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设计视野的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2016-12-06李敏稚

风景园林 2016年6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景观旅游

李敏稚

基于城市设计视野的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李敏稚

城市正经历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等新进程,依靠单一学科范畴越来越难以应对复杂因素驱动下的城市发展问题。城市设计被视为形体环境创造所凭籍的政策和技术框架,而旅游规划设计则是有效配置资源、平衡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城市设计视野出发研究旅游规划设计,结合深入剖析体现岭南地区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斗门镇区旅游规划设计案例,为探讨两种学科结合的可能性、整合专业价值和技术体系提供思路与借鉴。

城市设计;旅游规划设计;景观风貌规划设计;学科交叉

Fund Items: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 2015(51408232): Localization research on Urban Design Form-Control based on Typology▯and Central University basic science research foundation project 2015(D2155280): Research on boundary form guidance and control for Lingnan Street based on the optimized application of “ Form Parameters ” aiming at low energy consumption

1 研究的缘起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城市发展趋向复杂和多元化,仅靠单一学科知识范畴已经难以涵盖。协调好各种城市系统及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实现高质量景观环境、维护及提升公共价值、引入生态化和智能化手段等,需要能有效综合、协同、控制、引导城市发展的观念和方法——城市设计,在概念构思、规划设计、实施操作等阶段提供导控机制和框架。而通过旅游规划设计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可以促进城市经济产业增长、文化形象建立和空间环境建设,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区域竞争力。两种学科均强调建立综合集成系统、动态关联机制和形态导控体系,又关注资源配置效率、环境和公共意识等。若能实现观念融合和技术交叉,则有望为学科发展提供崭新视角和思路。

2 当代城市和城市设计发展趋势分析

当前日趋复杂化的城市功能及其空间载

体,与城市个性特色消失、空间场所人性化尺度缺乏和建成环境品质下降,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对鲜明的矛盾。自1960年代西方城市设计学科建立发展至今,一直处在充满争论和对立的状态之中。城市设计通常被认为是对城市这个复杂系统的整体设计,偏重于建立外在形体创造框架来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是一个多解的过程和一个不断根据系统反馈进行调整的动态城市管治过程。是综合处理各种城市系统和要素关系的、代表公共价值取向和高质量城市环境观的专业范畴。在中微观层面代表一种提供多系统协同机制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策略。其基本理念如混合功能、土地集约、公交导向、公共活力营造、中高密度连续城市肌理等,已逐渐形成共识并在解决城市问题中有着广泛影响。

今天西方城市化进程放缓,使城市设计实践更偏向于“局部性”和“激发活力”式的,与视觉感知范畴密切相关的空间形态研究层面[1]。我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认识主要来自于1980年代开始对西方成果的引介,发展至今已逐渐形成一些自身特色。尤其在实践方面呈现出活跃性、普遍性和探索性特点[1]。总结如下:①针对土地利用、交通规划、景观等的城市设计要素划分和设计控制引导;②针对实施的机制研究和实践推演;③向公众传递优秀公共价值观和提供高效的多方协同机制;④设定城市设计框架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安全格局;⑤研究土地集约利用、低碳交通系统、海绵城市建设、绿色建筑等关键技术并加以推广;⑥建立城市设计体制和法律保障等。总之,当前城市设计的作用和地位正在不断提升,培养多学科综合眼光和设计整合能力,建立复合的“整体观+协同观+生态观”已成为必然趋势。

然而,城市设计虽精于管理城市的建成环境,但在面对当今大都市中心等高密度地区和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发展问题时,仍缺乏成熟、精确的环境容量量化计算与评价方法,以及管理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的综合技术体系等。而这些方面正好是现代旅游规划设计所擅长的。

3 旅游业和旅游规划设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央提出“要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3月)。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开放加快、人们对生活质量和新生活方式的内在需求增长等极大刺激着旅游业发展,使其在城市甚至区域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成为地方支柱型产业。而要摆脱传统旅游业对资源的依赖性,应更多地从适应市场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两方面着手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培育新的多元消费热点,建设智慧型旅游服务网络以提高竞争力。

我国的旅游规划专业自1979年成立第一所大专院校以来稳步发展。学科涉及地理、历史、城市、交通、建筑和市场等多种领域,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地域性、交叉性、应用性等特点[2]。“旅游规划设计单位需具有旅游、市场营销、区域规划、环保、城市规划、建筑和道路交通等各专业的规划设计人员”

