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唯物史观解读历史的进步性

2016-12-06马晓昕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群众

马晓昕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从唯物史观解读历史的进步性

马晓昕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曾经很长一个时期都存在着历史是退步的和历史是循环的两种观点。从古至今,关于历史是进步的还是循环的亦或是其他,这样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本文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剖析历史的进步性,并且结合实际对历史的进步性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做了简单的论述。

进步性;历史循环论;社会存在;现实的;唯物历史观

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奥古斯丁则打破了历史循环论,认为历史是进步发展的,即使他认为这是与上帝分不开的,但是他的这种观点给近代历史哲学添加了新的一笔。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历史是进步的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越加凸显,很多哲学家都对于历史进步性的观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第一次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历史现象,他承认人类社会是进步发展的,并且这种发展是有其必然规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前人的历史进步观进行批判的继承的,以及经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历史进步观。

1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观一般指的是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总的观点。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这样的历史观肯定是跟人分不开的。唯物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包含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方面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①这里就明确的区分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在马克思看来,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人类在不断劳动的过程中才出现了制造工具。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②。当然,这种演变的过程中是要依照自然本身的环境为限制的,人们利用了自然界同样也是需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的。人类在这个劳动过程中首先是满足了自己的生存的需要,而接着就会有了其他的需要。不论是在哪一个历史阶段,物质生产都必须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作为基础。在马克思的唯物历史观看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并制约着整个人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过程;而生产方式的改变必定会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序言的部分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做了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③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占统治地位的,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则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法律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中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前面我们谈到了生产方式对历史的影响,而对于物质资料生产中的物质内容,我们称作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则称作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二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马克思的唯物历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是有反作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的体现和必然结果。“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④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革命,社会革命的结果就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从古到今的历史表明,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在逐渐提高,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同样,历史也是在进步的。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在理论结合实践,并总结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群众观。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历史,是由世世代代的无数个人的活动造就的,所有人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参与了历史活动,并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人民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⑤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在推动生产力的基础上,推进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人民群众在生活中不仅创造了人们的吃穿住行等所必须的生活基本资料,创造了人们进行文化活动、政治活动等的物质前提,还创造了文化等精神财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所有人都参与了历史,但是作用上却存在着差异,我们说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里的人民群众是大多数的人,历史是由大多数人决定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这并不违背我们前面所说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为历史人物,他们的出现不仅仅是偶然的,而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历史人物会出现,这是必然的,但是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有偶然性了。

不管是人民群众还是历史人物,他们必定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活动的,因此总是会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而作为现实的人,社会的人,肯定是受各种因素所约束的,旧的生产方式会阻碍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且因为他们所处的阶层不同,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以人的实践为中介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的结果,所以,人的社会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发生相互的运动、向前发展的前提和准备。人在实践过程中接受检验,认识真理并且将真理运用到生活中,这样的巨大作用决定了历史的发展。历史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因此它必定是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因为人是现实的人,每个人的动机往往是不一样的,而或许大多数人的动机归结到一起是差不多的,而个别少数人的动机是与大多数人不同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人民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⑥因此历史的发展必须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

3

马克思认为,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的。而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必须要遵守这些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这种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工人运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认为劳动过程即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类的劳动是自然界慢慢有了人类的痕迹,变成了“人化自然”,使这一部自然界逐渐转化为社会,在历史中形成了一种“自然历史化”和“历史自然化”的双向运动。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生产力就变成了被积累起来、被物化了的劳动,从而在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状态以及历史的规律性。在这种基础上,人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产生出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历史规律。这种历史规律不能脱离了人的实践活动,但却可以为人类历史活动提供可能性的空间,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黑格尔曾经提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历史的进步性是与它的现实性是分不开的。在马克思看来,现实性是由两种含义,第一个含义是与可能性相对的,是指一切实际存在的东西。即自然的现象、社会历史的现象以及思想的总和,是与幻想、空想相对立。而另外一种含义是指现有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为必然性的东西,也就是是作为合乎规律的存在。马克思认为一切现实的东西都是真实的存在着的,它们之所以存在正是由于它们是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现实的并不等于是现存的,它们是不能等同的。“现实的”这个概念我们前面也说了它的含义,而现存的并不说明它是现实的,它仅仅意味着是一种当下的存在的状态,而现实的则意味着一种处于变动中的、革命中的状态。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并加以批判的基础上,才指出共产主义就是消灭了现存状态的现实运动。现实的这种合乎实际的动态的状态是在对现存状态合乎规律的改变下实现的,是有发展前途的。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的不断进步正是因为对规律的尊重的结果,历史就是这么形成了,并且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的。

4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十九世纪产生开始就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进步性的解读极大的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了自身的解放而进行斗争。从欧洲爆发的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的里昂起义、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开始,无产阶级为自身解放和自由的斗争即没有结束。虽然欧洲的这些革命都已失败而告终,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错误的,只能说明那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的力量比无产阶级的力量要强大的多,无产阶级还需要时间磨练自己,使自己变的强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终将会慢慢走向衰亡,而无产阶级终会通过革命而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在以列宁为领导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们坚持不懈的斗争中实现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并且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这样的胜利正是由于俄国的人民群众团结一心,顺应历史的结果。虽然苏联最终解体了,但是这并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的过时和社会主义的失败,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历史大趋势。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的仁人志士就为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人民群众的一起努力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从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始,回顾我社会主义走过的历史进程建国以来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正是由于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才会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功。虽然期间也出现了错误的政策,但是在得到及时改正后又继续实行符合国情的政策。这说明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道路必然是曲折的,其中会有失败和挫折,但是前途总是光明的,社会主义终究会代替资本主义,这就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中国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了历史的进步性,相信资本主义终究会衰亡,并且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尊重历史规律,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我们也将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下去。

注解: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第3版,第1卷,第171页.

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第3版,第4卷,第13页.

③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第3版,第2卷,第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04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1844年9—1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⑥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第3版,第4卷,第255-256页.

⑦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53页.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第3版.

[2] 童鹰著:《哲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3] 孙正聿著:《哲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年9月第2版.

[4] 杨耕、陈志良、马俊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晓昕(1990-),女,汉族,安徽阜阳,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G633

A

1672-5832(2016)01-0238-02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群众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多让群众咧嘴笑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