够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千变万化地串联到一起,终而成为一个完好的作品,这该是多么奇妙。这作品是情感的根植,是丰富人生想象的途径,是培养人对人、对自己态度的渠道。

而这种对情感的根植,打开丰富的途径,培养的渠道是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有的。台湾彭明辉教授在演讲时有一段话我常会想起,他说:“一个欠缺情感表达工具的民族,他生气的时候,除了摔碗盘之外,恐怕只有使用更粗暴的方式了。”那就让写作成为成长中的儿童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吧!

文本,儿童习作的拐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那么郑重地告诉所有的语文老师,“给多数人预备语文教本,一半总带着供给写作范式的意思。”怀揣着分量如此之重的话,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一直在努力,在思索,更在实践,如何让我们的课本和儿童情感、儿童写作相链接。

执教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这篇课文时,我就想:这是一篇写景文,对于写景文的教学我们除了着眼于想象中看到的风景,更应该带着儿童欣赏“风景”里的语言,从而能在语言、结构的比较中学会自我表达的迁移和运用,让自己眼中看到的风景,也能还原在自己的语言中。这也是情境语文课堂写作本位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实践。

于是,课堂中在教学“孩童图”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⑴指读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

⑵(课件出示相关句子)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引导学生抓住“红扑扑”“毫无倦态”“抖落”等词来朗读体会,相机指导理解“赤朱丹彤”这个表示颜色的词,回忆还学过哪些表示红色的词,并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热烈的色彩。)

⑶课件出示落日图,感受夕阳的热烈,光芒四射。

⑷出示想象练说: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仿佛……又像……

⑸作者的想象多么有诗意啊,用了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太阳的这份活跃,这份热情。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分行排列成的诗文,配上优美的音乐)。

活跃了 潇潇洒洒地

一天的太阳, 从身上抖落下

依旧 赤朱丹彤,

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在大海上

它 溅出无数

歪着红扑扑的脸蛋 夺目的亮点。

毫无倦态

(6)师范读,再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文字中的诗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你们要培养学生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他们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正体现了教师通过品赏词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学生在美的情境中逐渐成为“词的音乐家”,从而就能将对文字的感觉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

而后,教学“灯笼图”和“跳水员图”时,我也注重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精准、生动。如:通过换词,比较、感受太阳下落的美妙过程。“夕阳在渐渐下滑,这是怎样美妙的一个过程呢?(出示辨析词语)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

学生在黑板上用画简笔图的方式区分“悬”与“浮”的差别,从而感受到“悬”是说明太阳没有靠近海面,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而“浮”说明太阳下面的边缘已接触到海平面。 再如“下沉”显得很有力量,慢慢地压下来,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与力量。而“下落”显得速度很快,“刷”地一下就下来了。夕阳落下去是有个过程的,“下沉”比“下落”更准确,更有力量。而 “挨”是靠的意思,若即若离;“碰”表示太阳与海面完全接触。“挨”让人感到亲密,“碰”让人觉得生硬。而太阳落下去的过程是静静的,毫无声息的。“挨”比“碰”更准确。

这样的教学设计,语文老师其实并不陌生,或许反观自己,多数文本都采用这样精读的教学方式。那么如果课堂到此为止,儿童是否就一定有了言说的欲求,言说的方法,言说的才情,懂得从文本出发链接其生活,从而提笔如泉涌,笔下生花呢?

实则不然,曾经看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吴中豪教授的一份统计:当今小学生在校6年读过的300篇课文,其中的词汇数量在7000个左右,可是没有多少学生能够将这些词汇纳入自己的言语体系。不少学生读到小学甚至中学毕业,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词语贫乏,所用的句子许多都是童年时代用熟了的大白话式的简单句子,影响所及直至大学阶段。这项于2004年公开的发声,直至今日都有说服力。过去的十多年或许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变阅读和写作的脱节,可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生活,在真实情境中孕育才情

语文课堂的力量为什么很少作用到儿童写作上,这是很多老师常问的问题。去年,我校接待了一批到访的教师,当我作为备课组长向他们介绍过去一学期我们年级组开展的活动如何引领儿童成长时,当他们翻阅了我们的活动成果——实践报告、研究小报、活动习作后,我听到很多老师发出了啧啧赞叹,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你们的孩子文笔真好,不论是简洁准确的报告,还是从不同的角度完成的活动习作,真让我们佩服!

后来我才得知这些来自广东、江西、新疆等省份的老师,他们的教学中习作和语文课堂是完全脱节的,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设写作课,只是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教,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习作练习,就是他们全部的习作练习。对于习作更多的是简单布置给孩子,回去完成即可。写作,原本是生活、心灵的照应甚至是寄托。而这种和生活完全断裂,照本宣科的写作,不仅无法将文本的精华消化、积淀,更会在长期的过程中让儿童感到无所适从,心灵就如被加上了大锁,新的源泉进不来,更别提汩汩流淌了。

读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大为赞同。他认为:传统学习的“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明“阅读的内化,需要通过思考和表现,才能较为充分地实现。脱离说和写的阅读,尤其是没有落实到写上的阅读,再怎么认真仔细地读,其认知都只是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写作理论的研究也说明,只有通过表达运用才能使学生阅读中初步理解但往往不能用的“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