(《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05年8月)。其基本涵义包括:①系统性:对各项旅游要素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②经济性:持续增长、系统关联、尊重环境、强调可持续性和社区参与的发展;③价值论:探寻旅游业最有利于人类及环境发展的过程;④资源优化配置:以稀缺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多元化需求。总之,旅游规划设计今后将更多地走向多学科和多专业协调、整合型设计、市场和服务观念引导、策划主题和创造体验为核心的发展道路。

然而,旅游规划设计往往容易忽视风景旅游区域和城市建成区的联动发展、资源共享和服务协同,在市场开发导向之下也很难全面顾及人性化理念、公共价值、历史文脉性等的实现,尤其是旅游策划方案在面向空间环境形态实施的层面更是缺乏足够的管控力和执行力。而城市设计在这些方面恰好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

4 城市设计视野的旅游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城市设计视野的旅游规划设计,强调从广泛性、联系性、系统性、动态适应性等角度来认知城市功能、视觉秩序、场所与行为关系等,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和适应性。尤其在指引空间形态和景观环境实施、引导人的行为活动使之适应并拓展场所意义等方面,有助于丰富和落实现有旅游规划设计体系。下文将结合三个相关案例进行详细剖析。

4.1 广西利海钦州三娘湾概念规划设计——营造凝聚人气的城市滨海游憩景观

例如在笔者参与的《广西利海钦州三娘湾概念规划设计》中,就运用了城市设计的场地分析和景观设计方法[4]。旅游策划从项目的区位优势和滨海区自然景观特质入手,提出与城市整体联动发展的主题、游线、景观和设施规划理念。然后从更集中尺度上对基地及其周边自然要素和交通路径进行分析,提出在北部结合现状海豚公园入口设置度假区主入口,开放东部沿海内湾为公共活动区域,创造活动场所和人文景观以集聚人气,并一直延伸至半岛南端和离岛部分。将当地“城市意象”调研时提取的建筑、空间、山水环境等要素运用类型学方法进行抽象、组合、推演和艺术化创造[3],以生成反映城市地域特色和特有生活场景的度假区景观(图1)。

4.2 桂林相思江生态家园规划设计——建立与山水共生的宜居城市家园

又如在《桂林相思江生态家园规划设计》中,旅游策划提出强化与城区现有交通联系、保护自然地形、改造利用现状建筑等城市设计原则和策略②。首先,利用起伏的自然地形布置高尔夫公园,将原本隔断基地南北的东西向快速路局部埋地,以最大化降低过境交通的不利影响。其次,将拟开发引入的公共活动内容集中布置于基地西侧临近城市道路的区域。既有利于形成连续的城市“街道”界面,阻隔西侧快速交通等不利影响,又可以集约利用土地以最大化保留基地东部和南部优越的自然山水景观。利用现状水塘、河流、湿地等联结形成蓄洪排涝的生态水系统和特色水景观。在建筑风格和景观形象营造上,吸收、提取桂林传统建筑和城市空间意象,并采用当地材料、工艺、场地处理手法等进行创新

的场地组织和建筑设计(图2)。

4.3 珠海斗门旅游文化区景观风貌规划设计——基于城市设计视野的旅游规划设计实践深入

而笔者近年参与完成的《珠海斗门旅游文化区景观风貌规划设计》则更为典型③。它是从城市设计视角出发,由城市设计师和旅游规划人员合作,运用动态调整用地布局、提升空间环境质量、营造城市活力场所等城市设计全过程形态导控方法,融合旅游发展策划,以保护和延续岭南地区自然和人文特色为目标,推动旅游区与城镇区域整体发展的旅游规划设计。下文将深入剖析其特点。

4.3.1 整合自然与文化资源、旅游区和镇区协同发展的基本认知

城市设计视野强调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和创造性利用,同时坚守旅游区和城镇功能区协同互动发展的基本认知。斗门镇是珠海市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优美自然风光的全省中心镇之一,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山水资源正在开发。2012年南方影视城项目落户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规划区背山面水,以旧镇为核心,面积约为27.46km2。城市设计视野将为旅游规划设计建立清晰的导引结构,将“山、水、田、镇、庙、泉、园”等要素充分纳入区域发展框架之中。形成旅游区与镇区资源整合、风貌协调和服务配套,打造斗门旅游特色名镇。

