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性研究

2016-12-06

关键词:听力口语因子

李 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辽宁葫芦岛125105)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性研究

李 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辽宁葫芦岛125105)

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出发,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并对该种教学模式进行评估和反思。研究证实,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总体比较满意,对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设计、师生互动、自主学习模块显示出极大的关注。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的混合式学习理论[1]相结合所形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关注。美国宾州大学校长提出:在线学习跟课堂教学的融合,即混合式学习,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单纯的课堂讲授与网上个别化学习,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2]。何克抗教授把混合式教学定义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即运用试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CAI、IP、网络课程等)方式与传统的教师单一讲授方式相结合,等等。”[3]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优化整合了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并融合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的一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积极性,并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教学层面的应用

(一)听力教学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听力能力在语言学习中一直是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的瓶颈。首先,依据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我们大致把听力目的分为四类:听懂主旨大意、听懂特定信息、听懂细节信息和推断话语的隐含意义。听力的即时性,语速的不确定性、片段性和口语中的迟疑犹豫、重复和被打断等,都导致听力成为语言学习的一个难点,尤其是针对比较可视化和可控性很强的阅读训练而言。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我们选取并设计了和大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话题来进行课堂训练,例如,新闻和热点调查、当代英美生活剧、大学校园的真实场景对话以及英文歌曲欣赏等。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记笔记能力,转述和释义原文的能力以及听写能力。例如,在记笔记能力的训练中,根据具体的听力材料,训练学生进行符号标志的记录、关键词的记录,或者掌握绘制表格、加下划线等小技巧。听写训练是听力学习中最基础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训练方法,它要求学生第一遍听懂文章的主旨大意,划分意群;第二遍根据意群和关键词让学生听写文本;第三遍是检查并反馈。听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课后对学生听力活动的设计上,可以给学生布置具体的、操作性强的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反思听力材料的写作风格和特征,把听力材料中的对话表演出来;对听力材料中的新闻、访谈、科普或故事等进行口头的摘要叙述;小组讨论个人听力反馈;对听力文本进行语篇文本分析,从中学习语法、词汇和写作风格;或者把听力文本进行完型填空的训练,让学生听力训练的自主学习更有方向性。

(二)口语教学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语言的交流性决定口语教学是语言习得环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课题将口语教学分为主题和模块两部分,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加以实施,在精心设计口语课堂教学的同时,安排布置切实可行的口语自主学习任务。口语在语音、语调、语速和音高方面的训练是最为基础的,课堂活动的设计因此将更为多样化,如对话模拟、配音练习、基于计算机的MyET口语操练系统,同时也包括口语写作任务、小组表演话剧任务等。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参与到学生的训练中,对学生口语任务的完成从产出性、目的性、交际性、挑战性、口音纯正性等几个层面进行指导、评估和评分。教师的积极参与会让学生增加表现力,增强参与感,使口语任务完成得更出色。二语习得理论强调了语言的输入—输出假设,基于这一理论,语言的生发将首先基于大量的素材和资料的输入,口语亦是如此。在口语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在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中,作为输入口语环节,教师将会推荐语音纠正软件、电影配音模块、听力沉浸式训练、生活秀和英美访谈节目的视频等供学生观看。教师所设置的口语教学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是一种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训练口语的热情,训练学生了解特定的语言结构,掌握相应的技巧,同时也可以检测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表意的逻辑完整性。

(三)阅读教学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精读、泛读。阅读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为乐趣而读书,其二是为获取信息而阅读。如果把阅读能力指标分解,我们将发现阅读对语言能力的要求是综合性的、复杂的,比如语法能力(词的曲折变化、句型、词汇量、语言机制),社会语言学能力(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理解文章的内涵),篇章能力(对于文章衔接和结构上的理解)和阅读策略能力。为了尽可能地实现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同样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环节来说,教师进行阅读能力训练时首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背景知识,让学生进入阅读语境;然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词汇能力(词汇学习不应该是孤立的、隔离语境之外的,而应该是在语境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启发性地提问并教授学生如何理解文章;接着是对阅读速度提出要求,并在阅读实践中实施阅读策略;最终由教师评估学生的进步程度。可以说,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充满思考和想象,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能力,从而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在课外自主学习环节,在鼓励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的同时,安排布置学生进行阅读反馈和汇报,以阅读读书会课外俱乐部的形成,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

(四)写作(翻译)教学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写作不是语言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语言内容和文化的一种方式、途径。阅读和写作可以互相促进、互惠影响:阅读可以作为写作的语言输入累计,写作也可以促进更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因此,提高写作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进行大量的阅读输入训练。大学生英文写作的过程是探索性的、生成性的,是写作者试图发现并重塑自己的思想观点,争取用最贴近的第二外语语言来描述其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所以,写作这一过程应该是一个最为复杂的认知形成过程。在大学英语写作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具备三个思维维度:一是启发作者对写作主题的背景知识的回顾,拟定写作计划。二是注意引导学生确定文章结构和思路,设定写作目标,然后进行写作传译(把思维转化成语言)。之后的修改、润色和编辑也要有教师的干预和引导。第三维度是建造合理的写作任务模块,营造写作任务环境。对于写作任务模块的评估和环境的营造,可以采用同伴批改、教师引导等方式。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任务教学是写作课堂教学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反馈、SPSS数据分析,定性研究。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350名受试者来自安全工程、营销、商务、电信、电子、电气、软件等不同专业,其中男生人数若干,女生人数若干。每组受试人数相等。受试者的年龄、英语水平等因素相当。(每位受试者均)填写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调查问卷。

