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视角下的道德心理学

2016-12-06王静静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隐喻心理学道德

王静静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具身视角下的道德心理学

王静静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具身道德是指身体的动作和活动方式对道德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随着具身认知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研究身体经验及活动方式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回顾了关于具身道德在清洁、厌恶、温度、动作、明度和颜色方面的研究,最后提出了具身道德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未来的展望。

具身认知;具身道德;道德;道德心理

目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道德事件,尤其是老人摔倒“扶不扶”的事件,可以看出道德冷漠现象正在充斥着整个社会,急需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道德判断理论强调理性的重要作用,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是依据理性进行的,是独立于感知和身体动作的,而且也不受情绪的影响。在第一代认知科学以后,道德判断摆脱了“纯粹理性”的认知,Haidt等心理学家提出了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他们认为情绪在道德判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Greene等提出了道德判断的双加工模型,他认为,在道德判断过程中,情绪和理性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是相互竞争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即具身认知的兴起,使学者们把目光转移到了具身认知在道德判断中所起的作用,具身认知认为道德的抽象思维是根植于身体体验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身道德。

1 具身道德的概念

在1962年,梅洛.庞蒂就认为道德是发端于身体之中的。后来,研究者们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身体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叶浩生(2011)将身体的清洁与道德的研究作为具身性道德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且认为身体清洁能够影响道德判断。阎书昌(2011)在身体清洁、厌恶与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的研究内容中,首次提出了“具身道德”的概念,认为身体的经验与道德判断和认知等心理过程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陈潇、江琦、侯敏和朱梦音(2014)在现有道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身道德是指身体及其活动方式与道德心理和行为的相互作用。

道德的具身认知理论和其它道德判断的不同之处就是具身道德强调了身体与道德情境之间的关系,探究身体的体验、身体的动作等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

2 具身道德的研究内容

2.1 身体清洁、厌恶与道德判断。在道德领域,存在“清洁近乎美德”的隐喻。Zhong和Liljenquist(2006)研究表明,个体的清洁受到威胁之后会产生清洁身体的需要即“麦克白效应”。对于清洁启动之后,道德判断是更加严厉还是更加的宽松,不同研究有不同的结果。Schnall,Benton和Harvey(2008)的研究发现,清洁启动之后个体的道德判断会更为宽容;但Zhong,Strejcek和Sivanathan(2010)的研究发现:清洁启动有时也会使个体在对社会事件进行道德评价时标准增高,做出更为严厉的道德判断。Schnall,Haidt,Clore和Jordan(2008)的研究发现,身体厌恶会使被试道德判断标准提高,增加其评价的苛刻性。

2.2 身体温度与道德判断。身体温度与道德判断中的“冷”、“暖”判断倾向有其内在的联系。栾子烟的研究表明,身体温度与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倾向之间有关系。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冷”的身体体验影响道德判断的决策,而且是功利主义的决策,但是并没有研究表明“暖”的身体体验会造成非功利主义。

2.3 身体动作与道德判断。身体的感知运动方式是对道德判断存在影响的。Chandler和Schwarz(2009)在其研究中表明,在阅读有关目标人物描述的文本时,被试拇指向上和被试拇指向下相比,会对所读的文本中的人物有更积极的评价。Parzuchowski和Wojciszke(2014)研究表明,与被试把手放在肩膀上相比,被试把手放在心上时会对别人做出更诚实的行为,而且自己也会做出更多诚实行为。一系列的研究都表明身体动作对道德判断有影响。

2.4 明度、颜色与道德判断。道德—明度隐喻具有相互性,明亮的光线能激活道德心理的“明亮感”,促使个体做出亲社会行为;同时,道德心理的明度也影响了对客观物理环境的感知,并由此形成了道德心理“明亮”与环境“明亮”的隐喻关系。另外,颜色与道德之间也有隐喻,如白色往往与道德联系在一起而黑色与不道德联系在一起。

3 问题与展望

3.1 道德判断具身效应跨文化的差异。国内有研究表明,汉语中“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的隐喻存在着心理现实性,但在国外Hill和Lapsley的研究表明,“不道德是下,道德不一定是上”。还有研究表明,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被试被唤醒不道德行为后,不是通过清洁身体来应对的。这种种差异可能是由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3.2 具身道德研究方法技术较为单一。在道德领域内,除大脑的身体解剖学结构及身体经验部分结合了fMRI、ERP等多种技术进行研究外,其他研究多采用行为实验来进行论证。较少的采用诸如脑电、核磁共振、生物反馈仪、虚拟现实实验室等研究技术。所以在未来应该加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3.3 道德判断具身效应时效性和动态性的探讨。身体的体验会影响道德判断,但是这种影响时间会持续多长,这种效应会持续多久呢。同时基于现实生活,我们可能会先后经历不同的身体体验,那么这种体验的转化会带来相应道德判断的变化吗?感知、运动体验方式的前后变化,会使我们的道德判断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吗?如果具有这种波动性,那么哪些身体运动方式会造成具身效应的波动性?哪些则不会?或者这种波动性是基于道德情境的?这都是未来研究有待厘清之处。

3.4 道德情境的模糊性、情境卷入、移情水平等变量是道德判断具身效应的调节变量吗。在未来的研究中,更进一步对具身道德的研究,更进一步探究身体的运动方式对道德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便能够把研究的结果充分的运用到现实社会中,来面对当前的道德冷漠现象。

[1] 陈潇,江琦,侯敏等.具身道德: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6),664-672.

[2]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4),153-160.

[3] 阎书昌.身体洁净与道德[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242-1248.

[4] 王锃,鲁忠义.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3,45(5),538-545.

[5] 殷融,苏得权,叶浩生.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2),220-234.

王静静(1990-),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心理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心理过程与人格研究。

B82

A

1672-5832(2016)01-0246-01

猜你喜欢

隐喻心理学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