4.3.2 构思中引入城市“精明增长”理念和城市“功能激发”机制

城市设计视野为旅游规划设计引入“精明增长”理念和“功能激发”机制。美国在传统区划体系之后发展起来的现代“精明增长”理论,强调如“建立空间增长边界”、“高密度紧凑”、“公交+步行”、“保护开放空间”等要点,可以为旅游规划设计中的项目规模预测、指标综合测算、程序性设定等提供基本逻辑和方法。而现代城市设计三大基础之一的“联系”理论强调要建立城市各系统及其要素间的多层级联系,以局部“优秀”的功能、空间、交通等激发、影响和带动周边区域的持续发展。因此,规划提出“打造原生态珠三角乡村风情与现代人文风情相结合的旅游名镇”定位,和“后发优势、错位竞争、综合发展”三大策略。其中,“后发优势”强调精明增长模式,即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基础上控制城市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镇区服务功能并完善城市功能组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错位发展”强调自然生态与岭南文化整合,以影视城为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发展”则提出旅游发展应紧密结合镇区发展,通过重新梳理和衔接上层次规划,整合布局用地功能,通过城镇自身品质提升和地区综合发展来实现旅游产业带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继而提出整合“四区”(工业区、生活区、旅游综合区、黄杨山自然保护区)和“一轴”(风流旅游发展轴)的“一轴四片”发展结构(图3)。

4.3.3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框架下的旅游要素组织及其体系规划

城市设计视野以复合的开放空间系统形成核心框架,引导规划区域的城市功能、空间环境、旅游设施、交通网络和建设项目整体发展。建立“两心、两轴、四区”④的总体结构,依据“功能联动、风貌协调,分类控制”原则将区域分成12个风貌片区⑤进行建设控制和引导(图4)。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充分利用河流、农田、山体等自然要素交织构成流动循环、可持续生态网络系统。尤其是基地内以风流河为主干的各种水道、池塘、湖面等连成的水网,不仅能形成各种生态屏障和景观要素,还能为精明、低碳、低冲击开发提供空间和环境支持系统。道路交通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村庄和农田,取消生态景观片区内的城市道路,保留低等级村道;而旅游发展片区和城镇生活区则加大支路网密度以承载城镇中心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慢行系统主要结合绿道、原有路网、村落和景观节点设置,加强联系性、可达性和舒适性。游线规划设计分为3类:水上游线与滨水体验线路、古村旧镇文化体验线路和其他路径。沿游线布置7个旅游服务中心⑥(图5)。城市公共艺术营造方面,分别在核心门户、门户节点和公园节点等3个层次设置代表斗门形象、历史故事、自然环境等的主题性雕塑,形成强烈的趣味性和地区标识感。研究接霞庄、斗门老街、岭南水乡和排山村等4个重要节点的建筑历史价值及保存状况,提出分类保护、改善和整治策略。

4.3.4 城市景观意象塑造引导下的分区详细设计

城市设计从特色景观和意象氛围营造角度来思考片区、节点、街道、景观大道、场所、设施等各种层级的空间形态、城市功能、游线、植被、小品等,并提出具体的设计指引[3]。其中核心内容包括:

(1)生态景观片区:利用传统农业基地引入观光农业,提供生态教育、农业休闲、亲近自然等服务功能。有限度建设新景点的住宿、餐饮、特色购物、停车等旅游服务设施。有机衔接城市建成区和黄杨山自然保护区以突显

山—田—河—镇景观格局。通过与其它片区的公共空间衔接形成有机联系镇区中心的整体空间网络。营造以“农田”、“果园”、“水街+基塘”为典型风貌的岭南水乡空间意象(图6)。

(2)旅游发展片区:以历史遗存为依托建立宋世御庄、南海宋境和民国新墟市3个核心功能区。打造岭南风情、异国情调、温泉小镇等风貌并置的多元化旅游新景观。斗门大道东侧结合老街延续传统骑楼建筑形式展现民国新墟市、买办街繁荣景象。风流河景观空间廊道与城镇核心区相连,将自然景观引入城市内部以强化各组团联系。沿主要开放空间的步行路径及网络使游赏便捷而丰富有趣。