2.数据来源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量表》收集数据。《量表》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内含27个题项。

定性研究采用课堂观察、反思性学习日志和访谈的形式来收集数据。

3.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的问卷由任课教师在课堂发放,并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当场回收,以尽量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数据的可靠性。问卷原始数据输入到SPSS22.O进行统计。最后,将定量研究数据与课堂观察、学习日志、访谈等定性研究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多角度互证。

(二)结果分析

1.信度和结构效度检验

我们用SPSS22.0对问卷的原始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显示,原始数据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63,说明问卷的内在一致性较好,具有很高的信度。接着,进行问卷的效度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KMO检测值为0.969,Bartlett球体检验值6299.459(P< 0.01),说明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为使因子分析在理论层面与试验操作层面均有意义,因子提取遵循以下原则:(1)因子负荷值超过0.50;(2)每个因子提取特征值大于1;(3)每个题项明显只在一个因子上具有0.50以上的负荷量。因此,我们第一次提取出两个因子,方差总解释率为59.000%。由于方差总解释率较低,且第三个因子的特征值为0.988,十分接近1,所以我们进行了第二次因子分析,将特征值改为0.95,此时提取出三个因子,方差总解释率提升到62.799%。由于第五题在三个因子上的负荷值均没有超过0.5,因此我们去掉了第五题。接下来我们进行了第三次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检测值为0.969,Bartlett球体检验值6133.838(P<0.01),三个因子的方差总解释率为63.892%。因此,最终问卷包含三个因子,我们分别命名为:教师课堂设计(因子1,共14题)、学生课前表现(因子2,共8题)、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因子3,共3题)。

2.学生对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分析

根据李克特五级量表的计分方式,每个题项的分值介于1-5之间。以3分为及格分,3分以上表示满意,得分越高说明研究对象对课堂教学效果越满意。我们对因子1、因子2、因子3进行单样本T检验,检测值为3,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检验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结果见表1。

表1 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满意度分析

由表1可知,问卷的单项总平均分和总分都远远超过检测值,并与检测值呈显著差异(p<0.01)。这说明学习者对基于微课的混合式课堂环境总体比较满意。其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因子的感知平均值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因子,说明学生对于混合式课堂环境很满意,对于学习者的课堂表现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这三个因子的平均值和检测值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学习者对三个因子所体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持积极的看法。

三、讨论

定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构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问卷调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能够用来解决本研究所探讨的问题。学习者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模式总体比较满意,对课堂活动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结合教师与学生访谈、课堂观察的定性数据,我们尝试分析产生上述结构的原因,探讨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并从教学设计的视角反思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呈现出动态、交互、预见性强的特点。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充分提供学生预习资源的前提下,有预见性地进行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和学生发言。课堂教学的步骤和环节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伴随着学生的回答、提问、质疑等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翻转课堂上均处于交互交流的模式,明显区别于传统课堂的“一言堂”模式。教学的动态性、交互性和预见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满意度也较高。然而,翻转课堂同样面临挑战。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在翻转课堂中参与表现自我,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认为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很吃力。而且,翻转课堂的预习任务完成的高效性和产出性无法得到细致而精确的监控,教师在翻转课堂上的引导也可能会无法顺利进行。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个性化、自主性、启发引导性。混合式教学模式其中之一的模块是自主学习,这种个性化、自主性的学习模式所倡导的是终身学习的理念,即让学习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外语学习尤其如此。所以,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差异,定制专属的自主学习,以便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会促进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的延伸,即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并引领方向,让学生的语言学习事半功倍。在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大多认可混合式教学模式,认为该种教学模式有益于个人发展,对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大有裨益。然而,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监控性较弱,如果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就会导致学习进度缓慢,课堂效率低下。

(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反思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

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切入了新的教学研究视角,提供了崭新的教学思路,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满意度,优化了大学英语资源配置,同时,也从教学设计的视角反思了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尝试。从本研究的结果分析来看,混合式教学模式真正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理念,强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辅助角色。在本研究中,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和课堂表现情况均从量化和质性的角度做了监控和分析,我们从中发现,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提供给教师和学生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有助于师生根据个人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开展合适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也为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有更为丰富的语言资源,要能够设计出更为精彩的、细致的、切合学生实际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够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外语课堂教学的多模态化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化,对教师的课堂设计、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如何有效地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不拘于形式,以及如何平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有效监控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这将成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进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结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在语言教学领域,更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它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教学活动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过程实现由关注“教的目的”向关注“学的需要”转变,并形成了以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常态。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潜能挖掘,给予学生大量自我探索、讨论、提问和批判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团队协作中创新观点,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伪,并学会探索传统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此外,在面对面的课堂指导中,教师既能解疑答惑,又能吸纳学生的创新思想,可见,这是一次教学模式的勇敢创新,也是一次教育科技化的创新。

[1]Whitelock,D,Jelfs,A.Editorial:Journal o f Educational Media Special Issue on Blended Learn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2003,28(2):99-100.

[2]曹会云.《教育技术学》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D].保定:河北大学,2009:6.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责任编辑 林喦)

G642.0

A

1672-8254(2016)06-0114-04

2016-06-28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项目编号:WYZD150062)研究成果

李莹(1985—),女,硕士,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讲师,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听力口语因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酒中的口语诗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口语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