如何引导学生表达运用呢,将阅读中的“消极词汇”转化为写作中的“积极词汇”?我认为最优的途径就是将阅读、儿童生活、写作三者融为一体。在教学完《三亚落日》后我就带着学生走进生活,来到狼山风景区的长江边,欣赏长江落日。

择一个暖阳的周末,我带着学生在傍晚时分,倚着江边的栏杆看江上往来船只、听江水拍打礁石,静静等待太阳下落的场景,那真是美的享受。有孩子说:“下午5点的太阳居然是那么金光耀眼,好像能熔化成金子一般,不能直视。”

有的说:“低头看那一浪一浪的江水,江面上都是金光点点,像镶着一道金边。货船时而荡过江面,浪花便随即荡漾开去。江鸥轻捷地掠过江面,它要飞到哪儿呢?我不知道。不过我知道,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感受,我迫不及待地想写。”

还有的说:“长江的落日,并没有像课文里写的像跳水员一样沉入江中,而是逐渐隐没在云里。夕阳只剩半个了,有江鸥飞过,少了绿树的衬托,但同样很美!我想到了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着太阳渐渐下沉,我还是忍不住大喊:‘太阳,再见!太阳!再见了!原来在平凡的日子里,也是有巨大的美的可能啊!”

那个周末孩子们完成的作文,可谓真情流露,文采斐然,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景,心中的情尽情地抒发出来。家长们也反映,回去后孩子们完成作文的速度很快,写完后愿意美美地读给家长听。

有一篇《江畔看落日》(节选)是这样写的:

依着江,看着一场美妙绝伦的日落,是惬意、激动的。对于日落,只有一些在船上望海看日落时的浮影,并没有用心去感受。而在昨天,我真正见证了一场日落的风采。

沿着江岸走,清凉的风掠过我的面颊,耳畔是江水清亮的声音。在滨江公园的望江台上眺望,一艘艘货船载着沉甸甸的货物靠向码头,行驶而去,留下阵阵汽笛声,悠扬,传远。有一种匆忙,不停的匆忙。

活跃了近一天的太阳,毫无倦意,现在仍是一个兴奋的孩童。全身金银的它,潇扬洒脱地从衣服上抖落下赤朱丹彤,铺了一道宽宽的金光大道,由远及近,由亮渐弱。热烈的它,让我的心也激动起来;热烈的它,亮亮的,让我的双眼受不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发现,阳光变得柔和,从一个活泼的孩子,瞬间长成了一个温和的淑女。不再热烈地将金银投向一切,而是像抹了淡红胭脂般,笑红了天的两边。长江也仿佛被它的笑颜感染了,红着脸蛋儿也笑了。远近的船只,只剩下了黑色的剪影,默默地,行驶着。柔和的光芒,好似使一切都不再匆忙了。江鸥扑打着双翅掠过微波荡漾的江面,滑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时光在慢慢地推移,太阳也渐渐地在下沉,从天的斜上角渐渐地滑落。金色、橙色、金红、淡红、深红……无数的颜色重叠、交织,由日心向四面延伸开,四溢、弥漫,织成一幅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的唯美画面,恬静的美、四射的美。浅紫、浅灰色的薄雾在落日的脚下游荡、漂浮,一丝一丝的,原本宽而亮的金光大道,变得窄而又暗红。这时的江面不像《三亚落日》中“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那样,而是江的色与落日的橘红相交,和在一起。这时的一切,好似融为了一体,永不分开。(陈语煊)

像这样用文本链接生活,在真实的情境中积淀语言,感受美,表达美,抒写美的自然大课堂也深深地打动了全程陪同孩子活动的家长们。

学生方睿尧的家长在当晚作业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就在太阳隐没的那一刻,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放声呼喊:‘太阳——再见!再见!这情景,深深地打动了我。对于面临毕业季的孩子,这是多么生动而珍贵的一课啊!他们眼中看的是景,心中留下的却是对人生的思考。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大都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我们的孩子在老师的启发中,体会的不仅仅是江上夕阳之美,而是对每一个明天的憧憬,对每一种情怀的感悟。‘太阳的落下是为了更加灿烂地升起,当听到老师对身边的孩子这样说时,我也在思考: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两条路,一条用心走,叫做梦想;一条用脚走,叫做现实。认真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现实与梦想才能合二为一!”

读着孩子们写的一篇篇文章,聆听着家长的心声,深深感到这种写作本位观照下的情境语文教学方式的成功。在课堂情境中阅读,在生活情境中观察、感受、写作,当阅读和写作真正融为一体时,当儿童真正能言为心声,文字在笔尖汩汩流淌时,当教室里的小课堂和生活中的大课堂相互补充,彼此延伸时,我们就真正打开了语文学习空间,引领学生亲近语文的本质特性,让语文变得丰盈灵动而富有情趣,此时不论是浸润其中的儿童还是成人都能在心灵开出美的语文之花。

愿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铭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能涵养出一个听、读、说、写能力俱佳的人,同时更是拥有自己的言语个性和浪漫情怀,能尽情地放飞想象和幻想,体验言语表现的幸福和快乐的人!

猜你喜欢

落日太阳习作
大漠落日
落日
太阳几点睡觉
落日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
寂静的太阳镇
习作展示
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