(3)湿地景观片区:位于风流河廊道出海口的南门涌保留有天然湿地、农田、鱼塘和码头等要素。基于保护和展示目的,规划提出保护+服务+体验+教育的综合开发策略。南门涌湿地公园分为入口广场、蝴蝶观赏区、水杉丛林探索区、淡水鱼类喂养区以及岛屿游览区等典型景观区(图7)。策划3种游线方案:①穿越村庄体验“村庄-水杉木公园-自然滩涂”的景观变化;②绕过村庄全程体验绿化环保、静谧宜人的路线;③选择在4个游船码头乘船游览全景区。

(4)城镇拓展片区:基于用地及周边条件开发居住、休闲、商贸、教育等混合型功能,创造多样化城市空间环境。以开放空间为核心,有机结合山、河等景观轴线建立与主廊道整体联系,提供观赏周边自然景色和核心城镇景观的视线通廊。优化配置各种流线,提供多种场地出入口选择和换乘通道,同时强化热点区域交通管理。

(5)景观大道设计:对旅游大道等主要道路沿线景观进行详细分段设计,营造多样化城市廊道空间。利用植物和小品等提升道路空间感受和景观形象,建立导引标识系统,改善道路铺装和行人过街方式,形成慢行廊道逐步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环境。将斗门大道(现状为快速路)降级为次干道,增加两侧道路绿化带宽度(图8)。

5 结论及思考

应对当前复杂因素推动下的城市发展问题,需要对各种城市系统及其要素关系进行精细化操作并建立高效的协同运行机制。城市设计理念、方法和技术可以为土地、交通、空间、景观、活动发展等提供灵活的导引框架,并通过创造性、涵构式设计和实施管理实现高质量城市环境,从更大尺度上建立人—城市—自然的和谐演进格局。而旅游规划设计学科也不断走向更综合及大数据支持下的精明增长模式,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地方经济实力和保护城市自然生态方面体现出越来越高的价值。旅游策划和产品设计也更注重资源有效配置和生态环境有序发展[4]。本文探讨两者结合之意义不止在于:

(1)有利于建立旅游区域与城市建成区的资源共享和动态关联。从城市设计角度考虑旅游规划可以强化系统、集成、联系、共享等理念,实现旅游区和城市区域土地开发、交通组织、空间生成、景观营造、服务设施、活动策划等的协同互动,避免旅游区的割裂式发展。

(2)为旅游活动策划、游线设计等注入更多的人性化理念和公共活力。公共性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公共空间品质及公共活动营造是城市设计关注的重点。它可以为旅游产品策划和营销提供人性化尺度下、体现公共活动内在需求和场所行为特征的思路与对策。

(3)为旅游策划和系统设计提供面向形态建设实施的导控框架。旅游规划设计在市场开发导向之下很容易沦为“描绘美好蓝图”而难以落实的系统设计,尤其在具体用地和项目开发层面更是执行力不足。而城市设计不

仅制定政策性的系统设计,还借助形态导控机制和技术精确引导具体项目和地块的建设。而这些成果还可以方便地融入现行规划实施管理机制,形成条纲化要点和控规图则相结合的管理工具,引导城市实现高质量三维空间环境。这可以帮助旅游规划项目更好地制定面向实施的方案。

(4)旅游规划反过来也为城市中心高密度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等的自然要素管理、环境容量控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技术。旅游规划学科精于环境容量计算(以控制为目的)和自然要素管理的优势,尤其是对于各系统大数据收集、分析、测算和应用等,可以与现代城市设计体系中已经建立的环境评判(利益)机制有效结合,互为补充,很好地启发城市设计如何应对如城市中心等高密度和高强度地区、城市中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等在更新过程中的环境承载力、能源消耗效率等问题。

(5)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观念和机制为旅游规划设计及其实施拓展了更好的途径。社会民主化和市民城市是未来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而城市设计学科发展伊始就提出并一直坚守城市公共价值及倡导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灵活、开放、宽容的系统,建立思想+行为的模式(形成公众标准、生活经验+资源节约)推动城市形态发展的思想和社会基础。旅游项目开发与城市居民生活和公共利益休戚相关,更应从维护和实现公共性的角度约束自我,避免单纯地跟随市场导向和追求商业利益。

(6)城市设计对地域性、文脉性的保护意识有助于提升旅游规划设计产品对于城市意义与价值的表达。注重文脉性、地方性和多样性一直是传统城市设计所倡导的,从克里尔兄弟、阿尔多·罗西、西特,到林奇、科斯托夫、科林·罗,从历史文脉主义到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再到后区划时代基于形态的条例等均可以看出清晰的发展脉络。旅游规划设计可以吸收、借鉴这些经典原则并赋予旅游产品更强的个性和竞争力。

注释:

①美国AI建筑与城市设计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西利海钦州三娘湾概念规划设计[R].规划设计文本,2008.1.

②美国AI建筑与城市设计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桂林相思江生态家园规划设计[R].规划设计文本, 2004.8.

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珠海斗门旅游文化区景观风貌规划设计[R].规划设计文本,2012.8.

④两心指旅游服务核心和影视城旅游核心,两轴指风流河旅游发展轴和城镇发展轴,四区指黄杨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综合发展区、城镇生活区和工业区。

⑤沿南北穿越基地的风流河河道布局湿地生态风貌、滨水生态风貌和岭南水乡风貌;风流河南侧西部结合古村落和田园建设岭南水乡风情,结合村庄和城镇肌理建设岭南小镇风情,结合斗门老街分别布置民国风情商业街和异域风情商业街;西南部利用原生态田园形成观光农业区,西部结合山地建设果园生态风貌,南部则保留农田形成农田生态风貌;旅游综合发展片区以南引导新城建设形成现代城市风貌。

⑥分别为生态湿地、御温泉、接霞庄、中心广场、岭南风情商业街、黄杨山入口、观光旅游服务中心等。

⑦图片来源:图1由作者根据《广西利海钦州三娘湾概念规划设计》文本整理绘制;图2由作者根据《桂林相思江生态家园规划设计》文本整理绘制;图3-8由作者根据《珠海斗门旅游文化区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文本整理绘制。

):

[1] 王建国.21世纪初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再探[J].城市规划学刊, 2012,(1):1-8.

Wang Jianguo.A Further Exploration of Chinese Urban Design at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J].Urban Planning Forum, 2012,(1):1-8.

[2]冯维波.试论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J]. 旅游科学, 2000,(1):31-34.

Feng Weibo.Discussion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J].Tourism Science,2000,(1):31-34.

[3]唐真,刘滨谊.视觉景观评估的研究进展[J]. 风景园林, 2015,(9):113-120.

Tang Zhen,Liu Binyi.Progress in Visual Landscape Evaluation[J].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5,(9):113-120.

[4]任唤麟.旅游规划中的技术规则、艺术设计与人文思想[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4):38-40.

Ren Huanlin.On the Technical Rules, Artistic Design and Humanism in Tourism Planning[J].Journal of Sichuan Institute of Tourism, 2015,(4):38-40.

Research on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

LI Min-zhi

Urban development moves to the new processes of informatization, intellectualization and striving for the green life. It seem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deal with the urban issues which are motivated by complex factors covering not a single discipline. Urban Design is regarded as a political and technical framework for the creation of physical forms of urban environment, while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be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to balanc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We do research on the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 combined with in-depth case study on Doumen town area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which reflects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context characteristics of Lingnan area. The paper is aimed to provide a fresh way of thinking and b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explor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disciplines, and also be a reference for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two disciplines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technical systems.

Urban Design;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U986

A

1673-1530(2016)06-0112-05

10.14085/j.fjyl.2016.06.0112.05

2016-03-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8232):基于类型学的城市设计形态控制本土化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D2155280):低能耗目标下基于“形态参数”应用优化的岭南街道边界形态导控研究

李敏稚/1979年生/男/广东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学培养办公室特聘人员/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人员/广州市景观建筑重点实验室特聘人员/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景观设计、风景园林教育(广州510650)

LI Min-zhi, who was born in 1979 in Guangdong province, holds a Ph.D degree specialized in Urban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and Landscape Education, and also is the Lecturer and Supervisor of Master students in Landscape Department, Architecture Schoo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 is a distinguishedperson for Teaching and Academic Office in Architecture Schoo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 is also the distinguished person for State Key Laboratory in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 and work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ey Laboratory in Guangzhou. (Guangzhou 510650)

修回日期:2016-06-08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景观旅游
住宅小区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